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薩特是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薩特不僅在他的哲學著作里闡述他的存在主義思想,而且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宣揚他的哲學思想,表現(xiàn)他的基本哲學態(tài)度。本文通過對薩特的哲學文本和文學作品的閱讀,對薩特存在主義思想中的人的存在、自由選擇、承擔責任以及勇敢行動等方面進行初步探析。
關(guān)鍵詞:存在;選擇;責任;行動
作者簡介:鄭雯,中央黨校研究生院14級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2--02
薩特,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薩特1905年出生于法國巴黎,1929年在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獲得哲學學位,1933年赴德國柏林,研究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思想,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體系。他主要哲學著作有《自我的超越》、《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以及《辯證理性批判》等。而且,薩特也是位偉大的文學家,9歲時他就下定決心要當一名作家。他提倡“介入”現(xiàn)實,將文學創(chuàng)作稱為“介入文學”,并在其文學作品中闡述和宣揚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表現(xiàn)他的基本哲學態(tài)度。薩特主要的文學作品有中篇小說《惡心》、短篇小說集《墻》、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三卷)以及戲劇《蒼蠅》、《隔離審訊》(又譯《禁閉》)、《死無葬身之地》、《恭順的妓女》、《臟手》、《魔鬼與上帝》等。這些文學作品讓其存在主義哲學思想走出書齋,進入普通大眾視野,撫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們受傷的心靈。因此,本文將結(jié)合薩特的三個戲劇作品,對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進行初步探析。
一
薩特是位存在主義的無神論者,他的存在主義是一種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薩特說,早在1917年的一天,他本想心無旁騖地思考上帝,“可是上帝立刻就煙消云散,無影無蹤了,連招呼都不打一個。‘他并不存在,我誠惶誠恐地對自己說?!鄙系鄄淮嬖诹?,上帝不再是造物主,人不再是上帝按照特定程序和概念造出來。上帝造人時,隱藏在這神圣理性中的某種概念也不存在了。薩特就是從上帝不存在這一結(jié)果中推出人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即他的哲學主張“存在先于本質(zhì)”。“意思就是說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現(xiàn)出來——然后給自己下定義。”[1]6也就是說先有人的存在,人遇上自己,然后自己給自己下定義,不再由上帝下定義了?!叭司褪侨?。這不僅說他是自己認為的那樣,而且也是他愿意成為的那樣——是他(從無到有)從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為的那樣。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么都不是。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盵1]7所以人能給自己下定義,能自己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同時在薩特看來,人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是與生俱來的,先于本質(zhì)的?!叭说淖杂上扔谌说谋举|(zhì)并且使人的本質(zhì)成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質(zhì)懸置在人的自由之中。……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來成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這兩者之間沒有區(qū)別。”[2]這意味著人擁有自由選擇權(quán),能通過自由選擇來成為怎樣的人和怎樣存在著。既然人有自由的選擇,人也就要對自己的行為選擇負責,承擔起自己存在的責任,對自己負責。因為上帝不存在,人沒有了束縛和依靠,失去了上帝為人提供的必須遵循和得以依賴的價值準則,也沒有上帝為人承擔責任。薩特說,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質(zhì)”。薩特在戲劇《蒼蠅》中就生動形象地闡釋了這種絕對自由和責任。
《蒼蠅》是根據(jù)古希臘神話改編而成的復(fù)仇故事。戲劇一開頭寫幸免于難的阿伽門農(nóng)之子俄瑞斯忒斯長大成人,帶著保傅來到阿耳戈斯城。這個他出生的地方,在其父阿伽門農(nóng)被謀殺后滿城便飛舞著蒼蠅,這里的人們被悔恨、贖罪的氛圍籠罩著。幸免于難被寄養(yǎng)在姑父家的俄瑞斯忒斯則是一位“擺脫了各種奴役和信仰的羈絆,沒有家庭,沒有祖國,沒有宗教,沒有職業(yè),可以自由自在地承擔各種義務(wù)”[3]16的自由人。知道自己身世的俄瑞斯忒斯回到阿爾戈斯城一開始應(yīng)該是想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是什么樣的,并沒有復(fù)仇計劃,因為他沒有在仇恨中長大。當主神朱庇斯和他的保傅勸他離開這座城時,俄瑞斯忒斯就決定離開這里前往斯巴達。可是他碰見了他的姐姐——厄勒克特拉。這個一直生活在被奴役和復(fù)仇世界里的人,她一直在等待著她想象中氣勢洶洶的武士弟弟回來給她和死去的父親復(fù)仇。最終他們相認了。厄勒克特拉點燃了俄瑞斯忒斯心中復(fù)仇的怒火,同時俄瑞斯忒斯也希望有他自己的土地和在阿爾戈斯人中有他自己的地位。他選擇了留下,選擇了承擔罪行,選擇了承擔阿爾戈斯人的痛苦,選擇了復(fù)仇。于是,在厄勒克特拉的帶領(lǐng)下,俄瑞斯忒斯?jié)撊胪鯇m刺殺了篡位的國王埃奎斯托斯和他們的母親克呂泰涅斯特拉。
