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謙
繆俊杰先生的長篇小說《煙雨東江》,是一部當代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當代人的歷史,是一部當代人親歷親證的鮮活的歷史。它鮮活得如客家人餐桌上的菜肴,散發(fā)著客家兒女幾代人辛勤勞作的汗水味,散發(fā)著一百年來客家兒女們愛恨情仇所郁積下來的苦咸的淚水味和辛酸的血腥味……讀著這部厚重的小說,體驗著書中幾百位大大小小人物五味雜呈的生存狀態(tài),聯想著與他們同時代的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不得不掩卷深思,撫書長嘆。作者十年磨一劍、嘔心瀝血寫出的這部書,使讀者重溫了近百年的歷史,使年輕一代讀者了解了近百年來中國最底層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和巨大變化,他們生活的艱難、掙扎、痛苦、無助和無望。
我要向作者致敬,因為他完成了這樣一部具有現實歷史意義的小說。作品寫的雖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祖孫三代的生生死死,但其實它正是中國人近百年親身經歷的再現。他們苦過、愛過、痛過、哭過、盼望過,也笑過;他們擁有過,也失去過;他們號哭著來到這個艱難的世界,也流著淚離開。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他們都經歷了巨大的考驗,面臨過非凡的挑戰(zhàn),承受過無法逃避的壓迫、剝削、折磨和苦難。這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們的命運,他們的興旺與衰敗,他們的生存與毀滅,構成了我們的社會;他們用自己的鮮血、眼淚和汗水,寫就了我們的歷史?;蛟S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從來就不是用墨水,而是世世代代人用自己生命的汁液,用自己的愛和恨,用自己的生和死寫就的。因為真實,這樣的書寫是崇高的;因為付出的代價昂貴,這樣的書寫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著名作家袁鷹先生在為《煙雨東江》所寫的序言中說:“字里行間,我們能體會到作者的柔情蜜意?!备`以為,不僅如此,在字里行間,我們同時也看到了作者的冷峻與理性,看到了作者的愛恨與情仇。這樣說,是由小說題材的宏大性、生活的豐富性、社會的多面性、歷史的復雜性、人物命運的無法預測性以及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性所決定的。這部小說不是田園詩,不是牧歌,不是抒情詩,不是小夜曲;老實說,它是關于天堂和地犾的人間探索。
小說描寫了許多優(yōu)秀的男女,其結局卻往往坎坷多舛,而劣跡斑斑的小人、惡人、奸人卻反而順風順水、青云直上。他們巧取豪奪,欺壓良善,對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這一點可以書中的穆求真作為典型。幸運的是他逃過劫難之后碰到了改革開放的機遇,終于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可以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有尊嚴的生活。
小說展示出的情境,面對一個自私、愚昧、瘋狂、貪欲橫行的社會,面對一些有權有勢、專門盤剝百姓、魚肉鄉(xiāng)民、敲骨吸髓的吸血鬼們的橫行霸道,面對一些打著革命旗號、專以謊言愚弄大眾、恐嚇大眾的某些執(zhí)政者的知法犯法,視蒼生大眾的生命如草芥,弄死一個鮮活的生命如同踩死一只螞蟻……面對這樣的現實,一個有良知的作家,豈能一味地用“柔情蜜意”去描繪呢?我看作者筆下必有伏魔金剛般的憤怒與憎恨。
一本小說要俘獲讀者的心和眼,最重要的是應有好的故事。那些歷久不衰的小說都是具有令人難忘的人物和故事的?!稛熡陽|江》的作者很會講故事,一百二十回就有一百二十個故事—哦,不止,有的大故事里還套著小故事,在主要人物的周圍還有一些相關聯的次要人物,在正面人物的前面還有反面人物,在反面人物的后面也還有人物。臺前的,臺后的,總之,估計有幾百個人物。每一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上場,如同京劇舞臺上的“亮相”。即使有些小角色只有三言兩語,傳遞某個訊息或做某件事,一晃而過,如浮光掠影,但也成了小說人際關系之網上的一個點、一條線,自有它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書中林東水的出場,在羅浮山中與采藥女廖俊蘭打了一個照面之后,一直到第六十八回才再度與廖俊蘭相見,但他的身份已由一個采購員變成了縣長。
