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勇
摘要:實踐證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如能掌握語言學的知識和語法理論的精粹,并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語法知識和語言學常識,將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和語言學的理論有機結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幫助外國學生了解漢語和其母語的語法區(qū)別,加深外國學生對漢語的理解,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漢語的信心,去除其對博大精深的漢語學習的畏難心理,更系統(tǒng)有效地進行漢語學習。本文將闡述應用語言學知識來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作為對外漢語創(chuàng)新教學的一種借鑒。
關鍵詞:發(fā)展歷程;比較法;語言學素養(yǎng)
引言
漢語的復雜,令很多外國學生雖想學習但往往不得要領,因此學習效率低下且難以得其精髓。很多學生難以領會漢語之美,更覺漢語難學難懂,極易產生畏難心理。對于對外漢語教師而言,自身優(yōu)秀的語言學素養(yǎng),可以使?jié)h語教學更生動形象且理據(jù)兼?zhèn)?,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學生可以更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漢語的特征和語法習慣,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漢語學習,減少學習的偏誤和學習難度,更好地領悟漢語的精髓,體會漢語之魅力。
1.我國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歷程深受語言理論的影響
對外漢語教學實際上是第二語言的教學。追溯對外漢語教學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十年文革對對外漢語教學起到很大影響,我國這部分教學與時代脫軌,受到的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也不夠系統(tǒng)。在上世紀50年代時,對外漢語教學尚存在是否要用翻譯授課的爭論,當時的教學注重聽說訓練,直接教學法和翻譯教學法并行,教育爭論莫衷一是。
到了6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們開始認識到用翻譯方式授課的缺點,開始采用漢語直入法授課,借助感性材料和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充分的實踐練習來掌握漢語技能。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漢語的語法和規(guī)律。這有益于大幅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這一階段教師綜合運用翻譯法和聽說教學及漢語直接教學,逐漸演變?yōu)槎喾绞骄C合教學,教學強調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的學習。其后果是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了孤立的語言知識及結構,但缺少實際語言交流能力,在實際交流中往往出現(xiàn)語言技能完全正確但語言非常不得體的狀況。
發(fā)展到70-80年代,為了解決實際交流問題,漢語教學引入了實際功能法這一模式,并很快在國內普及開來。這就區(qū)別于長久以來的以教授語言技能為目的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進而追求言語的得體。
從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過程深受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吸納了國際語言學理論的精髓,也融入了國內學界的思考與創(chuàng)新。國內語言學家的很多優(yōu)秀成果,例如主謂謂語句、致使句等都被借鑒用于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不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方法,而主張博采眾長,綜合式教學法。
2.比較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
比較法是語言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要想了解漢語的特點,就需要跟其他語種比較。通過比較,可以揭示漢語與其他語種的共性及漢語獨特的個性。成年學生在學習漢語時,總會用漢語和母語做比較,例如課堂上,外國學生經常會犯一些錯誤和提一些疑問,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將母語和漢語做相應對比,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漢語中可以直接以形容詞作謂語造句:雨很大。但美國學生則習慣于“雨是很大”這樣的表達,因為在英語里形容詞前邊習慣加系動詞。這是不同語言語法的不同導致的不同表達。教師可以借助英漢詞句對比,講述漢語和英語的不同,教學生了解漢語中是可以拿形容詞直接作為謂語使用的。
通過對漢語和學生母語的對比,可以帶領學生探討各種語言的規(guī)律,從而揭示出不同語言的共性和各自獨具的個性。對比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母語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找出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點,進行多層級的針對性教學。
同時,對比研究可以揭示漢語和外語之間的發(fā)音、詞匯和語法及語言習慣的共性和差異,幫我們找到外國學生學習的難點,幫助教育界編纂針對性強的實用型教材。
3.教師的語言學素養(yǎng)直接影響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
如果漢語教師具有深厚的語言學素養(yǎng),就可以很好地分析出漢語和學生母語的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就可以及時準確地解答學生的疑問,并有預見地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干擾,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掌控教學進度。
一個出色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熟知漢語理論和常識,更要掌握教學方法。語言學旨在研究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的結構,并深入研習語言的起源及發(fā)展歷程。教師正確認識漢語,并可以科學地分析漢語現(xiàn)象,是做好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基礎。對語言學知識的掌握,可以使教師站在更高的角度,甄別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現(xiàn)象,系統(tǒng)化科學化地開展教學。
而每一種教學方法,都需要以語言學的知識基礎來保障其科學性。比如句型教學法,其理論基礎就是結構語言學。教師在采用某種教學方法前,要深諳其本質,了解其語言學理論基礎,再靈活地加以運用。在課堂上,教師無需宣講孤立的語言學理論知識,而更應側重于漢語本身的知識傳授。教師要有能力甄別學生出現(xiàn)的學習問題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給予指導,才能真正幫到學生并贏得尊重。
結語
語言學理論對于提升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對于對外漢語教學方法的探索,都是必備的知識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善用語言學知識和研究方法,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崔永華.詞匯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