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由自殺現(xiàn)象看日本文學中死亡意象心理——以三島由紀夫及其作品為例

2016-12-17 02:44崔慧玉
關鍵詞:由紀夫三島意象

崔慧玉

?

由自殺現(xiàn)象看日本文學中死亡意象心理
——以三島由紀夫及其作品為例

崔慧玉

死亡意向及其心理構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社會現(xiàn)實還是文學作品,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一點。日本民族對死亡有著毫無恐懼甚至追求和向往的態(tài)度,可以說,死亡精神是他們個人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學所體現(xiàn)的重要內(nèi)容。日本人的這種死亡尤其是自殺精神和心理,可以通過日本文學中的作家、作品來透析。本文以日本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及其作品為例,探析日本文學中死亡意象的心理。

死亡意象;死亡心理;三島由紀夫;日本文學

關于生死,我國古代先賢們早就有了深刻的認識,《莊子·逍遙游》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盵1]萬物自有生死,死亡之于萬物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是人生命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朝生夕死的菌類和生命不超過一個季度的昆蟲,它們就這樣不自覺地經(jīng)歷了生生死死,與之相比,作為萬物之靈的有思想的人類,必然會思考“死亡”這一人生的終極命題。人終有一死,這是確定的,但是,什么時候死,怎樣死,則是不確定的?!八劳觥边@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從我們呱呱墜地伊始就高懸于我們的頭頂,使我們迷惑不解、惴惴不安。文學作為一種人學,表現(xiàn)人是其基本的價值取向,因而,死亡作為人的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tài),也成為了文學作品表現(xiàn)的著力點。不同民族的文學對死亡的理解和表現(xiàn)也有所不同。對死亡給予特別觀照的,當屬日本文學。在日本文學中,凡是具有一定造詣的文學家,其作品無一不對死亡尤其是自殺這一命題進行表達,這為我們探究日本人的死亡心理提供了一個文學的窗口。三島由紀夫作為戰(zhàn)后日本著名的文學家,他對死亡書寫有著特別的偏好,他的小說幾乎每部都涉及死亡尤其是自殺死亡問題。其作品是我們洞悉日本死亡文化和死亡心理的重要窗口。通過對三島由紀夫死亡主題作品的解讀,有利于我們對日本文學乃至日本民族的死亡觀、死亡精神、死亡心理形成正確的認知。對于三島由紀夫作品的死亡主題,我們對其解讀不能僅局限于作者個人的思想價值觀,更要觀照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民族文化元素。

一、日本人的自殺現(xiàn)象

(一)日本普通民眾的自殺現(xiàn)象

日本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被稱為自殺大國。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橫濱召開了四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醫(yī)學會”,發(fā)表了當年各國的自殺率,其中日本每10萬人中有25.3個人自殺。[2]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2004年日本的自殺率(每10萬人中的自殺人數(shù))為24.0,居世界第九位,在八國集團中僅次于俄羅斯(34.4)。[3]據(jù)新華網(wǎng)消息,日本人2009年年自殺人數(shù)又比2008年多了1001人,上升到32143人,連續(xù)五年突破了三萬。[4]據(jù)日本警察廳公開的資料顯示,日本的自殺人數(shù)1998年到2011年連續(xù)14年每年都超過3萬,這意味著平均下來每個月自殺人數(shù)都在2000人左右,每天平均有85人自殺。[5]1994—2004年10年間,日本的自殺速率是以20分鐘為單位,每20分鐘就有一人死于自殺,[6]自殺成為日本人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殺手。自殺人群遍布所有年齡段,上至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下至19歲以下的青少年。

(二)作家自殺現(xiàn)象

研究日本近代文學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就是文學家的自殺,許多才華橫溢的日本近代文學家都采取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這種現(xiàn)象似乎是近代日本文學上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個中緣由令人費解。例如,比較典型的有芥川龍之介、北村透谷、牧野信一、有島武郎、川端康成、田中光英、太宰治及三島由紀夫等。1917年,芥川因短篇小說《鼻子》受到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褒獎而躋身文壇,十年之后,他又因自殺身亡而震驚文壇。雖然僅短短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但芥川已然鑄就了自己的輝煌,在日本文學史上確立了自己獨特的地位。若再給自己20年的時間,會是什么樣呢?芥川龍之介的自殺很可能是源于他對人生的絕望,他曾在其作品里慨嘆:“人生比地獄還地域?!贝ǘ丝党芍?,主要是因為年事已高,深感自身創(chuàng)作力枯竭的他,希望通過他所認為的“無言的死”來實現(xiàn)自己“無盡的活”的目標。本文所要研究的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之所以要選擇切腹這一自殺方式結束生命,可能是要重現(xiàn)日本武士時代的死亡美。

