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成火
陶行知說:“要創(chuàng)造‘活的教育。”“活”的教育就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教育?!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fā),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煥發(fā)出數學課堂的活力。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聯系生活講數學,把數學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思想。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數學情境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主動有趣的情境。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境”或“景”是學生在生活中見過的,“情”是學生好奇的、感興趣的能打動學生內心的又與數學知識關聯的。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景(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新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時,教學前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課件演示并配合解說:“春天,大自然很美麗,同學們一起去春游。出發(fā)前,老師要給班里每個小朋友發(fā)一瓶礦泉水。”課件聚焦講臺,講臺上放著礦泉水。學生觀察畫面,提出數學問題。問題可能有:(1)一共有多少瓶礦泉水?(2)礦泉水夠不夠每人發(fā)一瓶?(3)箱子里的礦泉水比箱子外的礦泉水多多少瓶?……用春游發(fā)礦泉水這個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趣味盎然地開始了一節(jié)課。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營造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貼近現實生活的情境,有思考性的問題情境和游戲化的學習情境等。創(chuàng)設情境的關鍵是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能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
二、數學活動生活化
數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最有效方式。在活動中學數學的同時解放了學生的眼睛、嘴巴、耳朵、雙手、空間和大腦。組織數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階梯式引導,在活動過程中總結提煉出新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要求學生課前準備一把直尺和若干個圓片,讓學生測量出不同圓的直徑,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不同圓片的周長,然后進行比較,發(fā)現每個圓的周長總是相當于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點。再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學生已經學過了把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換成長方形,從而懂得了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組織引導學生把三角形拼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數學活動,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數學是抽象的看似枯燥無味的,不少學生怕數學,數學教學如果不去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組織開展富有趣味的數學活動,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三、數學運用生活化
陶行知說:教學做合一。“做”是動手操作也可以是運用。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數學知識同樣需要運用,會運用才會創(chuàng)新才有發(fā)展。小學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要服務于生活,脫離實際生活就成了無淵之魚。運用數學知識既能鞏固知識,又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做好鋪墊。教師要把運用知識作為數學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設計好每節(jié)課、每個知識點的運用計劃。例如:一位教師在設計“長方形周長”運用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李叔叔要用籬笆圍一個長6米、寬4米的長方形雞圈,需要籬笆多少米?引導學習運用所學知識交流討論,得出4種不同的答案(有一面靠墻的,兩面靠墻的,三面靠墻的,不靠墻的),這種運用不但固化了知識還活化了知識。又如:在學完“三角形的認識”時,學生掌握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征”,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對班級課桌椅的檢修活動,將搖晃的課桌椅用掌握的知識把它修理好,從而在實踐中驗證了所學知識。再如: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設計一道題目:“一塊長10分米,寬5分米的鋁皮,剪成邊長是4分米的正方形,可剪幾個?”理論上可剪3個,實際中只能剪2個。為什么呢?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鋁皮加工廠調查了解并實際操作,發(fā)現了“邊角料”就是問題的真相,從而解決了理論與實際的問題。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又要服務于生活。注重把數學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融入實際生活中,數學知識才能“活”起來,學生才能學到并會運用“活”的數學知識,實現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曌,楊光偉.中日初中新教材中數學史融入的比較研究——以日本東京版數學教材與人教版初一數學教材為例[J].中學數學月刊,2013(10).
[2]劉曌,楊光偉.新課程理念下中日初中數學新教材中“數學活動”的比較研究——以我國人教版與日本東京版初一數學教材為例[J].中學數學雜志,2013(10).
[3]劉曌,楊光偉.中日兩國高中數學教科書中微積分內容的比較研究[J].中學數學雜志,2013(09).
[4]沈春輝,柳笛,汪曉勤.文化視角下“中新美法”四國高中數學教材中“簡單幾何體”的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