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成清
?
羅斯金的藝術思想
文‖趙成清
【摘要】羅斯金是19世紀英國著名畫家與藝術批評家,他主張藝術創(chuàng)作應以“真誠”和自然為目標,反對機械化生產(chǎn),幻想中世紀及以前的質樸藝術。他的藝術思想通過其文藝批評與社會批評得以體現(xiàn),有力推動了英國的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
【關鍵詞】羅斯金;藝術批評;藝術思想
我從來沒有看見到一座希臘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鮮艷的英國姑娘的一半美。[1]
——羅斯金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是19世紀英國畫家、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藝術與社會批評家,他被譽為“美的使者”,曾擔任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1870-1884)。他的藝術思想受到了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以及華茲華斯的影響,推崇中世紀藝術,批評機器生產(chǎn)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與產(chǎn)品低劣。羅斯金認為藝術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應取法自然之道,他強調藝術應以“真誠”為目標,從而將其藝術批評拓展到社會批評領域。其代表著作有《現(xiàn)代畫家》(1843-1860)、《建筑的七盞明燈》(1849)、《威尼斯的石頭》(1851-1853)等。
在討論藝術時,羅斯金批評的主題主要包括藝術與自然、藝術與道德、藝術與宗教、藝術與教育幾者的關系。19世紀的工業(yè)化與城市化進程使人們的宗教意識開始淡化、道德觀念日益減弱,目睹傳統(tǒng)藝術在現(xiàn)代化沖擊中遭受的破壞,羅斯金主張應依靠藝術提升道德觀,通過偉大而崇高的藝術向觀眾傳輸高尚的思想。
“自然”是羅斯金尤為重視的一個藝術主題,19世紀工業(yè)革命以來,環(huán)境惡化、階級矛盾日益突出,有感于社會的喧囂與躁動,羅斯金浪漫地想象中世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因此,他對自然予以了最高的贊譽,認為“一切美麗都建立在自然形狀的法則之上”,主張從自然中學習并理解藝術。羅斯金認為,美孕育于自然之中,美的形式源自于上帝,在透納的藝術中人們凝神靜觀、感受到了自然的壯美與崇高;在哥特式建筑中,體現(xiàn)了造物主的精神。在他看來,藝術家所模仿的傳統(tǒng)固然重要,但永遠無法替代自然,藝術真正的模仿對象應該是自然。羅斯金對現(xiàn)代藝術的批評,針對的并非現(xiàn)代藝術家對希臘藝術的模仿,而是因為他們對自然法則的漠視。
作為一名畫家,羅斯金擅畫一些精致的小景,他的風景畫景色氤氳,富有層次感。在其繪畫理論中,羅斯金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極大關注,其中,他特別推崇透納的繪畫創(chuàng)作,并對拉斐爾前派予以肯定。學院派出身的透納擅于觀察自然,他的想象力豐富,在描繪大海的光色、云雨的變化等方面獨樹一幟。羅斯金所看重的正是透納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雄沉博大與壯美崇高的風格。在《近代畫家》一卷五書中,羅斯金對自然、宇宙、天空、云彩、流水、山脈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在以自然美為藝術批評導向的羅斯金看來,透納的繪畫表現(xiàn)出危險、可怖、壯麗、悲涼、神秘的自然主義特征,他的作品尤其忠于客觀世界。在細節(jié)描述中,羅斯金寫道,“他以多層次的水花,飛濺的瀑布表現(xiàn)他的激情”、“平靜的水面,顯現(xiàn)出微妙的色調”、“盡管他的樹具有豐富多樣的復雜性,但他的樹比任何一位藝術家所畫的都更具有簡單完美的形式”[2]等。羅斯金將透納與古代畫家進行對比,他認為盡管古代大師的作品具有優(yōu)秀的品質與崇高的風格,但就表現(xiàn)真實方面而言,透納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無與倫比的。
