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勇堂
新教師跟崗培訓模式探新
——以湖北省宜都市為例
潘勇堂
如何加強對分布在農村中小學及幼兒園新進教師的培養(yǎng),引導這些青年教師迅速適應課程改革與學校內涵發(fā)展的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從“入格”到“合格”最后“創(chuàng)格”成長為具有自己教學風格、教學特色的骨干教師?“常規(guī)式”“學科式”“交互式”3種形式的跟崗,是非常有效的培養(yǎng)方式之一。
新教師;快速培養(yǎng);跟崗模式
近四年,通過湖北省新機制招聘和自主招聘的方式,宜都市新進了423名教師,這些教師主要補充至農村中小學及幼兒園。盡管經過了嚴格程序的選拔,但這些教師的學科專業(yè)背景、教育教學技能都存在較大差異。調查發(fā)現(xiàn),43%的新教師為非師范專業(yè)畢業(yè),49%的教師完全沒有教學實習經歷。而就學?,F(xiàn)狀來看,農村中小學均為小規(guī)模學校,各校雖然有教師隊伍建設的制度、方式和校本研修活動,但對于這些剛剛步入教師行列的青年教師而言,培訓資源缺乏、培訓理念落后、培訓方式老套,必然會導致他們的成長走很多彎路,因而很難進入專業(yè)成長的快車道。如何加強對農村中小學及幼兒園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引導這些青年教師迅速適應課程改革與學校內涵發(fā)展的需要,使之在最短的時間從“入格”到“合格”最后“創(chuàng)格”成長為具有自己教學風格、教學特色的骨干教師呢?我們在充分征求意見,分析培訓需求的基礎上,在做好崗前培訓及省級遠程培訓的前提下,通過整合3種形式的跟崗,有效實現(xiàn)了新教師快速成長的目標。
學?!俺R?guī)式跟崗”要求以學校為主體,將新教師培訓納入學校常規(guī)培訓計劃,建立師徒崗培機制。同時,給每位新教師配備指導老師,制定個性化的培養(yǎng)計劃,在傳統(tǒng)的“一對一”結對基礎上,提出了“組對一”的結對模式,多位老教師輔導一名新教師,以幫助新教師迅速適應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常規(guī)要求,并對其進行學習、生活方面的指導。下表反映的是某小學師徒結對幫扶教學業(yè)務指導情況考核表的部分內容。
時間學科課題師傅上示范課 觀課寫成長反思 篇徒弟教研指導撰寫反思論文情況主動觀課執(zhí)教考核課情況主要進步時間課題效果
此表由“師徒”共同填寫,師傅“上示范課”“觀課教研”欄目只填寫具有代表性的,其余查看師徒聽課記錄,每月考核一次。學?!俺R?guī)式跟崗”是一種全覆蓋的跟崗,能快速幫助新教師適應新的崗位,它作為校本研修的一種形式,非常實用,也非常有效。
“學科式跟崗”是由宜都市研訓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劃組織,重點提升新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跟崗培訓。首先是選聘“學科首席指導教師”,一般選擇本市學科教研員;其次是選定“新教師學科跟崗培訓基地”,組建“學科指導團隊”。要求各學科除教研員外,另配1~3名市級指導教師組成新教師培訓的“學科指導團隊”,其中,培訓人數(shù)少于10人的配備1名,達到10人少于30人的配備2名,30人及以上的配備3名。以“新教師一年入格”所亟須的“備課、教學、輔導”等方面來擬定每次主題活動。
下面是初中語文新教師第二次跟崗培訓活動(如何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及內容)安排:①觀摩2節(jié)指導教師課堂教學(聽課后師徒面對面交流互動);②參與觀摩外校七年級組的集體備課組活動及交流;③聽關于如何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及內容的講座;④每位新教師在本周內提交一份自己的詳細教案(可以是上過或者是沒有上的課)給自己的指導教師,并請指導教師提出指導意見,再將原稿和指導老師修改后的教案打印保存,到時上交一份;⑤按原計劃上交個人專業(yè)成長規(guī)劃書。
“學科式跟崗”培訓一般與學科教研活動整合,在遵循“分層施教、分類指導、分別要求”的原則下,以“大平臺、多模塊、小專題”的內容組合結構,開展的主題式培訓活動,對提升新教師教學能力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為充分發(fā)揮城鎮(zhèn)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積極支援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鞏固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成果,宜都市制訂有城鄉(xiāng)教師援助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其中,要求省特級教師、宜昌名師、正高級教師、宜昌市學科帶頭人等名師與農村中小學新教師建立師徒關系,開展名師帶徒活動,徒弟到城鎮(zhèn)學校隨師傅跟崗學習,師傅到新教師所在校跟崗指導。下面是宜都市陸城一小、潘灣小學“互聯(lián)互助結對協(xié)議書”的部分內容:
為發(fā)揮優(yōu)秀教師、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幫助培養(yǎng)骨干教師,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促進城鄉(xiāng)教育均衡、和諧發(fā)展,根據(jù)市教研室統(tǒng)一要求,經甲乙雙方協(xié)商,陸城一小與潘灣小學正式結為互聯(lián)互助幫扶學校協(xié)議。
“交互式跟崗”充分利用“名師”及其所在學校的教育資源,有利于跟崗教師開闊眼界、提升能力,形成專業(yè)發(fā)展的雛形。三種跟崗模式,既有交叉,又形成互補:學?!俺R?guī)式跟崗”是基礎,新教師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主要適應崗位訓練,完成入門級的教育教學各項工作;基地“學科式跟崗”采用研訓一體的培訓模式,重點提升學科課程能力;校際“交互式跟崗”,則側重于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引導。做好跟崗須有以下措施做保障:
1.形成制度
要求學校高度重視新教師的培養(yǎng)工作,密切配合全市新教師跟崗培訓,確保培訓活動有實效、出經驗、育典型。所有參訓對象要按照學校及指導教師的相關要求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和上交必要的作業(yè),將新教師的培養(yǎng)與考核情況納入教育督導考核評估范疇。
2.夯實過程
各學科首席指導教師要有效組織相關活動,定期帶領新教師到培訓基地校,全程跟隨學習觀摩“學科指導團隊”老師備教批輔全過程,聽取“學科指導團隊”老師的示范課、參與基地學校所在教研組活動。首席指導教師及其“學科指導團隊”的工作落實和完成效果要納入相關考核,并納入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年度考核的范疇。
3.評價激勵
對參與學習的新教師提出4個要求:一是讀書,要堅持讀相關學科的專業(yè)理論專著及專業(yè)刊物,聽專題講座,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積淀;二是寫作,要堅持寫讀書筆記,寫跟崗日志,寫教學設計,寫教學反思;三是實踐,要做好說課、觀課和議課,上好常態(tài)課和匯報課;四是反思,要善于總結、提煉,每項活動之后要思得失,悟方法,明道理。
(編輯:朱澤玲)
G6451.2
A
1671-0568(2016)24-0088-02
潘勇堂,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