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潛+陳增照+李靜+何秀玲
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學者提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推動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中國于2012年發(f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理念。本文從“課程整合”和“學科深度融合”這兩種教育理念的概念、特征以及應用案例等方面出發(fā),分析得出二者在教學模式上的異同,并據此對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提出幾點意見,使學科深度融合更好的服務于教育信息化。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學科深度融合;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0-0008-04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學者提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但是課程整合只用于改進教學手段、方法,仍有著“漸進式修修補補”[1]的弊端,導致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效果并不明顯。因此,中國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下文簡稱《十年規(guī)劃》)放棄傳統(tǒng)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行符合國情的學科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概念及國外現狀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
澳門大學單文經教授認為,課程整合不僅是組織學科內容的技術或重新安排學習計劃的方法,也是一種兼容并蓄的課程設計理論,包含著學校教育的目的、學習的本質、知識的組織和使用、教育經驗的意義。[2]
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以多媒體為依托,利用信息技術梳理并整合零散的知識點,從而使學習者更容易接受知識。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國外現狀
21世紀以來,歐盟為了達到“知識歐洲”目標,截至2006年,歐盟實施了兩期蘇格拉底計劃。2009年歐盟啟動第二期“伊拉斯謨世界計劃”(2009-2013)。2013年,歐盟啟動了學習能力提升計劃。2014年,歐盟啟動全球最大發(fā)展的資助項目“Horizon 2020”。
亞太多數國家教育部制定了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或在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中有專門針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部分。韓國推進基礎教育電子課本,自2007年韓國政府制定電子課本標準后開始著手電子課本的開發(fā),到2015年,以電子課本全面取代紙質課本。新加坡從1980年制定第一個國家信息化戰(zhàn)略規(guī)劃(The National Computerization Plan ),已經發(fā)布了六個信息化戰(zhàn)略規(guī)劃,第六個計劃是2006年發(fā)布的一個為期10年的規(guī)劃——iN2015,該規(guī)劃的目標是“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一個信息技術支撐的智能化國家和全球化城市”。據世界經濟論壇發(fā)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新加坡在全球競爭力指數在144個國家中排名第二。2010年,澳大利亞在中小學實施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s)。新西蘭教育部2013年3月發(fā)布的“E-learning趨勢、規(guī)模及亮點”報告,報告總結了2004年至2009年高等教育E-learning取得的成果。
北美地區(qū)早在20世紀中期,就開始計算機輔助教學、遠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相關研究。近年,美國和加拿大利用其技術優(yōu)勢,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并取得豐碩果實。
南美洲多數國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國家教育信息化進程存在較大差異。橫向對比,南美各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重點不同。縱向對比,南美各國教育信息化啟動時間不同。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信息化發(fā)展指數(IDI)仍然落后于信息化發(fā)展較快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概念及國內現狀
1.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概念
《十年規(guī)劃》提出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國家需建設智能化教學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件工具,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fā)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倡導網絡校際協(xié)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逐步普及專家引領的網絡教研,提高教師網絡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3]。
我們認為,學科深度融合是具有信息素養(yǎng)的教師把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從而突破使用主體(師生之間)與使用客體(硬件、軟件等)之間的明顯界限,使教與學更加靈活。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教學成為師生雙方互動式、引導式的融入性合作活動。
2.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國內現狀
2012年9月教育部出臺的《十年規(guī)劃》,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使我國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推進教育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3]。
2013年,在教育部加快推進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實現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6.36萬個教學點實現設備配備、資源配送和教學應用“三到位”,教學點長期以來無法開齊開好國家規(guī)定課程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4]。
華南師范大學的胡欽太教授在2015年3月蘭州研討會議上提出,學科深度融合模式作為前瞻發(fā)展需求,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元應用與其他要素完美的融合,從而服務于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以提升全民的教育質量[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5年5月23-25日在中國青島召開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會上英語特級教師、教育部課程標準專家組成員劉兆義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必須有“硬件”和“軟件”的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和完善來整體、系統(tǒng)地構建新常態(tài)的學與教的關聯、共生、和諧和平衡。[6]
2016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要求實現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95%,其中10M以上寬帶接入比例達到60%以上;基本實現全國中小學都擁有多媒體教學條件,學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城鎮(zhèn)和農村中小學比例分別達到80%和50%[7]。
三、學科深度融合和課程整合的相同與區(qū)別
學科深度融合和課程整合之間有相同點與不同點,下面這個表格從具體的內容上對兩個概念做出的比較,如表1所示。
1.二者相同點
學科深度融合和課程整合表現形式基本上相似。二者都是想要把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并實現其最大的利用率,從而實現現代化教育。同時它們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重教學質量,改變了教育現狀。
2.二者區(qū)別
課程整合和學科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學科深度融合是課程整合的升級版。這兩個概念都是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演變而來。但是,課程整合帶有強制性學習,學科深度融合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習當作樂趣。下面我們將以美國為代表的課程整合和以中國為代表的學科深度融合進行對比。
首先,兩國的教育背景不同。課程整合是西式教育背景的教育理念,不一定適合中國教育。基于中式教育理念,中國提出學科深度融合理念,它拋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突破教學活動中師生主客體之間的明顯界限,符合中國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教與學更加靈活。
其次,兩國基礎教育的發(fā)展程度不同。美國在基礎教育完善的前提下,課程整合得以成功實行。而中國近些年,雖然基礎教育由于經濟的進步和國家政策的支持得到快速的發(fā)展,但是在不同的區(qū)域間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均衡。因此,中國缺少實行課程整合的前提條件。
學科深度融合是根據中國教育現狀提出的。中國基礎教育區(qū)域分布不平衡,大體上是沿海發(fā)達地區(qū)使用課內與課外的深度融合教學模式,中部地區(qū)混合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課內融合教學模式,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
再次,兩國的信息化發(fā)展程度不同。課程整合需要先進的信息化基礎作為保證,否則美國不會從WebQuest(基于網絡的探究)階段、TELS(運用技術加強理科學習)階段、TPACK(由“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種新知識)階段[8]逐步實現教育信息化。美國的教育信息化已經很成熟,課程整合的實施是從宏觀的角度解決美國教育出現的問題。中國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不平衡,只能從教育理念、學科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學科深度融合可以從微觀的角度解決中國的教育信息化問題。
3.主要案例
