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朝帥
?
文‖郝朝帥
【摘要】電影《港》的票房與口碑背離較為嚴重,其原因在于主創(chuàng)徐崢放棄了前兩部“戲”取勝的關鍵:以“向下”的價值取向作為“核心競爭力”,以及以年輕人為“目標觀眾群”的投其所好。
【關鍵詞】《 港》;“核心競爭力”;“目標觀眾群
2015年9月下旬開畫的《港囧》,到了第十天票房總量已經(jīng)攀升至12.8億元,成功刷新了此前創(chuàng)造神話的《泰囧》,而到了10月下旬,這個數(shù)據(jù)已經(jīng)被刷新到了16億——再次穩(wěn)穩(wěn)站上了華語2D電影的票房巔峰。只是,在第二次迎來這輝煌時刻的時候,徐崢的心里或許爽得并不那么徹底。與上一部《泰囧》不同,《港囧》自從公映之后,基本就被淹沒在吐槽的口水里,線上線下多是差評滔滔——雖然口碑和票房相背而馳對于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可謂常見,但相對于徐崢背后的付出和信心而言,碰到這種現(xiàn)象還是多少令人有些挫敗與不爽吧。
如果沒有《泰囧》的票房奇跡,人們對《港囧》也不會有這么高的期待,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因為有了前者的超好的市場鋪墊,后者才會有強大的票房號召力,而處處用前者成績來衡量后者的結果是,幾天之后口碑就被票房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問題出在哪里呢?缺少了黃渤和王寶強,搞笑鐵三角變成了徐崢獨角戲?包貝爾刻意模仿王寶強,但是人緣不濟成了邯鄲學步?這些說法都似是而非,一部系列電影,只要劇情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時刻牢記取悅好“目標觀眾群”,上面那些理由都不足以撼動觀眾的口碑。徐克當年導演的《黃飛鴻》系列,甚至男主角都能從李連杰換成趙文卓,一樣還是完美的經(jīng)典。
而《港囧》真正讓人擔心之處在于,作為“囧”片系列,它似乎在“核心競爭力”和“目標觀眾群”這兩條商業(yè)電影的生死命脈上都出現(xiàn)了令人不安的“游離”——而這兩條在前面的《人在囧途》與《泰囧》中則得到了堅定的選擇和貫徹。
雖然導演不同(《人在囧途》為葉偉民,《泰囧》則是徐崢本人),但前兩部“囧戲”的整體故事框架與角色設計可謂一脈相承。徐崢與王寶強,一個是都市中成功人士狀的“老板”,衣冠楚楚、器宇軒昂;一個是城市的邊緣人物——進城打工的牛奶場工人或者油餅師傅。王寶強的形象一直是“傻”而耿直、“笨”且溫暖,他用那顆未曾被商業(yè)社會所馴化的質(zhì)樸、坦誠,在人心惟危的都市中保持著樂觀的天性,既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也有柔軟的內(nèi)心。他對母親的孝、對朋友的信、對陌生人的善,都使得他活得坦然而且堅定。而作為這些特質(zhì)對立面的徐崢——貌似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中產(chǎn)階級”,他們擁有了一定的金錢和地位,但卻是活得緊張焦灼、躲躲閃閃,不敢(或無法)直面自己的生活,生活質(zhì)量其實比不上前者。這兩種人原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很難形成交集,一旦不得不形影不離的時候,沖突與摩擦必然不斷發(fā)生,包袱笑料也在啼笑皆非中一次次生成。而這種種沖突摩擦的結果是,看似更加聰明的徐崢總是顧此失彼、計劃落空,而頭腦一根筋的王寶強卻會歪打正著、愿望達成,并且,影片最終還是草根王寶強的質(zhì)樸與活力拯救了陷入精神危機之中的中產(chǎn)階級徐崢,讓他更深刻地找回了生活的真諦、幸福的真諦——作為喜劇類型片,前兩部“囧戲”堅定地執(zhí)行了這樣的敘事立場,王寶強對徐崢的一勝再勝,則是高調(diào)張揚了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觀(或者說仍是今天官方與民眾共同認可的“主流價值觀”)。王寶強角色身上負載著的是“老實人不會吃虧”、“人算不如天算”、“公道自在人心”等等傳統(tǒng)中國所推崇的品質(zhì)。而兩部“囧戲”也同時構設了一個關于屌絲逆襲的美好故事,顯示了草根階層的巨大力量,給銀幕前“沉默的大多數(shù)”提供了有效撫慰。