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靜,邵龍義,楊敏芳
1.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2.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 065007
實踐教學
模式化露頭地質剖面實踐教學
魯 靜1,邵龍義1,楊敏芳2
1.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2.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 065007
露頭地質剖面賦存著豐富的地質現(xiàn)象,是地質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之一。規(guī)范、全面和準確的地質現(xiàn)象觀察、描述和記錄是地質分析的基礎,也是綜合型和創(chuàng)新型地質人才培養(yǎng)的前提。為了提高野外實踐教學效率和效果,本文以秦皇島柳江盆地張巖子-東部落剖面為例進行了露頭地質剖面教學方法分析與探討,并結合野外教學實踐和前人研究成果,歸納總結出了模式化露頭地質剖面實踐教學方法。
露頭剖面;實踐教學;模式化
geological outcrop; practice teaching; patternizing
實踐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已成為當前我國地質類人才培養(yǎng)的發(fā)展趨勢[1-3],野外地質實習是地質類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實踐型和創(chuàng)新型地質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其目的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對野外地質現(xiàn)象的識別、觀察、描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基本地質知識和理論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地質分析能力和地質綜合素質,為實踐型和創(chuàng)新型地質人才培養(yǎng)奠定基礎。
露頭地質剖面賦存著豐富的地質現(xiàn)象,是地質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對地質現(xiàn)象規(guī)范、全面和準確的觀察、描述和記錄是對地質現(xiàn)象分析的基礎,也是綜合型和創(chuàng)新型地質人才培養(yǎng)的前提。面對賦存著豐富地質遺跡的露頭剖面,許多學生感覺對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描述與記錄無從下手[4]。要么觀察、描述與記錄程序不對,要么對地質現(xiàn)象描述不完整、準確度差,遺漏重要細節(jié)。這些都需要我們指導老師做好野外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對露頭地質剖面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描述與記錄方法和步驟進行詳細說明和示范,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野外地質基本工作方法。與此同時,在當前國內地質實踐教學時間和經費普遍壓縮背景下,如何提高實踐教學效率和效果也成為當前地質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
秦皇島柳江盆地屬華北型地層,先后經歷過五臺、呂梁等7期構造運動[5-6],盆地內地質遺跡豐富,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地質實習基地之一。張巖子-東部落剖面是柳江盆地重要露頭剖面之一,出露太古界綏中花崗片麻巖(γ12)、青白口系長龍山組(Qbc)和景兒峪組(Qbj)、燕山期閃長玢巖巖體(δ μ52-1a)、早寒武世府君山組(∈1f)下部和饅頭組(∈1m)、毛莊組(∈1m)等地層[5-6]。論文以該剖面為例,對露頭地質剖面實踐教學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期能夠進一步促進地質類人才培養(yǎng)野外實踐教學效率和效果。
