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雨
?
昔“校園詩人”今如何?
----關(guān)于徐芳近年詩與散文的解讀
郝 雨
“校園詩人”曾經(jīng)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重要文學現(xiàn)象。一大批充滿浪漫詩情的年輕人,那些在剛剛恢復(fù)高考而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的群體,以詩歌形式表達著那一代人的激情和思考。至今,已近40年過去。當年的這一代詩人們,如今大多情況又如何呢?徐芳應(yīng)該是最為典型的一位。徐芳作為一位女性詩人,從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走過來,從80年代紅極一時的校園詩人走來,至今一直在寫,到為人妻,為人母,到作為社會職責的承擔者。在30多年里一直在堅持寫,我就覺得這種堅持讓我非常感動。其實,30年的時光足可以把任何純真爛漫的東西磨掉,足可以把任何詩情畫意的東西磨掉。而徐芳硬是堅持下來。無論是物質(zhì)的誘惑還是現(xiàn)實的壓力,都沒讓這么一個年齡意義上青春漸漸逝去(而非詩人意義上的青春)的弱女子放棄她的堅持。至于她堅持的是什么?彭瑞高的評論,我覺得抓得真的太準確了,其中有一句對徐芳詩的概括是:“善良而無奈?!?引自彭瑞高在徐芳詩歌研討會上的書面發(fā)言。我覺得尤其是“善良”這個詞對徐芳來說實在是說到了骨子里?!吧屏肌薄@本身就是她性格當中一種最本質(zhì)的構(gòu)成,而她的詩歸根結(jié)底正是一種善的表達。
我想,這就抓住了徐芳最獨特之處,最非同尋常之處。因為古往今來,詩人往往都不是善的化身,往往是批判,是哀怨,是憤怒,所謂“憤怒出詩人”。你看無論是男性詩人也好,還是女性詩人也好,大都是憤怒型的,或者是哀怨型的。但是從徐芳的詩里邊你只能讀到善良,沒有批判。上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對獲獎?wù)吣吕盏脑u價是“用詩和散文來批判社會的一個作家”。我當時就說,按照這樣的標準,徐芳永遠也獲不了諾貝爾獎了,因為她根本不會批判,根本不會憤怒。在她的詩中,那每一個字都能讓人感受到的就是一種善和純真,而也正是這樣的“善良”的基本內(nèi)涵和精魂,使得徐芳的詩能夠青春常在,也使得徐芳這樣一位女性校園型詩人青春常在。
我曾經(jīng)在我的詩評中反復(fù)引用我自己“原創(chuàng)”的一段“名言”:“其實,所謂愛文學的人,說穿了,是原就有許多不同的愛法的。譬如,有的是純粹將其看得過于神圣而膜拜,譬如,也有的只是為了在其中尋求一種游戲的快樂。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則是帶著各自十分明顯的功利目的,如有將其作為進身之階的(古代的以文取士,現(xiàn)今的寫了幾篇作品就去混個一官半職等),也有將其用作賺錢盈利的(以這樣的手段養(yǎng)家糊口甚至有些高級寫手以此發(fā)家致富的不在少數(shù)),還有純粹用它來附庸風雅的(有些官員寫點詩詞,出本書什么的,甚至在別人的書上掛個名字之類)。總之,不管怎么說,那位偉人的話是千真萬確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對文學的愛也是如此?!?/p>
