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治
30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題為《五十非夢亦非煙》的文章,記述文藝評論家繆俊杰的經(jīng)歷。文章發(fā)表后,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的何西來先生著文評論說:“《五十非夢亦非煙》是啟治為他的武漢大學老同窗、評論家繆俊杰留下的一個側(cè)影??娍〗芤彩俏易鲅芯可鷷r的同窗,彼此保持了幾十年的友誼,因而算是相知較深。就我所知,啟治的這篇文章,是較早研究和評論繆俊杰的文章中最有見解也是最好的一篇,不僅評價到位,而且情文并茂,不僅寫出了這位評論家的特點與風格,而且寫出了他的潛力。這應(yīng)該算是一篇關(guān)于評論的評論?!?/p>
悠忽30年過去,真是“彈指一揮間”。如今,俊杰兄已從新聞崗位上退下,但從新聞圈內(nèi)淡出的身影,卻在文學圈子里越來越顯。著名評論家、《小說選刊》原主編馮立三先生在俊杰七十五壽之時,曾作《俊杰之歌》,贊云:“贛南山村小溪寒,牧童敢指珞珈山。蒼茫大地連天碧,中央黨校作講壇。誰人不知繆公筆,如江如河如波瀾?!段男牡颀垺酚行陆?,憂愁風雨度流年?!本俚氐莱隽丝娍〗艿慕?jīng)歷和狀態(tài)。
我和俊杰兄同年同窗(他比我大一個月),相識相交相知半個多世紀,如今都進入了“望八”的年輪。但我們都還不甘“垂垂老矣”的處境,還想在有生之年有力之年做些事。依我看,俊杰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并不那么相當,他大有“老驥望八猶奮蹄”之勢,因而促使我再提筆寫這篇文章。
我很注意西來文章中說到俊杰的“潛力”這兩個字。我和俊杰兄雖然都是搞文字的編輯,但由于崗位的不同、行業(yè)的差異,各人的作為也是有所不同的。他的崗位在新聞戰(zhàn)線,他的“潛力”在新聞戰(zhàn)線得到發(fā)揮。
繆俊杰于1978年1月被任命為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副主任,協(xié)助主任袁鷹(著名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書記處書記)主持人民日報社的文藝宣傳工作。繆俊杰的“潛力”是怎樣得到發(fā)揮的呢?我最近讀了一些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治思想文化戰(zhàn)線“撥亂反正”方面的回憶文章,也采訪了一些同志,發(fā)現(xiàn)平時為人低調(diào)不事張揚的老同學繆俊杰干了幾件值得關(guān)注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同柯巖一道秘密組織了陶斯亮的《一封終于發(fā)出的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這篇為陶鑄“鳴冤叫屈”、呼喊正義的文章是怎樣公開發(fā)表的呢?后來報章上有種種傳說,有些無聊的文人或小報記者,編出一些“秘密傳聞”,令人哭笑不得。其實真正了解事實真相親歷其事的只有柯巖、繆俊杰和陶斯亮三人?!拔幕蟾锩摇焙笃?,陶斯亮從青海軍墾農(nóng)場回到北京以后,找到“小柯阿姨”(小柯即詩人柯巖,賀敬之的夫人),把自己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向柯巖訴說。陶斯亮既是一個醫(yī)生,又很有文才,她把父母親的遭遇以及為父親平反的呼喊寫成了文章片斷。陶斯亮當時想到了柯巖(陶鑄任廣東省委書記時,接見過賀敬之和柯巖,算是相識了)。作為詩人和報告文學作家的柯巖,對亮亮很熱情,熱心地為她的文章進行加工潤色,并注入了詩意般的思念感情,由陶斯亮錄了音(當時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個小錄音機)。但文章到哪里發(fā)表是個大問題。柯巖秘密地將時任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副主任的繆俊杰請到她在南沙溝的新寓所(以前柯巖住在人民日報社家屬宿舍,和繆俊杰很熟悉),讓陶斯亮將文章讀給繆俊杰聽??聨r用激將法對繆俊杰說:“你敢不敢在《人民日報》上公開發(fā)表這篇文章?”面對這樣重大的事,老繆怎敢拍板。他只好說要由報社領(lǐng)導決定。老繆當天便將陶斯亮的文章和錄音帶秘密帶回了報社,經(jīng)過請示主持人民日報社工作的領(lǐng)導,《一封終于發(fā)出的信》在人民日報社上分兩天公開發(fā)表。文章轟動全國,反映強烈,一萬多封讀者來信寄到報社。事后繆俊杰說:“這篇文章當時為推動全國平反冤假錯案確實起了很大作用?!惫赖卣f,繆俊杰在這件事上是功不可沒的,但他很少向人提及這件事,更沒有寫文章去張揚。
