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月清
尋找“最佳方案”
——石油石化企業(yè)分離移交“三供一業(yè)”模式比較與路徑分析
■ 本刊記者 李月清
最多兩年時間,一場涉及數(shù)百萬人的國企去社會化改革將落下帷幕,屆時與國企相伴而生的“三供一業(yè)”管理模式將成為歷史。
這可能是新一輪國企改革中最復雜、涉及面最大的改革,以至于在剝離1.1萬個國企職能機構、分離72.24萬人之后再度重啟;這可能是新一輪國企改革中最棘手、最容易引發(fā)爭議的改革,以至于需要除國資委之外,更多地方政府和部門、更多社會機構和社會資本全方位參與解決;這恐怕也是史上最嚴厲的國企改革方案設計,不僅由頂層直接推動,而且確定了清晰的路線圖和精準的時間表。
按照時間表,根據(jù)《關于國有企業(yè)職工家屬區(qū)“三供一業(yè)”分離移交工作的指導意見》,A、2016年全國全面推進國有企業(yè)分離移交工作;B、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C、2019年起,國企不再以任何方式承擔相關費用,且“不得在工資福利之外對職工家屬區(qū)‘三供一業(yè)’進行補貼”。也就是說,國企分離移交“三供一業(yè)”這項改革的時間節(jié)點是2019年。
事實上,國家層面早就著手企業(yè)社會職能剝離工作,雖說這些剝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結果顯然并不盡如人意。
在企業(yè)經(jīng)營效益好的時候,將企業(yè)部分社會職能分離移交尚且如此困難,如今企業(yè)效益面臨較大壓力,繼續(xù)推進這項工作難度會更大,但這也凸顯了政府為國企減負的決心。
政府為何花費如此大力氣,不遺余力推進這項國企改革?剝離移交為何從占企業(yè)辦社會總量最大的“三供一業(yè)”開始?企業(yè)承擔“三供一業(yè)”為何是低效率的,是社會分工的退步?政府和企業(yè)“角色錯位”,為何會破壞社會效率和公平?而政府和社會承接企業(yè)社會化職能,不僅可以給企業(yè)減負,還可以明確二者的不同定位,使企業(yè)回歸市場主體地位?
一連串問號,都將在兩年內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