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成為當今國際初等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tài)化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成為一個獨立課程,不僅意味著新課程形態(tài)的誕生,更標志著一系列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的產生。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綜合(多學科、多目標、多角度)、實踐(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走進社會)、活動(動手、動口、動腦),其內容必然需要進行系統(tǒng)化設計。再加上它沒有現(xiàn)成“教材”,也不可能有統(tǒng)一的教材,實施形態(tài)開放且靈活,如何根據課時安排設置課程與進行實施,成為學校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期實現(xiàn)已有零散案例的系統(tǒng)化,從散點、隨意狀走向系統(tǒng)、完整的課程體系。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架構的依據
1.課程內容設計指導標準
拉爾夫·泰勒指出:“在編制一組有效組織起來的學習經驗時,需要符合三大標準,即:連續(xù)性、順序性和整合性?!盵1]例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確保學生有機會重復、不斷地實踐(連續(xù)性);高年級學生較于低年級,其實踐任務的廣度和難度都有所提高(順序性);聯(lián)系學生在其他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將不同要素統(tǒng)一起來。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設計要遵循這三個基本指導標準。
2.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內容設計的出發(fā)點,也是最終落腳點。課程目標是一個多層級目標體系,有總體目標,也有分層目標。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獲得參與實踐的親身體驗和經驗;形成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主動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和認識,增強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增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主動參與社會活動,積極了解社會,形成社會責任感;增進學生對自我的了解和認識,養(yǎng)成主動交流、團結協(xié)作、拼搏進取和善于分享的優(yōu)良品質,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
架構
根據課程設計理念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本文構建形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體系(見圖1)。
1.各維度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人與自然”維度的內容主要源于“自然”,如自然中的現(xiàn)象、問題、帶給人類的驚奇、多重價值、存在規(guī)律等,面向學生集體,注重集體參與體驗,多采用體驗參與、匯報交流分享、問題解決、小組合作探究等活動方式,突出個體在集體的影響下成長。
“人與社會”維度的內容主要源于“社會”,如社會中的現(xiàn)象、問題、對人類的要求、與個體的關系、社會道德、社會規(guī)則、社會生活及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行動方案等。其面向對象總體來說是學生集體,但隨著學生年齡增加,面向學生個體的活動會逐漸增加,在活動方式中增加了個體問題解決探究、個體嘗試體驗、個體匯報等。
“人與自我”維度的內容主要源于“自我”,如自我身體、自我心理、自我價值、自我與他人的關系、自我改變、自我完善、自我調整等,面向學生個體,主要發(fā)展學生個性,多以個體問題解決探究、個體嘗試體驗、個體匯報方式為主,也可采用集體活動培養(yǎng)集體中的個體方式。
三個維度雖有區(qū)別,但在目標、方式、資源等方面存在關聯(lián)。首先,各個維度中培養(yǎng)的學生自主性和綜合實踐能力,能夠在其他維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和發(fā)展,促使學生整體綜合實踐能力可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培養(yǎng),總目標一致且統(tǒng)一。其次,不管哪個維度的活動方式,都體現(xiàn)一定的共性,如體驗性、實踐性、探究性,引導學生經歷問題解決探究的過程。最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依托校內外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等,同一資源可根據目標選擇不同維度內容,促進學生各個方面得到發(fā)展。
2.對確定視點的考慮
內容體系框架設計中,如果只有“維度”,沒有“視點”,容易讓課程內容出現(xiàn)片面化。這是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大多停留在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層面,即“了解”層面,缺少“理解”層面的探究性活動,缺少“為了”層面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內容。
“人與自然”維度重在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培養(yǎng)對自然的豐富感受,發(fā)展對自然的熱愛和理解能力,提高學生保護自然的實踐能力。人類生于自然,歸于自然。自然,首先應得到人類的認識,即“了解自然”,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直面自然,與自然交融,而不僅僅是了解一些關于自然的知識。其次,應得到人類的尊重,即“理解自然”,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整體建構對自然的理解,探索自然為人類提供的多重價值,感受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后,應得到人類的保護,即“為了自然”,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在理解自然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篤行所提的保護自然的方案,提高學生保護自然的能力。
“人與社會”維度重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培養(yǎng)對社會的豐富感受,促進對社會的理解,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首先,學生應認識社會,即“了解社會”,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直面社會,近距離接觸社會,關注社會現(xiàn)象,體驗社會生活,而不僅僅是了解一些關于社會的書本知識。其次,學生應關愛、尊重社會,即“理解社會”,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整體建構對社會的理解,在對社會問題的反思中理解社會關系,豐富社會體驗。最后,學生應保護社會,即“為了社會”,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在理解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大膽參與并融入社會生活,適應社會生活,提高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人與自我”維度重在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的存在意義,張揚個性化,提升自主性,提高思考、判斷和選擇的能力與負責意識,促進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豐富自我。首先,學生應認識自己,即“了解自我”,了解自我的身體、心理與自我獨特的存在意義,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直面自己,促進自我更好地思考、更好地成長。其次,學生應學會思考和判斷,即“理解自我”,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在每一項活動、每一次交往中,在多種關系中不斷理解自我,在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的不斷發(fā)展。最后,學生應懂得促進自己成長,即“為了自我”,意味著探究過程要讓學生在理解自我與其他關系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挑戰(zhàn)自我內心,懂得珍惜、堅持,堅守內心深處的真誠,提升自我的價值認同感,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3.對確定主題的考慮
為了很好地將課程目標落地,確定主題很重要。設計主題時,也必須遵循綜合性、自主性、可操作性的原則,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考慮現(xiàn)階段的資源情況、學生認知水平、能力狀況、自然條件等。具體來說,主題設計要心中有學生。學生是課程的主人,課程的設計是為了促進學生成長。小學階段,學生研究的問題一般不會特別高深,但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至關重要,可以為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埋下一顆好種子,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懂得基本的研究思路,遵守基本的研究規(guī)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開放,是動態(tài)、開放、發(fā)展的,內容必須與時俱進,才能保證課程實施有價值。確定好的主題或實施方案,也會因資源、時間、條件、對象等的變化進行調整,這就需要師生及時調整方案,以適應變化,保證課程質量。整個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充分體現(xiàn)開放和民主,留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個體差異。
4.對確定課題的考慮
課題是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的要研究的問題,或側重設計,或側重體驗,或側重探究等,但課題研究步驟大體是:課題確定—課題研究—課題展示。
學生確定好要研究的課題后,可運用多種方法開展研究,并制訂課題實施方案,包括:課題名稱、研究目標、研究準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時間、成員分工等。
不同的課題,運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探究類課題,適合運用調查法、文獻查閱法、訪談法、實驗法等;體驗類課題,適合運用參觀法、考察法等;設計類課題,適合運用展示法、匯報法等。當然,一種方法也會在多個課題研究過程中使用,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方法融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靈活變通,科學運用,過程嚴謹。
課題展示是學生通過口頭或書面,以個人或集體的形式總結研究過程和結果,可以通過小報、照片、文本、PPT、現(xiàn)場交流、演講、答辯、報告等形式實現(xiàn),這不但是對所獲得知識進行匯報,更是對自我價值認同的展示
參考文獻:
[1]拉爾夫·泰勒著.羅康,張閱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89.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qū)培新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