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瑛
近年來,有效的課堂教學被愈加重視。隨著素質(zhì)教育進一步改革,生成性教學這一教學觀念正深入每一個教育角落。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完成的過程,應當是生動且具有活力的。我們應用動態(tài)生成觀念重新認識數(shù)學課堂教學,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觀,讓課堂煥發(fā)出生成活力。那么如何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情境中形成生成性教學呢?下面結合我任教時遇到的幾個案例談談體會。
教學內(nèi)容:“探索怎樣圍,面積大”
教學片段:教師出示:10段1米長的籬笆,把它圍成一個長方形,可以怎樣圍?同桌可以合作用準備好的10根同樣長的小棒擺一擺。說說你有什么好方法,并把結果填寫在表格里。
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動手探究,并匯報。
生1:我設計長方形的長是3厘米,寬是2厘米,所以長方形的面積是6平方厘米。(大多數(shù)學生同意該設計方案)
生2:我設計長方形的長是4厘米,寬是1厘米,所以長方形的面積是4平方厘米。(還有許多同學同意該生的設計方案)
生3:我設計長方形的長是2厘米,寬是3厘米,所以長方形的面積是6平方厘米。(大家比較贊成,后來個別同學表示疑問)
生4:我設計長方形的長是5厘米,寬是2厘米,所以長方形的面積是10平方厘米。(還沒有說完,許多同學就表示了反對意見)
教師把這些初步想法寫到黑板上,問:你們是根據(jù)什么確定長方形的長和寬的?
生4:你給我們的10段1米長的籬笆。
教師追問:你知道這10段1米長的籬笆在你所圍的長方形中表示什么嗎?
生4:我想應該是長方形的周長,我們做過的,求籬笆長其實就是求周長。
師:很好,也就是說我們要圍的長方形的周長應該是10米,對嗎?
生4:對。(很自信)
師:好,那你再看看你的設計方案有沒有什么問題。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是怎么樣的?面積公式呢?
生4:(安靜了會兒,都在認真檢查)老師我錯了,我把面積公式當周長公式了。(恍然大悟)
師: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了,但其實你的想法很好。再想一想,重新設計一下,好嗎?
生4:好的,謝謝老師。(坐了下來,認真地修改)
師繼續(xù)問:上面設計中還有哪一個大家覺得比較難確定?
有學生插了一句:我覺得設計3有一個小問題。長方形的長應該是3,因為長比寬大。(很驕傲)
師指出:通常情況下,我們把長方形的長看成比寬大。
師:大家都在很認真地設計,那么我們把剛才修改的設計填在表格里。大家一起看一下:
師提問:觀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小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甲:我發(fā)現(xiàn)2個長方形的周長都是10米,面積不一樣。
師小結板書: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通過用10米的籬笆圍成長方形,初步感知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等。要想讓學生獲得這樣的發(fā)現(xiàn),教師沒有把知識停留在紙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小棒擺一擺,利用具體操作逐步發(fā)現(xiàn)周長與長、寬,長、寬與面積之間關系。通過圍一圍使學生主動認識到10米是長方形的周長,其次認識到一條長加一條寬應是5米,即周長的一半,然后根據(jù)圍成的長方形不同計算出相應的面積,引導發(fā)現(xiàn)周長相等面積不相等的現(xiàn)象。這個事實很容易被學生發(fā)現(xiàn),同時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因而教師用第二個實驗驗證這個發(fā)現(xiàn),同時探索怎樣圍面積最大。
師繼續(xù)提問:那么究竟怎樣圍,面積大呢?我們再來列舉一個更大的長方形。讓我們一起探索周長是20米的長方形,怎樣圍,面積大。(大家開始設計自己的方案,課堂鴉雀無聲。)
教師巡視課堂,指導同學們設計,交流探索結果。
教師拿出一張比較完整的表格投影。
師:觀察這張表格,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這樣的大問題能拓寬學生思路:學生既能驗證剛才的結論,又有利于進一步思考什么情況下面積更大。
學生乙:和剛才的表格一樣,我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周長都一樣,都是20米,面積是不同的。
生丙:我覺得長方形的長越小,面積越大。
生丁:不對,你說得不完全對。我覺得應該是長方形的長越小,寬越大時,它的面積才越大。
教師補充:大家觀察得都很認真,其實可以認為當長方形的長和寬越來越接近時,它的面積就越大。而且進一步,當長和寬(相等)時,長方形的面積(最大)。長和寬相等時,這時是什么圖形?
生戊:圍成的正方形面積最大,比任何一種長方形面積都大。
教學繼續(xù)進行……
傳統(tǒng)教學比較多地關注教師怎樣教。因此,知識內(nèi)容的聯(lián)系,教學過程的有序展開是教學預設的重心。而生成性教學更關注學生怎樣學。在教學活動中,傾向給學生創(chuàng)建更多自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生成,尊重學生的生成,與學生平等對話,為教學過程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教學真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