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上海 200433)
我國高考制度改革話語權重構與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探微
王彬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上海 200433)
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概念,產生原因很多,社會制度改革與政策調整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立足于話語權這個關鍵詞,在對現(xiàn)時期我國高考制度改革話語權及其中弱勢群體的特征、表現(xiàn)、利益表達途徑與方式分析后,認為我國高考制度改革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改革過程的科學性,切實防止政績工程、拍腦袋決策等現(xiàn)象;決策過程堅持群眾路線,傾聽來自各個不同群體的呼聲,防止少數(shù)人控制,以切實維護考生利益;加強部門協(xié)調與溝通,共同營造和諧的政策氛圍,為改革保駕護航;強化政策執(zhí)行力度與透明度,及時積極回應社會呼聲;過程開放、增進公眾理解與共同監(jiān)督,方能切實做好各項改革事項,正確引導改革方向,切實維護相對弱勢一方利益,彰顯社會公平正義。
高考制度;高考改革;話語權;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概念,產生原因很多,社會制度改革與政策調整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我國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深化,深層次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社會已經全面進入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觀念更加多元的時期。社會群體的不斷分化與整合,最終形成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高考制度是我國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的重要制度,高考制度改革也是我國綜合改革的措施之一,不可避免地帶來利益調整。近年來,社會呼聲紛繁復雜,加之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fā)展,利益表達途徑越來越多元,如何掌控改革中的話語權,充分保護相對弱勢一方的群體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已經是當前維護社會穩(wěn)定、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能否順利推進的重大議題。
正如前述,任何政策變動或改革,都是一次利益調整,那么,在我國高考制度改革過程中,存在哪些利益,哪些群體構成弱勢?所有這些都須在厘清概念的基礎上,再作深入分析。
自2002年朱镕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以官方名義提出“要對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的就業(yè)援助”[1]以后,針對弱勢群體的話題成為理論界熱議的焦點。“弱勢群體”雖然廣泛見諸于國外的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等文獻中,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學者一直回避使用“弱勢群體”,大多以“生活困難群體”來代替。我國學術界較早使用這一詞匯的學者,主要有鄭抗生、陳成文等人。鄭杭生在《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一書中提出:“社會弱勢群體是指憑借自身力量難以維持一般社會生活標準的困難者群體?!盵2]陳成文則是從社會學的視角認為,“社會弱者是一個在社會性自愿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盵3]2002年以后,社會弱勢群體研究逐漸興旺起來,并很快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
關于弱勢群體的定義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了資源的分配與權利的獲取上,比如吳鵬森就認為:“所謂弱勢群體,就是由那些在社會資源的分配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盵4]張敏杰認為:“所謂弱勢群體,指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tài)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盵5]“弱勢群體是指社會上的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條件制約,缺乏較強的競爭力,不能或只能很少地占有社會資源,因此只能獲得甚至不能獲得較好的職業(yè),只能維持生存的生活,缺乏抵抗種種風險的能力,并在政治上、經濟上和心理上處于社會邊緣?!盵6]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對弱勢群體的產生原因、產生機理以及利益表達途徑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最近學者又進一步豐富了其內涵,認為弱勢群體的產生,不僅有其自身的自然因素(身體、心理等自身條件及其所處地理位置等要素),更是由于制度轉型而造成的。比如,胡程鵬就認為:“弱勢群體是指社會結構急劇轉型和社會關系失調,或者一部分人由于自身原因(競爭失業(yè)、疾病,年老體弱、殘疾等)造成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不適應,并且出現(xiàn)了生活障礙和生活困難的人群共同體?!盵7]王思斌雖然并沒有直接從概念入手,但他認為:“社會弱勢群體是一個分析現(xiàn)代社會的經濟利益分配和社會權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會結構的不協(xié)調、不合理的概念?!盵8]他是從弱勢群體的分析方法以及產生原因等方面進行闡述的。