作品中的這些故事此起彼伏,人物的命運在風風雨雨中演繹著生命的交響樂,悲歡離合,或?;虻湥蛏蚪?,或得或失……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時閃電驚雷,有時暴風驟雨,有時月下花前,有時高山流水,有時突發(fā)爭戰(zhàn),有時狂歡,有時坐監(jiān),有時團聚,有時逃亡,有時為敵, 有時為友……飽有時,餓有時,生有時,死有時……總之,波瀾壯闊的東江水,日夜奔騰向東流。人生四季風光與自然的四季景色交相輝映。書中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牽扯著各種小人物的小故事,令人目不暇接,趣味盎然,不忍釋卷。尤其難得的是,這些人物故事并非如皮影戲上的那么虛飄,而是血肉豐滿的飲食男女。客家人的吃食令人垂涎,作者似乎是一位美食家,不但津津有味地吃,還熟熟練練地做。這些日常生活瑣事及其細節(jié)的真實再現,證明作者觀察之細密、用心之良苦、下功夫之深。
小說第四十回,寫日本投降之后“天龍鎮(zhèn)打醮慶太平”,真是寫得繪聲繪色,熱鬧且喜慶非常,如交響樂中的華采樂章,花團錦簇般的文學,勾起讀者無邊的遐想。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筆,將久經戰(zhàn)火蹂躪后獲得新生的老百姓的歡欣鼓舞渲染得如夢如幻。東江兒女對和平、安定與幸福的渴望,通過打醮表露得淋漓盡致。
小說內容從時間上說有將近百年,從空間上看涉及中國南方數省市,以及北方一些省市和香港地區(qū),甚至新加坡、阿根廷、美國的一些州市。但作品的結構很緊湊,散而不亂,收放自如。三位男主角與女主角廖俊蘭都有某種割不斷的關系,這三條主線牽連著所有的經緯線,形成了“綱舉目張”的格局,開篇與結尾干凈利落,都歸結到故人故土上了。
作者以飽滿的創(chuàng)作熱情,塑造了以廖俊蘭為代表的幾位客家女人的藝術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女人的命運比男人的遭遇更加不幸,受的折磨與苦難更多,這倒也符合現實中的真實情況。其實,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對婦女的認識與其影響力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有人說:“這個世界是幸福還是不幸,是開化還是愚昧,是文明還是野蠻,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女人在家庭中的權力與影響。”
廖俊蘭的個性魅力使所有的人都喜歡她。不但是曾國棟愛她,穆作金和林東水也愛她、欣賞她、尊重她。她聰慧、勤勞、干練、愛學習,她敏感、多情、富有同情心、樂于幫助人,她精于數算、會理財、擅持家。她和她母親開的“廖記粉攤”生意好,吃客多,遠近聞名。她明事理,有決斷,看到一個小伙子被毒蛇纏身,立即出手相救,以致引出一段情緣。她意志堅強,在逆境中也不失其勇氣,即使被“槍決”,也有足夠的求生存的力量,從“鬼門關”逃出來。她支持紅軍赤衛(wèi),仗義疏財;她替夫受過,飽受重刑;她擁黨愛民,當了革命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她遭嫉恨,愛猜疑,承受打擊,蒙遭各種磨難……但無論如何艱難困苦,她始終是情緒飽滿、熱情善良、可親可敬、美麗端莊的那個廖俊蘭,即使到了中年和老年,她依然令人欽佩、令人敬愛。她的確是一位理想的符合現代審美標準的女性藝術典型。
或許有人說,她完美嗎?她不是未婚先孕并與曾國棟有一個私生子嗎?是的,但僅僅因為這一點,恐怕還不能判她的罪。因為她是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那個文化熏陶之下的女兒,她只有服從父母的安排,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這是她的悲劇。
作者給她的“遁入空門”的結局,竊以為不太符合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邏輯。為什么呢?在已進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個體生命的價值已被提到很重要的核心地位。所謂自由、民主、平等,都與個體生命的權利密不可分,一個人生而具有的愛的權利正日益彰顯。小說中受到美國文化影響的曾國棟應該有膽量去追求他的真愛,而有情有義的廖俊蘭在可以再一次選擇時,也應該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去尋找她一生中最愛的曾國棟。我原以為曾國棟回到故土,會正式向俊蘭求婚,接她到美國去團聚,不料男女雙方都不肯捅破這層窗戶紙(其實,到了老年,捅不捅破這層紙已無什么意義,相信人們已經心知肚明了)。為什么作者會遷就某些抱著舊觀念舊意識的讀者而寫下這一悲劇結尾呢?當改革開放的中國正努力融入國際各民族大家庭時,在東西方文化互相沖擊與交融的今天,作者可否引領書中的人物再前進一些、再開放一些,生活得更合理一些、更快樂一些、更幸福一些呢?畢竟,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呀!何況又是如此短暫!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啊!
