王雪霞
[摘 要]高校大學生作為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的新生力量,其法律信仰的培育和生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從心理學角度,認知、認同、信仰是個體信仰生成的三個發(fā)展梯度。因此,提高高校普法教育質量增進大學生的法律認知度;增強高校管理中法律規(guī)章的公信力深化大學生的法律認同感;豐富法律建設中的校園文化土壤樹立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是當前大學生法律信仰生成的致思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認知;法律認同;法律信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0 — 0150 — 02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我們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面對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首次以“依法治國”作為中央全會的主題,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把“法治中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大學生作為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的新生力量,其法律信仰的培育和生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管理中依法治校的價值稟賦。
一、提高高校普法教育質量增進大學生的法律認知度
法律知識是培植法律信仰的基礎,從法律信仰建設的內生路徑上看,高校大學生的法律信仰首先應建立在對現有法律的充分認知基礎上。就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現狀來看,存在著法律教育形式單一,法律素養(yǎng)的培育體系不完備等問題。這不僅有礙于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并且囿于法律自身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特性,致使法律教育有別于其它專業(yè)教育,不僅需要系統化的教育,還需要可持續(xù)性的更新教育內容,否則法律知識將被碎片化的分割和理解而成為僵死的教條。因此,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法律認知度首先應提高高校普法教育質量。
1.整合專題教育,完善法律教育的整體性
目前多數高校的通識性法律課程主要嵌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程體系中,旨在將法律的剛性要求與道德的柔性規(guī)約教育相結合,為傳統的道德修養(yǎng)提供外在的制度保障,同時也為法律的運行提供德性的價值支撐。該門課程的特殊性在于道德和法律分屬倫理學和法學兩個不同的學科門類,僅由一位授課教師完成全課程的講授存在些許牽強附會的可能空間。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整合以法律為主題的專題式教育,不僅能夠發(fā)揮授課教師的研究專長,有針對性的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專業(yè)的法律知識講授,以提高法律教育的針對性和完善法律教育的整體性。
2.依托社團教育,增添法律教育的生動性
通識性的專題課程教育主要分布于大學教育的前期,在課程設置上無法完全覆蓋大學課堂教育的全過程,且法律教育以教師講授為主。僅依托教育者單向度的理論灌輸既是對大學生群體作為依法治校主體的矮化,也是對大學生參與依法治校主動性的遏制。因此,為確保法律教育的持續(xù)有效性,增添法律教育的生動性和感染力,不斷提高當前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踐行力不可或缺?!叭说乃季S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1〕實踐是檢驗大學生法律認知情況的有效手段,但礙于踐行法律認知的風險性和成本問題,校園社團的實踐活動則是法律教育和踐行的良好載體。通過社團活動,不僅有助于法律知識在自身的轉化,還積極助推了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增添法律教育的生動性。
3.結合網絡教育,提升法律教育的即時性
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伴隨社會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更新修正。校園教學、管理中,以網絡為載體的慕課、微課建設正逐步成為當前高校教育的新型模式。網絡教育的填充,不僅能緩解部分高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還能及時有效地普及最新的法律知識和法條解讀,加強校際之間的法律問題交流。具有較強的即時性。
由于高校實體教學中課程設置和時空機制的有限性,法律教育在高校的實施無法深入、及時展開,而網絡教育則較好的彌補了這一不足。在網絡課程的設置方面,可根據法律條文的修改情況和專家解讀的最新成果就行針對性的適時調整,以提高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在網絡課程的選修方面,可根據專業(yè)、年級和網絡教育的內容進行分類、分量,以將法律教育嵌入大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和日常生活當中。
二、增強高校管理中法律規(guī)章的公信力深化大學生的法律認同感
法律、規(guī)章的實施,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上層建筑的強制力,然而,其公信力的建立則更多依附于大學生對法律背后真理和正義的遵從與認同。就目前高校大學生法律信仰建構的現狀而言,存在法律價值式微,大學生群體對法律的陌生和疏離,依法辦事的效度低下以及法律監(jiān)督懸空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法律規(guī)章在校園管理中的公信力。究其原因,在于法律自身發(fā)展不成熟,同時表現在對法律規(guī)約效度的“信心危機”。這種危機意味著我們尚未建立起對法律價值的認同感,“意味著對使生活變得有意義的超驗實體的信仰和委身意識逐漸消失,以及對于帶來社會秩序與社會正義的任何一種結構和秩序的信賴和歸屬感的式微”。〔2〕