完成這一復(fù)仇行動,俄瑞斯忒斯自覺自愿地背負自己選擇所帶來的責任,他感受到了自由,知道了他的自由。他說:“我完成了我的行動,厄勒克特拉,這一行動好像背人過河的馱夫一樣,我要把它背在肩上。我要將它背到河的那邊,我才感覺到分量。背的越沉,我就越高興,因為我的自由,就是它。”[3]72相反的是,他的姐姐卻無法感到一絲絲的自由和快樂,厄勒克特拉自我重重地背負上了殺害母親兇手的罪名。她充滿了悔恨和懊悔,沒有勇氣承擔自己的罪惡。厄勒克特拉選擇了終生贖罪來逃避生活,淪陷于懊悔和羞恥之中,用悔恨奴役和麻痹自己,無法正視今后的生活,只能被動活著,讓自己失去了自由。
俄瑞斯忒斯是自由的,他說:“不過,我不怕,我是自由的。我可以超越恐懼不安和可怕的回憶,我是自由的。我認為我做得對?!盵3]80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絲毫悔恨,他認為厄勒克特拉的痛苦來自她自己,也只有她自己才能從中解脫出來,因為她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人類都是自由的。他對諸神之王朱庇特說:“我就是我的自由。你一旦把我創(chuàng)造出來,我就不再屬于你了?!盵3]87俄瑞斯忒斯沒有悔恨的念頭,而是自覺自愿地承擔起罪惡,“我愿意承擔這罪行的責任,它正是我活著的目的,我的驕傲?!盵3]94他沒有被悔恨奴役,他也希望阿爾戈斯城里的百姓不再被悔恨籠罩奴役著,能從無止盡的懊惱中解脫出來,像他那樣正視罪行、自覺背負悔恨、勇敢的承擔責任。人類是自由的,自由的選擇,勇敢的承擔責任,不必用悔恨奴役那顆本是自由的心。這樣人才會有所作為,自由的活著。
二
薩特認為人是懦夫還是英雄不是天生的,是人主動選擇的結(jié)果,“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而且“懦夫可以振作起來,不再成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為英雄?!盵1]23最重要的就是要勇于承擔起責任。在還能改變現(xiàn)狀時,就不要一味當懦夫,不要喪失行動力,要抓住可以改變的機會。若陷于懦夫的泥潭無法自拔,就只能依附于他人,受人擺布,感受“他人即地獄”的折磨。
戲劇《隔離審訊》(又譯《禁閉》)講述了地獄里的三個死者(一男兩女)互相折磨懲罰的故事。他們被關(guān)在一間沒有刑具的屋里,所以懲罰他們的不是遭受刑具的皮肉之痛,而是陰魂般戲弄、嘲諷,不痛不癢、難以名狀的思想上的痛苦和折磨。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對其他兩個人來說就是劊子手,他們互相審視和拷問,誰也無法安寧。同性戀者伊奈司喜歡風騷的埃司泰樂,而埃司泰樂卻喜歡貪生怕死的加爾森,但加爾森卻苦惱伊奈司說他是膽小鬼更渴望被她認同是硬漢子。他們誰也無法達到各自的目的,他們追逐著、排斥著,他們也永遠無法改變這種格局。最后以“那就這樣繼續(xù)下去吧”,幕落。
在薩特看來“存在先于本質(zhì)”,人首先要存在,然后用行動說明人的性質(zhì),自己給自己下定義?!爸挥行袆硬拍軘喽ㄈ说脑竿??!比怂懒?,喪失了行動力,他的性質(zhì)也就定型了。這三個地獄里的殺人犯因為他們都不是在世的人,是死人。他們喪失了行動力,沒有了改變的能力和機會。他們永遠也無法改變世人對他們的糟糕看法;在地獄里,他們也無法改變彼此對彼此的看法,只能這樣痛苦地僵持著、忍受著。那么,要避免生活中“他人即地獄”的糟糕模式,就要用行動力去改變,去砸碎自我背負的思想枷鎖,不懼他人的偏見,不囿于陳規(guī)陋習,不依附于他人的判斷。這樣才能有機會重獲自由、迎接新生,做生活的勇士。
人若失去了存在,也失去了自由,就喪失了行動力,只能被定性下結(jié)論,被他人的言論牽著走。所以,人首先要存在,并且人是生成性的,是仍舊在形成中的。在《死無葬身之地》中抵抗運動分子遭到了屈辱的拷問,面對可能存活的機會,有人想有自尊地自殺殉義,而卡諾里卻堅持想活著,哪怕茍活。他說:“你和別人一起有許多事情可做。你會忘掉的……你考慮你自己太多了,亨利。你想挽救你的一生嗎?……好!那就應(yīng)該干,這樣我們就能自救。(稍停)聽我說,亨利。如果你今天死了,人家就給你作個結(jié)論:你是出于自尊殺死了小弟,這就蓋棺論定了。但如果你活下去……”“那就不會定案了。人家根據(jù)你的整個一生來判斷你的每一個行為。(稍停)如果你在還能工作的時候聽任別人殺死你,那沒有比你的死更為荒謬的了。”[3]216薩特認為人是生成性的,是不斷在形成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把人當作目的。人只要活著,就應(yīng)該通過自己的選擇來造就自己,通過行動重塑自我。而且,人應(yīng)該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人,不斷去超越自己?!傲硪环矫?,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仨毷冀K在自身之外尋求一個解放(自己)的或者體現(xiàn)某種特殊(理想)的目標,人才能體現(xiàn)自己真正是人?!盵1]35
總之,正如薩特所反復(fù)強調(diào)存在主義哲學并不是“悲觀”哲學,是一個行動學說。存在主義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人,鼓勵并引導人們重新找回自己,尋求生存和人生的意義,自由選擇又勇于擔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并不斷超越自己。
參考文獻:
[1]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2]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修訂譯本)[M].陳宣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53-54.
[3]讓-保羅·薩特.薩特文集·第5卷[M].沈志明,艾珉,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