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向下”的價值取向的主導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今天的各種商業(yè)類型片中,比如在韓寒那部充滿文青氣質(zhì)的《后會無期》中,同樣延用了這種敘事模式:陳柏霖的角色就是一個有文化的王寶強,而馮紹峰的角色則更靠近徐崢。影片中,后者雖然外出闖蕩多年,有一種世故的油滑,待人接物顯得很有經(jīng)驗,然他更習慣于看到人性的黑暗面,并沒有在外面的世界中磨合出強大的內(nèi)心,一旦遇到打擊動輒氣急敗壞、束手無策;而前者作為一個海島上的小學教師,雖然沒見過什么世面,但他對身外的世界有著滿滿的善意,在多年的“讀萬卷書”中已然修煉出通達的人生態(tài)度,總是氣定神閑地以不變應萬變。于是,經(jīng)過一番探險之后,二人最終命運是,馮紹峰的角色在故事中徹底消失,不知所終;而陳柏霖的角色則成為人生的贏家,不但功成名就,還成為保存家鄉(xiāng)小島的功臣。
——可以說,這種主導性價值觀的昭示,這種角色力量的反轉(zhuǎn),就是兩部“囧戲”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以盈利為目標大眾文化產(chǎn)品,這一點絕對不可忽視??梢钥吹剑┠陙?,在高速進入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同時,通行在社會生活中的是強者邏輯,贏家通吃,在經(jīng)濟叢林里爭取進入食物鏈頂端才是普通人追求的終極。而商業(yè)電影,作為“造夢”的工廠,從淺處言,必須要有效撫慰那大面積未能(或許完全沒可能)進入食物鏈頂端的觀眾們,這樣才能獲得滿意的市場票房。從深處言,大眾文化畢竟還肩負著引導大眾的“教化”意義,當下社會道德水準的整體下滑也需要以足夠的“正能量”來進行反撥。就像好萊塢大片,越是在生活中美國老百姓的離婚率高,它就越要維護男女主角家庭的完整,哪怕是離了婚的也要讓你破鏡重圓,“第三者”即使再優(yōu)秀也要安排他(或她)退出,甚至以死掉的方式徹底玩完(遠的不說,近幾年且看從《2012》到《末日崩塌》)。這也算是電影工業(yè)的一種“社會責任感”了——不用去嘲笑故事模式的老套、情節(jié)的爛俗,有市場也有口碑就是商業(yè)片的硬道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屢試不爽,某種固定的敘事立場才能成為影片的核心競爭力。
于是,回過頭來看《港囧》,難免感覺有些“杯具”了。用包貝爾頂替了王寶強,可除了造型上的盡量靠近外,人物與情節(jié)設計都可謂是另辟蹊徑,誤入歧途。徐崢還是徐崢,那位活得不開心的中產(chǎn)階級,可包貝爾卻再也不是純樸的屌絲,正能量滿滿的普羅青年了。他是一個天分不足的二貨文青、富家子弟,或者說,是中產(chǎn)階級的未完成狀態(tài),徐崢未來的繼任者。他的腦筋不足一如既往,但內(nèi)心也欠缺作為“拯救者”的道德力量。這一次,徐崢只能依靠自己頑強地找回內(nèi)心,修復青春傷痕,而包貝爾,就只留下制造沖突、完成笑料這一種功能了(他對于“拍紀錄片”的理想堅持或可算作正能量,但也不強于徐崢“證明青春”的信念堅持)。如此一來,影片的敘事立場就發(fā)生了可疑(可怕?)的傾斜,整部影片成了中產(chǎn)階級的自我肯定,成功人士的自我歌頌。而上文所說的以草根青年拯救中產(chǎn)人群的“核心競爭力”,則被放逐得無影無蹤。——這種敘事立場的選擇,真可謂是太不高明了,跌入了近年來被人們屢屢詬病的國產(chǎn)片窠臼。什么窠臼?中產(chǎn)階級的自我驕矜,中產(chǎn)生活的高調(diào)炫耀。就像前幾年在國內(nèi)市場一度走紅的、以《非常完美》、《杜拉拉升職記》為發(fā)端的“小妞電影”,多是打造了關于“中產(chǎn)階級”的愛情神話與事業(yè)神話,但這些看似“勵志”的影片高開低走,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日益末路,即便是擁有吳彥祖和古天樂這種絕對男神的《單身男女》系列也無力回天。唯一的反例大概就是那部以小搏大的經(jīng)典案例《失戀33天》了,而它恰恰是反“中產(chǎn)階級”敘事的:白百何扮演的小職員每天搭地鐵、合租房、生活在沒有高富帥和白富美的空間,但照樣可以理直氣壯地甩臉色給有錢女人,充滿優(yōu)勢地戲弄有錢男人。這部影片票房口碑雙豐收,背后的人心所向一目了然。養(yǎng)尊處優(yōu)、衣帶漸寬的中產(chǎn)者的自我追尋、實現(xiàn)、表揚,對于銀幕前更多年輕的、不掌握任何社會資源的年輕人來說,可遠觀而不可親近?!斎换蚩烧D心一點,認定此番徐崢為自己設定的這個角色,是“中國最高票房導演”身處巔峰時自覺不自覺的膨脹所致,自己已經(jīng)是業(yè)界大牛、金牌導演,怎堪再讓一個“傻根”來啟蒙開悟呢?沒有口外羊,一樣吃涮鍋子!(1)
