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良+郭雅慧+譚樹成
摘要:學術不端行為違反學術規(guī)范,浪費學術資源,損害學術共同體的利益,侵蝕著學術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有學者自身、學術管理與評價、學術法規(guī)等多種因素。防范學術不端,必須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和誠信制度建設,淡化學術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建設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學術不端問責制度,從而構建起集教育、預防、監(jiān)督和懲治于一體的學術不端防范機制。
關鍵詞:學術不端;學術誠信;學術評價;學術問責;防范機制
中圖分類號:G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6-0087-05
近年來,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fā)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不僅破壞了學者形象,損害了學術聲譽,而且扭曲了學術生態(tài),浪費學術資源,阻礙學術進步。如果學術不端行為不能得到有效防范,必然從根本上削弱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深入研究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建立有效的防范機制,對凈化學術環(huán)境、促進學術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術不端行為概念界定及當前狀況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概念界定
學術不端行為是指在學術活動中發(fā)生的各種捏造、剽竊以及濫用和騙取學術資源等違反學術規(guī)范、違背科學共同體道德慣例的行為。2004年,中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試行)》將學術不端定義為偽注、編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行為。2006年,科技部在《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中列舉的學術不端行為是:提供虛假信息,抄襲、剽竊他人成果,捏造或篡改數據,違反知情同意和隱私保護等規(guī)定。2007年,中國科學院在《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guī)范建設的意見》中列舉的不端行為表現形式為:虛假陳述、損害他人著作權、違反職業(yè)和社會道德、干擾他人研究活動、研究成果發(fā)表或出版中的不端行為等。2009年,教育部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中列舉了七種學術不端行為,即: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捏造事實;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注釋;未參與學術研究過程,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使用他人署名以及其他學術不端行為。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執(zhí)行總編、資深學術期刊編輯張月紅將學術不端行為歸納為五種:重復發(fā)表、自我抄襲、搬來主義、隨意摘用和東抄西湊。2016年4月5日教育部新頒布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教育部令第40號)重新明確了五類學術不端情形,包括:剽竊、抄襲、侵占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偽造數據或捏造事實,不當署名,提供虛假學術信息和買賣或代寫論文等。
國際上對學術不端行為定義的表述也有多種形式。1988年,美國發(fā)布的《聯(lián)邦登記手冊》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定義是編造、偽造、剽竊或其他在申請課題、實施研究、報告結果中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1989年,美國公共衛(wèi)生局(PHS)將學術不端行為定義為在申報、開展或報導研究項目過程中,出現偽造、篡改、剽竊或其他嚴重背離學術共同體所公認的東西的行為,該定義通??s寫為 FFP(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即“捏造、篡改、剽竊”。德國馬普學會于2000年修訂的《關于處理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規(guī)定》中列出了“學術不端行為方式目錄”,目錄中加入了行為人疏忽大意的因素,即“如果在學術領域內有意或因大意作出了錯誤的陳述、損害了他人的權益或以某種方式妨礙了他人研究活動,即可認定為學術不端”?,F在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團之一Springer將學術不端分為捏造數據、重復出版、自我剽竊、著作權問題和隱瞞利益沖突等。
盡管國內外對學術不端行為概念的界定或其表現形式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精神都是一致的,即學術不端行為是指在學術活動中出現的為謀求個人或集體利益而有意識地違背學術規(guī)范的學術行為,包括各種弄虛作假、欺詐、剽竊、騙取學術資源和其他違反學術規(guī)范、違背科學共同體道德慣例的行為。
(二)近年來中國境內出現的部分學術不端現象
學術不端行為作為學術研究的副產品在世界各國和各個歷史時期都曾發(fā)生過,但像當前這樣嚴重,卻是罕見的,令人觸目驚心。以下僅舉幾例。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陳進教授發(fā)明的“漢芯一號”涉嫌造假,“漢芯一號”由原本帶給國人無限自豪的事件變成了一起讓人瞠目結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2008年,中國藥科大學戴德哉教授意外收到了《國際心臟病學雜志》副主編的函件,稱戴德哉實驗室投至該刊的一篇論文與另一本期刊上已發(fā)表的論文十分相似。隨后的調查結果顯示:曾師從自己的賀海波存在剽竊、抄襲、捏造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隨后,國內某有名的學術打假網站曝出李連達院士小組在2006年以后發(fā)表的論文中共有16篇涉嫌造假、剽竊或者一稿多投;全歐中醫(yī)藥協(xié)會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祝國光也向浙大發(fā)出兩封公開信,指出李院士3篇論文造假,4篇論文一稿多投。2009年4月,上海大學陳湛勻教授因兩篇論文存在抄襲現象被通報;5月,廣州體育學院院長許永剛博士論文涉嫌抄襲44篇(種)文獻;7月,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賈士的學術著作涉嫌造假。