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日本近代文學家們的自殺現(xiàn)象,毫無疑問是日本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現(xiàn)象,正如著名畫家古賀春江生前的口頭禪所言——在沒有比死忘更高的藝術了。死即是生。這句話同樣代表了日本文學家的觀點: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沒有比死亡更高的藝術。日本文學家敬畏死亡,信仰死亡。

(三)日本人死亡心理的成因

普通日本人和日本作家的非正常死亡(自殺),絕不是一種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日本著名精神醫(yī)學教授野田正彰對日本人的死亡心理進行分析時,從社會的角度進行了深入準確的把脈。在他看來,居高不下的自殺人數(shù)實際上與社會差別的拉大密切相關,在殘酷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利者得意忘形,心滿意足,而失敗者,社會沒有給予其應有的寬容和憐憫,這給失敗者造成強烈的挫敗感。為了在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并獲得勝利,人們通常從孩提時期就開始有意隱瞞自己的弱點,在與人交往中不說心里話,這導致人們之間的關系愈發(fā)冷淡、疏遠,缺乏關愛和溫暖。他的這一分析,深刻而準確地道出了日本普通民眾自殺的深層次社會原因。

探究日本人的死亡心理,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從其島國的地理位置和社會文化角度入手。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自身資源匱乏,更多需要從國外進口,內(nèi)部競爭激烈;空間上的局促,給人們的心理上罩上了一層壓抑感。海嘯、火山噴發(fā)、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頻發(fā),給日本民眾心理造成一種世事無常的宿命觀念和悲劇氣質(zhì)。禪宗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很大影響?!八郎缫弧钡亩U宗思想想形成了日本人“以死為生”“以死為美”的獨特死亡觀。同時日本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教育就是隱忍。日本流行不抱怨文化。東京天普大學心理醫(yī)師西天亙說,“在日本,發(fā)泄憤怒、焦慮的途徑不多。這是一個重視秩序的國家。年輕人被調(diào)教到要能把自己裝進一個非常小的盒子。無法表述真實感情?!比绻麄儫o法承受壓力,就會抑郁,有些人會認為,“死才是唯一的出路”。[7]于是,這種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的雙重壓制就造成了日本民族封閉狹隘的民族性格。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日本人性格封閉狹隘,但是,對于自殺這一行為,他們卻給予足夠的、特殊的寬容和理解,甚至對“殉國型”“利他型”的自殺持支持鼓勵態(tài)度。這種特殊文化心理很應是造成日本人自殺傾向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三島由紀夫文學中死亡意象的心理分析

(一)三島由紀夫自殺的心理動因

作為日本文壇巨匠之一的三島由紀夫,他的自殺身亡為人們留下了許多謎一樣的問題。他自殺的真正原因,向來都是眾說紛紜。我們認為,造成其最終走向切腹自殺這一死亡之路的并不是某個單一的原因,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可以從其童年生活和他生活的時代及文化背景兩個方面入手,去剖析他的自殺的原因,以及其自殺現(xiàn)象背后所反映的日本人的死亡心理。

三島的童年,表面上看起來是幸福快樂的,他得到了其祖母的深切關愛。然而這種關愛是一種極端反常的“寵愛”——她被整日關在祖母的病房里,不能與外界接觸。生活在祖母變態(tài)的寵愛之下,使其和親生母親、伙伴以及大自然這些童年生活的必需部分完全隔離開來,造成了三島童年生活完全在畸形的狀態(tài)下度過。三島曾經(jīng)戲謔說:“13歲的我,有一個60歲的情深的戀人?!盵8]上中學以后三島才回歸到父母身邊。即使這樣,祖母還經(jīng)常抱著孫子的照片哭泣。從今天的心理學理論視角來看,這種被祖母變態(tài)的、極端的愛包裹著的童年,不但使三島失去了與父母、伙伴以及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失去了許多童年本該有的人生經(jīng)歷和歡樂,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其陷入自閉、自戀中難以自拔。三島幼年時期長期被“囚禁”在祖母的病房中,他的祖母長期臥病在床,在這個過程中,幼小的三島必然會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祖母與病魔斗爭過程中的無助與絕望之感。這種感覺在幼小的三島的內(nèi)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伴隨其一生。同時,童年時期被剝奪了與外界接觸的他,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許多壓抑和委屈。然而,傳統(tǒng)的日本教養(yǎng)又使得他無法表達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這些壓抑和委屈,他只好自己消化。久而久之,這種心理就會在無法發(fā)泄的情況下蓄積成促使他走向極端性格的童年誘因。

