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轉(zhuǎn)
小時候,曾有那么多美好,不思量,自難忘。
比如露天電影。
如果哪天放學(xué)路上聽誰壓不住喜悅地向你透露,今天晚上咱大隊里放電影,那心吶,頓時就飛揚起來了。
回家的步子邁得比任何時候都凌亂,作業(yè)做得比任何時候都快,鬼畫符完后好去看電影呀。
太陽還沒落山,就催促爹媽趕緊做飯。雖然他們剛下地干活回來,一身疲憊,但一聽說要放電影,眼睛頓時也亮了起來,反倒是催促我先搬上板凳去占地方。
小板凳和大蒲扇是看露天電影的標配。露天電影放的都是真正與民同樂的通俗片,《小兵張嘎》《二子開店》之類的。村委大院里,一塊絢爛的幕布前,坐滿了老老少少,蒲扇有節(jié)奏地一起一落。突然一個哏,幾百把蒲扇瞬時都停了,高揚起來,滿坑滿谷的笑聲。
有那么一群人在一個節(jié)拍上笑,一個節(jié)拍上嘆氣,一個節(jié)拍上抽鼻子,實在是一種美好的體驗。即便夜深時分,幕布收起來時,一群人有些失落地一起往家走的氛圍和節(jié)奏,都是那么同步。大概人需要獨居思考,也需要偶爾過幾個小時的集體生活,才會活得更健康吧。
板凳基本是給大人準備的,孩子們不需要。我們更愛坐地上,或者找塊石頭,或者跑到幕布后面去看電影。第一次發(fā)現(xiàn)兩邊都能看時,興奮得吱哇亂叫,實在不明白為什么大人們都擠在那邊看。
跟放映員熟了,他也樂得給我們這些孩子別樣的觀影體驗。天沒黑,幕布還沒掛起來時,放映員在屋里放給我們看,光打到墻皮上,原來這樣也行。這讓我聯(lián)想到手影游戲,于是沒電影可看的時候,就在床頭煤油燈前,自己用手演電影給自己看。
電影在一個村一般放兩天或者三天,然后就轉(zhuǎn)到下一個村。村與村之間相隔不過幾百米,我們這群孩子就像追星一樣,追著放映員跑,看電影實在太有魔力,一塊幕布,一個“咯咯”作響的放映機,就把一段人生故事講得活色生香,看電影那一刻,把什么爹媽的責罵、老師的訓(xùn)斥統(tǒng)統(tǒng)忘到腦后了。
放映員像個國王,他可以決定讓我們什么時候開始進入故事,什么時候離開故事。不過他也有沒脾氣的時候。那時候,停電是常事。停電讓我們這群孩子更興奮,因為可以玩發(fā)電機了。一群孩子拉住一根繩子,國王下令,跑!我們就撒歡地跑,發(fā)電機轉(zhuǎn)起來,放映機前的燈泡就亮了,電影重新開始。想想吧,十里八鄉(xiāng)都黑乎乎的,就這個放電影的廣場上有片亮光,一群人盯著這片光喜滋滋地瞧,那又是一種多奇特的體驗。
如今很難看到露天電影了。女兒三歲四個月,她媽媽帶她去電影院看了她人生的第一個電影——《海洋之歌》。
或許是電影的燈光音效畫面太美,或許是故事講得實在太好,這個電影對女兒心靈的沖擊,不亞于她出生后第一次睜眼看世界。
每天晚上,她都問,能不能陪她再去看一次。后來,給她買了關(guān)于這個電影的書,她還是不滿足,每天晚上必須聽著《海洋之歌》的電影原聲音樂才能入睡。
周末要帶她出去玩,立馬歡呼雀躍,“爸爸,先去看個電影吧?!?/p>
多年后,女兒關(guān)于童年的美好回憶,或許就包括每個周末爸爸媽媽帶著她去電影院,帶上眼鏡看3D,還有少不了的爆米花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總有什么能觸動你的心靈,一個人,一本書,一部電影,還是一段音樂。讓我們共同去發(fā)現(xiàn)?!边@是我和愛人最喜愛的一個人文訪談類節(jié)目的片頭語。這輩子如果沒有一個人,或者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或者一段音樂撞擊心靈,那就太無趣了。
行走于世,心的富足最重要,書和音樂能給我們富足,電影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