這里一開始就在為徐芳而作的這篇小文中搬出這么胡言亂語的一段,并不是因為這話和徐芳的寫作有多么密切的聯(lián)系,而是又想著自以為是地再次“原創(chuàng)”一段類似的“名言”:所謂詩人,往往都是一些不同常人的人。而這些人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又常常是因為這些人的心中大都藏有一個“魔”——一個“心魔”,或者起碼是一個“詩魔”。之所以稱之為“魔”,主要是因為在這些人的寫詩動機和欲望當中,大都摻雜著某種現(xiàn)實的目的,無論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好,浪漫主義的也好;無論是“政治”的也好,“人生”的也好,以及“力比多”的也好……總之都是被各種各樣的可稱之為“魔”的非詩的東西驅(qū)動著。這和本人的上一段“名言”中所說的最后一類人的愛文學的動機是相近似的。而在我眼中,徐芳卻不是這樣的詩人。讀徐芳的詩,你可以從中感受其內(nèi)心的一片澄澈,更能從中感受其內(nèi)心的一片寧靜。如果說她作為詩人也同樣在心中有點什么,那也應(yīng)該說她心中有的只是一個“神”,而絕不是“魔”。看得出徐芳的寫詩完全不是為了什么很現(xiàn)實的目的,她真的是那種為寫詩而寫詩,即她自己所說的“純詩的境界”。但是,徐芳的“純詩的境界”又完全不是像前文所列舉到的那種單純“為尋求游戲的快樂”,她的詩確實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性靈之作、性情之詩。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徐芳詩集封面的那幅照片實在拍得太差了,一點都沒拍出徐芳本人那種純情的精神。
承認徐芳的詩是真正的“純詩”,首先是因為在她的詩中你讀不出任何現(xiàn)代人常有的那種牢騷、怨氣、不滿、壓抑,甚至批判,以及那些帶有明顯思想教育性的語言內(nèi)涵。包括她寫給兒子的30多首詩,也都不是為了像《三字經(jīng)》《千家詩》之類經(jīng)典那樣教育自己的兒子,她只是以純美的意境、純詩的意象,和自己最親近的兒子進行一種情感深處的溝通。徐芳的詩全都像她曾經(jīng)出版的那本詩集的第一首的標題那樣,都是“風在說話”?!帮L”當然是最自由自在的一種狀態(tài),“風”的說話當然也是最無拘無束的一種表達,“風”也不會說那些充滿偉大思想的“話”;而徐芳當然也不想借風而傳達自己的什么“話”,她就是要讓風隨心所欲地自己“說話”,并在風的說話中體悟那些富有詩意的內(nèi)涵:“沙沙的聲音呼喚我進入/它在前面的曠野中/逐漸喧響/從路到路/到路的消失……”可以看出,徐芳的詩真的是沒有目的,更沒有雜質(zhì)的,尤其是不帶有那些很“現(xiàn)實”的目的和功利,即她心中沒有一個“心魔”。而她之所以數(shù)十年對詩歌的寫作“不拋棄、不放棄!”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三個字:我喜歡!這樣的三個字獨立地看上去有些“小資”,有些“文青”,甚至有些上海小女人的“嗲氣”,但是,她又的確體現(xiàn)了徐芳詩歌寫作上的單純,同時也隱含著徐芳內(nèi)心深處的那種執(zhí)著;而且,尤其是從我所熟悉的詩人徐芳那里說出來,我相信!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飄逸”、“流動”二品。而一般評詩也常以“空靈”、“灑脫”論之。徐芳的詩與這幾種常見的詩歌品性都沾邊,但又無法簡單地用這幾個現(xiàn)成的術(shù)語和形容詞來概括和套用于徐芳的詩。其實我對徐芳的詩最突出的閱讀感覺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飄忽”。所謂“飄忽”,也并不是像那種很詞典化的解釋,即蹤跡不定,隱約不清,甚至沒地方著落。而是一種縹緲靈動,空闊悠遠。總之是那種不大能說得很清楚的閱讀感覺,當然如果能說得很清楚也就不能叫做飄忽了。而且,這種感覺又只能是一種感覺,甚至完全不能作為一個專業(yè)的學術(shù)用語應(yīng)用于詩評。但是,在此我又只能忠實于自己的感覺。因為確實沒有別的語詞能夠比這個“飄忽”更能表達我對徐芳詩的閱讀感覺了。最典型的是她的那首《睡蓮》:
一朵睡蓮就是
一個夢!