三島生活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是日本社會發(fā)展中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民眾的精神自由被政府剝奪,社會整體氛圍比較壓抑,民眾對政府的監(jiān)督比較薄弱。來自民眾阻力的減少,縱容了政府推行愈加強硬和危險的對外政策。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深層原因,是日本的知識界從二戰(zhàn)以后陷入了信任危機。造成這種信任危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原本堅信的思想理念、意識形態(tài),在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中后,產(chǎn)生了與自己所期望的社會局面完全背道而馳的社會現(xiàn)實。正是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導致了當時的日本思想和理論界一批比較有影響力和指引價值的刊物,都轉變成了一般的知識性刊物,失去了原本的具有指引社會生活的意義。換句話說,就是只做文章的思想,失去了喚醒推動社會變革力量的思想。在筆者看來,在這種極端壓抑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整個日本國民的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束縛。三島作為一個作家,本身在思想上就較為敏感,這種社會環(huán)境給其造成的精神上的憤怒、委屈等壓抑更加嚴重。這也是為什么他最后采取極端右翼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選擇切腹自殺的一個原因。

(二)三島作品中的死亡意象

在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其小說,基本上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死亡意象。其中的代表作《金閣寺》是這種死亡意象的典型作品。在研究這部小說的死亡意象時,我們不妨將這部作品看成是一個夢,作者三島由紀夫正是這個夢的主人,三島借助作品的主人公來表達自己。夢的主人溝口被三島設定為一個啞巴。身體的天生殘缺使得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自卑的性格。夢的大概情節(jié)是:溝口受到父親的影響非常喜歡和向往金閣寺。去世前,父親擔心溝口未來的生活,于是將其托孤給金閣寺的住持,溝口自此成為金閣寺中的一個弟子。然而進了金閣寺以后溝口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金閣寺完全不是兒時父親給他描述的那般美好,這讓他感到非常失望。但面對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也只有金閣寺還能想象成完美的。戰(zhàn)局的惡化使金閣寺所在的日本京都遭受到空襲,金閣可能毀于戰(zhàn)火。想到金閣寺可能毀于戰(zhàn)火,溝口的心中卻產(chǎn)生了一種悲劇性的美,這種悲劇美使得金閣寺更加輝煌了。溝口受到殘疾朋友柏木的刺激,他對茶花女和房東女兒產(chǎn)生了性沖動,他渴望著和她們做愛。然而,由于對金閣寺的幻想,他的愿望每次都成了泡影。因此,溝口認為金閣寺破壞了他的好事,因而對金閣寺產(chǎn)生了深深的恨意。溝口的性壓抑后來在美國大兵的指使下通過踩煙花女的肚子得到釋放,然而當這件事被告發(fā)到住持那里時,他卻一直都不肯去懺悔。后來他目睹了住持嫖妓,這兩件事?lián)胶驮谝黄穑斐闪藥熗蕉酥g關系急劇惡化。在最后的希望破滅以后,溝口決定要燒毀金閣寺。在一個細雨蒙蒙的夜晚,溝口實施了他的燒寺計劃。

我們認為,這個夢的主題其實就是完美與毀滅。溝口的初戀情人有為子在他心中就是一個完美的女人,然而溝口卻因為欲得到她而采取下流手段被狀告而詛咒她,有為子又恰恰因為偷情而死。在三島看來,人除了肉體之外什么也不是,他本人所要尋找和回歸的,就是一種偏重于肉體欲望的變態(tài)行為。實現(xiàn)純粹的肉體欲望的自由,就是主人公所追求的“人生”。在小說《金閣寺》中,主人公父親的死亡引起的三島對生命的感慨,則是其死亡意識的真實寫照。小說原文這樣寫道:“憂傷和虛無從生命的底層升起。我的目力所及全是生命的虛無?!?/p>

