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厚能
老司城紫金山土司及眷屬墓志銘書法考略
■梁厚能
老司城紫金山土司墓葬區(qū),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老司城遺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墓地陸續(xù)出土的土司及其眷屬的墓志銘,是研究老司城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本文試圖從書法研究的視角,對墓志銘進行探討。
從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南楚王馬殷接納江西吉安人彭瑊入楚,并讓其擔任溪州刺史起,到清雍正六年(1728),土司彭肇槐自動獻土,清廷實行改土歸流,永順彭氏土司政權延續(xù)了818年,歷經(jīng)28代35任土司。[1]其中,自南宋紹興五年(1135),土司彭福石寵將司治由會溪坪遷入老司城,至清雍正六年(1724)土司彭肇槐將司治遷往顆砂,在這589年間,老司城一直是永順彭氏土司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在近600年的漫長歲月里,彭氏共經(jīng)歷了23任土司,積淀了豐富的墓葬文化。據(jù)文物部門調(diào)查,老司城土司時期的墓地,共有20多處、109座,[2]分布在老司城周圍的群山谷地之中。目前,文物部門僅対紫金山、蓮花座、八通湖、義渡田、星基包等五處墓地作了局部發(fā)掘。
紫金山墓地,位于老司城東南壽德山半山腰的雅草坪,是老司城最具代表性的一處土司墓地。紫金山,一些公開出版物中也叫紫禁山、紫荊山。這些名稱古籍無記載,墓志銘中也只出現(xiàn)“雅草坪”的地名。
彭世麒清房向氏墓志銘
老司城紫金山出土土司及其眷屬墓志銘一覽表
據(jù)筆者推測,可能是改土歸流后民間演化過來的。因為,明朝前期定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合葬于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故紫金山就有皇室墓地的意味。在湘西的民間,老百姓認為土司就是“土皇帝”,他們的墓地就是“皇陵”,當然就叫紫金山了。至于紫禁山、紫荊山,我想應是因與“紫金山”讀音相近,著書者的誤記罷了。
據(jù)《永順宣慰使歷代稽勛錄》《彭氏源流族譜》記載,從明洪武二年(1369)第十五代土司彭萬潛開始,到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二十七代土司彭永年止,歷時228年,先后有彭萬潛、彭天寶、彭源、彭仲、彭世雄、彭顯英、彭世麒、彭明輔、彭宗舜、彭元錦、彭廷機、彭翼南、彭永年等13位土司在此埋葬(其中彭翼南、彭永年,先葬聚龍湖,后遷葬于此)。[3]自1987年至2012年,文物部門先后四次對墓地進行發(fā)掘清理,共發(fā)現(xiàn)土司及其眷屬墓志銘9方,志蓋5方,其中土司墓志銘3方,土司妻妾墓志銘5方,土司兒子1方。另外,在墓地還出土“明故盛房孺人彭氏之墓”“明故淑人信房冉氏之墓”“明故淑人蘭房覃氏之墓”等3方土司夫人墓碑?,F(xiàn)墓志銘均保存于老司城博物館。
1.《敕進階昭毅將軍思齋彭侯故室淑人向氏墓志銘》
1995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紫金山清理土司墓地時發(fā)現(xiàn),有志蓋。碑石為赭色砂巖,長方形,高70厘米,長77.5厘米,厚11厘米。志蓋陰刻篆字為“敕進階昭毅將軍思齋彭侯故室淑人向氏墓志銘”。志文共44行,1791字,陰刻楷書。志文記載,志主為向顯英,臘惹洞長官向源長女,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卒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享年29歲,次年下葬。向氏15歲嫁于土司彭世麒,生兩男兩女,長子彭明輔襲宣慰之職。志文還記載彭世麒諸多情況。志文記載,由工部尚書周惠疇撰文,廣西按察司僉事熊祥書丹,刑部郎中文澍篆蓋,江夏劉鳳儀鐫刻。