同時,也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電影的觀眾集中在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群中,而中國電影票房增量又主要由二三線城市的“小鎮(zhèn)青年”帶來。同時,“中國大城市的年輕人絕大部分也并非土生土長的‘城里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小鎮(zhèn)青年’,如假包換”(2)。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很好地解釋了,2012年的《泰囧》何以成為(《捉妖記》之前的)國內(nèi)票房冠軍,獨孤求敗了好幾年。王寶強土里土氣的形象非常容易受到年輕觀眾的認可,他可能就是大家生活中常見的村頭二蛋、街邊阿狗,傻乎乎中透著股可愛的執(zhí)著,雖未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明確的人生堅持,做事憑良心,靠譜也暖心。更何況,影片最后總是證明,他還是人生真正的贏家呢。這種影片看著絕對是一個舒服。所以,前兩部“囧戲”關于“目標觀眾群體”還是瞄準得妥妥的,投其所好,正中下懷。
而隨著角色設定的轉(zhuǎn)變,《港囧》的“目標觀眾人群”的問題也就此凸顯。這部由趙薇重點參與的(以戲份而言,很難說這部電影有所謂女主角)的“后青春”影片卻似乎刻意走了趙薇《致青春》的路線,將目標人群對準70后一代,意圖格外明顯。像影片中致敬的無數(shù)港片和老歌,多是在1990年代走紅、70后們耳熟能詳?shù)摹芭f作”。而主角徐崢的初戀發(fā)生的時空,更是明確地申明“1994級油畫系”——標準的70后上大學的年份。在復現(xiàn)一個90后時空的飽滿度來說,這部影片比《致青春》更充分到位。只能說,這次徐崢要下定決心為同齡人代言了,縱然是一部中規(guī)中矩的商業(yè)片,也要包裹著自己的一腔情懷再打包外賣出去。
如果說,銀幕下徐崢和趙薇的同齡人看到這些,心中難免暗潮翻涌,情不自禁地為自己曾經(jīng)的青春觸動一番、傷懷一把的話,那影片給包貝爾的同齡人(和更年輕的人群)又留下了什么呢?想當初王寶強的角色,是因為正規(guī)教育和商業(yè)社會都在他生活中的缺位,因此他放大夸張了的傻勁與樸實還顯得真實可信。而包貝爾扮演的這位“山寨版”呢,則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二貨,雖然是學電影的大學生,還背著藝術大家的語錄,可腦子一樣不好使,而且也缺少任何一點讓人感到親切的情懷與溫暖,正能量完全看不到。這樣的角色即便真正的文青同道也很難認可他(想想彭浩翔早年《買兇拍人》里那位同樣做著電影夢的可愛的屌絲青年吧),廣大普通青年更不會去接受這樣衣食無憂、滿身無趣的所謂“藝術青年”??墒?,真正支撐起中國電影票房的觀眾,是70后還是90后呢?應該取悅哪個人群更有商業(yè)眼光呢,這本不是一個問題。要知道,《致青春》的票房成功不可復制,它更多是依靠趙薇個人的IP,而不是不??措娪暗?0后人群。
在“目標觀眾人群”問題上,如果對比另一部同期上映的喜劇片《夏洛特煩惱》,更顯得意味深長了。和《港囧》比起來,這部影片在前期造勢上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開心麻花”團隊或許有些知名度,但絕大多數(shù)的人只知道他們的小品上過幾次春晚,而春晚對于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又基本無感。但是,這部電影硬是敢與《港囧》在2015國慶檔期“同臺打擂”,而且是不聲不響地低開高走,依靠良好的口碑一點點地發(fā)酵出12億多票房,直至一舉超越了前冠軍《泰囧》。(3)說它與《港囧》分庭抗禮一點也不過分,雖然總體票房上還是略遜一籌,但在投入產(chǎn)出比上,尤其在觀眾口碑上,很顯然《夏洛特煩惱》結結實實地贏了——恰如一場始料未及的屌絲逆襲。