從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出,三島本人對完美是極度追求的,但是如果這種完美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他無法面對,就會采取毀滅的方式來面對真正的現(xiàn)實。包括他的生命。

三、三島由紀夫及其作品死亡意象背后的日本人的死亡心理

透過三島由紀夫及其作品對死亡的表達,我們可以看出,童年的經(jīng)歷,以及生活的時代背景是造成三島追求完美與現(xiàn)實預期差距之間矛盾的主要心理因素。對于普通日本人而言,雖然每個人的童年經(jīng)歷不同,但是造成他們對死亡扭曲和變態(tài)認知的深層社會原因卻是一樣的——特定社會時代背景造成的心理變化。社會時代背景的壓抑是造成人們美好愿望和殘酷現(xiàn)實之間差距的主要原因,對這種差距的承受和理解的不同,是導致人們形成特定死亡觀的根本原因。而這正是日本人死亡心理的一個共同基礎。

日本文學中的死亡意象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文學敘事問題,它所反映的是日本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自然地理、社會環(huán)境、道德傳統(tǒng)作用于人而導致人的心理變化,進而導致對死亡這一終極問題的價值觀念的變化。這種死亡觀一經(jīng)確立,就會在民眾中蔓延開來,形成社會風氣。日本文學作品中的死亡意象、作家的自殺現(xiàn)象及普通大眾的自殺現(xiàn)象,都是這文化觀念的產(chǎn)物。這種死亡觀一經(jīng)確立,就會在民眾中蔓延開來,形成風氣。三島自己曾說:“死亡這一觀念在我的工作中仍是最甘美的母胎。”[9]文學中死亡意象的背后是日本國民在現(xiàn)實壓力下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真實寫照。三島由紀夫作為日本文壇巨匠,其作品中的死亡意象和他本人最終走上自殺道路的結局,深深地反映了時代、社會背景給人們精神思想造成的影響,是透過文學作品死亡意象,剖析日本國民和作家心理的一個重要窗口。

[1] 莊子.逍遙游[M]//龍漢宸,等.莊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22.

[2] 命運真弄人.日本人的高自殺率和生死觀[EB/OL].(2011-11-29)[2016-07-14]http://bbs.tiexue.net/post2_5611059_1.html.

[3] 佛化人生.日本:當自殺成為流行病[EB/OL].(2008-07-27)[2016-07-14].http://blog.tianya.cn/post-1632467-14684021-1.shtml.

[4] 解讀日本人自殺現(xiàn)象[EB/OL].(2010-09-09)[2016-07-1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9/c_12535608.htm.

[5] 3月1日恐怕是最多日本人自殺的一天[EB/OL].(2016-03-04)[2016-07-14].http://www.bjweekly.com/archives/2729090.html.

[6] 叢云峰.平均每20分鐘就有一人死于自盡 自殺人數(shù)創(chuàng)新高震驚日本[EB/OL].(2004-07-24)[2016-07-14].http://news.sohu.com/20040724/n221175128.shtml.

[7] 日本自殺率為什么這么高?[EB/OL].(2015-07-08)[2016-07-15].http://news.qq.com/a/20150708/022695.htm.

[8]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4-5.

[9] 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選集[C].東京:新潮社,1957:435.

【責任編輯李開拓】

On the Mentality of the Death Image in Japa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he Phenomenon of Suicide——With Mishima Yukio and His Works as An Example

Cui Huiyu

(ForeignLanguagesCollegeof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

Death intention and psychology constituted important part of Japanese culture.We can see it not from social reality but also from literary works.The Japanese do not fear death on the contrary,they may even pursue and yean for it.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pirit of deat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personal spirit.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mbody of Japanese literature.This spirit of death of Japanese especially suicide and mentality,can be seen in Japanese literary works.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amous Japanese writer Mishia yukio and works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images of psychological death in Japanese literature.

Death image;Death Psychology;Mishima yukio;Japanese literature

I106.4

A

1009-5101(2016)05-0132-04

2016-08-15

崔慧玉,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講師,主要從事日本語言文化研究。(吉林132013)

猜你喜歡
由紀夫三島意象
撫遠意象等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哦!爸爸》:希望你一生平安、健康、勇敢有正面力
如是說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意象、形神
回不去的三島時代
三島由紀夫的心理世界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
莫言:三島由紀夫猜想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