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2016年6月25日晚上8點,我國新建的海南文昌發(fā)射場終于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搭載著我國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第一次在美麗的椰林海濱展示了中國航天“大塊頭”的力量,拉開了中國航天“大推力時代”的序幕。603秒后,“長征七號”火箭順利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現(xiàn)場觀看發(fā)射的許多觀眾面朝大海,盡情宣泄著激動的心情,有的還集體唱起了《千年等一回》。的確,無論對于中國航天期盼已久的低維度發(fā)射場,還是對于生活在海南的當?shù)厝耍绕涫菫榱税l(fā)射場建設遷出椰林的居民、學校師生,以及許許多多為發(fā)射場建設付出艱辛和犧牲的人們來說,這一刻,他們已經(jīng)等了很久。
“長征七號”首次飛行任務,一邊是海洋,一邊是沙漠。
當火箭升騰的烈焰倒映在碧波蕩漾的蔚藍大海,很多人還不知道,著陸場系統(tǒng)的回收人員正在位于東風著陸場一望無際的茫茫沙海之中,等待“長征七號”的飛船返回艙回到家園。
東風著陸場處于我國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啟用東風著陸場,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沙漠地區(qū)進行飛船著陸的嘗試。不僅如此,“長征七號”搭載的我國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還將以彈道式返回方式 也就是以超音速的高速降落方式返回地面。由于下降速度太快,空氣動力過載很大,又沒有升力控制,因此無法控制和調(diào)整落點,只能“落到哪兒算哪兒”。技術人員為此次飛船縮比返回艙返回規(guī)劃了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區(qū)域,比神舟飛船落點范圍大28倍。
巴丹吉林沙漠,我國第三大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素以高大沙山著稱,被譽為“世界沙丘之王”。這片面積近五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沙海,因為沙山高大密集變幻莫測,多少年來始終無人敢深入其中探秘。曾經(jīng)有好事者組織龐大的“沙漠之舟”駱駝隊進行“穿越”,但剛剛進入沙山邊緣,風暴、沙山、炙熱……“穿越者們”很快領教了巴丹吉林沙漠的威力,所帶的水第一天便消耗殆盡,眼看著連綿起伏望不到邊的沙海,大家狼狽而回。
在被確定為此次“長七”任務飛船返回艙落區(qū)之前,巴丹吉林沙漠依然那樣神秘地存在于這個喧囂的世界之上而無人靠近。
早在2014年,著陸場系統(tǒng)就根據(jù)相關任務方案,展開針對沙漠搜救的種種技術攻關和人員訓練。
單純對于飛船降落來說,沙漠有著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它有著海水般松軟的緩沖,而不必擔心深不可測的海水:廣闊的無人區(qū)省去了草原上疏散牧民、羊群等安控工作的麻煩。不過,對于搜救來說,沙漠搜救的難題可真不少。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駱駝當作無一例外的“沙漠之舟”。但是搜救飛船,駱駝肯定是不行的。著陸場系統(tǒng)的技術人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沙漠之舟”機械化。
為此,技術人員跑遍了國內(nèi)幾乎所有的越野車制造廠調(diào)研,創(chuàng)新了一系列沙漠越野裝備,把載重車輕型化、越野車安裝防滑、防滾裝置。在大家的集智攻關下,一支機械化“沙漠之舟”終于初具規(guī)模。