非常有趣,兩部影片其實故事框架還大體相同。都是一位活得不很如意的中年男人,心中念念不忘年少時初戀的女神,為此一把年齡了還要執(zhí)著地回到往昔,尋找自己青春的存在依據(jù)。不同的是,《港囧》中的中產(chǎn)生活者徐來(徐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上山入地,經(jīng)過一番奇遇之后感悟到還是身邊的妻子和生活最值得珍惜;而《夏洛特煩惱》中的屌絲級人物夏洛(沈騰),則是經(jīng)過一場漫長的黃粱美夢后幡然醒悟,回到妻子身邊。那為什么類似的情節(jié)架構口碑卻反差甚遠?顯然不是因為《夏洛特煩惱》的笑點設置更加高明——徐崢在這方面不僅一點也不差,毋寧說,作為一部商業(yè)電影,《港囧》顯然在制作品質(zhì)上,在電影元素的豐滿上,在畫面的精良上,還要勝出很多。一個更有力的解釋應該是,一個屌絲男人的故事——他的煩惱和幸福、情感與傳遞,距離銀幕下年輕觀眾們的生活更近,與年輕觀眾們更投緣,更“接地氣”。尤其是片中那一碗“茴香打鹵面”,讓很多年輕觀眾為之動容:有道是“人間有味是清歡”,作為生活中的大學生、小職員、普通的打工仔打工妹,當影院中的燈光再度亮起時,他們就要回到寄身的學生宿舍、格子間、生產(chǎn)流水線……但他們一樣可以有自己青春而青澀的甜蜜,有物質(zhì)匱乏而精神豐盛的愛情?!陡蹏濉烦晒θ耸康腻\衣玉食遙不可及,但這樣一碗妻子為丈夫做的家常打鹵面,也許就是他們生活中的愛情最有體溫的表達。所以,《夏洛特煩惱》雖然說的還是中年人的故事,但夏洛這個低微普通的男人,他的處境和心態(tài)更容易和年輕的心發(fā)生共鳴。
銀幕里,夏洛是個標準的loser,除了在夢中,他的人生也不會有更多精彩與傳奇,做不到為了彌補那一個青春的初吻而遠赴香港,他的妻子更做不到買下一個法國的畫室向他表達愛意——影片中沒有給人看到奇跡的發(fā)生,正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樣,夏洛這樣的人很難有機會逆襲人生。但是,在銀幕外,得觀眾者得天下,卑微的夏洛在“時光倒流”中完爆了有錢人徐來。如此強大的“群眾基礎”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chǎn),為“開心麻花”團隊的下一部影片做足了市場鋪墊。一年或幾年之后,如果說《港囧》目前的2D電影票房冠軍被“夏洛”他們的續(xù)集給奪去了,那也真的不用大驚小怪。
在談到《港囧》的票房新高時,有人扒出了徐崢在準備這部電影時所做的種種前期工作,他的繁密、細致、精確都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的確很少有人能夠比得上他下的功夫。他的各種精益求精,足以顯示他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商業(yè)片導演。(4)但是,《港囧》票房與口碑的背離,也算給他提了一個醒,對電影市場的研究和潛力發(fā)掘,或許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放下身段,不要自覺背上“偶像包袱”,太把自己當成“神”了。也許這一點對于剛剛開始走上“神壇”的“開心麻花”主創(chuàng)沈騰同樣重要。
注釋:
(1)關于這部戲,王寶強、黃渤和徐崢之間為何“分手”的說法,在各種傳媒上鋪天蓋地,無可證實或證偽。但能夠看到的是,在《港囧》首映日當天,王寶強和黃渤在微博上對此都未作反應,昔日“鐵三角”在感情上的破裂已是不爭的事實。
(2)《小鎮(zhèn)青年撐起中國電影半邊天》,“騰訊娛樂”網(wǎng)頁2013年11月1日。http:// ent.qq.com/zt2013/guiquan/71.htm?pgv_ ref=aio2012&ptlang=2052。文中注明,所謂“小鎮(zhèn)青年”,泛指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人。但文章同時提到了,在很多縣城中,今天也有一些現(xiàn)代化的影院陸續(xù)開張,縣城中的年輕人“走進影院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
(3)來自“中國票房網(wǎng)站”1 0月2 3日數(shù)據(jù),網(wǎng)址http://www.cbooo.cn/ m/628183?tn=sitebaidu。
(4)《最賣座的三部華語片,憑什么他占倆》,“毒舌電影”微信公眾號,2015年10月16日。
作者簡介:郝朝帥,文學博士,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