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新新+李品品
【摘要】 目的 探討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DTI)在輕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57例輕型顱腦損傷患者為觀察組, 同期57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兩組均行磁共振DTI檢測, 對比顳葉白質、額葉白質、胼胝體、內(nèi)囊四個感興趣區(qū)各向異性分數(shù)(FA)值。結果 觀察組各感興趣區(qū)FA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85、4.530、5.732、4.886、2.302、3.664、4.330、3.886, P<0.05)。結論 磁共振DTI可為輕型顱腦損傷診斷提供客觀依據(jù), 對微結構腦損傷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 輕型顱腦損傷;擴散張量成像;各向異性分數(shù);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40
輕型顱腦損傷是顱腦損傷中最常見類型, 患者顱腦損傷后多表現(xiàn)為短暫性意識喪失、可逆性遺忘等癥狀, 被稱為腦震蕩后綜合征, 易對患者生活及工作、學習造成嚴重影響, 而以往臨床缺乏對輕型顱腦損傷診治的重視與相關經(jīng)驗, 以致部分患者長期受腦震蕩后綜合征的困擾[1]。近年來, 隨影像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與完善, 臨床醫(yī)學對輕型顱腦損傷的認識不斷深化, 使該病診治效果得到顯著提高。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57例輕型顱腦損傷患者, 探討磁共振DTI在輕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57例輕型顱腦損傷患者為觀察組, 男28例、女29例, 年齡18~67歲, 平均年齡(42.33±8.68)歲, 其中車禍致傷31例、高處墜落17例、鈍器擊傷9例;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57例作為對照組, 男29例, 女28例, 年齡18~68歲, 平均年齡(42.61±8.63)歲。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協(xié)會審核同意, 且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并自愿加入。
1. 2 方法 兩組均行磁共振DTI檢測。采用Siemens MAGNETOM Anvato 3.0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檢測。
1. 2. 1 磁共振掃描參數(shù) ①T1WI為GRE序列, 行間隔掃描, 重復時間(TR)為250 ms、回波時間(TE)為2.46 ms, 層數(shù)為21, 層厚5 mm, 層間距20%, 掃描時間為130 s;②T2WI為TSE序列, 行間隔掃描, TR為5000 ms、TE為96 ms, 層數(shù)為21, 層厚5 mm, 層間距20%, 掃描時間為117 s;③矢狀位T1WI為GRE序列, 行間隔掃描, TR為279 ms、TE為2.46 ms,
層數(shù)為20, 層厚5 mm, 層間距20%, 掃描時間為144 s;④擴散加權成像(DWI)為自旋回波EPI序列, 行間隔掃描, TR為4000 ms、TE為96 ms, 層數(shù)為21, 層厚5 mm, 層間距20%, 掃描時間為62 s。
1. 2. 2 DTI掃描參數(shù) 橫斷成像為自旋回波EPI序列, 行無間隔掃描, TR為10500 ms、TE為103 ms, 彌散梯度方向采用非同一直線上的30 個方向, 層數(shù)73, 層厚1.8 mm, FOV為230 mm×230 mm, 掃描時間為674 s。
1. 2. 3 圖像處理及數(shù)據(jù)測量 ①DTI后處理中設置感興趣區(qū)分別為:顳葉白質、額葉白質、胼胝體、內(nèi)囊;②圖像資料導入后處理工作站, 對所收集DTI原始圖像進行處理后得到FA值。對比兩組所選感興趣區(qū)FA值。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各感興趣區(qū)FA值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顱腦損傷是臨床神經(jīng)外科常見創(chuàng)傷性疾病類型, 其中輕型顱腦損傷約占總發(fā)病率的70%~90%。近年來, 隨車禍、高空墜落等發(fā)生率不斷上升, 顱腦損傷患者逐漸增多[2]。輕型顱腦損傷主要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短暫性意識喪失, 隨后可出現(xiàn)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煩躁、睡眠障礙等腦震蕩后綜合征癥狀, 而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一般呈陰性或無明顯陽性體征, 進而導致缺乏有效治療[3, 4]。
近年來, 隨醫(yī)學研究深入, 醫(yī)學影像檢查技術不斷得到改進與完善, 使得臨床對輕型顱腦損傷的診斷有了更深的了解。DTI是核磁共振成像的特殊形式, 是在DWI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描述大腦結構的新方法, 其主要特征在于以特殊形式揭示病變特點, 可用于腦白質內(nèi)神經(jīng)纖維束行走方向的顯示, 是目前臨床診斷腦白質疾病、評價腦白質發(fā)育的重要方法, 能夠有效反映普通磁共振檢測無法顯示的腦組織病變[5]。本研究中, 觀察組顳葉白質、額葉白質、胼胝體、內(nèi)囊各感興趣FA值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DTI對輕型顱腦損傷具有較高檢出價值, 可作為該類型損傷的重要診斷方法。微結構腦損傷后, 水分子彌散受限, 致使機體腦白質具有各向異性彌散, 有序神經(jīng)纖維束受損, 進而導致擴散各向異性改變, 因此, 在患者腦組織發(fā)生損傷時, FA值可呈降低趨勢。
綜上所述, 磁共振DTI可為輕型顱腦損傷診斷提供客觀依據(jù), 對微結構腦損傷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海文, 崔紅英, 黃松濤.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對輕型顱腦損傷的臨床診斷價值. 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 2016, 24(1):75-78.
[2] 趙飛, 何先弟, 汪華學, 等. 老年顱腦損傷患者血清腦鈉肽、D-二聚體和C反應蛋白變化及臨床意義.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8):2109-2110.
[3] 侯莉莉, 呂國士, 韓峰, 等. 輕型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腦白質纖維束擴散張量成像研究.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6, 32(3):339-342.
[4] 李晉, 左超, 劉云陽, 等.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對輕型顱腦損傷患者評價的臨床應用. 磁共振成像, 2015, 6(4):271-276.
[5] 王東東, 姜春暉, 王儉. 輕度認知障礙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研究的Meta分析. 磁共振成像, 2016, 7(2):81-89.
[收稿日期: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