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越 徐海峰 朱 俊
(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6)
針對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的結果分析
楊 越 徐海峰 朱 俊
(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6)
目的 本文就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腹瀉嬰幼兒150例,所有嬰幼兒入院后均接受病原微生物檢驗,最后總結其研究結果。結果 150例腹瀉嬰幼兒中,50例患兒的腹瀉誘發(fā)因素為菌痢,占比為33.3%;90例患兒的腹瀉誘發(fā)因素為輪狀病毒感染,占比為60.0%;10例患兒的腹瀉誘發(fā)因素為其他原因,占比為6.7%。90例由輪狀病毒感染的患兒中,30例患兒的年齡低于6個月,50例患兒的年齡范圍在6個月~3歲,10例患兒的年齡范圍在3~7歲。從不同年齡段患兒的輪狀病毒陽性率進行分析可知,組間差異呈正相關。結論 對嬰幼兒腹瀉實施病原微生物檢驗,其效果理想,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誘發(fā)嬰幼兒腹瀉的主要因素與輪狀病毒感染存在相關。
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評價
在臨床疾病中,嬰幼兒腹瀉較常見,在一定程度上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若病情較為嚴重,可危及其生命安全。一般而言,誘發(fā)嬰幼兒腹瀉的主要微生物包括:真菌、細菌以及病毒,同時還包括原蟲[1]。因此,臨床需加強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本次研究分析病原微生物的結果,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臨床疾病的治療和診斷起到促進作用,從而獲取最佳治療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和相關數(shù)據(jù)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活動的調查對象選擇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腹瀉嬰幼兒150例,且所有患兒均經臨床診斷結果證實。本組患兒中,男性患兒占比為100例,女性患兒占比為50例,最大年齡為7歲,最小年齡為4個月,中位年齡為(4.15±0.12)歲。本組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水樣便以及稀便等。為了確保本次實驗更具真實性,將有傳染性患兒予以排除,將遺傳性疾病的患兒予以排除,將營養(yǎng)不良的患兒予以排除,將早產兒予以排除。本組所有患兒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積極配合治療。
1.2 方法:患兒入院后均接受病原微生物檢驗,且均使用堿性蛋白水,使用的瓊脂為SS和玉米Tween80,培養(yǎng)基種類為兩種,一種為沙保弱氯霉素,另一種為麥康凱。所用的鑒定試劑為兩種,一種為Vitek-32,另一種為API。待上述操作完成后,則實施病原微生物檢驗,首先對患者的標本進行采集,1 h后將其送至檢驗室,其后將標本在準備好的鑒定試劑和培養(yǎng)基中進行接種,如:堿性蛋白水、SS和玉米Tween80瓊脂以及沙保弱氯霉素、麥康凱培養(yǎng)基。其后依據(jù)《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范》進行培養(yǎng)[2-3]。分離標本后將菌株進行鑒定,使用Vitek-32鑒定試劑和API鑒定試劑執(zhí)行,與此同時,對其他病原菌進行證實和診斷,使用的儀器為BD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儀,如:致病性霍亂弧菌、大腸埃希菌以及沙門菌等,該操作通過血清學實施。在此期間,個別標本可以利用玻片凝集法實施,剩余的其他標本可以利用試劑盒進行檢測,即VIKIA·Rota-Adeno試劑盒[4],主要檢測的病毒為輪狀病毒和腺病毒。本次對腹瀉患兒進行病原微生物檢驗時,需嚴格遵守說明書,并嚴格按照其規(guī)定實施。
1.3 指標觀察:本組患兒經病原微生物檢驗后,對其研究結果和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并詳細記錄和比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選擇軟件SPSS15.0對本組實驗數(shù)據(jù)結果進行整理和計數(shù),計數(shù)資料均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予以卡方檢驗,若檢驗結果P<0.05則為組間差異呈正相關。
150例腹瀉嬰幼兒中,50例患兒的腹瀉誘發(fā)因素為菌痢,占比為33.3%;90例患兒的腹瀉誘發(fā)因素為輪狀病毒感染,占比為60.0%;10例患兒的腹瀉誘發(fā)因素為其他原因,占比為6.7%。90例由輪狀病毒感染的患兒中,30例患兒的年齡低于6個月,其中男性患兒20例,女性患兒10例,占比分別為66.7%和33.3%。50例患兒的年齡范圍在6個月~3歲,其中男性患兒40例,女性患兒10例,占比分別為80.0%和20.0%。10例患兒的年齡范圍在3~7歲。其中男性患兒8例,女性患兒2例,占比分別為80.0%和20.0%。從不同年齡段患兒的輪狀病毒陽性率進行分析可知,組間差異呈正相關;患兒的不同性別,其輪狀病毒感染陽性率也存在顯著差異,組間數(shù)據(jù)結果由統(tǒng)計學進行計算可知,差異結果呈正相關。由上述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誘發(fā)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為輪狀病毒,且年齡段在6個月~3歲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
嬰幼兒腹瀉在臨床兒科疾病中最為常見,且發(fā)病機制具有復雜性。與此同時,該疾病的影響因素具有多樣化,其主要臨床癥狀以患兒大便次數(shù)頻繁為主,若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法,會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從而對其生命安全也有著不利的影響,甚至不利于患兒的預后工作,且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5]。
一般而言,嬰幼兒腹瀉的發(fā)生年齡段在6個月~3歲,且具有2次發(fā)病高峰期,1次在6~8月較易發(fā)生,另1次在10~12月較易發(fā)生,前者誘發(fā)腹瀉的主要病原菌包括:痢疾桿菌以及埃希大腸桿菌,后者誘發(fā)腹瀉的主要病原菌為輪狀病毒[6]。就低于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來說,其特異性抗體IgG可以直接從母體中獲得,與此同時可以在母乳中分泌的抗體IgG中獲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體內輪狀病毒進行中和,從而對嬰幼兒起到保護作用,以免受到感染。與此同時,特異性抗體IgG和抗體IgG會隨之嬰幼兒的成長而發(fā)生變化,且逐漸變少,這樣一來,會降低其保護能力,從而提高病毒感染概率[7]。近年來,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的不斷進步,在嬰幼兒腹瀉診斷中有較為顯著的收獲,臨床通過對腹瀉患兒的病原菌維生素進行檢驗,可以充分了解患兒的病情,同時結合其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并便于患兒的預后。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對本組150例腹瀉患兒的病原微生物進行檢驗,得出結果:從不同年齡段患兒的輪狀病毒陽性率進行分析可知,組間差異呈正相關;患兒的不同性別,其輪狀病毒感染陽性率也存在顯著差異,組間數(shù)據(jù)結果由統(tǒng)計學進行計算可知,差異結果呈正相關。這一結果足以體現(xiàn)對病原微生物檢驗的必要性。
綜上結果進行分析,對嬰幼兒腹瀉實施病原微生物檢驗,其效果理想,因此,該方法可以在臨床上進一步實踐和推廣。
[1] 管惠彬.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2, 33(7):1291-1293.
[2] 蔣明義.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20(24):24.
[3] 代立云.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5):77-78.
[4] 袁云仙.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16):73-74.
[5] 宋麗華.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6):307-307.
[6] 赫惠.96例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4,24(6):3608-3609.
[7] 關玲.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6):29-30.
R446.5
B
1671-8194(2017)01-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