其實,弱勢群體不僅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且還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概念。就一般而言,它是指在一定時空條件下,社會上總會存在這么一部分人,他們由于先天和后天的條件制約,不能或只能很少地占有社會資源,處于競爭的弱勢地位,從而導致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和心理上處于社會邊緣。弱勢群體的構成不僅受制于個體的先、后天因素影響,而且受制于社會制度變革等因素影響,它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1.2.1 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價值取向與利益調整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高考制度經歷過很多次改革,它為祖國建設選拔了數(shù)以億計的各類后備人才,人才選拔觀一直處于我國歷次高考制度改革中的強勢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力資本理論的興起,大學教育成為提升人力資源附加價值的重要途徑,人民群眾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呼聲與需求不斷上升,有力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政策的實施,入學“并軌”改革完成,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攀升,使我國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眾化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觀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我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仍然是稀缺資源,在望子成龍的背后,高考失利就是一個家庭的失敗。因此,不允許失敗已經成為目前每個考生家庭沉重的心理負擔,相比過去,競爭態(tài)勢有愈演愈烈之勢。
1.2.2 我國高考制度改革中的弱勢群體特征與形成原因
一般來講,弱勢群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前者是因為生理原因,如身體殘疾、心智不全、心理疾病等,而后者是因為社會原因,在這里特指高考制度改革所造成的弱者。關于前者所形成的弱勢群體,更多已被列入社會救濟對象,本文更多關注的是后者——因高考制度改革造成的弱勢群體。它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第一,制度與政策上的弱勢。這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當前我國高考政策改革仍受政府主體價值觀和部分精英決策階層的影響較大,相近群體的得益越多,必然導致另一部分群體,例如農村子女、一般工人家庭子女等得益越少。二是由在政策理解與解讀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造成,我國高考制度是由一系列制度所組成,內容多、涉及面廣、程序越來越復雜,另外,伴隨改革所派生出許多新的專業(yè)名詞,所有這些應如何正確理解并解讀,已經實質影響到很多考生的利益。
第二,由于文化、習俗等背景的先天不足。這主要表現(xiàn)為考生所在地區(qū)文化與背景差異、家庭受教育程度、所處社區(qū)的整體受教育程度等。這種“不能選擇出身”因素直接導致教育起點上的不公平。
第三,中學教育過程差異帶來的不公平。目前,我國的發(fā)達地區(qū)與欠發(fā)達地區(qū)、城市與鄉(xiāng)村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廣大邊遠地區(qū)的農村考生成為現(xiàn)行高考制度下最弱勢的群體。
“話語權”一詞來源于西方學者葛蘭西,發(fā)展到今天,其內涵已經更加豐富。在中外學者的表述中,話語權包含著若干個層級。第一,話語權表現(xiàn)為權利。這屬于法學、新聞學范疇。在法學意義,它是指各國憲法均賦予每個公民依法享有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在新聞學意義,它是新聞自由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新聞自由權利中的表達權的一部分,是公民的一項不可讓予和剝奪的民主權利。第二,話語權是指話語權力。盡管每個人生理“音量”有高低差別,但是其效果或影響力并不憑“嗓門”高低。有的人,即使是拼死的吶喊,也悄無聲息;而有的人,一句話便可地動山搖。這就是話語權力,它因話語人的地位、話語語義的正義性、話語背景的差異而體現(xiàn)出不同效力。就成型的話語語義來講,它不同于國家專政機構的權力,它蘊藏于制度、知識、理性中,含有一種無形式的權威性。第三,話語權還表現(xiàn)為某種“游戲規(guī)則”。它規(guī)定了“在社會上誰有權說話,誰說的話能傳出去”[9]。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其實就是話語權的爭奪歷史。為此,但昭彬把話語權的發(fā)展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話語權的君神時代,人類社會早期,話語權掌握在代表世俗權威的君和代表宗教權威的神手中。其二是話語權的‘編輯’時代,隨著非官方媒體的出現(xiàn),話語權逐漸擴散到了君神以外的媒體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話語權。幾乎人人都可以向媒體‘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話語權。但是話語權沒有泛濫,因為編輯作為話語的‘簽證官’控制了擁有話語權的人的數(shù)量以及話語的內容與體裁等”[9]。