第二件事是在《人民日報》連續(xù)發(fā)出五篇批判文藝戰(zhàn)線極左思潮、撥亂反正的評論文章。
最近我讀了袁鷹一本回憶錄著作《風云側(cè)記》,其中《砸碎“文藝黑線專政”論的枷鎖》一文中寫道:“黨中央領(lǐng)導同志指示我們……對極左路線和‘文藝黑線專政論進行深入的批判……于是我們文藝部由負責評論的繆俊杰等幾位同志集體動手,分工合作,以‘本報評論員名義,連續(xù)發(fā)表了五篇批判極左路線和極左思潮的文章?!痹诋敃r分管評論的副主任繆俊杰親自撰寫并組織在《人民日報》連續(xù)刊出了《批透極左路線 ,貫徹雙百方針》《“放”和“爭”—再談批透極左路線》《放開手腳,大膽去寫—三談批透極左路線》《敢于突破,勇于創(chuàng)新—四談批透極左路線》《讓文藝工作者如坐春風—五談批透極左路線》。這五篇評論員文章像排炮一樣,從當時發(fā)行700多萬份的《人民日報》上發(fā)出,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作為這批文章的寫作者和組織者,繆俊杰有勇氣和膽識。勇者,俊杰也。
第三件事是到廣州組織座談會,開啟撥亂反正的“破冰之旅”。
1978年7月,繆俊杰受人民日報社領(lǐng)導委派,帶領(lǐng)一位編輯到廣東召開座談會,這是廣東文藝戰(zhàn)線的“破冰之旅”。會議得到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的支持。廣東省委當時“要殺出一條血路來”(習仲勛語),人民日報社負責人秦川說,已同仲勛同志聯(lián)系過了??娍〗艿綇V州以后,立即同時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杜埃同志聯(lián)系,進行組織工作。仲勛同志指定時任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吳南生主持這次座談會,邀集了廣東文藝界新聞界知名人士歐陽山、陳殘云、杜埃、肖殷、梁信、于逢、韋丘、丁希凌、關(guān)山月、羅品超、黃新波、伊琳、季門、葉明、曾煒、羅源文、唐瑜、歐陽翎等20余人參加并踴躍發(fā)言。會議期間,習仲勛、楊尚昆(時任廣州市委書記)等在二沙頭珠島賓館接見代表,招待知名作家藝術(shù)家吃飯看電影,讓他們從“心有余悸”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繆俊杰為這次“破冰之旅”與廣東省委一道進行了細致的組織工作,并把成果帶回北京,發(fā)了消息,組織了文章,對全國文藝界“撥亂反正”起了推動作用。
第四件事是配合中國文聯(lián)、江西省文化廳等單位召開了一次民間的“廬山會議”。
“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在“文藝與政治關(guān)系”的理論問題上進行撥亂反正。當時中國文聯(lián)負責人陳荒煤、江西省委書記處書記馬繼孔、江西省文化廳廳長李定坤和上海師大徐中玉教授等牽頭組織了一次大型的學術(shù)討論會,史稱“民間的廬山會議”??娍〗苁谴髸I(lǐng)導成員之一。他同這次會議的具體組織者—江西文學研究所所長陳仰民一起進行細致周全的準備工作。北京方面由繆俊杰負責邀請時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的理論家王若水在會上作報告。到廬山以后,王若水、李定坤、繆俊杰、陳仰民一起去邀請正在廬山休養(yǎng)的著名老作家丁玲到會上講話。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北京的丁玲、陳荒煤、王若水、吳介民、繆俊杰、陳丹晨、王春元、顧驤、江曉天、陳代熙等,上海的徐中玉、錢谷融、吳強、王西彥、王元化、白樺、陳恭敏等,武漢的王文生、周勃、鄒賢敏等,廣州的樓棲、梁信等,江西的馬繼孔、俞林、李定坤等,共200多人。這次民間的“廬山會議”,就“文藝與政治”中的10個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研討,暢所欲言,發(fā)揚民主,成了文藝理論界在撥亂反正中一次很有影響的會議。
繆俊杰被稱為新聞和文藝兩個行檔的“兩棲人”。作為“報人”,他發(fā)揮了應(yīng)有的作用;作為一個文藝評論家,他的文藝工作,對于新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繁榮,起過良好的助力作用。
[作者單位: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