羅斯金對“自然”畫風的倡導由此也引出他的“道德”主題。他將藝術模仿自然與“真誠的表現(xiàn)”結合起來,他在為拉斐爾前派遭受批評時所作的辯護中表達了這一思想:“無論如何,這些拉斐爾前派畫家,既不希望摹仿,也從不佯裝去效法古代繪畫。只有那些對古代繪畫不甚了解的人才會認為這些青年畫家的作品與古畫相似。據(jù)我推測,這些拉斐爾前派畫家并不拒絕在他的藝術中利用現(xiàn)代知識、現(xiàn)代技法的長處。他們僅要求在這一點上恢復到往昔——盡力去描繪他們所見到的事物,或描繪他們所設想的那些他們希望表達的事物的真實面目,他們選擇了拉斐爾前派這一不幸然而并非不正確的名字,是因為在拉斐爾之前,所有畫家都是這么做的;然而拉斐爾之后,畫家們放棄了這一傳統(tǒng),開始熱衷于創(chuàng)作華而不實的畫幅,不再致力于表現(xiàn)嚴酷的現(xiàn)實。這樣一來,從拉斐爾時代至今,繪畫就一直處在劣質的公認的衰落狀態(tài)?!绷_斯金提倡在繪畫中表現(xiàn)真實,他認為透納的作品反映出對時光流逝的感傷,拉斐爾前派則描繪了嶄新時代的困惑,但兩者具有共同的優(yōu)秀品質:情感的真實。羅斯金對自然主題、崇高美學以及真實表現(xiàn)的藝術主張還體現(xiàn)在他關于哥特建筑的藝術理論中。
哥特建筑曾被瓦薩里批評為黑暗時代的蠻族藝術,布克哈特甚至指出,該時期的人們不可能欣賞藝術。但是羅斯金卻通過對現(xiàn)代建筑的批判從而肯定了哥特式建筑的價值,他認為現(xiàn)代建筑依賴于政府的指令而流于程式,缺乏創(chuàng)造的靈魂;哥特式建筑卻表現(xiàn)出自由多變的特質。在羅斯金看來,相比較于單純用石材堆砌而成的埃及和希臘建筑,哥特建筑的圓拱和窗格結構中凸顯出一種剛性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動感,哥特建筑富于幻想、變化多樣,它的粗糙和野蠻,恰恰是人類童年稚拙與自然的反映。不過,雖然羅斯金強調哥特建筑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藝術樣式,但他著力于贊揚的是哥特建筑中自由創(chuàng)造的“精神”而非其外觀形式,他甚至對維多利亞時期哥特復興風格中表現(xiàn)出來的矯飾與虛偽加以斥責。
《建筑的七盞明燈》是羅斯金對哥特式建筑的理論總結,“七盞明燈”的典故源自于《舊約?出埃及記》,羅斯金的闡釋富有一定的宗教意味,他認為建筑不但是道德與精神的載體,還體現(xiàn)了宗教與歷史文化。他所提出的“七盞明燈”分別對應著建筑的創(chuàng)作法則:奉獻、真理、力量、美、生命、記憶、服從?!胺瞰I之燈”強調人類以自身技藝向上帝奉獻;“真理之燈”注重從實用角度展示真實的建筑材料與結構;“力量之燈”代表著堅固與恒久,主要指模仿自然而形成建筑的體量;“美之燈”是上帝“美”的理念體現(xiàn);“生命之燈”要求建筑師須將身心傾注于建筑之中;“記憶之燈”表明建筑對歷史、文化、道德的尊重;“服從之燈”喻示建筑師應謙虛謹慎地服從規(guī)則。[3]“建筑的七盞明燈”既是羅斯金對建筑理論的分析,又展現(xiàn)出他對建筑與宗教、道德、美學、歷史、文化等關系的深化,他認為哥特建筑體現(xiàn)出原始多變的特征,其本質卻是對自然的模仿,體現(xiàn)了中世紀建筑師與手工者的自由創(chuàng)造與崇高目的。
除了繪畫與雕塑,羅斯金對裝飾與設計也非常關注。針對當時重視純美術(繪畫與雕塑)而輕視實用美術(裝飾與設計)的看法,他提出了批評。1859 年3月,羅斯金發(fā)表了名為“現(xiàn)代生產(chǎn)與設計”的講演,他提出裝飾藝術并非次等藝術,世界上所有偉大的藝術都是裝飾藝術,“裝飾藝術與其它藝術之間唯一真正的區(qū)別即它們是否有合適的地點與目的”。羅斯金指出,最杰出的雕塑是宮殿或教堂前的裝飾,最優(yōu)秀的繪畫屬于室內裝飾,哥特式建筑中,往往將最精巧的壁龕與最完美的造型置于靠近觀眾的地方,如大門與窗戶上,目的正是為了讓人們便于觀看,這恰恰反映出裝飾“位置”的重要性。在羅斯金看來,裝飾藝術并非審美法則中的對稱與對照,它應該以“應用”為本質訴求,需要強調對自然形式的模仿,追求真實可親與創(chuàng)造應用。在裝飾藝術的審美中,羅斯金意識到,裝飾中的形狀與色彩既構成了裝飾的基本要素,又相互獨立,它們無法達到根本的統(tǒng)一,他主張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色彩須讓位于形式。