2.《故正齋次室淑人向氏墓志銘》
1998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紫金山清理土司墓地時發(fā)現(xiàn)。碑石為砂巖,方形,高51.5厘米,長52厘米,厚8厘米。志文20行,凡444字,陰刻楷書。該志鐫刻于明正德二年(1507),志文首行題“故正齋次室淑人向氏墓志銘”。據(jù)記載,志主向捘契,為桑植安撫使向寬次女,生于明天順五年(1461),卒于明正德二年(1507),享年49歲。向氏13歲歸宣慰使彭顯英次室,因“凡使事圓中機活”,深得土司寵愛。彭顯英去世后,向氏“靜居一室,寡談接,無故不越閣”,孀居18年。生2女,長女蘭潔嫁保靖宣慰使彭文煥,次女娥嬌嫁臘惹洞長官向祖勝。墓志銘為“辰陽筆山黃廷蘭題”。
3.《誥封明故太淑人彭母墓志銘》
1987年10月,湘西州、永順縣文物工作者龍金沙等在老司城紫金山清理土司墓地時發(fā)現(xiàn)。碑石灰色砂巖,已斷成兩截,高80厘米,寬78厘米,厚6厘米。[4]碑額陰刻篆字“誥封明故太淑人彭母墓志銘”。志文48行,1797字,陰刻楷書。據(jù)志文記載,明嘉靖元年(1522),志主彭氏之子彭世麒請銘。志主彭氏為兩江口長官司長官彭武次女,生于明天順二年(1458),卒于明嘉靖元年(1522),享年65歲。彭氏17歲嫁永順土司彭顯英。生二子,長子彭世麒,襲永順宣慰,次子彭世麟。銘文還記載永順土司彭世雄、彭瑄、彭顯英、彭世麒、彭明輔、彭宗舜及家人及其與周邊土司的婚姻關系,信息量很大,是研究永順土司世系及姻親關系的珍貴史料。銘文由兵部尚書陳金撰文、魯鐸禮部右侍郎書丹、工部右侍郎童瑞篆額。清張廷玉《明史·列傳第七十五》載,陳金(1446-1529),[5]字汝礪,應城人,徙武昌(今湖北武昌)。明成化八年進士,授婺源知縣,升南京御史。明正德初,官至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以平苗民起事之功,正德三年十月遷南京戶部尚書,次年冬進左都御史。曾鎮(zhèn)壓江西、福建等地農(nóng)民起義、進剿府江王公珣起義。清嘉靖七年有疾,次年卒于家,享年83歲。
4.《仁房夫人墓志銘》
1998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老司城紫金山清理土司墓地時發(fā)現(xiàn)。碑石為淺黃色砂巖,高52.5厘米,寬46.5厘米,厚8厘米。志文28行,527字,陰刻楷書,字跡漫漶。銘文記載,彭氏為兩江口長官彭勝祖次女,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享年52歲。13歲嫁土司彭世麒,嫡室,號仁房,明弘治十三年(1500)誥封夫人。志文為翰林院國史修編魯鐸撰,鐫字匠為皮會武、添福。
5.《三公子彭明臣墓志銘》
彭顯英次室向氏墓志銘
彭顯英夫人彭氏墓志銘
2012年5月出土于老司城紫金山右側支脈山嘴處。碑為青磚制作,方形,邊長31.5厘米,厚5.5厘米。志文27行,前后部分缺損,可識478字,陰刻楷書。三公子,字伯忠,別號心谷,即土司彭世麒的三兒子,其嫡兄彭明輔襲任宣慰使。志主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卒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僅31歲。志文為翰林院國史修編魯鐸撰,鐫字匠為皮會武、添福。
6.《明故彭淑人劉氏墓志銘》
