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五天,人在巡回演出《心之偵探》的路上,還是匆匆來回了歐洲一趟,償了心愿,看了五部舞臺劇。抑或,是因為不知多少年沒有在11月的倫敦,把自己浸染在深秋的顏色里。
秋天,是歇暑過后劇季的開季。決定成行,本來只因看見近年我在追隨的導演Ivo van Hove的《Lazarus》(把大衛(wèi)·鮑威的電影《落到地球上的人》搬上舞臺)由紐約移師倫敦,如果不在這個空隙去一睹廬山,恐怕它又會重蹈《熔爐》(The Crucible)的覆轍——那部戲今年在百老匯演了幾個月,由Ben Whitsaw擔綱主演的阿瑟·米勒戲寶,原以為也會衣錦還鄉(xiāng)回歸倫敦西區(qū),卻由可靠消息來源得知,紐約演完就封箱了。
加上Ivo van Hove 另一部戲《源泉》(The Fountainhead )那幾天正好在阿姆斯特丹上演,迫不及待先睹為快(明年5月它會在臺北上演),更是玉成了這次行程的多添一站。只是到了倫敦這戲劇之都,只看一部不無可惜,于是又選了倫敦西區(qū)正在熱演的《無人地帶》(No Mans Land),還有國家劇場的《小飛俠》(Peter Pan)和在環(huán)球劇場上演的《賣火柴的女孩和其他比較快樂的故事》(The Little Matchgirland Other Happier Tales)。
《Lazarus》是音樂劇,戲在倫敦英皇十字火車站的Kings Cross Theatre上演。有Glam Rock祖師爺?shù)墓猸h(huán)罩住,九百座位雖沒坐滿,但觀眾亦有九成以上,而且演期不算長,使它較似文化盛事多于一出定目劇。至于《無人地帶》,除了有Ian McKellen和Patrick Stewart兩位老戲骨撐場,它的編劇是諾貝爾獲獎者哈羅德·品特,這部以兩個似醒還醉的老男人“言不及義”演上兩小時的戲,換了在華語地區(qū)演出很有可能被認為“看不懂”,但它在倫敦仍然一票難求。
看著滿堂觀眾專注于眼前的舞臺上,我不能不同時想到,大腕當然吸睛,這是放諸四海皆準。但若讓兩個華人大腕同臺較勁,編劇應也不會選上意在言外的哈羅德·品特吧?更不可能是完全無厘頭的貝克特——無獨有偶,McKellen和Stewart在《無人地帶》是再度攜手,而他們的初結劇緣,正是《等待戈多》。先不去想這兩部戲寶是否于翻譯后仍能讓兩個華人大腕在舞臺上閃閃生輝,就說是要在華文創(chuàng)作中找分量上旗鼓相當?shù)膭”荆蚁肓擞窒?,真要?jīng)典配上好演員相得益彰,我們的選擇似乎少之又少。數(shù)年前陳道明和何冰合演的《喜劇的憂傷》,也是翻譯自日本劇本《笑之大學》,作者是三谷幸喜。
也許,這正是不同環(huán)境所培養(yǎng)的不同戲劇文化。特別是在現(xiàn)代戲劇的發(fā)展與推動上。
西方社會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思潮、科技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多重沖擊,一個世紀以來,劇作家留下一個又一個歷史階段的標志之作。一代又一代的戲劇導演,又通過全新詮釋把屬于過去的標志用來放眼現(xiàn)在和展望未來。戲劇,縱有點綴普羅大眾生活的作用(就把那叫做娛樂吧),也肩負豐富心靈的使命。不朽的戲劇配上演員中的藍血人,那樣的娛樂,更兼?zhèn)涠鄻拥酿B(yǎng)分。它能令one night out換來愉悅的感受,但感受之中,又有著文化基因的發(fā)酵,也是滋潤個人到族群的素養(yǎng)的精華素。
而當走進我們的劇院時,不難看見觀劇文化相距太大的時空。彼邦觀眾的入戲,使劇院凝聚全場精神幾近一致的氛圍,我常說,一個個頭顱不是頭顱,是腦袋。光是坐著,光看背影和側影,都能教人覺得空氣中有莫名張力:目光如炬,看戲不止用上眼,還用心,用思考。許是高度集中,就不會感到時間不在自己手上,要借助手機,或iPad提醒自己的存在。其實,不在觀劇時滑手機與演出中途站起來說走便走,只是劇院的禮儀。更值得深思的,是戲劇文化要再經(jīng)歷怎樣的耕耘,它才能不再被等同為純?nèi)坏南??目前我更喜歡到歐洲的劇場去看戲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還原被壓力壓縮了的時間、空間:觀眾尊重創(chuàng)作人的視野,創(chuàng)作人又不以取悅觀眾為己任。彼邦觀眾席釋放的空氣很有啟發(fā)性,叫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