野外基巖露頭包括自然露頭和人工露頭,前者是在外力剝蝕作用下,天然出露于地表的基巖。多出現(xiàn)在河道兩側、峽谷和懸崖處、山脊和山坡等地方。在地形圖上,等高線密度突變的地方往往是基巖露頭的理想部位。后者是人為活動形成的基巖露頭,如鐵路、公路的路塹、采石場、水庫、運河等開挖的剖面等。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判別露頭的真?zhèn)?。有些半埋于地下的巖石(滾石)、一些第四系經鈣質或硅質弱膠結的礫石層很容易被誤認為基巖露頭。相反,一些出露窄小或不明顯的基巖,以及一些泥質巖露頭,又容易被誤認為是松散堆積物。判別地表出露巖石是否為基巖要綜合出露巖石巖性、產狀等因素綜合分析。野外教學中應選擇基巖出露好、交通便利的剖面進行教學。
筆者在露頭教學地質剖面選擇基礎上,結合野外教學實踐和前人研究成果[5-7],歸納總結了模式化露頭地質剖面教學方法,該方法將露頭剖面教學劃分為地質點識別與編號、地質點描述、信手剖面圖繪制、標本采集、剖面總結和室內資料整理6個環(huán)節(jié)及其對應的教學內容(圖1),其中信手剖面圖繪制為實踐教學主線,地質點描述(包括素描圖繪制和照相)為核心?,F(xiàn)對各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和要求分述如下。
圖1 模式化露頭地質剖面實踐教學
1.地質點識別與編號
地質點識別是露頭地質剖面教學重要內容之一,根據屬性可以將露頭剖面地質點劃分為地質界線點、巖性點、化石點、構造點等。各類地質點識別依據和編號原則如下。
地質界線點包括地層界線點和巖漿巖體界線點,地層界線點主要根據地層顏色、巖石和化石組合類型差異等來識別,如長龍山組巖性組合為灰白色、紫紅色石英砂巖與紫紅色泥質巖互層,上覆景兒峪組巖性組合為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紫色頁巖與灰白色薄層石灰?guī)r互層。巖漿巖體界線點主要依據巖性來識別。
巖性點指的是一個地層單元(如系、組、段等)內代表性的巖石類型。當巖石巖性不同時可以確定為不同巖性點,當巖石巖性相同,巖石顏色、結構、構造、所含化石種類等不同時,也可以確定為不同巖性點。如砂巖與泥巖、灰色泥巖與紫紅色泥巖、中砂巖與細砂巖、交錯層理砂巖與塊狀層理砂巖、含介殼化石泥巖與不含介殼化石泥巖等?;▽嶓w化石、印模化石和遺跡化石等,其識別主要依據其特有的形貌、結構、構造等特征。因為化石都賦存在巖性點內,所以化石點一般作為巖性點的次一級地質點。
構造點識別依據主要包括標志性的地貌特征(如斷層崖、斷層三角面、溝谷等),地層的重復與缺失、地層產狀變化、特征構造標志(如斷層破碎帶、斷層角礫巖、斷層透鏡體、滑面與階步、巖漿巖侵入體、牽引褶皺等)。構造點內也可能包括巖性點,如斷層帶內出現(xiàn)的斷層角礫巖、巖漿巖侵入體(如灰綠巖墻等)。此外,巖性點內還可能包括構造點,如一些小型節(jié)理、褶皺等。此時這些構造點也作為該巖性點的次一級地質點來編號和描述。
對于識別出來的一級地質點,按剖面觀察順序依次編號,如第一個地質點編號為D1,第二個編號為D2等。對于巖性點內次一級的化石點、構造點,或者構造點內次一級的巖性點等,其編號要隸屬于該巖性點或構造點。如府君山組豹皮灰?guī)r巖性點編號為D14,則賦存在該巖性內的化石點可以編號為D14-1,發(fā)育在該巖石內、被方解石脈充填的節(jié)理可以編號為D14-2。如果該巖性點內還有其他地質點,則依次編號為D14-3、D14-4等。再如東部落斷層點編號為D17,則斷層西側斷層角礫巖編號為D17-1(圖2)等。
2.地質點描述與記錄
地質點描述是露頭剖面實踐教學的核心內容,其基本要求為觀察、描述與記錄程序規(guī)范,內容完整、準確,素描圖或剖面圖清晰、美觀,圖文并茂。地質點描述與記錄程序一般為點編號、點位、點性、點述等4部分[5-7]。
圖2 張巖子-東部落青白口系-寒武系信手剖面圖
當對地質點僅用文字難以描述清楚時,需要通過素描圖或照相來對地質點補充說明。素描圖是從地質觀點出發(fā),運用透視原理和繪畫技巧、用簡單明了的線條對地質現(xiàn)象或地質作用進行的勾繪、刻畫、凝練與概括,素描圖具有形象、直觀、易懂等特點。照相是利用相機拍攝遠方地質景觀和近景自然露頭,也是常用的野外記錄形式。照相直觀、真實,是地質素描不能代替的。拍攝時,地質內容主題要突出,放置比例尺,還要確定好光線強弱、取景距離和角度。相片也需要統(tǒng)一編號,編號方法與地質標本編號方法相同。以張巖子-東部落青白口系-寒武系信手為例(圖2)。
