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反轉新聞再思考

2016-12-20 16:20宋祖華李艷
新聞愛好者 2016年11期
關鍵詞:反轉新聞新聞媒體受眾

宋祖華+李艷

【摘要】反轉新聞研究很有反思與重構之必要。首先是概念的規(guī)范化,與其他近似說法相比,反轉新聞是個更可取的概念,指代當下對同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出現(xiàn)一次或多次顯著變化甚至反向變化的現(xiàn)象。其次,同為反轉,卻不能“一概而論”,從真假反轉、主從反轉和虛實反轉三個基本類型入手,便于剖析反轉新聞的構成,揭示其復雜性因素。不過總體上看,反轉新聞仍是一種非正常新聞現(xiàn)象,需要結合不同類別的特點,從新聞報道規(guī)則規(guī)范、主流媒體的示范作用以及提升公民的媒介素養(yǎng)等幾個方面探索應對策略。

【關鍵詞】反轉新聞;新聞媒體;受眾;新聞失真

作為一種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點現(xiàn)象,反轉新聞引起了新聞業(yè)界的廣泛討論,也受到不少學界人士的關注。然而,無論在基本概念使用方面,還是在所指對象明確方面,現(xiàn)有研究都顯得有些凌亂不一,缺乏對話的基礎和空間,頗有止于“觀點加例子”式的簡單重復之嫌。因此,筆者認為,很有必要重新思考反轉新聞的屬性和特點,以期構建一個有助于展開深入討論的邏輯框架與話語平臺。

一、反轉新聞的內涵和外延

反轉新聞是什么?簡單地說,反轉新聞指一種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的新聞現(xiàn)象,對此幾成共識。反轉新聞有不少近似的概念,如新聞反轉劇、逆轉新聞、新聞烏龍事件等。很多論者認為它們所指的是大致相同的一類現(xiàn)象,往往把它們視為同義詞而不加區(qū)分。我們認為,這幾種說法還是有明顯差別的。新聞反轉劇強調戲劇化特征,難以指代一些戲劇性不足的反轉新聞,而且,反轉新聞是不是“劇”也需要進一步討論——強調“劇”這個概念,就要有導演,有編排策劃,有演員和表演。顯然,很難判定哪些反轉新聞是導演和表演出來的,只不過有些反轉新聞情節(jié)跌宕起伏,看上去像戲劇罷了。因此,新聞反轉劇這種說法,作為新聞報道和日常表達用語未嘗不可,作為學術用語則有失嚴謹。逆轉新聞和新聞烏龍事件這兩種說法都預先設置了前提,“逆轉”隱含了預設的價值和情感立場,“烏龍”包含了真假是非的前提判斷,都難以涵蓋反轉新聞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所以,我們認為反轉新聞是一個更準確的概念。

現(xiàn)有研究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討論,一是新聞層面,二是輿情層面,但側重點不同。大部分研究強調反轉新聞是一個過程性的新聞現(xiàn)象,初始報道呈現(xiàn)為一種事實,而后續(xù)報道呈現(xiàn)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事實,從而造成新聞的“反轉”,受眾輿情的反轉則是新聞反轉的直接后果。[1]也有學者關注反轉過程中新聞報道和輿情的復雜關系,如黎勇分析了反轉新聞發(fā)生機制的復雜性,[2]王國華等分析了熱點事件議程設置與輿情反轉的關系。[3]還有一些文章對兩者基本上不加區(qū)分,使用“輿情反轉”新聞、“輿情反轉”或“反轉輿情”等說法,貌似在討論反轉輿情,實際上討論的還是反轉新聞。

將反轉新聞導致的輿情變化稱為“反轉輿情”或“輿情反轉”的說法值得商榷。輿情是一種很復雜的現(xiàn)象,既包括語言符號層面,也包括隱藏在語言符號后面的觀點、立場、利益訴求、情感取向等。反轉新聞是否導致輿情反轉,是哪個層面、何種意義上的反轉,都不能輕下斷言。根據筆者對近三年典型案例的統(tǒng)計分析,對很多反轉新聞來說,變化的是輿情的關注點和對具體對象的態(tài)度及情感,背后的價值立場、情感取向和利益訴求等未必發(fā)生顯著改變。這種情況是什么樣的輿情變化呢?顯然,既要看到“變”的層面,又要看到“不變”的層面,才能夠準確研判這種輿情,以“反轉”來定性,往往會貌合神離,造成不必要的誤判和誤導。上述情況的出現(xiàn),是由于學術思辨不夠所致,也是相關報道與傳播實踐影響的結果。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筆者無意詳細展開,只想“以點帶面”,透過幾則流傳甚廣的“盤點”報道來展示一些端倪。

