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劉娜++陳會君
紀念性主題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經(jīng)常接觸的題材之一。面對浩瀚繁雜的歷史,如何用新聞化的視角審視?如何把遙遠的故事講得鮮活生動?決定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講話精神,湖北日報社長、總編輯掛帥,通過精心謀劃,扎實采寫,推出六大系列、近十萬字報道和百余幅圖片,氣勢恢宏地再現(xiàn)了人類歷史上這一偉大壯舉。
報道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河南、甘肅、陜西等多省讀者、紅軍將領后代將報道珍藏收集。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團省委等部門在相關會議上,將本報報道作為重要資料發(fā)給與會者。湖北省檔案館將報紙作為重要檔案收集。
策劃為魂:確立全國視野,體現(xiàn)地方特色
紅軍長征素材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謀篇布局,創(chuàng)新尋找切入口和突破口是關鍵。
我們從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檔案局(館)、省圖書館找來大量有關湖北土地革命時期的圖文、音視頻資料,梳理出紅軍長征中的“湖北元素”:四支參加長征的紅軍隊伍中,三支在湖北孕育(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的紅二軍團、紅二十五軍以及紅一方面軍一部的誕生地)。紅一方面軍中湖北籍團以上干部97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高級將領,也大多來自湖北。
觀照全國視野,又突出地方特色。湖北日報編輯部策劃了氣勢恢宏的“2、3、3、5、8”報道格局。
兩條路,中央紅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路。派出四支小分隊,探訪紅色故都瑞金、血戰(zhàn)湘江遺址等歷史場景,挖掘中央紅軍路線中的湖北元素,在中央紀念大會當天,推出12連版特刊《永遠的長征》。紅二十五軍是從湖北走出去的、最早到達陜北的隊伍,是長征中唯一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的部隊,小分隊從湖北出發(fā),跨越河南、陜西、甘肅三省,推出5篇尋訪報道。
三個首府。聚焦湖北的三個重要紅色首府,分別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首府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首府監(jiān)利縣周老嘴鎮(zhèn)、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鄂東南首府陽新縣龍港鎮(zhèn),全方位、立體化報道。
三件物。紅軍經(jīng)過的地方,留下大量紅軍井、紅軍樹、紅軍墻等,我們選取陽新縣龍港鎮(zhèn)上泉村的紅軍井、石首市桃花山鎮(zhèn)李花山村的紅軍樹、丹江口市官山鎮(zhèn)呂家河村的紅軍墻,小切口再現(xiàn)紅軍戰(zhàn)斗的光輝歲月,推出“紅色遺跡”系列報道三篇。
五套檔案。檔案解密是湖北日報和省檔案局(館)合辦的常規(guī)???,發(fā)掘一批長征檔案,推出《檔案解密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特輯》系列五篇。
八位老紅軍。聯(lián)合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老干局等,尋訪健在老紅軍,推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親歷者說》系列八篇。
系列報道日常不斷線,涵蓋人、物、史等多方面,特刊重磅推出,濃墨重彩、全面大氣。這樣,整個長征報道既有全國視角,又彰顯湖北特色,既張弛有度,又重點突出。
互聯(lián)互動:引入動態(tài)元素,激活靜態(tài)史料
紀念性的主題報道面對的是很久之前發(fā)生的既定事實。報道很容易陷入材料堆積、贅述史實的窠臼。
發(fā)揮黨報優(yōu)勢,整合各界資源,湖北日報聯(lián)系團省委宣傳部,共同組織全省優(yōu)秀青年代表,赴紅安、監(jiān)利、陽新尋訪三大紅色首府。
記者不再是單純的采訪者,還是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三路記者前往三地“踩點”,采訪專家學者,探訪紅色遺跡,為報道積累素材,為尋訪團規(guī)劃路線。8月16日、8月19日、9月1日,湖北日報和團省委聯(lián)合組織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青年尋訪團”分別走進紅安、監(jiān)利和陽新。尋訪團成員結(jié)構豐富,有企業(yè)家代表、公安干警、中小學生、大學生、教師、將領后代等。
現(xiàn)實與歷史對話、老一輩和新一輩交流。動態(tài)元素的引入,讓原本單線條的紀念報道,成為報社和機關單位、地方,編輯記者和青年代表,青年代表和當?shù)氐亩嗑S互動。《血雨腥風中,三支紅軍主力孕育成長》《蘆葦蕩中,走出紅軍精銳》《山茶樹下,3011名紅軍英烈長眠》,三個整版報道,圖文并茂,捕捉尋訪中的亮點,折射歷史中的閃光點,生動再現(xiàn)了紅色首府風云激蕩的紅色篇章。原本沉睡的史料,在報紙上“醒”了過來,融入了濃郁的時代氣息。
在新聞紙上呈現(xiàn)歷史,不能來得那么突兀;即便說過往的事,也要有現(xiàn)代元素。于是,整個紀念長征報道期間,當下發(fā)生的任何動態(tài)信息,都可能成為我們鏈接過往的切入點。
策劃長征檔案特輯時,編輯前往省檔案館搜集選題,初定下可操作的八個選題,但都是“標準”的檔案,跟當下沒有任何關聯(lián)。從新聞的視角審視,就要回答為什么要解密這份檔案?長征檔案那么多,為何偏選這一則?
