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泱泱中華擁有數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書法藝術就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有識之士在逐步關注學校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構建的同時,已經越發(fā)意識到繼承與發(fā)揚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校將軟筆書法的校本課程與書法藝術緊密結合起來,提煉書法教學中的審美元素,在校本開發(fā)、編創(chuàng)與運用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于漢字審美藝術的不斷強化。
一、依托教材編寫。完善審美認知的核心內涵
1.聚焦審美的教學目標,明確審美的方向
漢字書法的審美意蘊是書法藝術中的一種高層次內涵,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僅憑教師的空洞講授,學生難以真正體悟蘊藏在其中的奧秘。這就要求在校本教材的編寫中要將漢字美感元素凸顯出來,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并將審美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
我們在校本教材的開頭,通過鮮活的語言要求教師要注重對漢字筆畫之美、結構之美的體悟,在引領學生實踐體驗的過程中,以賞析者的視角對漢字蘊藏的美感進行深入體悟,從而為夯實學生的內在認知奠定堅實的基礎。
2.凸顯審美的教學內容,搭建審美的內涵
有了審美目標的引領,書法教學在內容上就應該注重將教學內容往審美情趣上靠攏。在我們的校本教材中,我們選用了大量經典名家的書法作品,為學生感知書法、漢字的美學元素提供了真實的資源。除此之外,校本教材內容在安排上注重審美強化,在每個板塊中都設置了與“病態(tài)”漢字的對比。
這樣的設置旨在引領學生通過自身的體悟辨析、對比關照,形成對作品的深度觀察,而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教師通過適當地點撥,探尋彼此之間質的區(qū)別,從而為學生深入感知漢字形態(tài)之美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實踐練習,夯實審美認知的基礎保障
1.強化練習中的觀察,在賞析中審美
任何一種美感的呈現,都是通過視覺信息呈現的。這就離不開學生個體對漢字以及書法作品的觀察與賞析。但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不足,他們對于書法漢字的藝術之美還沒有形成足夠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相應的策略,借助校本教材的編排設置,對漢字進行深入、細致地觀察,從而強化對漢字之美的體悟,促進學生對漢字審美情趣的感知。
比如,我們校本教材在編寫漢字偏旁時,都將偏旁部件進行了放大呈現,旨在讓學生感受筆畫的起承轉合,教師要引領學生在細致觀察之中,感受軟筆在運筆過程中的流暢與自然之美;而在偏旁與其他部件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教材則嘗試將其放在田字格、回宮格、八弧格中,引領學生從不同的維度進行觀察體悟,讓學生在仔細體會的過程中,深入漢字,從而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不斷提升。
我們校本教材的編寫,正是基于方便學生觀察的原則,通過不同的再現方式,讓學生在觀察辨析中,形成對漢字之美的初步感知。
2.強化練習中的反思,在調整中審美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他們對于漢字之美的觀察與體悟,并不一定會一下子就完全正確。因此,教師應該適當地做好點撥與引導工作,讓學生在對比之下,不斷深入漢字的內在,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完善。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從自己原始性的認知出發(fā),在自己原始性的認知中進行自我調整與反思,在校本教材的引領下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認知,強化自身對漢字之美的反思與調整,從而促進書法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三、積極策劃活動。豐富審美認知的基本形式
寫好毛筆字、提升對漢字的審美能力,是一項持久的系統(tǒng)工程,絕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們在校本教材的創(chuàng)編過程中,并沒有一味地將教材的編寫以知識再現的方式進行,也沒有純粹從教師的教學角度出發(fā),而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強化了對文本內容的設置,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接受的基礎上嘗試模仿,強化漢字之美
書法教育是一項實踐性課程,我們應該秉持精講多練的原則,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進行實踐練習。在校本教材中,我們在每一個內容后都設置了“寫一寫”“比一比”“改一改”的實踐練習,讓學生在觀察與體悟的基礎上,進行操練,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強化對漢字之美的體悟與思考。
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舉行一系列的書法比賽、書法講座、書法賞析等活動,從而有效維持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認知意識的不斷提升與發(fā)展。
2.賞析的基礎上嘗試創(chuàng)作,再現書法之美
進入高年級,學生已經形成了對書法作品整體性感知。教師可以依托校本教材,引領學生對教材中選用的經典作品進行賞析,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地臨摹,并模仿整個作品的結構與布局,選用適當的素材進行整合與梳理,從而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感受書法漢字的形態(tài)之美。
這樣的過程,不僅有效地將學生關注的視角聚焦在校本教材選用的書法作品上,更為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深入其中,在聯系實踐、嘗試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體悟書法作品的藝術之美。
縱觀整套校本教材,我們始終將知識與能力、認知與實踐有效整合,引領學生在充分運用教材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聚焦多維評價,蓄積審美認知的持續(xù)動力
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將評價作為促進課程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的確,在形成了較好的教學體系之外,有效扎實的評價對于學生認知而言,可以在提升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維持學生的認知動力,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1.設置板塊,在實踐評價中提升審美能力
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觀察賞析、實踐練習的基礎上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以及自我評價的實施,校本教材在最后也設置了“評一評”的板塊,有效提升了學生對漢字審美能力的理解。
首先,評價設置應該在學生賞析漢字之美、書寫再現漢字之美之后,是對前期審美成果的一種建議反饋,為學生自身的反思與調整奠定了基礎;其次,評價的焦點定位在漢字的書寫是否美觀上,可以細化到每位學生的筆畫勻稱、結構合理等諸多元素;最后,教材的設置注重放在評價之后的實踐與完善上,通過“改一改”的練習,將自我發(fā)現、教師指導、同伴建議的內容進行強化與落實,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強化多元,在立體評價中提升審美能力
在傳統(tǒng)理念中,評價的主體就是教師,教師擁有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絕對主權。而在新課改中提倡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之后,評價已經不再是教師獨有的權利了,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也相機擁有了較為獨立的評價權利。因此,教師要緊扣校本教材的設置特點,將課堂教學中的評價依照自我、學生、教師的三維方向進行,必要時甚至可以拓展到家長、社區(qū)教師等立體化的評價體系。
當然,評價的價值與宗旨并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一次反饋與鑒定,而在于通過這樣的鑒定與反思,為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與認知,從而在評價中積累方法、形成能力。
作為課堂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評價的方式與科學程度是衡量教育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在創(chuàng)編校本教材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一味地低頭賣力,也經常性的抬頭看路,在實現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借助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漢字審美能力的自主性提升。
總而言之,作為課程結構體系的重要內容,書法藝術是促進學生藝術感知、生命發(fā)展的重要元素。我們在積極創(chuàng)編校本教材的過程中,努力將教材內容、設置思路與學生對漢字的審美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引領學生以校本教材為平臺,促進學生教材編寫與審美認知的高效融合,為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