1998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老司城紫金山清理土司墓地時發(fā)現(xiàn)。碑石為青灰色砂巖,高29厘米,長53.5厘米,厚8.5厘米。志文33行,570字,陰刻楷書。志主劉氏,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十年(1531),享年60歲。23歲嫁土司彭世麒,生一兒兩女。志文為刑部主事王世隆撰。
7.《明故永順宣慰使彭思齋墓志銘》
2011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彭世麒墓室時出土。碑石為赭色砂巖,高64厘米,長99厘米,厚8厘米。有志蓋,陰刻楷書“明故龍虎將軍上護軍彭公諱世麒字天祥之志”,志文35行,756字,陰刻楷書。墓志銘為志主彭世麒之子彭明輔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所立。碑文記載了彭世麒的生平、功名、兄弟及子女情況。志文為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唐愈賢撰,皮會武鐫刻。
志主彭世麒,為土司彭顯英之子,字天祥,別號思齋。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卒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享年55歲。彭世麒在位26年,是一位年少即有作為文武雙全的土司。志文記載,他弘治五年(1492年)襲父職,15歲調(diào)征施州銀山嶺,17歲調(diào)征貴州都勻。此后“用兵本省武靖、鎮(zhèn)筸,廣西思恩、湖河川陜等處,所至咸克捷有功,屢荷朝廷恩寵?!痹谖渥跁r,“采大木約四百余,遣使進獻”,從而受到皇帝獎賞。彭世麒喜歡舞文弄墨,頗具文人情懷。他撰寫了《永順宣慰司志》《永順司宗圖》,修建世忠堂、顆砂別墅,經(jīng)常邀約文人縱情山水,揮毫潑墨,現(xiàn)在老司城靈溪河沿岸仍留存他的12處摩崖石刻,大多為記游。如在老司城謝甫上游200米處靈溪河西岸,刻有“余思齋暇時常侍老母同眷屬游景,因酣趣以記之?!盵6]遠在千里之外的桂林七星巖,也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題刻“欽差湖廣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昭勇將軍彭世麒……同游者京官徐敬、指揮趙螳?!盵7]
8.《明故懷遠將軍永順宣慰司宣慰使忠軒彭君墓志銘》
1995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老司城紫金山清理土司墓地時發(fā)現(xiàn)。碑石為淺黃色砂巖,高60.5厘米,寬62厘米,厚8厘米。有志蓋,正中豎刻楷書“誥封懷遠將軍彭君諱宗舜字子孝號忠軒之墓”,志文33行,1001字,陰刻楷書。
志文記載志主彭宗舜祖上發(fā)跡史,明初彭氏“以境土歸降。高皇(朱元璋)喜之,升其地為宣慰使司,子孫世襲宣慰使,秩正三品。故彭氏之世,宣慰始此?!逼渥娓概硎厉?,父親為彭明輔,母親向氏。生于正德七年(1512),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享年33歲。年少即與父在王陽明帳下,征討田州叛亂。深得王賞識,臨別以詩相贈:“愛爾彭宗舜,少年多戰(zhàn)功。從親心以孝,報國意彌忠?!奔尉赴四辏?529)襲職后,多次征戰(zhàn)立功,獻大木二十章,進秩一階,賜飛魚服一襲。配彭氏,為保靖宣慰使彭九霄長女,生三子一女。彭宗舜死后,長子彭翼云(應為翼南)襲位,但因年幼,由其祖父彭明輔代政。志文為兵部車駕司員外郎王世隆撰。
彭世麒仁房夫人墓志銘
三公子彭明臣墓志銘
9.《皇明誥封昭毅將軍授云南右布政使湖廣永順宣慰彭侯墓志銘》