(1)地質界線點描述。
包括地層界線和較大規(guī)模的巖體界線,描述內容包括地質界線處地貌特征,界線上下巖層產狀、巖性、化石組合等特征,地層接觸關系(如沉積整合接觸、沉積不整合接觸,侵入接觸、斷層接觸等)等內容。對典型的地質界線需進行素描圖或剖面圖繪制。如長龍山組與綏中花崗片麻巖地層界線點描述實例如下:
點編號:D2。
點位:張巖子村西陡崖下。
點性:地層界線點。
點述:在地貌上,長龍山組石英砂巖節(jié)理發(fā)育、斷面直立、呈陡崖狀,綏中花崗片麻巖斷面較平緩,植被較發(fā)育。界線以下為巨大花崗片麻巖巖體,塊狀構造??拷缑嫒饧t色花崗片麻巖經歷了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灰白色土狀風化殼,鉀長石風化后形成灰白色粉末狀高嶺石,斜長石和角閃石等風化后成為暗綠色綠泥石、綠簾石等。界面以上為長龍山組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發(fā)育平行層理、交錯層理等沉積構造,石英砂巖底部發(fā)育底礫巖,礫石成分以硅質巖屑為主,包含少量下伏片麻巖巖屑。在長龍山組底部沒有發(fā)現(xiàn)由于巖漿侵入烘烤而發(fā)生的重結晶變質作用,在地層界線附近也沒有發(fā)現(xiàn)斷層證據,說明兩者不是侵入和斷層接觸關系,而是沉積接觸(角度不整合)關系。綏中花崗片麻巖形成于晚太古-早元古代,而長龍山組形成于晚元古代,兩者接觸關系見素描圖(略)。
(2)巖性點描述。
巖性點類型包括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3種類型,巖性點描述應先近距離觀察巖性特征,再遠距離觀察巖(層)體產出特征,最后是成因(沉積環(huán)境)解釋。巖層(體)巖性特征描述包括巖石顏色、結構、構造、物質組成、巖石定名等方面。
巖漿巖產出特征主要指巖漿巖產狀,如深成侵入的巖基、巖株、巖盆,淺成侵入的巖墻、巖床、沿脈以及噴出的巖被、巖鐘等;沉積巖巖層產出特包括巖層產狀(走向、傾向和傾角),巖層厚度(單層厚度大于2m為巨厚層、2-0.5m為厚層、0.5-0.1m中厚層、小于0.1m為薄層),巖層形態(tài)(單巖層厚度穩(wěn)定的厚層狀或條帶狀、厚度不穩(wěn)定的透鏡狀等)、巖層頂?shù)捉佑|關系(漸變、突變、沖刷、侵蝕等)、巖層垂向粒度變化等。變質巖產出特征與其原巖產出特征類似。
巖漿巖成因解釋包括巖體形成環(huán)境(深成巖基、淺成巖墻等)、巖體酸堿性(超基性、基性等)、結合區(qū)域地質資料或前人研究成果說明巖體形成的構造期次(地質時間)等方面內容。對于沉積巖,通過對巖層巖性,沉積構造,生物化石,巖層形態(tài)、厚度、接觸關系及粒度變化等方面描述分析,結合區(qū)域地質資料和前人研究確定巖層時代歸屬及沉積環(huán)境。變質巖成因與環(huán)境解釋包括變質作用方式、變質作用類型、變質作用時間及其對原巖分析等方面。太古界綏中花崗片麻巖和寒武系府君山組豹皮灰?guī)r巖性點描述實例如下:
點編號:D1。
點位:張巖子村西陡崖下。
點性:巖性點。
點述:風化面為灰、灰黃色至褐黃色,新鮮面肉紅色。全晶質、顯晶質、中粗粒、等粒變晶結構,塊狀-片麻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鉀長石(肉紅色、玻璃光澤、半自形粒狀-柱狀、完全解理、粒徑1~4mm、含量約35%)、斜長石(灰白色、玻璃光澤、自形板狀、完全解理、粒徑2mm左右、含量約15%)和石英(無色或乳白色、斷口油脂光澤、他形粒狀、無解理、粒徑2~4mm,含量約30%),次要礦物為角閃石(黑綠色、玻璃光澤、自形長柱狀、完全解理、粒徑3~5mm、含量5%~10%,多蝕變?yōu)榫G泥石而呈暗綠色)和黑云母(黑色、珍珠光澤、自形片狀、極完全解理,粒徑3~5mm,含量5%~10%)。巖體為酸性深成侵入花崗巖,呈巖基產出,巖石定名:花崗片麻巖。結合文獻該巖體形成時間約為25億年前(五臺運動主幕)①河北省地質礦產局.中華人民共和國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山海關幅、前所幅).1987.,后經變質作用,花崗巖中以粒狀、柱狀為主礦物發(fā)生定向排列形成花崗片麻巖。
點編號:D14。
點位:東部落村東200m采石場。
點性:巖性點。