有了機械化裝備還不能解決問題。因為要把這樣的裝備開進沙漠,還要把幾噸重的飛船運出來,尤其是在巴丹吉林沙漠這樣沙山環(huán)立的腹地,又是一個“攔路虎”。一開始,搜索人員挑選了駕駛技術最好的司機,本以為憑著如此精心改良的“沙漠穿越車”,就可以開進沙漠腹地。然而,剛開進不到幾公里,司機便“望沙興嘆”:沒有豐富的沙漠行車經(jīng)驗,根本翻不過沙山。更何況沙漠之中還有許多百米深的“沙窩”,要想把車子從“沙窩”里開出來,必須要有極為過硬的專業(yè)技術沿著沙壁一圈一圈地轉(zhuǎn)出來,搜索人員形象地比喻為“涮鍋”。這些難題令搜救隊大隊長十分苦惱。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位沙漠越野賽車手,從此開始了“拜師學藝”的一段佳話。在專業(yè)沙漠賽車手的幫助下,司機很快掌握了許多諸如翻沙山、出沙窩的駕駛經(jīng)驗和“涮鍋”技術,沙漠駕車水平飛速提高。不僅如此,還建起了一套從初級到高級的沙漠越野司機訓練教程,普通司機經(jīng)過幾天的培訓,就能夠熟練掌握沙漠駕駛技術,使得他們一看見沙山的形狀,就知道怎么開;一看見沙窩,就知道怎么“涮”。
無數(shù)次在沙漠之中訓練之后,2014年秋天,搜索人員組織了一次“機械化”穿越整個巴丹吉林沙漠的實戰(zhàn)拉練,結果超出了預期的想象,取得了更加豐富的實地經(jīng)驗,初步考核了搜救隊員們在各種復雜地形和條件下的沙漠駕駛技術與野外生存保障能力。2015年5月,在統(tǒng)一組織下,僅用了9天時間,就穿越了數(shù)百公里長的沙漠,參試部隊的沙漠駕駛技術與野外生存保障能力得到全面考核。而從預定待命區(qū)域到達落點,他們只需要短短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抵達。
除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著陸場區(qū)域內(nèi)還有周邊的山區(qū)、湖泊、河流、戈壁,以及部分居民區(qū)和設施,幾乎包含了內(nèi)陸的大部分地形地貌。搜救人員走遍了落點分布區(qū)域的每一個山頭、每一個湖泊、每一片戈壁、每一段河流,從各個方向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行程4萬多公里。著陸場系統(tǒng)總師卞韓城風趣地說,他們幾乎繞地球走了一圈兒,數(shù)萬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只要發(fā)現(xiàn)飛船落到哪兒,他馬上就能知道怎么走,從哪兒走最快最省事。
解決了沙漠地面搜索問題,還有空中搜索問題。
飛船回收,一直是“空中搜索、地面處置”。正常情況下,直升機直接將飛船吊運出沙漠,再由地面車輛通過陸路運回目的地。但是,在沙漠起吊飛船,遠不比在草原戈壁,因為草原戈壁飛機都可以落下去作業(yè)。也不比水上,直升機懸停在水面上空作業(yè),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兒。但在沙漠,直升機既無法降落,又不能低空懸停。因為高度稍一降低,飛機旋翼掀起的沙塵就會像一場沙塵暴一樣遮天蔽日。在這樣的沙塵暴中起吊飛船,以及將來救援航天員,無疑都是十分危險的事兒。如果能讓直升機在沙漠降落,一切將迎刃而解。
怎么才能讓直升機在沙漠中降落?技術人員又開始絞盡腦汁想法子、搞創(chuàng)新,如果有一塊足夠大足夠結實的材料,固定在沙漠中相對平坦的地方,跟停機坪一樣,直升機就可以在沙漠降落了。大家說干就干,開始調(diào)研廠家研制材料,制作沙漠臨時停機坪,并用帳篷在沙漠中做試驗,模擬直升機旋翼卷起的大風。當他們第一次把這個想法講給空軍飛行人員聽時,大家都覺得這根本不可能。 技術人員沒有氣餒,繼續(xù)做大家的工作,一起研討,終于說服了空軍人員。第一次做試驗,大家把四塊制作好的厚帆布連接成籃球場大小的一塊壓沙布,用一米長的鋼釘釘入地下固定。由于沙漠地質(zhì)松軟,結果飛機剛飛過來,強勁的風力瞬間就將帆布掀翻,插入地下一米深的鋼釘紛紛被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