2013年,新華網發(fā)表《盤點2013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一文。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個新聞,一個用反轉新聞式的思路和表達制作的新聞,它采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雖然有簡單化的嫌疑,卻迎合了人們的認知習慣,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和傳播,從而使新聞“反轉劇”進入了大眾關注的視野,反轉新聞“真”與“假”的對立與反轉由此廣為人知。該年度雖然也有其他盤點,但這一個流傳得最為廣泛。

2014年,新華網發(fā)布《2014年,那些讓你大跌眼鏡的新聞“反轉劇”》一文,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突出了“出人意料”這一“新聞點”,影響較為廣泛。相比之下,觀察者網推出的《盤點2014年八大反轉新聞》內容更為豐富,但表述四平八穩(wěn),仍以“真假框架”選擇和評述當年的反轉新聞,只能當一個“跟隨者”。

2015年,人民網推出《2015十大新聞反轉劇,劇情不要太跌宕》,該文借鑒了新華社突出“新聞點”的要義,強調劇情的跌宕起伏,引起了相當廣泛的社會關注。其實,該年度一些影響較大但劇情波動不大的案例并未入選,當然,基于該文的選擇標準,這也可以說是“順理成章”。

綜觀這幾則報道,都是運用新聞報道的思路寫成的,它們不僅在推進一般受眾了解反轉新聞方面意義重大,也影響了一些學者對反轉新聞的關注和理解。不過,隨著熱度的消退和理性認知的增長,人們對反轉新聞的態(tài)度正在從“大驚小怪”逐漸恢復正常,媒體的報道也更為平和與全面,一如人民網推出的《盤點2016年上半年20條反轉新聞》。在這一語境下,相關的學術研究更應該平心靜氣,運用學術思維審視這種現(xiàn)象,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探尋其本質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

我們認為,反轉新聞的內涵和外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一是反轉新聞指當下的一種新聞現(xiàn)象,即指對同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在事實、價值、情感等層面出現(xiàn)一次或多次顯著變化甚至反向變化的現(xiàn)象。它既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又是媒體和受眾選擇性認知、建構和傳播的產物。二是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的一種新現(xiàn)象,它不是媒體單向制作并傳播新聞的產物,而是新舊媒體和受眾多渠道、多層面?zhèn)魇芑訉嵺`的結果,因此,反轉新聞是一種復雜的新聞傳播現(xiàn)象。三是反轉新聞引發(fā)的“反轉輿情”不僅僅是一種結果,也是下一階段反轉新聞報道的對象和反轉的重要條件。也就是說,“反轉輿情”在反轉新聞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被事實化,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反轉輿情”是相應反轉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可以區(qū)隔出來的、“皮下注射”式的新聞報道的輿論后果。

二、反轉新聞的分類

反轉新聞具有共同的特點,又是一種復雜多樣的新聞傳播現(xiàn)象,當下研究關注共性的多,關注個性、復雜性的少。有些文章止于對反轉表象的描述,進而削足適履,簡單套用現(xiàn)有理論來解釋,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我們認為,反轉表示一種方向的變化,但反轉的內容、性質、過程卻不盡相同,因此,不能以標簽化的“反轉”掩蓋反轉本身的復雜性,而是要歸納概括、分門別類進行分析。這樣方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反轉新聞的共性和個性特征,厘清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一)真假反轉

真假反轉新聞,是指新聞報道在真實性層面發(fā)生一次或多次反轉的新聞類型。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其最簡單的形式,是早期報道被后續(xù)報道證明為失實,如關于東北農村“禮崩樂壞”的報道。也有發(fā)生多次真假反轉的復雜情況,如備受關注的“哈爾濱天價魚”事件。

針對同一個事件,新聞報道先后做出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描述,不僅使人們在把握事實方面無所適從,而且也沖擊著人們對新聞表征體系的固有認知,動搖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真假反轉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真假框架成為人們批評反轉新聞的主要敘事框架。近年來各大媒體對反轉新聞的盤點,基本上都是基于這一框架的產物,這也是學術研究備受關注的一種類型,以至于有學者將新聞失實看作反轉新聞的本質特征。[4]

