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靜如
【摘要】Verchueren的選擇順應理論認為,語言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識程度下為順應交際需要而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在此視角下,本文認為傳媒新詞英譯也是一個不斷順應、選擇的過程。要真正把傳媒新詞譯好,譯者就必須遵循以下原則:跨文化的動態(tài)順應原則、語境順應原則、譯語讀者的認知順應原則。
【關鍵詞】傳媒新詞 順應理論 英譯
隨著中國社會的全面發(fā)展,新事物和新現(xiàn)象層出不窮,其典型表現(xiàn)就是在政治、經(jīng)濟、科技以及社會生活中,大量的新詞語不斷涌現(xiàn),這是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是鮮明折射社會發(fā)展的一面鏡子。面對不斷出現(xiàn)的新詞,為使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如何準確并清晰地翻譯或表達上述傳媒新詞不可避免地成為翻譯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
一、順應理論與翻譯
語言順應論是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Jef Verschueren創(chuàng)立的一種語言學理論。其認為,“語言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語言內部的原因還是語言外部的原因,選擇發(fā)生在語言的每一個層次上?!?/p>
Verschueren 認為,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使用語言過程中做出種種恰當?shù)倪x擇,就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Verschueren 還特別強調:語言選擇過程中語境和語言結構之間所作的是動態(tài)順應。這種動態(tài)順應包含以下三部分:(1)時間順應。語言的產(chǎn)生和理解會因時間差異而出現(xiàn)變化。時間因素會促使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做出調整和順應。(2)不同語境對語言選擇的制約。語境是動態(tài)的,根據(jù)語境來選擇語言、做出順應的動態(tài)性,與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關系以及他們的認知心理狀態(tài)有關。(3)語言線性結構的靈活變化。人們可以根據(jù)不同的交際目的,對話的信息結構進行靈活的安排,也可以根據(jù)不同的交際場合選擇不同類型的話語和語段。
二、傳媒新詞英譯原則
1.跨文化的動態(tài)順應原則。翻譯作為語際交流,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過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過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翻譯之語言轉換中自然離不開對文化因素的考量。比如,人們屢屢談及的“亞洲四小龍”是譯成 the four Asian Dragons還是 the four Asian lions? 同樣存在中西文化差異問題。在中國,人們把龍看作權勢、高貴、幸福、健康和生殖的象征;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在西方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消滅。而對英國人和大部分西方人來說獅子是“百獸之王”。12世紀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膽而被譽為 lion-hearted(獅心理查)。難怪乎英國人選獅子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
2.語境順應原則。在新詞語的翻譯中,可取功能語言學模式,深入考慮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在新詞語的理解和構建過程中的作用。文化語境方面要考量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詞語和文化形象的處理。情景語境方面可將情景對語篇意義的定義作用加以考量。根據(jù) Catford在《語言學翻譯理論》一書中的論述,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是由一系列子系統(tǒng)組成的。兩個互為“對等”的詞由于它在這個系統(tǒng)中的位置不盡相同,它們的詞義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如在20世紀 80代,人們將 “精神文明 ”譯為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盡管“精神”的“對等”詞“ spiritual”,由于它們所處的系統(tǒng)不同,文化內涵不同,spiritual一詞在英語中宗教色彩太濃厚。因此,此譯文在英語讀者中不受歡迎,甚至提出比較尖銳的批評意見。我們認為,這一詞語的譯法,不可強求統(tǒng)一,因為它的含義和所指在不同場合、不同語境下是有所差別的,如一個社區(qū)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整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內涵意義顯然有差異,應視具體語境而定。
3.譯語讀者的認知順應原則。奈達的等效觀強調譯文接受者,譯文必須被讀者接受,翻譯過程才算完成。因此,在翻譯新詞新語時,可適當套用目標語的現(xiàn)成說法,這樣以便讀者理解接受。比如“安居工程”,其本義是強調大家有房子住,工薪階層的人買得起,住得起。我們就可以套用英語中現(xiàn)成說法 affordable housing(program)。必須指出,盡管我們提出在英譯漢語新詞語時,要將譯語讀者接受作為漢語新詞語翻譯原則之一加以考量,但是,如果我們承認英語是一種國際性語言,我們就有可能,也有權利將一些英語單詞和詞組賦予新的內容和含義,否則就不會有 American English、Hongkong English乃至 China English的存在。因此,我們對一些描述、反映中國社會、文化、語言等中國獨有的特色詞匯,不妨堅持用 China English,應“以我為中心”,使之帶有“中國味”,大可不必遷就西方讀者,硬是要找一個“地道”的譯法或是沾上一點“洋氣”。
三、結語
近年來,我國對外宣傳的力度在加大。中國特色新詞的英譯日益顯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國需要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積極的、嶄新的形象; 因此,做好中國特色新詞的翻譯,以點帶面,促進我國漢譯英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外宣傳效果的加強,無疑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林克難.從語境宏觀把握 于詞義微觀入手[J].中國翻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