點述:暗灰色厚層-巨厚層狀豹皮灰?guī)r,豹斑狀結構,塊狀構造。豹斑新鮮面呈深灰色,風化后呈褐灰色-土灰色、粉晶結構,成分以白云石和方解石為主。豹斑抗風化能力較強,相對基質突出1~3mm,具有較圓滑的邊緣。剖面上豹斑寬1~10cm,長3~20cm,呈云朵狀、片狀、不規(guī)則長條狀等,含量40%~55%。滴加鹽酸后弱起泡并在表面殘留污泥?;|呈青灰色,微晶結構,成分主要為方解石,滴加鹽酸后劇烈起泡。含三葉蟲化石-萊得利基蟲未定種(見點D14-1)。巖層產狀:256°∠20°。結合區(qū)域地質資料,該巖層沉積于早寒武世淺海碳酸鹽臺地環(huán)境,豹斑狀結構與差異白云石化密切相關[8]。
(3)化石點描述。
化石描述主要包括形態(tài)特征、種屬鑒定和地質應用3方面。形態(tài)特征要從化石大小、形貌、組成部分等方面對化石形態(tài)進行詳細描述(對化石形貌進行素描),在此基礎上對化石種屬進行分析、識別,并將化石的特征應用到巖層沉積時代、沉積環(huán)境等方面。府君山組萊得利基蟲化石描述實例如下:
點編號:D14-1。
點位:東部落村東200m采石場。
點性:化石點。
點述:頭鞍呈錐形,頭鞍溝顯著后斜;中部連接或不連接,內邊緣極窄。眼葉極大、彎曲作半圓形,活動頰具有較強的頰刺;胸部11~17節(jié),具肋刺;尾頰小,一節(jié)或兩節(jié)。該化石屬節(jié)肢動物門三葉蟲綱萊德利基蟲目,該化石沉積在淺海碳酸鹽臺地環(huán)境。
(4)構造點描述。
構造點類型包括斷層、褶曲、節(jié)理等。主要描述內容包括構造存在證據、構造要素描述和構造成因分析等3部分,并繪制相應的構造剖面圖或素描圖。構造存在證據包括地層的重復與缺失,地層產狀異常,構造破碎帶(斷層角礫巖、構造透鏡體等),斷層面擦痕與階步,巖體侵入,巖層、巖脈或礦層沿走向被錯斷,地貌特征(如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等),礦化或泉水出露等。構造要素主要為表征該構造的一些參數(shù),如斷層的走向、斷層面產狀(傾向、傾角)、斷距等、斷層性質。構造成因分析主要根據該構造特征,結合區(qū)域構造演化史,對該構造形成時間及其反映的區(qū)域構造應力場等進行分析。東部落斷層構造點描述實例如下:
點編號:D18。
點位:東部落村西200m山前。
點性:構造點。
點述:該構造以西為基巖出露良好的山地,以東為第四系沖積平原,在地貌上形成明顯的斷層崖;受該構造控制,東部落河沿斷層崖自北向南流淌,并在斷層崖上形成一系列向東傾、走向近南北的斷層三角面;該構造以西出露地層為饅頭組和毛莊組,靠近地表存在斷層破碎帶(斷層角礫巖,其特征見D18-1和圖3),巖體結構破碎、巖層產狀雜亂。該構造走向北偏西約20°,斷層面傾向東,傾角大于50°,斷距估計大于200m,為一高角度正斷層(圖2)。
點編號:D18-1。
圖3 東部落斷層剖面示意圖
點位:同D18。
點性:巖性點(東部落斷層角礫巖)。
點述:主要出露在東部落斷層下盤靠近地表處,并沿斷層走向斷續(xù)分布。雜色,碎屑結構,碎屑分選、磨圓性差,呈棱角狀、粒徑2~15cm,碎屑成分主要為饅頭組和毛莊組紫紅色、磚紅色泥質巖碎屑和灰白色粉砂巖碎屑,其含量大于85%。雜基以粘土為主,鈣質或泥質基底式-孔隙式膠結。
3.信手剖面圖繪制
野外地質工作往往需要繪制信手(示意)剖面圖。信手剖面圖具有直觀性和成圖快的特點,它能用簡練的線條和符號,輔以少量文字標注,將露頭剖面地表形態(tài)、地層及其接觸關系、巖層產狀和巖石類型、化石、構造等清晰表現(xiàn)出來,使人一目了然,他可以減少繁瑣的文字描述、便于記錄、分析和對比(圖2)。信手剖面圖多繪制在野外記錄本的方格紙上。繪制內容抓住重點,突出表現(xiàn)地質內容。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確定信手剖面起止點和方向。信手剖面圖起點和終點應標定在野外地形底圖上,起點和終點連線(剖面圖方向)應盡量與主要地層走向垂直,剖面圖起點高程可以在地形圖上讀出。
(2)確定繪圖比例尺。包括垂向和橫向比例尺,兩者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橫向比例尺要根據剖面長度來確定,原則是盡量將完整剖面顯示在記錄本的同一頁上,如因各種原因不能滿足時,也要盡量減少頁數(shù),達到完整和系統(tǒng)的效果。垂向比例尺盡量能夠清晰反映出地形的起伏變化。
(3)地形線的繪制。信手剖面圖地形線只需要定性表達出剖面路線相對起伏情況。一般情況下,首先在地形圖上讀出剖面起始點高程,以此為基準線,目估水平距離和地形轉折點的相對高差,判讀山坡坡度,根據目測斜距和坡度角直接勾繪地形線。