1998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老司城紫金山清理土司墓地時發(fā)現(xiàn)。碑石為青灰色砂巖,高70厘米,長92厘米,厚6.5厘米。有志蓋,正中豎刻楷書“誥封昭毅將軍升云南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銘”。碑額橫刻篆書“福蔭后裔,億萬斯年”8字,志文42行,1706字,陰刻楷書。據(jù)志文記載,明慶隆二年(1568)葬聚龍湖(即今永順縣石堤鎮(zhèn)牌樓村),而現(xiàn)墓室及墓志銘又在老司城紫金山發(fā)現(xiàn),說明是后來遷葬的。
志主彭翼南,是永順彭氏歷代土司功勛最卓著的一位,是明史列傳的抗倭民族英雄。關于彭翼南名字的來歷,志文專門記載:“侯名翼南,冠之歲,大魁羅念庵字靖卿,勉其翊靖南服也,復號曰北江,因其彭氏世居地也?!敝疚慕柘葞熗蹶柮髦谝鲇理樑硎稀百F盛而悠遠”的原因,是因具備“敏而勤,富而義,貴而禮,嚴而和,入而孝,出而忠”等“六德”。在盡忠方面,志文首先說:“嘉靖乙卯丙辰,倭寇禍我東南極慘。侯以弱冠膺,提兵兩千定之,吳越閩廣至今蒙其福。”后又具體介紹,彭翼南19歲即位,次年東征平倭,在平旺驛、王江涇、秋母亭、陸涇壩、胥口大戰(zhàn)中,身先士卒,大獲全勝,致使徐海授首,倭患滅跡,東南安寧?!睹魇贰ち袀鞯谝话倬攀恕ね了尽贩Q“東南戰(zhàn)功第一”。此后,又多次立戰(zhàn)功,“撫管鎮(zhèn)筸叛苗,十余年不復出沒。征剿支羅土寇,黃中率服歸降。除施散之暴侵,拯川湖之水火。”《明史》載,嘉靖三十七年,朝廷修建廟宇,彭翼南率眾進山采取合式楠木枋兩千七百余根解運,同時又貢大楠木六十余根進獻。志文對此記載道:“大施財木以修黌梵,自備資糧采進大木,助建朝廷,直擬萬金?!逼湓谖?3年,膺欽獎寵錫5次,部院旌獎30次,因此進昭毅武階,升云南布政使。志文后述其妻妾子女情況,共娶彭、冉、向、彭四房,生五男四女。彭翼南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卒于隆慶元年(1567),享年32歲。其正嫡彭氏在老司城雅草坪立“子孫永享”牌坊紀念,現(xiàn)牌坊仍存。志文為吏部尚書徐階撰。
彭世麒故室劉氏墓志銘
1.墓志銘的書法作者
在墓志正文、志蓋中注明書法作者的有兩方,正文書丹者為熊祥、魯鐸,篆蓋者為文澍、童瑞。另7方墓志銘落款,均只有“撰”者或者“題”姓名,沒有書丹與篆蓋者姓名。魯鐸在彭顯英夫人彭氏墓志銘中是“書丹”,而在彭世麒仁房夫人墓志銘中只是“撰”了,而又沒有其他書丹者。由此,筆者認為,在落款中只注明“撰”或者“題”時,那么該墓志銘撰文、書丹、篆蓋(如果有蓋)應為同一人,即“撰”者。那么,由此可以認定這9方墓志銘、5方志蓋的書法作者為熊祥、文澍、黃廷蘭、魯鐸、童瑞、王世隆、唐愈賢、徐階等8人。
2.墓志銘書法作者生平考略
熊祥彭世麒清房夫人墓志銘書丹者,為明朝貴州偏橋長官司(今施秉)人。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舉人。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7)進士。累官奉正大夫、廣西按察司僉事、刑部山西員外,廉明有聲,《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
文澍彭世麒清房夫人墓志銘書篆蓋者,字汝霖,號橘庵,湖南桃源縣杜青村(今木塘垸鄉(xiāng))人,明天順元年以軍籍中云南鄉(xiāng)試,成化二年登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歷郎中,出補四川重慶府。其與明著名理學家、王陽明之父王華為同榜進士。1506年,王陽明貶貴陽龍場驛丞時,路過桃源,曾專程拜訪文澍,兩人在一起談文作詩,“三夕而不輟,旬有五日而未能去”。文澍死后,王陽明親自為其撰寫《文橘庵墓志銘》。著有《桃源賦》《武陵志后序》。[8]
