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恒 劉蘇 芮紅 李紅昌
摘要:后評價是投資項目閉環(huán)管理的最后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企業(yè)實施投資活動監(jiān)管、實現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從理論入手論述大型企業(yè)集團為什么要開展重大項目后評價工作,以及通過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案例論述如何有效開展重大項目后評價工作。
關鍵詞:后評價重大投資項目機械加工產業(yè)化基地
一、投資項目后評價的起源和背景
項目后評價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國會和公眾對經濟大蕭條期間政府“新政”政策性投資效果的審視與關注。我國的投資項目后評價工作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歷了起步摸索和初步推廣階段,現正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
2004年,《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制度。2005年國資委專門制定了《中央企業(y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后評價工作指南》,2008年國家發(fā)改委頒布了《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并于2014年正式頒布《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管理辦法》和《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報告編制大綱(試行)》。這兩個文件的頒布,對企業(yè)了解后評價的概念、般要求、內容、方法、實施和成果運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所謂后評價,是指投資項目在項目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或運營定時間后,對照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審批文件的主要內容,對項目實施過程、結果及其影響進行調查研究和全面系統回顧,與項目決策時確定的目標以及技術、經濟、環(huán)境、社會指標進行對比,找出差別和變化,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得到啟示,提出對策建議。通過信息反饋,改善投資管理和決策,達到提高投資效益的目的。后評價是對投資全過程、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工作覆蓋范圍較廣、專業(yè)化程度和復雜程度較高。
二、大型企業(yè)集團開展重大投資項目后評價的意義
(一)實現投資閉環(huán)管理的需要
般來說,大部分企業(yè)集團在投資管理方面采用計劃管理模式,即:“年度投資計劃編制一項目申請一立項審批(前評估)一建設實施一竣工驗收一運營維護”的流程。而在實踐中,由于整個操作鏈條沒有形成閉環(huán),往往造成項目決策者在完成審批工作后,對項目從建設到運營的后期過程缺乏了解,更不可能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和控制,對項目投資的實際效果難以做到心中有數,每年面對大量投資項目,使投資決策難度增加。
(二)規(guī)范項目前期報批的需要
由于缺乏對投資項目實施效果的評價和反饋機制,使得項目上報企業(yè)提交立項報告(可研報告)時缺乏約束,往往為了爭取項目上馬,高估項目的投資效益和意義,結果是大量投資項目的前評估流于形式,評價結果水分較大,更增添了決策者篩選項目的難度。
(三)提升企業(yè)決策和管控能力的需要
項目后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把項目執(zhí)行效果及時反饋決策部門,作為今后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同時,后評估機制可與項目上報企業(yè)考核體系建立必要的聯系,約束所屬企業(yè)上報項目時故意夸大的行為,增強項目前評估的準確性和可信性,使項目篩選的依據更加可靠,篩選結果更加科學。
三、后評價的內容與方法
(一)后評價的主要內容
參照國家發(fā)改委2014年頒布的《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報告編制大綱(試行)》的相關規(guī)定,后評價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項目概況、項目全過程總結與評價、項目運營總結與評價、項目效果和效益評價、項目目標和可持續(xù)性評價以及結論與經驗教訓等內容。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將以具體項目為例從項目前期決策、實施過程以及運營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
(二)后評價方法
1.對比分析法
對比法是項目后評價的主要方法之一。對比法包括前后對比法、橫向對比法和有無對比法。
前后對比法是指將項目建成投產后的實際結果及預測效果同項目立項決策時確定的目標投入產出和效益等進行對比,確定項目是否達到原定各項指標,并分析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以及合理建議。
橫向對比法是將項目與公司國內外同類項目進行比較,通過投資規(guī)模、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評價項目實際競爭能力。
有無對比法是指將項目投產后實際發(fā)生的情況與沒有運行投資項目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進行對比,以度量項目的真實效益、影響和作用,有無對比法主要用于改擴建項目評價。
