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霜 王元
“以胖為美”實際上是唐朝中晚期貴族對社會衰落的一種逃避。
說起21世紀現(xiàn)代女性的理想體型,“高瘦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答案。然而,倘若一位“高瘦美”女子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她的命運會如何?
肯定有人認為,以現(xiàn)在的體型放在唐朝,不管人有多美,都是不會得到寵幸。因為唐朝人不好“高瘦美”這口,人家崇尚的是“肥胖美”。殊不知這樣的說法并不準確,很多人對事情了解不全面,只見樹木未見森林而產(chǎn)生了偏見。
事實上,在唐朝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時期,女性的理想體型并非始終如一,相反,它還有一個變化過程。這種變化深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影響。因此,不能因為唐玄宗時期楊玉環(huán)“以胖為美”,就斷定整個唐朝時期的女性審美都是如此,這是不準確的。
要追溯唐朝時期女性的理想體型,就必然要提到當時的女性服飾,因為作為人類第二層皮膚,服飾在—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女性的體型。而目其變化又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緊密相關,所以在唐朝的不同階段,對女性審美也是不同的。
初唐:纖細造型
初唐是指唐代開國至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之間。由于唐朝建立初期國力薄弱,很多制度和設施有待發(fā)展和完善,所以唐朝建立初期服飾的樣式主要沿用隋朝。女服樣式仍是隋朝時期的小袖高腰長裙,裙帶系到胸部以上,整體造型纖細苗條。
因此,透過這個時期的女服樣式可以看出,此時無論王族皇室還是平民百姓女子的理想體型皆是清瘦修身,才能穿上那窄瘦的高腰長裙。
盛唐:豐腴華貴
盛唐(626—755年)是從玄武門之變到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前。這段時期歷經(jīng)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周盛世,到唐玄宗時期國力達到鼎盛,因此造就了開元盛世。這一時期國家政治開明、經(jīng)濟基礎堅實,人們物質生活充足,精神世界豐富。這些因素也促使這個時期的服飾和女子體型審美觀,較上個時期有了巨大轉變。
女子的理想體型從初唐后期就開始向“胖”發(fā)展,到此時,“以胖為美”成為盛唐時期的獨特審美觀。這種變化可以從此時女服樣式上尋見端倪。
盛唐時期,女服主要樣式還是初唐時期的襦裙,只是尺寸日趨寬大。同時盛唐時期流行袒領,領口開得很低,能夠露出雪白且豐滿的胸部。這種樣式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后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已經(jīng)遍及黎庶。因此,從此時服飾樣式的變化中可以看出,女子崇尚顯露自己的豐滿體態(tài)。
說到這里,我們要舉出眾人皆知的最能代表盛唐“以胖為美”的女性,四大美女中體態(tài)豐腴的楊玉環(huán)。人們常說“環(huán)肥燕瘦”,用來說楊玉環(huán)與趙飛燕兩種不同的美。趙飛燕以窈窕輕柔之美為人稱贊,楊玉環(huán)則以豐腴華貴之美為人知著?!杜f唐書·列傳第一》中記載:“太真資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其中,“豐”字說明了楊貴妃是個體型豐腴之人。豐韻肥滿,深得皇帝寵愛的楊玉環(huán),無形中為這種主流社會的審美觀再加砝碼,成為“以胖為美”的重要依據(jù)。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滴垂式的時尚傳播模式下,上到貴族婦女下到平民百姓,都深受楊玉環(huán)的影響并開始有心效仿,這其中自然包括她那豐腴的體型。與此同時,盛唐時期女子崇尚“胖”的理想身型,不僅受皇室貴族主流審美的推動,也與平民百姓生活水平日益富足有關。
中晚唐:消極審美
中晚唐(756—907年)即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之后到公元878年爆發(fā)的黃巢之亂之前,都屬于中唐。黃巢之亂之后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即晚唐。
到了中晚唐時期,女服樣式日趨寬大的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達到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這種禮服即唐代女服的代表性服裝之一——唐代大袖衫,它比通常的寬袖外衣還要寬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氣飄逸。而寬大的服飾樣式也反映出此時女子的體型仍以豐滿肥胖為主。同時,從這一時期壁畫中女子臉盤圓潤的形象,也可看出“肥胖美”的流行。
但是與盛唐時期由于經(jīng)濟繁榮,人們有條件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以及唐朝皇族身上固有的鮮卑血統(tǒng),使他們天生喜愛健碩體魄的女性,從而反映出唐代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征不同,唐朝中晚期時的“以胖為美”則是一種消極審美。它揭露了貴族通過在服裝上用更加奢華放縱的態(tài)度,來逃避國家日益衰落的現(xiàn)實,而百姓也繼續(xù)沉浸在國家繁榮假象中,始終盲目追隨王室的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