黃廷蘭彭顯英次室向氏墓志銘書丹者,為辰陽人士,生卒年不詳。據(jù)魯衛(wèi)東《永順土司金石錄》載:永順長官鄉(xiāng)野竹黃家垅黃氏譜載:“17世,景賢,文科三子,娶鐘氏,續(xù)娶龔氏,生一子廷蘭。于明正德年間遷湖南辰州府沅陵縣白水溪和長官野竹?!保?]此記載,人名、時間、籍貫等與書丹者相符,筆者認為應是同一人。
魯鐸(1461-1527)彭顯英夫人彭氏、彭世麒仁房夫人、彭世麒三兒子等三方墓志銘書丹者?!睹魇贰ち袀鞯谖迨弧份d,字振之,景陵(今湖北天門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進士高第,授翰林院庶吉士,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太子少師李東陽愛其才,任編修,預修《孝宗實錄》。正德五年,奉命出使安南,賜一品服以行。次年,遷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旋又提升為南京祭酒,不久改調(diào)北京。后以病辭官。著有《戒菴文集》《魯文恪公文集》。[10]
童瑞彭顯英夫人彭氏墓志銘篆蓋者。四川犍為人,明弘治庚戌進士,歷任嘉議大夫、河南左布政使、順天府尹、工部右侍郎,官至工部尚書,嘉靖七年(1528)致仕。
王世隆土司彭世麒及故室劉氏墓志銘書丹者。王世隆為嘉靖五年丙戌科殿試金榜第二甲第36名進士出身,歷任北京刑部主事、中憲大夫、兵部車駕司員外郎等職。從貴州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任上告退歸隱,在沅陵二酉山建妙華書院,開荒課徒。禮、兵、吏三部尚書、教育家諶若水有感于此,專門為書院撰文,差人送到二酉山上。王世隆裝裱懸掛于正堂,成為書院的堂銘。《沅陵縣志·人物·沅陵縣舊志人物選錄》對其有記載,曰:“歸里后,倡建妙華書院,日集諸生講學數(shù)年不怠?!盵11]
土司彭世麒墓志銘
唐愈賢土司彭世麒墓志銘書丹者。明嘉靖五年(1526)進士及第,曾追隨王陽明學習“致良知”學說,后入仕途,先后做過海寧知縣、文林郎、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沅陵縣志·人物·沅陵縣舊志人物選錄》載曰:唐愈賢“因彈劾當朝宰相嚴嵩,直聲震天下。其政見與時不合,乞歸,居家與門生講學,終日不倦?!盵12]
徐階(1503-1583)土司彭翼南墓志銘書丹者。徐階,字子升,號少湖,一號存齋,明松江府華亭縣人。嘉靖二年(1523)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后因忤張孚敬,被斥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從此謹事上官。后又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朝廷機要大事。徐階曾密疏揭發(fā)咸寧侯仇鸞的罪行,且擅寫青詞為嘉靖帝所信任。嘉靖四十一年,得知嘉靖帝對嚴嵩父子的不法行為已有所聞,于是就命御史鄒應龍參劾,終于使嚴嵩罷官,其子嚴世蕃謫戍。徐階則取代嚴嵩而為內(nèi)閣首輔。萬歷十一年(1583),徐階病卒,享年80歲,贈太師,謚號文貞。著有《世經(jīng)堂集》《少湖文集》等。[13]
3.墓志銘書法特點
從書體來看,除了3方志蓋、1個碑額為篆書外,其余均為楷書,志蓋為中楷,正文均為小楷。從版式來看,碑版基本呈正方形,邊長31.5厘米至99厘米,沒有超過1米的,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斗方。文字每塊最少478字,最多1797字,平均1012字,每字2厘米。要在這么狹小的碑版上寫這么多文字,小楷當然是最好的選擇。這些墓志銘都沒有打界格,但書寫時都十分嚴整,橫有行,豎有列,一般行距大于字距。從書法風格來看,墓志銘是一種實用文體,主要為了記載死者姓名、籍貫、生平事略,其書法屬于實用書法范疇。實用書法雖強調(diào)的是實用性,但其藝術性依然存在。比如王羲之的很多信札,現(xiàn)在是我們學習的法書。
