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華
摘 要:
以翻譯理論家紐馬克三種文本類型中的信息型和呼喚型為理論基礎,以富平、西鄉(xiāng)太白洞和黃陵的英譯本為例,通過英漢旅游文本翻譯的特點的對比,評析陜西旅游景點的漢英翻譯,并歸納出相關翻譯策略。
關鍵詞:
旅游文本翻譯;翻譯策略;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34
1 引言
據(jù)《2015年陜西省旅游經濟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統(tǒng)計,2015年全省接待境內外游客38567.1萬人次,接待外國人1941489人次,同比增長4.47%,占入境旅游總人數(shù)的66%,外國人市場仍然是我省入境旅游市場的主體。陜西具有悠久的歷史,鄉(xiāng)村旅游負載著歷史文化,如果能把這種獨特的鄉(xiāng)村旅游文化介紹給國外游客,將有助于實現(xiàn)陜西省“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到的目標:到2020年,陜西整體上成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旅游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富平、西鄉(xiāng)和黃陵的英譯本為例,對陜西旅游景點翻譯做相關探討,指出其中翻譯的策略,以期培養(yǎng)更多更合格的旅游翻譯人才。
2 理論背景
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指出,翻譯活動就是對文本的翻譯,不同的文本類型應當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或交際翻譯。他把文本分為三種類型:表達型,信息型和呼喚型。表達型文本主要介紹源語文化,翻譯時主要采用語義翻譯,即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則。譯文不僅要忠實原作者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忠實原作者的語言風格。而信息型和呼喚型文本主要以目的語文化為目的,翻譯時應采用交際翻譯法。翻譯過程中以讀者的語言層次為標準,為達到通順易懂,允許譯者不以原作為標準,甚至還可以對原文進行修正。呼喚型文本具有呼喚的功能,意在號召讀者們按照作者的意圖去行動、思考、感受或作出反應。學者們普遍認為,旅游翻譯屬于“信息型”、“呼喚型”文本,目的是傳遞旅游信息,誘導游客行動。如奈達所說,“職業(yè)翻譯,重在有效傳達意義,意義才是客戶們想要和需要的東西。他們關心的不是文本的形式化特征,而是文本的內容”。
3 英漢旅游文本特點
中西方在各自特定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下,其語言使用者形成了一套不同的審美和欣賞的標準,這種標準有意或無意地制約著中西方讀者使用語言的方式和對語言刺激的敏感度,這就意味著中西方旅游文本的語言表現(xiàn)手法及表現(xiàn)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寫作風格和標準。因此,在翻譯旅游景點時,為了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標準,使信息更加有效地傳達出去,譯者要保持源語文本的形式,盡量和英語文本體裁一致,要盡量使用目的語游客熟悉的語言表達形式,盡可能大的吸引游客,滿足國外游客的需求。通過對英漢旅游文本的分析,不難看出,英漢旅游文本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語言風格不同。英文文本在介紹景點時,行文簡潔明了,用語直觀通俗,追求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而漢語文本則用語夸張,詞藻華麗,行文規(guī)整,注重使用多種修辭,從而使文本文字達到詩情畫意之美,而對于景點的宣傳介紹頗有失真的可能。第二,語言結構不同。英語屬于“形和”語言,其語法規(guī)則非常嚴格,句式結構的邏輯層次十分講究,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往往通過上下呼應、層層遞進關聯(lián)來增強語義,擴大信息,從而達到傳達信息的目的。而漢語則屬于“意合”語言,這就注定在描寫景物時,不太注重句子結構的嚴謹性及前后的邏輯順序,相反結構比較松散、自由,通過意境使語篇內容渾然一體。第三,側重點不同。英文文本更加重視游客體驗,常使用第二人稱“you”來稱呼讀者,直接告訴游客,在某個景點中,“you”的所感所受,可以使游客感受到親切,引起情感共鳴。而中文文本則強調文本的規(guī)范性、嚴謹性、多使用第三人稱對景點進行客觀說明。第四,英文文本常常使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暗喻、擬人等來增加文本的感染力,從而使旅游景點栩栩如生,傳達的信息更加清晰、直觀。而中文文本則缺少修辭,非常直白地、客觀地對景點進行介紹,缺乏生動性。
4 旅游文本英譯原則和策略
在對漢語文本進行英語翻譯時,應該采用交際翻譯法,以目標語讀者為中心,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以實現(xiàn)信息和呼喚功功能為宗旨,最終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翻譯時采用的策略如下。
4.1 增補策略
增補是指譯者在翻譯時適當增加表示背景知識的詞語。中英文旅游文本中所表達的文字背后都潛藏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別是鄉(xiāng)村旅游中蘊含著其本身具有的歷史和政治背景,這時簡單的直譯就不能表述清楚,翻譯時需要譯者增加適當?shù)谋尘霸~語,方能讓譯文清楚易懂,否則,英漢讀者會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和思維習慣而引起歧義。
例1:軒轅黃帝的陵墓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喬山山頂。
譯文:Located on top of Qiaoshan Mountain of Huangling County in Shaanxi, Huangdi Mausoleumis the mausoleum of Xuanyuan Huangdi,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spiritual home of all Chinese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national holy land to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Chinese culture.