作者筆下另一個藝術形象陳玉娣,她的命運也夠凄苦的。她其實是一個好女人,為革命、為喜愛的男人,她冒險幫助運送武器和物資。她為廖少武生育一女,在政治上積極上進、事事緊跟,結果卻被功成名就的丈夫遺棄,獨生女也餓死家鄉(xiāng),最后只有孤老一生。其實,陳玉娣是一個好女人,應該有男人疼她、愛她,給她一個家,她或許沒有俊蘭的美,但她的品格并不差。在農村,誰家不想討一個踏實安分又能苦干的女人呢,尤其是在很多農民討不到老婆的情況下?
曾國棟的前妻黎淑媛出身書香門第,酷愛李清照詞,常以清照的詞來抒發(fā)自己的孤寂與郁悶。在小說的大環(huán)境中,這個人物似乎格格不入,完全不能適應,是個“不合時宜”的人。她與廖俊蘭對照時,更不像是一個活人,倒像是一個影子。所以她餓死了,她的兒子也餓死了,雖然慘烈,但卻死于必然。近百年來似她一樣死去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作者在小說的結尾,安排在當年三個年輕人在邁入社會之前去求神向卜的“神仙廟”,當年三個意氣風發(fā)的小伙子歷盡滄桑已變成三個白頭老翁了。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三個人都情不自禁地賦詩明志。曾國棟自然是以過來人的姿態(tài),抒發(fā)了“人生原作寒三友,世態(tài)任它炎與涼”的慷慨瀟灑的心態(tài);廖少武作為武將,也賦出了“驟風驚雷隨暑去,黃花丹桂送香來”的志得意滿的高興;只有穆作金落泊不堪,最后哼出一首打油詩:“你做你的官,我出我的磚。何必爭高下,終老赴黃泉?!彼莱隽伺c眾不同的心情,竟獲得三家人及陪同人一致的贊許。九九歸一,“莫(穆)爭(曾)了(廖),都不爭就天下太平了”。
竊以為到此結尾,有些令讀者失望,因為“樹欲靜而風不止”,想“一笑泯恩仇”就此過太平日子,是很難實現的。人類歷史已經證明:只有競爭,良性競爭,有序競爭,才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壺口瀑布的驚濤怒吼之所以令人震撼,不正是在做一次粉身碎骨的爭斗嗎?大海之所以令人迷醉,不正是因為它的宏偉運動所產生的巨大波濤,如驚雷一般響嗎?一切靜止的東西都只有死亡的氣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哪有一分一秒的停滯?一潭死水只有腐臭,人類停止了呼吸也就失去了生命。“九州生氣恃風雷”,只有活的東西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美的。就算廖俊蘭遁入空門,她的心也不會平靜。人生豈可逃避自己的責任,豈能逃避自己的良知,豈能逃避自己的心?
[作者單位:湖南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