仿佛來自月的中心
湖的深處
由月光、星光和水光聚合而成
飄忽的、恬然的
一種既明又暗的感覺
欲迎還拒、隱隱約約
像一種希望,也像回憶
哦上帝,我對它知道的
是如此之多
又是如此之少——
……
全詩的感覺,的確都是“飄忽的、恬然的”。當然,筆者在本文中并非要對徐芳詩作評,而是要評其散文。但是由于詩才是徐芳創(chuàng)作的主業(yè),她也一直是以詩人名世,所以她的散文歸根到底還是屬于詩人散文。那么,評其散文,也就不能忽略其詩人的原始身份。而且我們的評論也應(yīng)該和必須看清楚其散文與詩的關(guān)聯(lián)和區(qū)別。
實事求是地說,關(guān)于對其詩的飄忽的感覺,我曾經(jīng)一直擔心自己是否感覺準確,而就在讀了徐芳最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之后,我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感覺。理由是,書中有一篇散文就叫《詩:我的心靈花園》,其中是這樣記敘她的走向詩壇的過程的:“我其實不知道我為什么寫詩。不知怎么,我就寫詩了。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時候,7歲還是8歲,或者更早,像送走一艘紙帆船、一架紙飛機,飄飄蕩蕩的那種感覺,叫人難以相信。但是,這是真實的說法,你不得不信,我自己也是。要從頭說起,卻真是無從說起?!迸娙嗽趶呐⒆幼呦蛟娙说穆吠旧?,是否都有這樣的過程呢?總之她就這么飄飄蕩蕩地寫起詩來。所以,這種飄忽感就貫穿于其所有詩作。
“純詩”、“寧靜”的基本風格和詩學追求,注定了徐芳的詩在意象的選用和組構(gòu)上大都是那些纖小、柔弱、安靜的對象,比如水滴、落葉、燭光、花朵,等等。徐芳詩中基本上看不到特別恢宏、龐大的意象。而即使是比較龐大的物象,在徐芳的詩中也往往被處理得柔美和纖巧。比如:《飛躍夏季……那條公園的小徑》,比如:《樓上的春天》,比如:《夜與黎明的守望》,比如《森林的問題,我的問題》等等。徐芳的聰明首先就在于她非常清楚自己作為詩人的斤兩。她至今都一直認為“自己成不了大詩人,沒那條件”。所以,她從來不把自己無限夸大成能夠用詩歌干預(yù)社會甚至拯救世界的具有偉大歷史使命感責任感的天降大任的詩人。因此她曾經(jīng)這樣表達自己的詩學觀:“不無感傷地告別瓦雷里的哲學家般的睿智、艾略特上帝般完美的虔誠、卡夫卡深入血脈的深刻憂郁、埃利蒂斯魔鬼般瑰麗奇譎的想象以及金斯堡歇斯底里般的桀驁不馴……”這里顯然表達的是詩人對于詩的方向性、原則性的選擇。當然也顯示了詩人對于自己的詩學價值的定位。她把那些世界文學史上的各種類型的頂尖級的代表性作家和詩人,全都宣布與之“告別”,那么,這一連串的告別之后還剩下什么?剩下的當然只有“純詩”。
但是,近年來徐芳卻大量地寫起散文,近幾年已出版的散文集有《都市邂逅》《她說:您好!》,還有詩文合集《歲月如歌》。就詩與散文這兩種文體而言,散文在本質(zhì)上是要實的,也就是不能飄忽。由飄忽而落實,這也許與徐芳入世已深,對生活的認識更加實在有關(guān)。在這本新近出版的《月光無痕》一書的序里,徐芳認為:文體意義上的“散文”可以信馬由韁、自由馳騁,藝術(shù)的指向與可能性都可以落實于紙與筆的摩擦或手指與鍵盤的接觸中。就這樣,詩人在散文中運用輕盈靈動、飽含哲思的文字,把記憶深處的片光零羽輕描細繪。這些記憶中的劃痕、歡笑、痛和滄桑,真切明澈地鋪陳出了她對時代的心靈印跡,并透視著現(xiàn)代都市的發(fā)展與變遷。雖然,她的許多散文的文字依然靈動飄忽,但其內(nèi)容已經(jīng)都是實存的記錄。所以,我將其稱為“飄忽的堅實”。