筆者將這9方墓志銘的書法風格分為兩類,第一類嚴整精美,有彭翼南墓志銘、彭宗舜墓志銘、彭世麒墓志銘、彭世麒清房夫人墓志銘、彭顯英夫人墓志銘等5方,志主地位顯赫。這類墓志銘書法給人的感覺是“精美”二字。精,就是精致、精微;美,就是和美、秀美。這些墓志銘書法,從排版布局到結字運筆,嚴守楷法,無不用筆精嚴,點畫精到,結體端莊,精細入微,一絲不茍,按鄉(xiāng)里老百姓的說法就是“像印版印刷的一樣”,體現(xiàn)了明代“臺閣體”書法的風貌。第二類質(zhì)樸拙美,為彭顯英次室向氏墓志銘、彭世麒故室劉氏墓志銘、彭世麒仁房夫人墓志銘、彭明臣墓志銘等4方。這類墓志銘書法特點是,結體大小錯落,部分字的重心左右搖擺,顯現(xiàn)“憨態(tài)”;筆法方圓兼施,古拙隨意,出現(xiàn)行書筆意;在布白上,字距拉大,蕭散自然,有明顯抒發(fā)個人情感的意味。此類風格,以彭顯英次室向氏墓志銘為最,彭世麒故室劉氏墓志銘次之。
4.墓志銘呈顯兩種書法特點的時代背景分析
縱觀明代書法史,大致有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為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臺閣書體,稱“臺閣體”。第二階段為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tài)方向發(fā)展。第三階段為明晚期,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追求大尺幅,注重視覺效果,滿紙煙云,以丑為美。
從9方墓志銘刻制時間來看,最早為明正德元年(1506),最遲為明隆慶二年(1568),時間跨度為62年,這一時期處于明朝的中后期。這一時期正處于明代書法的第二階段,即開始朝尚態(tài)方向發(fā)展。墓志銘的第一類書法,明顯屬于臺閣體風格。墓志銘的8位書法作者,有7位是進士出身,或者進士及第,均為朝廷命官,有的地位還十分顯赫。他們?nèi)绻唤?jīng)過嚴格的書法訓練,寫得一手臺閣體,否則無法通過科舉考試。墓志銘的第二類書法,即出現(xiàn)個人情趣,符合明代書法在第二階段開始朝尚態(tài)方向發(fā)展的特征。看來,老司城紫金山墓志銘書法風格,與明代的書法發(fā)展史基本吻合。
2016年8月10日于悟墨齋
土司彭宗舜墓志銘
注釋
[1]彭劍秋,《溪州土司八百年》,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07頁。
[2]雷家森,《老司城與湘西土司吻合研究》,岳麓書社,2014年,前言。
[3]成臻銘,《土司城的建筑典范--永順老司城遺址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2014年,304頁。
[4]歐陽文章,《三次考古發(fā)掘揭開800年老司城神秘面紗》,《團結報》,2015年7月18日。
[5]清·張廷玉,《明史·列傳第七十五》,國學網(wǎng),2016年8月2日引用。
[6]梁厚能,《湘西永順老司城摩崖石刻研究》,《中國書法·書學》雜志,2016年第2期,第136頁。
[7]秦冬發(fā),《曾經(jīng)的身影,消逝在陣陣刻石聲中》,《桂林日報》,2014年1月6日。
[8]魯衛(wèi)東,《永順土司金石錄》,岳麓書社,2015年,第93頁。
[9]魯衛(wèi)東,《永順土司金石錄》,岳麓書社,2015年,第91頁。
[10]魯衛(wèi)東,《永順土司金石錄》,岳麓書社,2015年,第83頁。
[11][12]沅陵縣史志辦,《沅陵縣志·人物·沅陵縣舊志人物選錄》,沅陵縣情網(wǎng),2016年8月2日引用。
[13]清·張廷玉,《明史·列傳第一百一》,國學網(wǎng),2016年8月2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