2010年,清華大學教授、《讀書》雜志前主編汪暉2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被爆存在多處抄襲。2011年,西安交大教授、長江學者李連生被實名舉報在申報“往復式壓縮機及其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fā)”獲獎項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學術成果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和經濟效益數據不實現象,后被撤銷項目所獲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收回獎勵證書,追回獎金。這是中國首次因為學術造假而撤銷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學術不端嚴重破壞了中國學術群體在國際上的形象。2015年11月16日《光明日報》刊發(fā)了《中國論文批量被撤藏何隱憂?》的文章,歷數了本年度中國被國際知名出版商撤回學術論文的事件。2015年3月,英國BioMed Central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中國論文出現了不同作者、不同評審人使用相同電子郵箱的情況,這顯然不合常理;8月,全球著名的學術期刊出版集團Springer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fā)表的64篇科研論文,理由是“同行評審過程受到不正當影響以及存在問題,導致相關文章的學術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10月,愛思唯爾查實旗下5種學術期刊中的9篇論文的作者提供虛假審稿信息,這導致論文的真實性和學術價值隨之喪失,撤稿成為必然結果,這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國際上的著名期刊和學術機構可以說都有嚴格的學術不端防范機制,它們一次次扯破了蒙在國內一些所謂“專家學者”臉上的神秘面紗,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學術不端問題的重視。
二、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
學術不端行為或急功近利,粗制濫造;或媚于世俗,熱衷炒作;或喪失道德,取一時之名利。這一不正之風愈演愈烈,已然進入社會公眾的視野,成為熱門話題,這不能不令我們警醒并引以為戒。如果漠視和習慣了學術不端行為,將對正常的學術生態(tài)造成嚴重危害,挫傷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進而影響科學研究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并對整個社會風氣產生負面影響。
第一,學術不端行為浪費學術資源。為獲取學術資源,有些人弄虛作假,剽竊抄襲,對早有定論并已有成果的科研問題,還在反復立項、申報成果。這種低水平重復、缺乏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產生的是學術垃圾和學術泡沫,造成了學術資源配置的極大浪費。大量學術泡沫的堆積,增加了信息獲取難度,無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導致有價值的成果被淹沒在“垃圾堆”中,浪費了學者的學術生命,無謂地消耗人力物力,對國家和個人貽害無窮。
第二,學術不端行為阻礙學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中國知識分子自古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尚情懷,這也應是現代知識分子恪守的良知和治學標準。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國內外也針對科研工作者制定了很多的學術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對引導科學研究、促進學術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踐踏學術規(guī)范,破壞學術秩序,影響科學研究的公平和公正,敗壞學術風氣,必定傷害學術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阻礙學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產生毀滅性的影響,扼殺創(chuàng)新活力。
第三,學術不端行為違背學術精神,影響人才培養(yǎng)。學術不端行為違背了學術精神和科學道德,拋棄了學術研究的真實誠信原則,這些行為嚴重污染學術環(huán)境。另一方面,學術研究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人的過程,研究者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格關系到學術研究的未來,學術研究者如果自身學術道德素質不高、學術行為不軌,其言傳身教會對人才培養(yǎng)造成嚴重的誤導,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才的養(yǎng)成。
第四,學術不端行為損害學術研究聲譽和公信力。探尋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是每個研究者的崇高職責,學術研究的意義在于求真,正因為如此,科學研究工作者一直被公眾所敬仰。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存在著大量的學術不端現象,就會導致社會和公眾對學術研究成果和學者產生信任危機,學術研究就會喪失公信力。
第五,學術不端行為敗壞社會風氣。學術不端損害學術形象,但其消極影響并不只限于學術圈內,其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擴散性與放大效應,會通過學術界向社會迅速傳播和蔓延。在人們的心目中,學術研究者有著神圣的擔當,背負著傳播理想良知、輸出先進理念、捍衛(wèi)社會正義、引領社會風尚、改善社會風氣的重任,“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應是學者們的座右銘,然而,學術不端卻會助長社會不良風氣的蔓延。
總之,當前出現的學術不端現象,給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yè)以至社會風氣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清代學者鄭珍有言:“學術正,天下亂,猶得持正者以治之;至學術亦亂,而治具且失矣?!币虼耍覀儽仨氄晫W術不端的極大危害性,切實維護學術規(guī)范和學術道德。
三、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
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研究者自身的因素,也有制度方面的因素,是研究者學術道德下降、“官本位”文化盛行、學術評價機制不科學、學術監(jiān)管缺失和學術不端問責缺位等多個維度合力作用的結果。[1]
