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華
摘要本文以“廣播新聞”為分析重點,從新聞的用情對象、新聞承擔的社會責任、新聞媒體的個性張揚需要等3個方面,對新聞如何體現(xiàn)溫度、把握尺度、表明態(tài)度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廣播新聞;表達;溫度;尺度;態(tài)度
新聞發(fā)展到今天,各種媒介都可以是新聞傳播的渠道。尤其是在智能手機普及的當下,每個人都是新聞的發(fā)現(xiàn)者、傳播者、接收者,傳播的方式更加多樣,表達的手法趨于多元,對于某則新聞的態(tài)度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常說的“自媒體”時代已經(jīng)來臨。
于是,在新聞中融入情感,大打感情牌,成了當下眾多媒體吸引讀者、提高收視率、收聽率的重要方法。感情,成了新聞報道的軟實力,成了吸引受眾的磁場和共鳴箱。但是與此同時,用情過度的弊端,也在新聞報道中屢屢出現(xiàn),導致新聞媚俗化,缺乏理性的思考。而廣播作為傳統(tǒng)的官方媒體,擔負著更即時播報、更權威播報的責任,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使命。這就和個人情緒泛濫、片面觀點當?shù)赖木W(wǎng)絡小道消息有了明顯的區(qū)別。本文就以吳江廣播新聞為例,探討如何用好情感和態(tài)度元素,為新聞加分。
1找準用情對象,體現(xiàn)新聞的溫度
隨著媒體環(huán)境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媒體把視角對準了廣大受眾,把一家之言演變?yōu)榘偌覡庿Q、百花齊放,話語權更多地延伸到了老百姓的身邊,讓群眾來說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情感。廣播也不例外,把話筒遞給了普通老百姓,而這時,用情的對象就要找準,不能借群眾之口說官方之話。
1.1放低視角。發(fā)現(xiàn)時政新聞里的大民生
作為一家傳統(tǒng)官方媒體,時政新聞是廣播新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能夠體現(xiàn)“媒體是黨和政府喉舌”的板塊。但是,若是廣播新聞一味地把各類“大會小會~‘發(fā)言講話”“強調指出”,不加以感情修飾地直接傳播出去,哪怕是運用了豐富的現(xiàn)場音響,也不會得到聽眾的喜愛。
這時,就需要我們進行角色的轉換,把視角放低,找到時政新聞里的大民生。因為對于某項黨政決策而言,參會人員大多是執(zhí)行者,而廣大聽眾往往都是被決策影響的人群。
1.2深入基層。挖掘民生新聞里的小故事
最近在新聞機構大力弘揚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讓新聞界刮起了一陣清新之風?!白谕粭l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獲的才不只是建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讀懂你、為了你、依靠你。”中央電視臺的這段宣傳語,道出了走基層的具體行動和目標。
民生新聞應該深入基層去挖掘發(fā)生在群眾身上的小故事,也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挖掘到群眾真實的情感。這與人際之間的交往其實是相通的,只有卸下彼此間的設防、消除相互之間的隔膜,才能讓采訪對象打開心扉,從而感知對方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從而捕捉到感動聽眾的細節(jié)。
2承擔社會責任。把握新聞的尺度
廣播是經(jīng)過時間歷練的傳統(tǒng)媒體,作為一家官方媒體,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小報小刊、網(wǎng)絡論壇為了吸引眼球,而加入了“標題黨”的行列。同時,情感——這一原本可以用來體現(xiàn)新聞溫度的元素,被無節(jié)制地使用,結果導致了新聞的低俗化。而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廣播媒體,應該在新聞源的選取、正反新聞的量化、負面新聞的細節(jié)處理等方面把握尺度。
2.1確保新聞的真實可靠。提升公信力
客觀真實性是新聞的首要準則,廣播新聞更應該把好這一關。因為廣播新聞相較其他媒體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速度快,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優(yōu)勢就會轉化為劣勢。如果一味追求新聞的快速,而沒有充分求證新聞的真實性、沒有全面了解新聞的完整性,就容易以偏概全,甚至歪曲事實。而失去了真實性這一原則,哪怕當時感人肺腑,也不能成為一則成功的新聞,反而會成為一道敗筆,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前期一度感動所有網(wǎng)民的“給流浪者喂飯”“為暈倒的環(huán)衛(wèi)工人撐傘”,這樣的假新聞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教訓。各大媒體在轉載這些新聞時,的確懷著美好的初衷,但是不加甄別的拿來主義,最終影響的是媒體的公信力。