8月9日,編輯在網(wǎng)上看到浙江桐鄉(xiāng)一則新聞,“琴心劍膽 彪炳千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張琴秋生平事跡展”在開展。作為紅軍時期級別最高的女將領、共和國第一代女部長,張琴秋的履歷與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有著深厚關聯(lián)。抓住這個節(jié)點,檔案解密??瞥鰣蟮馈都t軍史上級別最高女將領張琴秋,率五百婦女破敵一團—— 敵軍調(diào)轉(zhuǎn)槍口對準長官》。
9月28日,中央召開座談會紀念劉華清誕辰100周年。劉華清是湖北大悟人,在他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留下很多革命軼事。鄖西縣檔案館館藏一份《什么是紅軍》宣傳單,就是劉華清在長征途中親手刻印的。中央召開座談會第二天,我們解密《村民劉玉英珍藏半世紀,后轉(zhuǎn)交鄖西縣檔案館——長征中,劉華清刻印傳單<什么是紅軍>》。
紅色首府陽新龍港采訪中,尋訪團成員湖北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崔露無意中提到,她到鄰居家借看過一本書《跟隨毛主席長征》,書的作者是毛澤東長征時期的警衛(wèi)員陳昌奉,后擔任過武漢軍區(qū)副參謀長。這本書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市面上已經(jīng)很難找到了。這是一份新近發(fā)現(xiàn)的很好的長征檔案,我們馬上安排記者前往陳昌奉兒子陳濟生家中采訪,從他的視角,講述了父親的長征。檔案解密《原武漢軍區(qū)副參謀長陳昌奉曾是毛主席貼身警衛(wèi)——長征期間,他一直跟隨毛主席左右》生動再現(xiàn)了偉人的豐功偉績和愛民情懷。
映照當下:不斷逼近現(xiàn)場,還原歷史細節(jié)
新聞精品的經(jīng)典操作方式,是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jié)化。長征主題,終究還是要細節(jié)化。雖不可能重回歷史現(xiàn)場,但我們要盡可能“逼近”現(xiàn)場,視覺化再現(xiàn)歷史。
想方設法尋訪見證者和親歷者。80年滄桑巨變,湖北全省健在的老紅軍為數(shù)不多,而且有的是留在了根據(jù)地打游擊、有的是在行軍中失散,并不見得都參加了長征,還有的因為身體原因,沒有辦法接受采訪。我們深感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采訪,而是對紅軍這段歷史的“再搶救”。通過省委組織部、省老干局尋找、排查線索,也通過各種渠道想辦法,我們先后推出了《99歲老紅軍秦忠,長征戰(zhàn)斗中受傷——81年前那顆子彈,至今仍在他體內(nèi)》《99歲老紅軍方槐——長征中的<黨證>,他保存至今》《99歲老紅軍張煥潮,長征中曾跌落夾金山雪坑——戰(zhàn)友的身軀救了他一命》等八篇專訪。
其中,不少采訪都是在醫(yī)院完成的。老人們大多聽力、記憶力衰退,一聽說采訪長征,都極力配合,他們是20萬長征英雄的代表,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已漸行漸遠,留住他們的記憶,就是為史存照。
盡可能“觸摸”歷史,用感人的細節(jié)、鮮活的現(xiàn)場、豐滿的故事,拉近讀者和遙遠故事的距離。
中央紅軍這條路線上,在江西瑞金、于都,華屋村17顆“信念松”的故事催人淚下;在廣西全州、興安,黨史工作者一字不落地背誦了兩封長電文,再現(xiàn)昔日戰(zhàn)斗之慘烈,新圩阻擊戰(zhàn)師長、政委后代噙淚講述父親的長征;在夾金山、松潘草地,記者實地體驗,以現(xiàn)代交通工具翻雪山、過草地,今昔對比再現(xiàn)當年苦難,采訪105歲老紅軍尹全學,他說過草地為了充饑,吃下騾馬糞便中的青稞、麥粒……散落在歷史宏大敘事中的感人細節(jié),在《向太陽 向自由 向著光明走——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感悟初心》《高舉勝利旗幟向著火線上去——湘江之戰(zhàn)后,毛澤東慨嘆“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長征首次大捷振奮軍心——毛澤東稱四渡赤水為“平生得意之作”》《三個月 向死而生的穿越——“爬雪山過草地”成為“長征”代名詞》等多篇報道中一一體現(xiàn),將中央紅軍長征的鴻篇巨制描繪得可親、可讀、可感。
