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月
現在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讓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累,老師更累。老師想方設法的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景似乎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就沒有剛開始那么濃了,有時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加學習,真正提高學習效果,感受數學的美?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的能動過程,教和學密不可分,但在教學中通常表現為教多學少。其根本,便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強。這樣,不僅課堂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更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筆者認為,可以從教學的主要步驟上下功夫,不斷改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很重要,學生只有喜歡教師,才會積極配合老師,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建立與學生和諧融洽的關系,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演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的爬了一大格(1時),小白兔沿著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后判定:烏龜和兔子跑得一樣快?!鞍??”(小朋友們都面面相覷)這個裁判員可令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這下,學生們個個瞪大了小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
3、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對于剛入一年級的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并不是一無所知,但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jié)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他們觀察新的學習環(huán)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笔箤W生逐漸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認知興趣。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8塊月餅,平均分給小軍和小麗,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4個手指。接著問6塊、4塊、2塊。最后教師說現在只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軍和小麗,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
4、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數學大多是枯燥無味,因而教師應不失時機的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環(huán)節(jié)。例如:我在上“周期現象的規(guī)律”時,為了讓課堂更生動有趣,增設了一個游戲環(huán)節(jié)。游戲規(guī)則是這樣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我們就捉他。小組內每人依次說一個字,誰說到最后一個“他”字,就被淘汰。然后讓小組匯報誰是第一個被淘汰的,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說一說他被第一個淘汰的理由。整個游戲活動學生們充滿了興趣,激發(fā)了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運用了知識,鞏固了知識。
總之,教師要把學生看做學習的主體,他們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時,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把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另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還很多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及時總結,并恰到好處地運用,從而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