目前,蘇州市正在開展“信息化教改暨未來教室”項目,其中,國家數字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結合未來教室的功能特性,為未來教室環(huán)境下的學科教學推薦“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的教學流程(見表2),真正的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
未來教室配備電子雙板(以StarC云端一體化學習平臺為主)、平板電腦(以學生應用平臺為主),提供所有以上流程所需信息技術,此流程在翻轉課堂理念的基礎上,融入具體信息技術,使教學實施過程更加明確。目前,七所教改實驗學校部分參與教改數學教師已開始使用此流程,教學效果后續(xù)會繼續(xù)跟蹤。
四、中國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思考
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提出中國教育能否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觀點,即能否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其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是否改變[1,6]。其實,如果在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就不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
基于中國國情,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就是要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結構,改變?yōu)榧瘸浞职l(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1]。中國傳統(tǒng)課堂采用的填鴨式和考試成績至上的模式,不僅束縛學生豐富多彩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而且嚴重阻礙中國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
基于以上各方面因素,如何能讓中國實現真正的“學科深度融合”?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準備:
第一,政府高度重視,從宏觀上引導,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
2012年9月教育部出臺的《十年規(guī)劃》,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使我國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推進教育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3]。2015年2月發(fā)布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要求在2015年基本完成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基本實現每校至少擁有1套多媒體教學設備?;緦崿F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全覆蓋(其中寬帶接入50%以上),擁有網絡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9]。由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擔當主要角色,所以必須深化他們對建設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以利于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宣傳、培訓和推廣。
第二,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
教育發(fā)展需要國家作保障,如果一個國家不能保證穩(wěn)定的教育環(huán)境,那么將不能正常的發(fā)展教育。之所以美國的教育信息化非常成熟,是因為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作保障。2003年,美國公立學校已實現100%聯網,寬帶接入率將近100%。2013年6月,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公布了“連接教育(Connect ED)”計劃,要求美國聯邦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充分利用并升級E-Rate 項目,力爭在未來五年內使美國99% 的學生都能用上高速互聯網,讓高速網絡和最新的信息技術走進校園,使教師可以更好地利用新技術進行教學[10]。在中國,截至2015年3月底,全國中小學(除教學點外)中,只有81%的學校實現網絡接入;73%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43%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室全覆蓋[5]。
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搶占教育發(fā)展制高點的重要抓手,圍繞教育綜合改革要求,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
第三,建立示范點學校,注重教育資源實用。
教育主管部門按照“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的推進機制,建立示范點學校,推動教育信息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動信息化在整個教育行業(yè)、區(qū)域中的應用。示范點學校的領導需要制訂學校管理信息化標準與要求。另外,學校應該從實際出發(fā),注重教育資源實用。如果盲目的效仿,只能造成浪費資源的惡性循環(huán)。
第四,培養(yǎng)教師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所謂信息素養(yǎng),就是能夠充分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的發(fā)現、檢索、評價和利用所需信息。
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狀態(tài)下,中國教師的教育信息素養(yǎng)參差不齊,導致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教師只是使用信息化工具,卻沒有信息化意識。從而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既沒有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又浪費大量精力。
2015年在中國青島召開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楊宗凱認為,當前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我們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式、實現教育高度公平提供了機會[6]。中國教育信息化的難點是教育觀念的改變。教師應意識到信息素養(yǎng)的必要性,同時教育部門應利用體制機制來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對于學科深度融合,不僅僅是要求教師學會信息技術的手段那么簡單,而是要把信息技術轉化成為教師的教學能力,運用到教學活動中。
第五,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化學習意識。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學生具有信息化學習意識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個意識,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再好也是徒勞。這就要求要把培養(yǎng)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化意識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五、結論
課程整合與學科深度融合的相同點在于二者都是通過信息技術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進授課方式,優(yōu)化教學效果。區(qū)別在于課程整合是從宏觀角度、從形式上改變教學模式。學科深度融合則是從微觀角度、從本質上改變教學模式,即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從而使讀者可以在本質上區(qū)別這兩個概念。
學科深度融合是學科教師充分使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使信息技術變成學生構想和驗證的工具,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而達到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為了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需要政府的宏觀指導,創(chuàng)造信息化教育環(huán)境,建立示范學校,同時加強對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的培訓,提高學生信息化學習意識。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從而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雖然學科深度融合從理論上得到闡述,但是目前還缺少這種教學模式產生真實的教學數據支持,這將是我們繼續(xù)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何克抗.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67.
[2][美]James A. Bane.課程整合[M].單文經,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 年)》的通知[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2012-09-05.
[4]教育部.2013年教育大事記——加快推進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設[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2/t20140207_163507.html.2014-2-7.
[5] 教育部. 我國教育信息化三年六突破[D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89/201505/187465.html,2015-5-15.
[6]新華網. 用技術促進教育變革——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綜述[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5/28/c_127848883.html,2015-5-28.
[7]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219_229804.html.2016-2-4.
[8]何克抗. 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fā)展(上)[J]. 電化教育研究,2012,05:5-10.
[9]教育部.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503/184892.html,2015-2-12.
[10]張進寶,張曉英,趙建華,吳砥.國際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報告(2013-2014).[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