紅二十五軍這條路線上,在信陽羅山縣何家沖,一顆古老的銀杏樹下,是軍政委吳煥先當年動員部隊出發(fā)長征的地方;在陜西丹鳳庾家河,我們走進62歲的楊青山家,紅二十五軍軍部就曾經(jīng)設在他家,并召開了著名的庾家河會議,楊家至今都保留著救治徐海東的長板凳;在甘肅涇川四坡村,一棟低矮、簡陋的兩層土坯房,是四坡戰(zhàn)斗中紅二十五軍指揮部所在地,鄉(xiāng)親們稱它為“紅軍樓”,村民張存義從百姓視角,再現(xiàn)了戰(zhàn)斗的慘烈和吳煥先犧牲始末……《出發(fā) 在黎明到來之前》《這場惡戰(zhàn),程子華留下終身殘疾,徐海東昏迷4天4夜——臨街藥鋪,見證庾家河風云激蕩》《軍政委吳煥先中彈后,湖北伢周世忠怒斃敵團長—— 四坡壯歌,一曲秦腔慰軍魂》等報道,故事化表達,“淘”出繁雜歷史中的“珍珠”,串聯(lián)起這條長征路始末,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升華史實:答疑釋惑解密,提高傳播價值
新聞是報紙的生命,即便重述歷史,也要做足新聞性,滿足讀者翻開報紙求“新”的欲望。
采訪出發(fā)前,編輯記者通過各種渠道,深度熟悉史料,對看似“未知”的行程做到心中有數(shù)。研讀史料時,記者發(fā)現(xiàn)搶渡金沙江的時間,一直以來,有幾種說法,有的說中央紅軍主力經(jīng)過九天九夜渡過了金沙江,有的說是七天七夜,還有的是六天六夜。幾個版本中,“九天九夜”被引用最多,但詳情如何,眾說不一。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與祿勸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忠富深入探討,得出“九天九夜”的結(jié)論。
獨樹鎮(zhèn)戰(zhàn)斗是紅二十五軍長征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重要戰(zhàn)斗。紅二十五軍都是娃娃兵,大多十幾歲,面對數(shù)倍于我的敵軍的“U型口袋陣”圍攻,我軍反敗為勝,為何?史料里有記錄,大多比較粗略,吳煥先從一位戰(zhàn)士身上抽出大刀,大喊一聲“共產(chǎn)黨員跟我上”,率領眾將士殺入敵陣,才及時穩(wěn)住了陣腳的敘事框架,還需進一步的細節(jié)佐證、推敲。最終,方城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靳云開、82歲的老主任孫留安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團。孫留安告訴我們,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和同事下村莊、進農(nóng)戶,見老人就問,了解了紅二十五軍很多寶貴的歷史細節(jié)。一本本泛黃的手寫資料,模糊的黑白照片和大量老式錄音磁帶,讓我們收獲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跨省長線“作戰(zhàn)”,對采訪突破能力是一次全面考驗和提升。由于種種原因,在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采訪的最后一站——陜西延川縣永坪鎮(zhèn),記者始終沒能和當?shù)赜嘘P部門接上頭。到政府“自報家門”,鎮(zhèn)領導都到縣里開會去了。找到紀念館,館員剛參加工作,對于情況不熟悉。紀念館一張照片的圖片說明顯示:這排窯洞是會師地點。工作人員說,此處現(xiàn)在好像是一所學校。離開政府,我們在大街上向路人、交警打聽、求證,初步將目標鎖定在第一小學。
沒想到,采訪從這里轉(zhuǎn)機。步入校門,一塊“永坪紅軍會師地遺址”的紀念碑讓我們頓時振奮。巧遇34歲的音樂老師張小慧,她曾就讀于此,她向我們還原了20多年前的景象,跟歷史圖片幾乎吻合。我們找到校長,說明來意后,她推薦了語文老師田東蓮。田東蓮的講述,和張小慧的說法“拼起來”,正好解釋了為什么鎮(zhèn)里很多人不知道這所小學就是會師點。
鉆天打洞,透過小光亮開掘新天地,伴隨重走長征路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舊聞講出新意,讓遙遠的故事生動鮮活,讓歷史在新聞紙上綻放光芒。
(彭小萍、周呈思參與了本文寫作)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