1.提升法律在高校中的管理效度,增強大學生對法律的依附性
大學生對法律問題的陌生和疏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依法治校過程中約機制的疲軟和管理效度的低下。將法治思想引入校園管理,有助于校園管理的公正性和高效發(fā)展的科學性。
首先,高校管理者應充分掌握高效管理中的相關法律條文,根據現行的法律制定校園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以確保校園管理的各項措施有法可依,有規(guī)可循。故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為校園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運作提供剛性的理據支撐。
其次,應積極引導高校大學生通過法律規(guī)范,校園規(guī)則進行利益表達,管理咨詢,參與校園管理。學??山M織先關部門及學生組織對學生參與管理的疑問通過校報、廣播、網絡等公眾平臺及時回復,以避免管理中的溝通缺位和規(guī)則錯位等問題。
最后,提高法律在校園管理中的權威性表達。法律價值在高校的式微,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法律的隱性表達及權威的喪失。在高校管理過程中應積極樹立法律的權威性和增強規(guī)章的執(zhí)行力,做到嚴格依據法律、規(guī)章辦事,違章必究,以增強大學生對法律的遵從和依附。
2.培育大學生對依法治校的參與意識,增強對法律規(guī)章的信任感
在法律認知的基礎上培育大學生對依法治校的參與意識以及對他者公共行為的監(jiān)督意識,是增強大學生對法律、規(guī)則的信任感的必要前提?!耙婪ńy治者無須處處都仰賴警察,在確保遵從規(guī)則方面,其他因素如信任、公正、信實性和歸屬感等遠較強制力重要。” 〔3〕大學生作為高校建設的主要群體,應樹立校園建設的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校園法律規(guī)章的建設管理當中,建言獻策。
隨著新時期大學生民主意識的增強,在依法治校的過程中存在過分激進的非理性參與和冷漠被動的疏離兩種極端,這兩類行為都反映出大學生對法律規(guī)章的不信任。因此,要增強大學生對法律規(guī)章的信任感,可以從規(guī)范參與主體,監(jiān)督審核機制,創(chuàng)新參與方式等方面培育大學生依法治校的參與意識和能力。
三、豐富校園文化土壤,樹立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我國法學領域現階段發(fā)展的重要維度,是指對現存法律的認知以及信任,并源自于內心的崇敬,形成對法律矢志不渝的忠誠。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該范疇成為國內法學界熱議的主題。其爭議的焦點在于信仰所需的文化根源性問題。在西方,法律信仰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二者存在著某種張力,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影響與滲透。而在中國“中華文明歷史上以道德作為政治制度和社會行動正當性的最終根據”?!?〕然而,僅憑傳統文化與現代法律的淺表性分離,就否定法律信仰在中國的可行性,是缺乏唯物辯證思維的形而上判斷。在這一點上,伯爾曼的觀點,為大學生法律信仰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
伯爾曼認為,法律,“不僅包含著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還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覺和獻身,以及他的信仰?!?〔5〕作為社會存在的個人,需要依附于法律對其權利進行保障,這是法律存在的工具理性。此外,作為個體自我發(fā)展的精神追求,法律需要被信仰,這是對法律價值理性的彰顯。與傳統社會君權大于法權的狀態(tài)相反,良法的存在是源自人們對法律的情感乃至信仰,信仰作為情感的高級形式,它的最終指向是人類的終極關懷,只有這些涉及到人類最終信仰歸屬的美好藍圖,才能激起人類不懈的追求。
首先,注重校園文化的理念建設。理念是根植于人內心的精神指引,依據高校層次、辦學理念、專業(yè)特色的不同,校園文化的理念,設計與實施也不盡相同,但“善”、“公正”、“民主”等理念是所有校園文化所包容的共性內核。將此類理念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發(fā)展中,形成大學生群體共同體認的核心價值,樹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精神內核。
其次,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形式。反思西方的法律信仰建設,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在于人們借助于宗教的“儀式、傳統、權威和普遍性”等要素,培養(yǎng)和外化法律的情感。正如上文所述,法律知識的認知需要大學生的積極踐行,而踐行過程中儀式、傳統的莊重、規(guī)范則帶有權威性和普遍意義。因此,為達到校園文化建設的豐富性和感召力,外在的建設形式和表現手法也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法律信仰是異于宗教信仰的科學信仰,它是基于人們對法律知的充分認知、認同之上,對法律價值的理性依附。作為新時期的青年一代,一旦法律信仰根植于其內心,便會發(fā)揮強大的指引作用。因此,對法律的信仰使人們不僅能有效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更能融于社會發(fā)展的各方領域。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5.
〔2〕〔美〕伯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0.
〔3〕〔美〕伯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0.
〔4〕金觀濤,劉青峰.中國思想史十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5 .
〔5〕〔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