(二)主從反轉

有些反轉新聞并不包含顯著的真假反轉過程,如2015年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的“淮安女大學生扶摔倒老人事件”,女大學生發(fā)帖求證在前,老人尋找證人在后,雙方各執(zhí)一詞,很難證實誰真誰假,警方介入并最終判決,媒體追蹤事件的發(fā)展并予以報道。整體上看,相關報道并未過多斷言,也沒有出現(xiàn)大面積的失實。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以法理邏輯取代事實邏輯,警方的最終判決不能成為判定事情真假和新聞失實的鐵證——警方并沒有提供大學生撞老人的確切證據,只不過是根據相關證據做了一個更合乎法理的裁定。

那么,反轉從何而來呢?是新聞報道和受眾評論“關注點”的轉移。女大學生和老人先后引導人們關注該事件的不同層面,新聞報道的側重點發(fā)生了轉移,人們的情感和態(tài)度也產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主從反轉?!俺啥寄兴緳C暴打女司機”“偷拍姚貝娜遺體事件”等,都可以歸為這一類型。其實,許多新聞事件本身就是復雜的,其是非對錯往往不那么涇渭分明,人們對它們的認識及報道也需要一個變化的過程,這本應該成為常識。至于它們?yōu)楹伪粦騽』癁榉谴思幢说拿苁酱嬖冢瑧搹男侣剤蟮?、社會心理以及人們的認知習慣等方面尋找原因。從真假層面分析,就會掩蓋甚至異化真正的問題,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

(三)虛實反轉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受眾不再僅僅是新聞的接受者,他們在傳受互動中參與新聞的生產和消費。從互動角度看,反轉新聞現(xiàn)象不是若干條“反轉新聞”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關涉現(xiàn)實和虛擬的復雜活動。首先,受眾接收具體新聞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觀點、意見、情感等,而且他們不僅僅關注“這件事”,還會上下互連,左右對比,擴展為對這一類事的關注和表達,這是一個就實入虛的過程。其次,受眾的關注和表達成為后續(xù)報道的對象,而且受眾會在傳受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利益或趣味團體,表達集體意志,并通過線上動員引發(fā)線下行動,這是一個由虛入實的過程。這兩種過程的一次或多次轉化,是反轉新聞產生和發(fā)展的深層次因素。傳統(tǒng)媒體時代也有新聞失實,卻沒有形成反轉新聞現(xiàn)象,虛實反轉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以上三類是反轉新聞的基本類型。在很多情況下,它們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嚴格地說,每一個反轉新聞現(xiàn)象都包含上述三種反轉,但它們的表現(xiàn)與影響因事而異。有的反轉新聞凸顯為單一的真假反轉,如“中國游客泰國鏟蝦事件”;有的則表現(xiàn)為三種反轉的復雜結合,如“雷洋事件”。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宜做簡單化、絕對化的評判,而是要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

三、反轉新聞評價與治理對策

當下研究對反轉新聞的評價體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取向。絕大部分研究強調反轉新聞的不良影響,將它定性為“新聞失實”“舞臺鬧劇”,視作一種“考驗媒體智慧的現(xiàn)象”。有學者指出,反轉新聞“不僅給受眾獲取信息和認知世界帶來了困擾,更消解了公眾對媒體報道的信任”。[5]也有論者指出,反轉新聞傷害了媒體的公信力,消耗了受眾對社會公共議題的關注與熱情,甚至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6]另外一些學者強調反轉新聞的積極意義,指出反轉新聞并非都是“狼來了”,而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相的動態(tài)過程[7],有助于形成一套應對謠言的糾錯體制[8],有可能成為一種“新型輿論監(jiān)督”。[9]

我們認為,以上兩類觀點的側重點不同,它們之間不一定是矛盾關系??创崔D新聞,既不能將其“妖魔化”,也不能過分夸張其正面作用。問題的關鍵不是反不反轉,而是如何反轉:是在調查研究中越辨越明,還是在眾聲喧嘩中是非難辨。如果是后者,即使最后真相水落石出,也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是前者,則遠比簡單、絕對化的“英雄”“狗熊”式敘述更可信,更適合當下新聞傳播之潮流。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反轉新聞,顯然喧嘩與躁動多于冷靜和客觀,非此即彼的斷言式表述多于準確細致的分析,真相的發(fā)現(xiàn)也往往走了許多不必要的彎路。因此,整體上看,反轉新聞是一種非正常新聞現(xiàn)象,很有治理之必要。

反轉新聞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存在,也許找不到藥到病除的良方,但也不是無藥可救的絕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治理的方略。