(4)地質界線識別與繪制。根據野外對露頭和巖性的觀察,將所要表現(xiàn)的主要地質內容填繪在地形剖面線上。填繪地質內容的關鍵是將地層和巖層的分界線、構造線、不整合線等,按其產狀填繪在剖面圖的相應部位,然后將各種巖性和構造用規(guī)定的花紋符號表達出來。
(5)地層單元內代表性巖性分層與符號充填。然后將各種巖性和構造用規(guī)定的花紋符號表示出來。
(6)最后在剖面圖上標注圖名、剖面位置、主要地物標志、剖面圖方向、巖層產狀要素、礦產和化石部位等。
4.地質標本采集
在野外由于時間和條件所限,除對地質點進行觀察、描述和記錄外,還要進行標本采集,進行室內進一步觀察與描述?;蛘吣承┲匾?、典型的地質現(xiàn)象需采標本保存,用實物供他人檢查、參觀;或者在地層剖面上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和要求,需逐層采集標本。標本種類包括巖石標本、構造標本、礦石標本、化石標本等。新鮮、未風化,具有代表性是標本采集的基本要求。堅硬、塊狀巖石(礦石)標本尺寸一般長9cm、寬6cm、厚3cm,泥質巖等松散標本要放入樣品袋。構造和化石標本要根據野外實際情況和需要確定標本尺寸。
采集的標本要有統(tǒng)一編號,其編號要與地質點號對應,如張巖子-東部落剖面第5個地質點采集的第1件標本,其編號可為ZYZ-5-1。其中ZYZ為剖面代號,5為該剖面地質點編號,1為該地質點第1件標本。堅硬、塊狀標本可以用記號筆直接寫上編號或在標本上貼膠布,再用記號筆寫上編號。泥質巖等松散標本編號直接寫在樣品袋上。
5. 剖面總結
野外實踐教學結束前,指導老師要組織同學進行剖面總結,內容包括剖面位置(起始點)、出露地層層序(包括地層接觸關系、代表性巖石類型、化石組合)、巖漿巖與典型構造現(xiàn)象等內容。張巖子-東部落地層、構造路線剖面總結示例如下:
張巖子-東部落地層、構造剖面東起張巖子村西陡崖,沿小路向西一直到東部落西山山前。該剖面出露太古界綏中花崗片麻巖、青白口系長龍山組和景兒峪組、燕山期閃長玢巖巖體、早寒武系府君山組下部和毛莊組。受東部落斷層影響,府君山組上部和饅頭組被第四系覆蓋。肉紅色綏中花崗片麻巖形成約為25億年前,呈巨大的巖基產出,是盆地結晶基底。長龍山組底部有厚約50cm的底礫巖,自下而上由2個沉積旋回組成,第1個旋回下部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巖向上過渡為黃綠色含鐵質粉砂巖、紫色細砂巖;第2個旋回下部為暗紅色鐵質中粒石英砂巖,向上過渡為紫色、紫紅色和青灰色泥質巖。長龍山組與下伏綏中花崗片麻巖為沉積角度不整合接觸。景兒峪組代表性巖石為紫色頁巖夾薄層或透鏡狀泥灰?guī)r,底部為黃褐色薄層中細粒石英砂巖,與下伏長龍山組為整合接觸。府君山組下部為暗灰色厚層狀薄片灰?guī)r,含三葉蟲萊得利基蟲化石,與景兒峪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府君山組上部和饅頭組被第四系覆蓋未出露。毛莊組為暗紫色泥頁巖夾紫色灰?guī)r透鏡體,含腕足及核形石化石,與第四系斷層接觸。該剖面巖漿巖主要為沿斷層侵入到景兒峪組的燕山期閃長玢巖巖體,該巖體呈近南北向小型巖株產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暗色礦物和斜長石。東部落斷層為該剖面主要構造,該構造走向近南北,傾向東,為一高角度正斷層。該斷層東面為第四紀盆地(平原),西面為東部落西山,沿山前形成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斷層三角面,并使東部落河沿斷層自北向南流淌。
6.室內資料整理
回到室內,小組同學要到教室對當天野外教學內容進行室內工作整理,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地質標本與照片整理與描述。標本采回后,在室內需要整理,在標本的右上角涂上油漆,寫上編號,進行標本登記。登記內容包括:巖石名稱、用途、采集位置、地層時代、采集時間、采集者。標本整理好后,小組同學要一起討論,從顏色、結構、構造、物質組成等方面對標本進行詳細巖性描述,并記錄在野外記錄本相應的地質點處。同樣,對野外照片也要進行整理,將照片導入計算機,對照片按照要求進行統(tǒng)一編號,然后編寫照片說明,并記錄在野簿相應地質點處。照片說明內容包括照片編號、巖石(構造、化石)名稱、地質時代、說明的地質內容或地質現(xiàn)象等。
