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湘暉
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療效
薄湘暉
目的分析對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進行異甘草酸鎂治療的效果。方法80例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治療方式, 觀察組患者采用異甘草酸鎂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高于對照組的8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114, P<0.05)。觀察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5%低于對照組的2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1, P<0.05)。結論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患者可以使用異甘草酸鎂進行治療, 降低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可將不良反應有效降低, 擁有較大的推行和應用價值。
異甘草酸鎂;藥物性肝炎;抗結核藥
藥物主要依靠肝臟進行代謝, 同時藥物主要傷害的靶器官也是肝臟。藥物使用的安全性成為了患者及其家屬關注的焦點。在治療的過程中, 藥物會對患者的肝臟直接或間接造成損害。本次研究采用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 異甘草酸鎂可降低藥物性肝炎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 可將不良反應有效的降低[1,2]。本次本院通過采用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 有避免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達到了降低酶護肝的目的。保障了因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患者的身心健康, 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患者中任選8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40例。排除因其他原因導致肝損傷, 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前均沒有酗酒、肝硬化以及肝細胞壞死等情況。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 年齡最大67歲, 最小39歲, 平均年齡(43.0±8.4)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齡最大69歲, 最小38歲, 平均年齡(42.0±9.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須停用抗結核藥物, 對其肝功能以及腎功能進行常規(guī)的檢查。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 即采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01)進行治療, 首次給藥劑量1500 mg/m2, 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 靜脈滴注, 3次/周。觀察組患者采用異甘草酸鎂(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1942), 1次/d , 0.1 g(2支)/次, 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釋后靜脈滴注。2周后進行一次肝功能與腎功能的復查,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服用護肝藥物。每天醫(yī)護人員記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的指標, 根據實際結果加以分析。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根據醫(yī)護人員記錄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的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是否恢復。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 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4 療效評定標準[3]治療效果分為顯著、有效以及無效。顯著:肝功能恢復正常,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恢復到正常水平;有效: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下降>50%;無效:肝功能沒有得到改善, 臨床癥狀加重,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下降<50%。總有效率=(顯著+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對照組治療顯著19例(47.5%)、有效13例(32.5%)、無效8例(20.0%), 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治療顯著24例(60.0%)、有效14例(35.0%)、無效2例(5.0%), 總有效率為95.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 P<0.05)。
2.2 兩組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水平比較對照組治療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為(97.6±22.7)U/L, 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為(101.4±20.1)U/L,谷氨酰轉肽酶為(105.1±23.4)U/L;觀察組治療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為(77.6±21.7)U/L, 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為(80.6±19.1)U/L, 谷氨酰轉肽酶為(81.5±22.3)U/L;觀察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治療過程中, 觀察組出現3例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對照組出現10例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501, P<0.05)。
抗結核藥物的毒素以及代謝產物是造成藥物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藥物性肝炎同時也是抗結核病的并發(fā)癥之一[4,5]。若患者出現藥物性肝炎的現象, 不但給患者帶來經濟壓力,同時也給患者帶來精神壓力。根據研究調查顯示[6,7], 因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的幾率為3%~5%。藥物的代謝主要發(fā)生在肝, 因此藥物的使用與肝有密切的關系。藥物性肝炎的發(fā)生因素主要是用藥量、用藥時間以及患者本身的體質有關。異甘草酸鎂是保肝藥物之一, 在保肝的同時促進肝功能的恢復[5]。
異甘草酸鎂的主要成分是由甘草酸以及甘氨酸組成的,容易吸收, 易與類固醇中的靶細胞受體結合。異甘草酸鎂主要作用是調節(jié)免疫功能, 降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的指標, 以防肝細胞的死亡,達到護肝的目的。異甘草酸鎂能夠集中于肝臟, 在肝臟內轉化為甘草次酸[8-10]。甘草次酸能夠減少細胞的變性, 毒性小以及不良反應少等特點。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高于對照組的8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 P<0.05)。觀察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谷氨酰轉肽酶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5%低于對照組2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501, P<0.05)。
綜上所述, 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值得被采用。
[1] 張學苗, 趙欣, 任秀華.異甘草酸鎂注射液防治化療藥物所致急性肝損傷的臨床觀察.中國藥房, 2011, 22(34):3218-3220.
[2] 胡紅鋒.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治療藥物性肝炎后患者的臨床效果及血液生化指標變化.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5, 23(1):125-128.
[3] 王崇慧, 鄭三菊, 占國清.異甘草酸鎂與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肝炎的療效比較.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3, 25(4):203-205.
[4] 沈忱.抗結核治療致重癥藥物性肝炎的護理研究.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20):123-124.
[5] 楊洪芹, 安永茂, 李樹旺, 等.抗結核藥物致肝功能異常54例分析.中國防癆雜志, 2014, 16(3):134-136.
[6] 劉峰.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物所致藥物性肝炎的療效觀察.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0, 18(6):798.
[7] 陳濤, 鄧永聰.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0, 12(13):45-46.
[8] 田紅華, 汪水香.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療效觀察.醫(yī)藥前沿, 2014(36):27.
[9] 吳永新.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藥物性肝炎的臨床療效.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6, 14(15):87.
[10] 趙剛.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臨床療效分析.中外醫(yī)療, 2017, 36(4):137-1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8.054
2017-07-19]
415001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