首先,分類治理,對癥下藥。不同類型的反轉表現(xiàn)不同,深層動因也不一致,不能簡單化地一概而論。以真假反轉為主要特征的反轉新聞,需要及時規(guī)范報道方式,澄清事實真相,同時還要厘清假新聞傳播背后的利益關系,懲罰各種潛在的操縱行為。而主從反轉和虛實反轉包含較多的受眾感知因素,需要秉承過程理念和透明原則,考慮受眾的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因素,構建良性對話關系和互動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透過反轉新聞轟轟烈烈的偽交流假象,發(fā)現(xiàn)并消除反轉爭論甚至網絡攻訐、謾罵的病根,構建和諧、健康、公開、公正的新聞傳播環(huán)境,促進良性新聞傳播實踐的發(fā)展。

其次,優(yōu)化新聞報道的規(guī)則規(guī)范。第一,細化現(xiàn)有規(guī)則規(guī)范。我國的新聞報道規(guī)則規(guī)范多是定性化的,如確保真實、加強核實、杜絕炒作、嚴格發(fā)稿流程、優(yōu)化糾錯機制等,具體如何落實,常常無規(guī)可循。就新聞核實方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制定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10],但其他方面,還有進一步細化之必要。第二,完善規(guī)則規(guī)范的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我國現(xiàn)有的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多是基于危機管理思路的事后懲罰,這對原則性問題和重大事件管理頗為有效,而反轉新聞多為一般性的社會事件,現(xiàn)有獎懲機制明顯力不從心。如何建構適合當下媒體特點的激勵機制,如何探索行業(yè)信譽評估機制以完善懲罰機制,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第三,探索針對性的新規(guī)則規(guī)范。比如,個人媒體和社交化媒體上的信息算不算新聞信息?新聞媒體如何采用這些信息?公眾的情緒化表達如何報道?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并予以明確規(guī)范。

再次,發(fā)揮主流媒體的示范作用。主流媒體占用較多的社會資源,也具備較強的社會公信力和新聞報道能力,因此,面對輿情洶洶的反轉新聞現(xiàn)象,主流媒體搭便車賺取私利當然不可取,但置若罔聞也是一種失職。率先垂范,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報道以澄清事實,明確導向,是主流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最后,要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正如前文所述,反轉新聞不是新聞事實的反轉,而是報道的反轉,而報道的背后,是人的因素。如何認識復雜的新聞現(xiàn)象,如何理解新媒體環(huán)境下真實和虛擬的關系,如何把握網絡時代的不確定性,如何擺脫非黑即白的簡單化思維方式又不落入是非不分的窠臼,都有賴于記者和一般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只有人們掌握了足夠的新聞傳播知識,養(yǎng)成了質疑精神和批判意識,具備了相應的能力,才有可能最終消除反轉新聞,以平和的心態(tài)推進建設性傳播,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創(chuàng)造祖國和人民的福祉。

(本文為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化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網絡謠言傳播及其協(xié)同治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BXW035)

參考文獻:

[1]劉峰.新聞反轉劇背后的媒體課題[J].新聞與寫作,2014(5).

[2]黎勇.透過發(fā)生機制看新聞“反轉”[J].中國記者,2016(6).

[3]王國華,閔晨,鐘聲揚,王雅蕾,王戈.議題設置理論視域下熱點事件網民輿論“反轉”現(xiàn)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機變道遭毆打”事件的內容分析[J].情報雜志,2015(9).

[4]魏如翔,謝康.新聞何以屢遭“逆轉”——從“北京老外撞人事件”說起[J].青年記者,2014(4).

[5]吳星星,靖鳴.試析自媒體語境下的逆轉新聞現(xiàn)象[J].新聞愛好者,2016(3).

[6]劉峰.新聞反轉劇背后的媒體課題[J].新聞與寫作,2014(5).

[7]黎勇.透過發(fā)生機制看新聞“反轉”[J].中國記者,2016(6).

[8]陳瑤.新聞反轉并非都是“狼來了”[J].中國報業(yè),2016(6).

[9]郭棟,吳蘭蘭.從頻頻上演的新聞反轉劇看輿論監(jiān)督新面相[J].傳媒觀察,2016(3).

[10]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guī)定(2011-11-11).[EB/OL]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03339.shtml,2016-4-22.

(宋祖華為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李艷為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

編校:張紅玲

猜你喜歡
反轉新聞新聞媒體受眾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探討網絡新聞媒體與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整合
時代召喚老區(qū)新聞媒體
多一些判斷,少一些反轉
基于反轉新聞的媒體行為淺析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jié)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常態(tài)下的新聞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