畢竟,徐芳的筆下有了許多童年真實的故事,也有了許多成年后深切的感悟?!恫劐X》中小姑的秘密,《兩個外婆》中隔壁家慈祥老太的關(guān)愛、《一年又一年》中對被“沒收”的壓歲錢的追憶、《阿妮頭》中的姐妹情深……這些故事都是實在的。然而,徐芳骨子里還是詩人,她把這些紀實性的文章仍然是當作詩來寫的,她說:“我寫的一切有緣的邂逅,無緣的揮手,片刻的永駐與永遠的流逝,不管技術(shù)上是如何應(yīng)用:在語調(diào)或者情調(diào)上,表里之間如何轉(zhuǎn)接,如何在控制中表現(xiàn)張力與韻味,如何在口語和不能完全口語之間,以及語言的新與舊之間所作的種種努力和把握……也許,說多了反顯得笨拙,其實就是簡單的一句話或者說一個詞,那就是對生活的珍重,珍重在我用以造型的材料與情感上,也珍重在我所用的心機上?!彼?,在《地鐵漫游》中,徐芳將地鐵看成一個碎片模式,一大群人下車了,又分散了,走遠,消失,再不相逢,每一個出口都像是時光隧道。還有《金色的高架路》《搬家故事》……透過這些城市生活五光十色的表面,徐芳深入到置身于其中的城市人的內(nèi)心世界,詠唱、感嘆,用她詩人的靈氣詮釋傳達其特殊的人生領(lǐng)悟。
其實,真正能體現(xiàn)徐芳詩人本性的是她對自己那段“下海”經(jīng)歷的記述?!兑粋€春天和幾個詩人的往事》可以說是徐芳散文中最富趣味性的一篇,是你能夠一邊讀一邊不時發(fā)出會心微笑的一篇。曾經(jīng),徐芳居然和她的很多詩友們宣告:“只談生意不談藝術(shù)?!痹娙藗兙尤磺榫w激昂地辭職、練攤,以為從此也能成為商人賺大錢;她自己也滿心歡喜地看貨、運貨,賣營養(yǎng)液、賣工藝木掛件,甚至在這過程中也發(fā)生了許多極有趣的故事。但最終,詩人還是詩人,詩人成為不了商人?!拔乙呢浐臀乙姷娜艘粯?,都埋伏在黑暗之中”、“眼前這條路是條幻想的路”。從根本上來說,這個社會無疑是物質(zhì)的,但是,卻又一點都離不開精神。當無數(shù)人都在不遺余力,費盡心機追逐物質(zhì)利益最大化的時候,精神的堅守就極為可貴。如果這個社會完全被物質(zhì)充滿,沒有了精神的空間,那才是真正可怕和可悲的。誰能讀得懂徐芳的這份堅守呢?誰又能真正讀得懂徐芳的這一片詩心呢?
徐芳說:“我把寫詩當成了一場逃亡。有很多人是向外逃,而我不然,固然是那種對青春的踐約,似乎更是一種慌張之后的飛蛾撲火,只怕更表明了,我與現(xiàn)實生活的脫離程度已如此嚴重?!倍龑Α疤印钡慕忉屖牵骸坝栽姼栎嵊袑ξ襾碚f非常重要的內(nèi)心世界,在其中種花種草,也以這樣的手段與方法,以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來明了與進入他人精神的世界。”雖然我們說 徐芳的詩歌風格是飄忽的,但她對詩歌的信念卻是極為堅實的:“越是超越的人生,就越是詩化的人生?!痹谶@篇《詩:我的心靈花園》中,我更加真實地讀懂了徐芳,更加認識了徐芳作為詩人的生存狀態(tài)。在這個嚴重物質(zhì)化的現(xiàn)實中,徐芳似乎依然像十八歲剛剛寫詩的那樣,依然是飄飄蕩蕩的,或者依然是飄忽的。
而從徐芳在這部散文集“序”中的一些自我表達中,她信奉的是蘇珊·桑塔格對詩人散文的觀念:“請求記憶說話或哭泣”。她認為這里包含的是對記憶的虔誠,是對“散”的姿態(tài)的眷顧和摯愛。所以,她一方面努力打開記憶,讓曾經(jīng)的真實作為散文之骨肉;另一方面,她又堅持“循著詩的某種路徑,去經(jīng)營散文”,像普魯斯特,像喬伊斯一樣,沉浸在“無意的記憶”之中,沉浸在無邊無際的“散”中。所以,詩依然是其散文的靈魂。盡管她的散文在盡量靠近現(xiàn)實,或者在文筆上盡量進入現(xiàn)實,她甚至精心總結(jié)了自己散文紀實抒情的“五大技法”,而其整體的藝術(shù)風格,藝術(shù)韻味,還是顯得那么飄忽。而這種飄忽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她不愿意把自己的靈魂依附在任何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之上,她寧愿一直自由自在地飄。她寧愿把全部生命獻給詩歌。這正是她最堅實的人生信念和藝術(shù)追求。盡管詩確實不能解決任何現(xiàn)實問題,她卻真心相信:“它能夠超越于現(xiàn)實?!边@就是徐芳的全部現(xiàn)實,這就是徐芳在詩與散文中的飄忽的堅實。
(責任編輯 李桂玲)
郝雨,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