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
【摘 要】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開設了關于戲曲的教學課程,但是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高校戲曲教學中主要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內容和方法單一、課程被邊緣化等問題,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提高高校戲曲教學效果,我們建議高校應該在戲曲教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教產結合這四方面來努力進行改革。
【關鍵詞】高校;戲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221-01
戲曲是一種融合文學、音樂、舞臺表演、美術、舞蹈、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藝術種類。在我國,戲曲從秦時期的宗教歌舞,發(fā)展到現代的話劇。兩千多年的歷史傳承給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貢獻了豐厚的藝術財富。戲曲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廣大的青年學生中扎下堅實的發(fā)展根基。目前,在我國,普通本科高校普遍開展了有關戲曲的教學活動。但是,我們發(fā)現當前高校的戲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我國高校的戲曲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學生對戲曲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目前,我國的戲曲發(fā)展處于衰落期,被逐漸邊緣化,進入后戲劇時代[1]。當今的大學生更加喜歡節(jié)奏明快、直白通俗的流行歌曲等快消文化產品。此外,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壓力,學生更加關注能直接提高就業(yè)能力的實踐科目,對戲曲學習興趣不高。
第二,戲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未能完全體現戲曲教學的特色。當前高校課堂中的戲曲教學在教學內容上主要是針對劇本進行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概括、思想感情的升華。教學方法上也是多采取傳統(tǒng)的講授法,學生討論、表演的機會比較少。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方法很難體現戲曲藝術的綜合性特點。
第三,戲曲教學課程在課程設置中地位不高,處于邊緣化位置。目前,我國普通本科高校中開設的關于戲曲的教學課程主要是作為通識課的戲曲鑒賞課。這種通識課在學生考核要求上比較寬松。不少學生選課主要是為了修學分。此外,戲曲教學也可以被安排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中的一部分章節(jié)。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只能對個別十分經典的作品進行簡要介紹,因此戲曲教學的系統(tǒng)性不強。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提高高校戲曲教學效果,我們認為應該遵循以下策略來對戲曲教學進行改革。
第一,在課程設置上,根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的,提高戲曲教學課程的地位。高校應成為民族文化遺產繼承、發(fā)展的主體,成為文化遺產的重要學習園地[2]。為此,建議高校將戲劇鑒賞課設為全校的公共平臺課。此外,將戲曲鑒賞或戲曲藝術理論課作為文科學生的必修課,而并非只師專業(yè)課中的一部分章節(jié)。高校要自上而下地將戲曲教育的效果真正落實在學生身上。
第二,在教學內容上,重視地方戲曲的教學和欣賞,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的心理距離。傳統(tǒng)的戲曲教學主要以元曲、明傳奇的經典作品作為教學內容。這些經典的戲曲作品必須加以重視和傳承。為了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的心理距離,建議教師適當關注當地的地方戲曲,選擇既凸顯地域特色,又體現時代特點的地方新戲進行教學。
第三,在教學方式上,打破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引入翻轉教學、情景教學、體驗教學等教學模式。戲曲教學課堂可以進行翻轉課堂的探索。在授課之前教師將教學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在課下時間欣賞戲曲表演視頻、查閱相關背景資料。課堂上師生對作品的文本、表演藝術、服裝舞美等元素進行賞析和討論。此外,教師還可以進行體驗式教學和情境教學等模式的嘗試。體驗式教學是學生主動參與、操作為特點的教學方法。學生應學唱、學演戲曲中的經典片段。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制作戲曲臉譜、頭飾,來增加學習的直觀感受[3]。情境教學強調教學和學習要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以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因此,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些與戲曲有關的真實情境,例如,讓學生進行戲曲遺產保護的調查和宣傳工作。這既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的研究熱情、也為保護戲曲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第四,在培養(yǎng)目的上,結合學生就業(yè)方向,探索戲曲產教結合。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高校師生普遍有這樣一個觀念:以戲曲為例的傳統(tǒng)藝術很難與現代產業(yè)相結合。但是,傳統(tǒng)并不能等同于“落伍”,傳統(tǒng)的藝術依舊有很強的生命力,高校應與劇團、文化傳播公司進行人才培養(yǎng)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和就業(yè)基地。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的改編能力、創(chuàng)作能力、戲曲傳播文案策劃等能力,為就業(yè)提供支持。
戲曲教學應是高校教育不能輕視的一塊重要內容,為了提高戲曲教學效果,高校必須在戲曲教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產結合這四方面對戲曲教學進行改革提升。
參考文獻:
[1]龐彥強.后戲劇時代的戲劇[J].大舞臺,2008,(1):7-8.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鄭劭榮.后戲劇時代視閾下的高校戲曲教學改革——以大學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育,2011(6).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西安思源學院人文社科類校級課題“新建本科院校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為XASY-A1610)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