2.綜合評價法
建設項目綜合評價方法就是在建設項目的各個部分、各階段、各層次評價的基礎上,謀求建設項目的整體優(yōu)化,而不是謀求某項目指標或幾項指標的最大化,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所需的信息。
3.成功度評價法
項目后評價需要對項目的成功度進行評價,得出可信的結論。項目成功度評價需要對照項目立項階段所確定的計劃和目標,分析實際實現結果與其差別,以評價項目目標的實現程度。成功度評價通常使用專家打分表完成,對每個“重要”或“次重要”的項目指標進行成功度等級評定,最后進行加權平均及內部討論確定項目的最終。
四、案例分析
以某大型機械加工產業(yè)化基地項目為例對后評價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一)項目概況
項目實施企業(yè)為適應市場需求,擴大產能投資建設了該項目。項目占地200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A產品車間、B產品車間、熱處理車間和生產輔助用房等,總建筑面積50578平方米;購置生產加工、試驗和檢測等設備儀器179臺套。該項目于2008年12月開工建設,A產品車間、B產品車間、熱處理車間主體工程分別于2009年11月、2011年12月和2014年1月驗收并陸續(xù)投產。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為3.7億元。生產綱領為A產品4000套,實現產值4億元人民幣;B產品6600套,實現產值為1億元人民幣。
(二)前期決策評價
前期決策評價的重點主要在于市場介入時機和前期論證資料的完備性兩個方面。
該項目產品主要服務于風電行業(yè),我國2004年-2014年新增和累計風電裝機容量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該項目2008決策上馬時,正值我國風電設備快速擴張期,主機產品結構調整升級和更新換代步伐加快,對配套產品的需求快速增加。
圖1 2004-2014中國新增和累計風電裝機容量
此外,該項目從立項、規(guī)劃、土地、環(huán)評、招投標等各環(huán)節(jié)均符合國家和企業(yè)相關規(guī)定。
因此,評價認為該項目產品方向符合國家、地方產業(yè)政策和行業(yè)規(guī)劃,符合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市場前景看好,各項前期論證資料完備,決策時機較為恰當。
(二)實施過程評價
1.廠房建設。該項目批復用地為200畝,項目竣工后實際用地為200畝;該項目批復建筑面積56320平方米,竣工后總建筑面積為50578平方米,通過設計優(yōu)化調減5742平方米。
2.設備購置。A產品車間原設計配N87臺,實際購置90臺,設備調增3臺,但是中、大型加工設備數量比原初設方案減少較多。B產品車間原設計配N78臺,實際實施79臺,且部分設備品種、規(guī)格型號調整,增加數控設備,減少普通設備。熱處理車間原設計5條熱處理生產線及檢測設備共1 1臺套,實際實施4條熱處理生產線及檢測設備共10臺套。
3.技術能力實現。A產品廠房建筑參數合理,建設規(guī)模適當,可以滿足項目建設目標要求;設備利用率較高,負荷率達到70%左右,但由于中、大型加工設備數量比原初設方案減少較多,造成中大尺寸產品加工能力不能滿足生產綱領要求。
B產品廠房建筑參數合理,設備利用率約50%,設計方案考慮了預留發(fā)展,生產能力能滿足生產綱領要求。
熱處理車間設計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該項目產品原設計目標需求。目前熱處理車間設備利用率僅為40%左右。生產能力不匹配和投資不合理。
4.投資情況。該項目新增固定資產投資34370萬元,與批復固定資產投資33800萬元比較,超570.5元。產生差額的主要原因在于項目實施過程中設備型號規(guī)格與批復時發(fā)生了較大調整。
5.進度情況。后評價認為,項目批復的建設周期為兩年,實際建設期遠超出批復的建設周期。
(三)運營情況評價
通過對項目運營數據的調研,評價認為項目投產運行以來,實際產量、銷售收入等指標均未達到預期目標。總的產量基本能達到設計綱領目標,但產品綱領構成與設計目標有較大差異;銷售產值也未能達到設計綱領目標,銷售收入只達到綱領目標值的60%左右;利潤總額最好年份為2013年,只達到規(guī)劃目標值的30%左右。
生產綱領未達標的主要原因為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投資企業(yè)在該領域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產業(yè)化技術水平及市場基礎有較大差距,生產綱領制定過于樂觀,此外在人才儲備和市場開發(fā)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
(四)項目成功度評價
項目成功度評定分為A、B、C、D、EA個等級,A_成功、B-基本成功、c-部分成功、D-不成功、E-失?。豁椖肯嚓P重要性系數按重要、次重要、不重要劃分,權重分別為1、0.8、0.6;項目等級分值按照項目評定等級A、B、C、D、E分別為90、80、70、60、50分。該項目總評分依據評定等級加權計算獲得。
五、結語
投資項目后評價工作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不僅是為滿足國家相關投資管理規(guī)定的要求,更是大型企業(yè)集團堅持走內涵式、精益化管理道路,全面系統地開展提質增效工作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后評價是過程性工作,是對被評項目在某個時間點之前效果進行的評價。后評價工作結束后,項目所處的內外部環(huán)境都可能發(fā)生較大變化,因此僅通過后評價工作就給出決策結論是有失全面性的。項目單位應參考后評價結論,根據擬投資項目的具體情況,做出合理決策。
最后,特別感謝中國中元工業(yè)院后評價工作組對撰寫本文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