在自媒體時代,耳聽為虛,眼見也未必為實。我們還是得牢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2控制負面新聞的篇幅。傳播正能量
在確保新聞來源真實可靠的基礎上,作為一家官方媒體,在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的量的控制上,應該有所考慮。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為了片面地追求收聽率或收視率,部分媒體忽視了本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一味地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編輯播出了大量的負面新聞。
在面對社會負面新聞的時候,作為媒體人本身,確實也帶著氣憤的情感,但是,作為一家承擔著引導輿論導向作用的媒體,還是應該控制好正反兩方面的比例,用現(xiàn)在一個流行的詞說,就是要傳播“正能量”。新聞要確保真實,但是真實的新聞在傳播時可以有所選擇。
2.3正確處理負面新聞的細節(jié)。把消極影響降到最低
我們常說,寫新聞要從小處入手,抓住細節(jié),才能讓人物栩栩如生,讓故事跌宕起伏。但是筆者卻要說,細節(jié)不是萬能鑰匙,放錯了地方,甚至會產生負面效應。
筆者在近期的采訪編輯中,發(fā)現(xiàn)了兩則極其類似的社會新聞。發(fā)生時間分別是在2010年和2011年,事件都是幾個年輕小伙子劫持女車主,進而實施搶劫,作案手法也是如出一轍。更讓人深思的是,他們“師出同門”,都是從電視劇中學來的。如果為了追求案件的完整性和可聽性,我們一般的做法是把作案手法詳細描述,但是這段描述會不會又將一些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帶入歧途?
3張揚媒體個性,表明新聞的態(tài)度
每個新聞機構都有其特定的傳播形態(tài),廣播也不例外。傳播速度快、表現(xiàn)形式靈活、雖不見其人但可聞其聲都是廣播新聞傳播的特點。在各種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廣播新聞也應該充分張揚媒體個性,做有態(tài)度的新聞。
3.1充分利用廣播短評。一針見血表明主張
要表明態(tài)度,最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評論。而廣播的短評,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為眾多同質媒體所青睞。
在新聞的主體部分,由于要體現(xiàn)新聞的客觀真實性,雖然可以在遣詞造句上斟酌,但是總體上依然得站在客觀的角度、用冷靜的筆墨來描述新聞事件,以還原給聽眾一個真實的新聞面貌。
而新聞背后的思考,則可以是編輯、記者的一家之言。只要不背離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言之成理、發(fā)人深省,都可以廣播短評的形式出現(xiàn)。在吳江廣播新聞中,設置有“記者感言”“編輯點評”等環(huán)節(jié),雖然只有短短百字,但是起到的效果往往卻是“四兩撥千斤”。例如,針對空調售后服務缺位的一則新聞,吳江廣播新聞記者在兩次采訪后都有感而發(fā),先后從“售后服務也是品牌打造的一部分”和“夏季空調維修人手緊缺的應對措施”兩個角度發(fā)表評論,不僅對生產銷售企業(yè)進行了輿論監(jiān)督,更是嘗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3.2深入揣摩播報語氣。客觀描述主觀表達
廣播是聲音的藝術。博大精深的中國語言,在廣播新聞中可見一斑。同樣的幾個字,用不同的語氣來表達,就能演繹不同的情感。
讓廣播新聞活起來,播音主持人需要有較深的功底。播報的輕重緩急,語調的起承轉合,都是突出主旨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點上,911新聞廣播的主持人老畢白成一體,值得播音主持人學習借鑒。
與此同時,同期聲的選用也很有講究。因為新聞的陳述是客觀冷靜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編輯記者的發(fā)揮,但是相對而言,被采訪者的語言空間恰恰是開放的。就比如一條鄰里糾紛的新聞,持對立觀點的被采訪者,完全可以各抒己見,聰明的記者在這個時候往往會讓他們暢所欲言,而自己只做一個旁觀者,是非對錯交給聽眾來評判,看似無為的采訪,其實是最有效的傾聽。這是情感表達的藝術,留白,給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