第一,部分知識分子學術道德缺失?!肮仓R分子”身份代表的是民族的公共利益和人類文明中的普適性價值理想,但現實生活中市場經濟的沖擊使部分學者失去了高尚的人格,放棄了科學精神和學者良知,學術研究價值取向以功利為標準,參與學術研究以利己主義為心態(tài),這導致學術道德的約束力下降。
第二,學術管理體制的過度行政化對學術不端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當今社會“官本位”現象嚴重,也使得學術界出現了“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的不正常現象。在某些人那里,行政權力可直接轉化為學術資源。配置學術資源、評價學術成果有著很強的行政色彩。有些行政官員參與學術管理,將手中掌握的權力看成尋租的工具。目前出現的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等學術不端現象應該說與“學術研究行政化”有很大關系。
第三,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不科學。當前學術機構的業(yè)績考核主要看論文數量及發(fā)表的期刊層次、獎勵和課題等級、專利數、科研經費、成果轉化率等,但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學術成果的層次和數量等;評價結果與研究人員利益高度掛鉤,大量論文為應付考核、評價、畢業(yè)、晉升、評獎等而發(fā)表,導致學術研究缺少應有的創(chuàng)新價值。另外學術評價中的“以刊評文”現象也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論文的學術水平主要看發(fā)表論文的期刊的類別、層次,卻不重視發(fā)表論文的內容,不考慮高水平小同行(在細分領域與作者研究方向相近)專家的評判??傊?,不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越來越制約著學術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負面效應越來越嚴重。
第四,有關學術不端的監(jiān)管制度和懲戒制度不完善。前述三起論文撤銷事件,令國內學術界震驚。但由于學術研究單位沒有處理這類行為的明確政策,政府亦沒有處理這類行為的可操作性強的規(guī)章條例,因此調查和處理這些行為面臨諸多困難。盡管撤稿事件在學術界造成了惡劣影響,但被撤稿作者所在單位對撤稿事件的認識、處理和懲處并不統(tǒng)一。有的單位對撤稿事件的作者進行了嚴厲的處罰,但也有的單位對撤稿事件的作者不僅沒有處罰,甚至加以包庇。由于監(jiān)管制度和懲戒制度缺失或不完善,這樣既不能讓違規(guī)者付出代價,也不能懲戒后人,因此,也就難以遏制學術不端現象的繼續(xù)蔓延。
四、學術不端行為防范機制的構建
美國政府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方面進行了長期摸索,國會在1981年舉行了關于學術不端的第一次聽證會,1992年通過立法成立了科研誠信辦公室和檢察長辦公室等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2000年頒布實施了《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聯(lián)邦政府政策》,最終形成了一套被社會認可、全國統(tǒng)一的監(jiān)控政策和處理措施。英國和德國建立了嚴格的科研立項、規(guī)范的學術評估體系和健全的同行評議制度,要求研究機構定期提交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報告,引導研究機構樹立誠信意識、加強研究人員學術誠信教育和管理,對防范學術不端行為起到了積極作用。法國依靠良好的科研管理計劃、完善的科技評價體系等來防止學術不端行為。上述論文被撤事件發(fā)生后,中國科協(xié)發(fā)布了針對在國際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學術不端行為的“五不”準則,希望以此喚起學術界的自律意識,自覺抵制不端行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yōu)化學術環(huán)境的指導意見》從政府職能、科研人才、評價機制、學術道德等多方面作出具體規(guī)定。借鑒國外經驗,結合中國實際,筆者認為,防范學術不端必須從制度構建入手,建立一套自我約束與制度保障雙管齊下、有機結合的控制機制。[2]
(一)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和誠信制度建設
學術誠信是學術研究的基石,學術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嚴重依賴學術同行之間的誠信。沒有學術誠信,學術研究復雜交織的緊密體系將會以一種難以想象的方式土崩瓦解。只有當學術界的所有成員信賴他人的研究成果,鼓勵自由開放地交流研究材料和新思想,秉持個人或法人的責任,感謝和尊重他人的智力貢獻,而且在學術界形成這樣一種良好的氛圍時,學術研究才能繁榮發(fā)展。
學術誠信教育就是要引導學術工作者強化學術規(guī)范和誠信自律、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嚴守學術道德、正確行使學術權力,倡導嚴謹治學、誠實做人,秉持奉獻、創(chuàng)新、求實、協(xié)作的科學精神。同時要堅持自律和誠信制度并舉,完善科研機構學術道德和學風監(jiān)督機制,實行嚴格的學術信用制度,通過完善學術誠信檔案和學術不端共享數據庫,加強輿論監(jiān)督,把不誠信行為向社會和行為發(fā)生者所在組織公布,并在項目申報、職位晉升、獎勵評定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以對學術不誠信行為的責任者起到懲戒作用。西方國家的學術機構,一般要求青年學術研究人員接受學術誠信教育培訓。學術誠信體系建設著重致力于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是遏制學術不端的一個重要措施。[3]
(二)消除學術管理中存在的“官本位”弊端
當前學術管理中行政化色彩過濃,以行政決策代替學術決策,管理程序繁雜,不尊重學術研究者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體地位,評價導向功利化。在學術管理中要淡化“官本位”意識,充分發(fā)揮學術共同體在學術活動中的自主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證學術自由,使政學分開,優(yōu)化學術管理流程,推動學術管理從研發(fā)管理向創(chuàng)新服務轉變,減少行政權力對學術的過度干涉。行政機構要用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引導學術界,用學術道德督責學術界,用法律手段約束學術界,而不是用行政手段來管理學術。行政和學術要分道而治,學術的事應該交給學術界和學者自己去管。要改變學術資源行政分配的壟斷局面,優(yōu)化配置學術資源,使學術資源得到有效使用。[4]
(三)建設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
