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事變發(fā)生后,圍繞上海制造局的安全問題,上海中外雙方互相猜疑,各有傳謠,而為避免北方戰(zhàn)火延及南方,雙方又自我約束,并作了試探性的交涉。制造局的安全成為“東南互?!卑l(fā)起的一大誘因。
戰(zhàn)爭時期軍火需求旺盛,而當時華北最大的軍工生產基地天津機器東局被毀,同時外國對華實施武器禁運,上海制造局的地位遂愈發(fā)重要,長江內地諸省,包括本身擁有槍炮廠的湖北省,都極其倚賴于制造局槍、藥輸出。但在“東南互?!钡拇蟊尘跋?,位于沿海第一口岸的上海制造局,其軍火購運又極受外部掣肘,如盛宣懷所謂“此次訂東南保護之約,欲其不占制造局甚難,又欲其準運軍火尤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對外解釋,購運制造局軍火實為防匪、剿匪,而非助匪、濟匪,更非排外、敵外,以獲取各國諒解;面對清廷的勤王號召,則虛應以對,懸而不發(fā),直至京師淪陷,東南諸省的軍械彈藥也遲遲未能北運。不過,有必要指出的是,“東南互?!泵菜婆c清廷政策格格不入,但劉、張、盛諸人始終未能割舍對清室的忠心,只不過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留東南以救社稷”的曲線報國、救國的方式?!盎ケ!钡目部缹|南督撫們的刺激是長久的,若干年后張之洞上奏朝廷,提出移設上海制造局的建議,其理由明顯存有庚子記憶的成分:“黃浦江中吳淞口外為各國兵輪所萃,遇有中外戰(zhàn)事,輒阻我軍火裝運出口,致不能接濟他處,甚或以兵艦駐泊近廠江面,以相伺察,慢藏之害岌岌可虞”。
(摘編自《軍事歷史研究》2016年第2期,作者:戴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