面對工業(yè)化以來的環(huán)境惡化,羅斯金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好的裝飾與設計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尤為重要,其目的應該是保護環(huán)境、提升道德、凈化心靈,為人們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而現(xiàn)代社會中正充斥著許多不恰當?shù)?、過度的裝飾與設計,它們使得人們日益陷入視覺觀看與實用功能的矛盾沖突中。
在藝術教育方面,羅斯金同樣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從專業(yè)教育、兒童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個角度論述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他直陳當時南肯辛頓教育體系中的一些弊端,開拓性地提出視覺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羅斯金的藝術教育主張有:天才無法教授;藝術教育的目標是提高修養(yǎng)而非片面追求技能;兒童繪畫教育應與其它科目相結合;通過藝術教育學習觀察與感知,認識上帝的造物之美等。
從模仿自然、提升道德、關注宗教等不同角度,羅斯金闡述了他的藝術思想,他對人性以及民生的強調也表現(xiàn)出“藝術社會主義”的思想關懷。從藝術批評到社會批評,羅斯金的影響力也日益擴大,他一度被視為英國社會“藝術與文化一切問題的唯一仲裁者”,但是,1877年至1878年發(fā)生的“惠斯勒誹謗案”卻將他的批評生涯帶向了一個轉折。
該起事件的緣由是羅斯金對惠斯勒的批評。在格羅斯文諾畫廊觀看到詹姆斯?惠斯勒的一幅繪畫作品《黑與金的小夜曲:散落的煙花》后,羅斯金很快就致信給《泰晤士報》,他寫道:“為了惠斯勒本人,同樣為了維護買主的利益,庫茨?林賽爵士不應該讓這些作品進入畫廊,該作缺乏基本藝術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無異于欺詐。雖然我曾耳聞目睹倫敦佬的厚顏無恥,但始料未及一個花花公子向公眾臉上潑灑一罐顏料,竟然還會索要200個金幣?!贝耸乱疖幦淮蟛?,為了維護名譽,惠斯勒將羅斯金告上法庭,結果是羅斯金敗訴,被判罰四分之一個便士,惠斯勒也因此于不久后宣告破產(chǎn)。這樁訴訟案也為當時的公眾帶來了新的思考,究竟是選擇為人生而藝術,還是為藝術而藝術?前者是強調道德的功利主義思想,后者是主張藝術自律的唯美主義世界觀。在這場藝術家與批評家的觀念交鋒中,也預示著新時代藝術體制的轉型。
“惠斯勒誹謗案”之后,羅斯金的聲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他開始從牛津大學退休,也不如以往那樣積極從事批評。但無論如何,羅斯金在英國現(xiàn)代藝術史中都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學識廣博、著述頗豐,對透納與拉斐爾前派的藝術有著重要的推介作用,他對于哥特式建筑的寫作也讓人們開始重估哥特藝術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當然,羅斯金的一些觀點也為后世學者所反對,在朱光潛的眼中,羅斯金在談論美的時候,混淆了美感與快感之間的區(qū)別。不惟如此,羅斯金還是一位“自然主義者”,朱光潛批評道:“在羅斯金、羅丹和一般自然主義者看來,自然本身就盡善盡美,藝術家唯一的成功捷徑就是模仿整個自然,絲毫不用選擇?!?/p>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術史(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約翰?羅斯金.近代畫家[M].張璘,等, 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約翰?羅斯金.建筑的七盞明燈[M].張璘,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趙成清,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