學術研究的目的在于促進學術交流、確認共識、探討研究方向,而學術成果的價值則可以通過學術界的認可來確定,這可以體現在后出論著的正面引用和學者及其共同體的肯定性評價上。但現有的學術評價制度充斥著過多的不科學因素,如期刊級別、獲獎、經濟效益等,這往往造成學術界“功夫在學外”的不良風氣,其弊端已經越來越明顯。要解決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徹底廢除不符合學術精神的評價制度,去除學術研究與利益的直接關聯(lián),形成激勵創(chuàng)新的學術評價體系和導向機制。[5]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宜松不宜緊,宜寬不宜嚴,宜多樣不宜單一,應以 “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為原則進行頂層設計,針對不同評價對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術活動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學術評價要拋棄原有的唯論文數量論,真正引入第三方評價,建立起最具參考價值的小同行高水平專家評議機制和規(guī)范化的評議規(guī)則,把學術評價的權力賦予學術共同體內部的高水平小同行專家。要建立異議處理程序和專家責任承擔機制,改變評審專家只有權力而不承擔責任的評審,有效防范和查處評議專家濫用學術權力的不端行為。要提高評價活動的透明度,利用互聯(lián)網讓學界廣泛參與、社會共同監(jiān)督。[6]這樣既有利于公開公正,又可以在公布學術成果的同時避免研究者重復研究,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還可以增加社會學術資源,從而為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便利。
(四)建立健全學術不端問責制度
學術人員的倫理道德能夠構筑一道學術防線,但在當前的學術環(huán)境下,防范學術不端僅靠學術人員的道德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外部的制度約束。一些學術不端行為被揭露出來,學術機構的低調處理或不作為,被侵權人無法維權,客觀上加劇了學術不端行為的進一步蔓延。[7-8]過去相關部門針對學術不端也制定過一些制度,但未形成體系,不夠詳實具體,可操作性不強。2006年,科技部頒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明確指出高校對本校機構和個人的學術不端行為的問責負有直接責任;2016年,教育部第14次部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了《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這是教育部以部門規(guī)章的形式制定的權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處理學術不端的政策條例,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受理、調查、認定、處理、救濟與監(jiān)督等內容作了全面規(guī)定。相信這一系列制度對愈演愈烈的學術不端現象能夠起到較好的遏制作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遏制學術研究人員學術不端行為必須自律與制度約束相結合,通過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引導,使之不愿出現學術不端行為;通過加強學術規(guī)范制度管理,使之不能產生學術不端行為;通過加強學術不端問責制度建設,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力度,使之不敢發(fā)生學術不端行為。學術機構和學者對學術精神和學術良知的堅守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在此基礎上改革不良的學術制度,進而構建起集教育、預防、監(jiān)督和懲治于一體的學術不端防范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類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白勤,易連云.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治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83-83.
[2] 蔣寅.治理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行為的思路與對策[J].社會科學論壇,2009(9):31-63.
[3] 司林波,劉天偉.美國高校學術誠信制度建設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1):97-103.
[4] 孫群英.學術不端成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2):42-43.
[5] 徐海麗.學術不端行為及其預防措施[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45-551.
[6] 孔艷,張鐵明.學術不端研究綜述及建立遏制學術不端的“第三類法庭”[J].編輯學報,2013,25(5):422-426.
[7] 司林波.學術自由、學術責任與學術問責制[J].教育評論,2012(3):3-5.
[8] 丁云龍.問責制:治理學術越軌的一柄利器——評《學術問責制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1):封三.
責任編輯:趙 玲
Abstract: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which breaks academic norms and wastes academic resources is harmful to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academic communities. It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academic world. Academic misconduct is caused by such aspects as individual factors,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and academic regulations, etc. A prevention mechanism integrating education, prevention,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is set up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cluding enhancing academic integrity, reducing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improving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academic accountability, etc.
Key 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academic integrity; academic evaluation; academic accountability; preven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