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 張暢
《百鳥朝鳳》,講的是一個逝去的故事,影片的第一個畫面,導演的鏡頭就給到了大西北的景色,隨之映襯的是黃土地的淳樸和歲月的長河,而這一幕仿佛就像一位滄桑的老人在娓娓道來當年的故事,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終究需要有后人來見證。
作為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依舊取材于他最為擅長的,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講述了嗩吶從曾經(jīng)的德高望重的地位到如今的慢慢凋零景象,也從另一面展示了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化的變遷,并且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了兩代嗩吶人為了信念堅守而產(chǎn)生的師徒感情。
《百鳥朝鳳》將影片的第一部分對準了一對師徒的成長,表達的是“傳承”的概念,懷念的是被遠遠丟棄在身后的“規(guī)矩”。當曾坐在太師椅上十足氣派的焦三爺?shù)浇K究吞下那一口鮮血敲起鑼鼓,當曾將嗩吶引以為生命之傲的藍玉戲謔的搖著頭,當焦家班的師兄弟紛紛打起行李然而眼神迷茫,當游天鳴面對大城市里猶如乞丐一樣的嗩吶匠人仰天長嘆的時候,所有的堅守在瞬間崩潰,沒有一點防備。
百鳥朝鳳,原本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天,伏羲巡視到西山桐林,只見金、木、風、火、土五星之精,紛紛飄落在梧桐樹上。頓時,仙樂飄飄,香風習習。又見瑞氣千條,霞光萬道。天空彩屏開處,祥云托著兩只美麗的大鳥,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樹上,其余諸鳥紛紛飛集在各處樹上,朝著兩只美麗的大鳥齊鳴。木神句芒遂對伏羲說,這兩只大鳥,即鳳凰。
影片第一部分中,概述到的幾個村莊,名字對應的是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基本元素。五行本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用以解釋萬物形成以及之間的關系。也許影片此舉,意將此映射為蕓蕓眾生的縮影。在古代,百鳥朝鳳泛喻君主圣明,河晏海清,天下歸附。實際上,也是中華民族向往和平與祈福的傳統(tǒng)心態(tài)寫照。
在影片中,百鳥朝鳳本身,就是傳統(tǒng)。影片要表達的,也正是傳統(tǒng)在工業(yè)化巨變下的堅守與消亡。這個過程本身,就免不了沖突對抗,也必然伴隨被撕裂的傷口與情感,當然,也會有一種文化衰落中的不安與悲涼??陀^講,影片無論是敘事、人物刻畫甚至藝術性,并不能算作驚艷之作。敘事結構相對簡單,也許這也是導演晚年歸于平和的取向。
而在影片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戲劇沖突,并沒有呈現(xiàn)出劍拔弩張之勢,而是一切都自然而然展開。行云流水的另一種解讀,是敘事趨于套路和常規(guī)。因此,片中幾處感人之處,也就好像都在意料之中,或許會有感動,但尚不夠震撼。至于人物的刻畫,倒是性格鮮明。幾個演員的表演,也確有精彩之處。只是有點疑惑,為什么我們對代表傳統(tǒng)的那個角色,總要塑造成倔強的模樣。難道傳統(tǒng),就必須具備倔強的元素?
影片中,有一些對社會變遷負面的縮影,如同門師兄在石棉廠工作不久后的肺病,在工廠上班被機器吞掉的手指。這些,也確實是那個時代現(xiàn)實的存在。至少作為八零后,都有相似的共同記憶。但社會變遷,并不僅僅是這些。當然,出于戲劇沖突的需要,選取足夠?qū)α⒌膬擅娌鸥姓f服力。但是,作為影片之外的思考,恐怕還要有更大的格局,更理性的回歸。其實,影片中突出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還有傳統(tǒng)的傳承。對此,令人印象深刻。
在選定接班人的那一幕,天鳴成了百鳥朝鳳的傳人,肩負傳統(tǒng)的傳承與發(fā)揚。焦家班從那一刻成了歷史,游家班登上舞臺。似乎傳承已在那一刻完成。然而,天鳴接班后的不安、困擾與困難,都暗示了傳承,絕不只是簡單的儀式,象征的口號。
當百鳥朝鳳那一曲,還得靠焦老爺子頂上,絲絲鮮血從嗩吶緩緩流出之時,傳承才真正完成。之前傳遞的,是名分,是技藝,是符號。真正的精神內(nèi)核,在那一刻才被傳承。這個過程,一定有鮮紅色的血。這才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很可惜,也很無奈,傳統(tǒng)技藝的衰敗,在影片結束也未能解答。
在焦老爺子墳前,依然是天鳴煢煢孑立的身影,還有那蒼茫天地間傳統(tǒng)悲涼的嘶鳴。或許,消亡的,本就是時代的選擇,除了一句無關痛癢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聊以自慰,終歸是要消亡。因此,注定就是一場悲劇,總會有無法治愈的傷。
僅電影而言,總體并不算得上完美無缺,尾聲部分的老舊套路和煽情有些許過度,導演想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的欲望過于熱烈,乃至于較之前戲冷靜的鋪陳坦蕩的敘述,新老時代的跨越之處顯得多幾分急功近利。
從影片上映以后,到片人跪求排期,輿論一邊呼吁充分關注本土心血,一邊則斥責以近似嘩眾取寵之方式綁架觀眾。其實,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為什么需要通過極端的方式,才能影響影片排期,才能吸引大眾的關注。
但總體而言,《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中,沒有演員過分的表演,只有導演簡單樸素的陳述;也沒有將影片戲劇化,只有導演對與傳統(tǒng)藝術的寫照。也許《百鳥朝鳳》的故事仍舊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頻繁上演,而在這個時代,翻天地覆,在這個年月,似乎也再尋不到那些走街串巷的嗩吶匠們。無力感在我們的每一寸肌膚和每一個細胞之中,然你終究知道,那些傳統(tǒng)再也不會回來,而我們唯一能做的,不過是更加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