例1中軒轅黃帝是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偉大的帝王,國內讀者比較理解,但國外讀者未必知曉,如果譯者僅僅采用直譯的方法,國外讀者無法理解軒轅黃帝這個人物。譯文增加了對軒轅黃帝的解釋,讓目標語讀者一目了然,通過譯文讀者就知道了軒轅黃帝的身份和相關的歷史文化。
在陜西境內,許多旅游景點都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典故,所以,翻譯時適當使用增譯法,能有效傳達旅游文本所涵蓋的信息,從而喚起讀者的向往。
4.2 刪減策略
刪減策略是指在翻譯旅游文本時,譯者刪去那些讀者不需要的文字信息,刪除后不影響讀者對原文的理解,以及原文的信息量。漢語文本中可能會使用大量的名人名言,或文本中有大量的引經據(jù)典等。翻譯時,如果保留這些引經據(jù)典或名人名言等,勢必會引起目的語讀者的不解,畢竟國外的游客大多對于中國的一些典故或名人名言并不懂。因此,在翻譯時,適當把這些內容進行刪除,有效傳遞旅游文本的信息。
例2從漢白公路130公里處,跨過一座飛越峽谷的雙曲拱橋(太白橋),再沿峭壁間山道前行約百米,可見怪石嶙峋,如鬼斧神工,腳下深谷,流水淙淙,予人以神奇空蒙、高深莫測之感。
在這段文字中,漢語文本中運用了大量的筆墨,如怪石嶙峋,如鬼斧神工,腳下深谷等等形象的語言對太白洞進行了渲染,意在引誘游客,但在翻譯時成英語時,由于英語文本的特點,沒有必要把這些華麗的詞語逐一翻譯出來。但譯文要盡可能地表達出原文的含義,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傳遞出源語言的信息。
試譯如下:From Han Bai Road 130 kilometers, crossing a fly over the canyon hyperbolic arch bridge (the white bridge), about hundred meters along the cliff path, you can find jagged like uncanny workmanship, and deep canyons with flowing water,which give a person the sense with magic, emptiness, and profound.
4.3 改譯策略
改譯是指,源語文化所表達的情形在目的語文化中不存在時,譯者就要改變文化參照,以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為目標,換一種說法的一種翻譯策略。旅游文本屬于呼喚型文本,其目的之一就是喚起游客的注意,旅游文本為了完成宣傳目的,它所負載的源語文化詞在目的語中就有可能不能一一對應,所以在翻譯時可以改變文本的結構或形式,改變說法,盡可能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
旅游文本翻譯屬于跨文化交際翻譯。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翻譯景點時,譯者必須了解并掌握這些差異,學習相關的翻譯策略,通過兩種語言符號的轉換有效傳遞信息、召喚讀者,使跨文化交際目的得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詹成.改譯在兒童文學中的運用[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9).
[2]2015年陜西省旅游經濟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陜西省旅游局政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