(2)地質記錄補充與修改。受野外教學時間和條件限制,野外記錄可能存在錯誤或者疏漏,這些都需要進行室內記錄補充與修改。如野外巖性點描述不完整的,室內要對照采集標本進行詳細描述與記錄。為了保持野外記錄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對地質記錄的修改只能用鉛筆畫掉,不能用橡皮擦除再重新書寫。
(3)圖件完善與修飾。地質圖件不僅要求內容完整、準確,還要求清晰、美觀。因此需要對野外完成的信手剖面圖、地質素描圖等要進行必要的完善與修飾,內容包括檢查圖件內容是否完整、圖形要素(方位角、比例尺、圖例、圖編號與圖名等)是否齊全,地質符號是否準確等。對定稿的圖件還要進行必要的修飾,如地質線條的光滑,斷層、巖體界線的上色,關鍵地質界線的加粗等。
規(guī)范、全面和準確的地質現(xiàn)象觀察、描述和記錄是地質分析的基礎,也是綜合型和創(chuàng)新型地質人才培養(yǎng)的前提。為了提高野外實踐教學效率和效果,露頭地質剖面教學程序—模式化的頂層設計尤為重要,這也是指導老師重要責任之一(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教學示范和教學把關4個作用)。論文結合野外教學實際和前人研究成果,將露頭地質剖面實踐教學劃分為地質點識別與編號、地質點描述、信手剖面圖繪制、標本采集、剖面總結和室內資料整理6個環(huán)節(jié),提出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歸納總結出了以信手剖面圖繪制為綱、以地質點描述為核心的模式化地質剖面實踐教學方法。
[1] 曹文融,高遠.美國南加州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野外地質實習感受[J],中國地質教育,2008(1):53-56.
[2] 閆煜璞,李俊杰.地質類專業(yè)野外實習教學新探索[J].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2011(6):190-191.
[3] 胡杰, 賴旭龍.野外教學實習中的地質思維教育[J].中國地質教育,2000(2):39-41.
[4] 翟永紅. 野外地質實習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J].中國地質教育,1998(2):39-41.
[5] 孫士超. 石門寨地質概況及教學實習指南[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2.
[6] 柳成志,馬鳳榮.北戴河地區(qū)地質實習指導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6.
[7] 謝仁海. 煤田地質天圖學[M]. 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90.
[8] 陳戰(zhàn)杰,張鎮(zhèn).關于“豹皮灰?guī)r”的成因[J].礦物巖石,1991,11(2):41-46.
G642
A
1006-9372(2016)04-0066-06
2015-10-08;
2016-03-17。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教改項目(J160211,J160206);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2013102050020)。作者簡介:魯 靜,男,副教授,主要從事煤田地質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邵龍義,男,教授,主要從事沉積地質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投稿網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聯(lián)系郵箱:bjb3162@cugb.edu.cn
魯靜,邵龍義,楊敏芳.模式化露頭地質剖面實踐教學[J].中國地質教育,2016,25(4):66-71.
Title: Patternizing Practice Teaching of Geological Outcrop
Author(s): LU Jing, SHAO Long-yi, YANG Min-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