然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話語權的發(fā)展已經跨入第三個時代,即“自媒體”時代,傳統(tǒng)的“投稿”“審稿”“編輯”等過程均被省略,這為弱勢群體的話語權表達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
利益表達(Expression of interest)被作為一個政治學用語,是由美國學者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正式提出的一個概念:“當某個集團或個人提出一項政治要求時,政治過程就開始了,這種提出要求的過程稱為利益表達。”[10]它其實講明的是一個政治活動過程。
隨著利益表達概念及其理論的推廣,利益表達已經廣泛用于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其外延得到進一步擴充。在我國,王中汝與王立新的定義最有代表性,分別代表兩個領域。王中汝認為,利益表達就是“人們向各級公共權力機構或其組成人員反映、提出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訴求,并希望得到有力保護和促進的過程”[11]。此定義更側重于政治學定義。王立新則認為,利益表達是“指利益主體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利益要求,并試圖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手段來達到利益要求的行動”[12]。此定義更側重于傳媒與社會學角度定義。
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成熟的社會中,話語權與利益表達之間的關系,應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第一個層面,話語是利益主體利益表達的主要途徑,利益表達途徑有很多,話語只是其中一個途徑;第二個層面,話語權利是正當利益表達的法律保障,而話語權力則是利益表達能否成功的力量保障,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能將“自己的利益”反映出來,誰就能將“自己的意志”表達出來,誰就能引導社會輿論的走向。
對于弱勢群體而言,從律法層面上講,均享有平等的話語權與利益表達權利,但是由于話語主體的地位、經濟條件、表達能力缺失等原因,話語權缺失,其利益訴求往往難以實現(xiàn)。但是,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弱勢群體的話語表達內容和方式已經發(fā)生很大變化,特別對弱勢群體的新生代而言,提出自身訴求,尤其是在自身訴求提出后遭到忽視時,網絡已經成為他們最容易采取的表達渠道。
自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國各項制度中,黨和政府通過走群眾路線,深入群眾,調查民意,代替群眾的利益表達,在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這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確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公共決策成本,極大地提高了政策推行的效率。在我國整個高考制度改革中,這種情形也不例外,在整個人才選拔過程中,總是強調國家意志,以國家需要為出發(fā)點,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政府成為政策制定與改革的決策主體,政府主體也已經習慣了“為民做主”“替民做主”的作風,這使得我國人民群眾長期缺乏利益表達的主動性,利益表達機制建設滯后。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得到迅速改善,訴求多元化、參政意識、民主意識、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黨和政府盡管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與長遠利益,但不可否認的是,廣大民眾中已經存在許多特殊的個性化需求與利益,黨和政府根本已經無法包辦人民群眾的利益表達,也無法同時滿足多元化的利益訴求。
近年來,我國社會已經全面進入轉型時期,利益群體的多元化,強勢群體的出現(xiàn),資源的壟斷,已經影響到政府決策過程。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而教育問題中尤以高考制度改革問題為最多,群眾利益訴求廣泛,替考、作弊、頂替上學、自主招生等話題時常曝出新聞。另外,近年招生考試領域的部分腐敗分子的滋生,不僅敗壞了黨風、損害了政府形象與公信力,同時也帶壞了政府工作作風,削弱了黨和政府代表弱勢群體行使利益表達的能力。
在這樣的大背景中,加大招考領域腐敗懲治力度的同時,加快建立健全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均衡各利益群體利益訴求,顯得尤為迫切。
按照利益表達一般理論,利益表達的途徑與方式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制度內利益表達,另一類是制度外利益表達。制度內利益表達是在現(xiàn)有制度框架內,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利益表達行為。與制度內利益表達不同,制度外利益表達主要指,在制度內利益表達無效的情況下,采取非制度化的、極端的、非法的、甚至暴力的方式進行利益表達,維護自身利益。
就我國高校招生考試領域而言,制度內利益表達途徑主要以下幾個通道。
一是我國各級各類教育行政和管理機構。它們是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責任主體,代行各項招生考試事務的管理職能,因此,它們也是代替弱勢群體進行利益表達的最重要主體。
二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xié)商大會。各級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通過一年一度的代表大會所提出的議案來參與到我國高考制度改革進程中,應該說,這些提案對我國高考制度改革以及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社會團體。這主要是指我國目前各級政府指導下的專業(yè)研究機構、學會與協(xié)會,以及由招考專業(yè)研究人員所組成的民間機構,這些社會團體活躍著一大批專業(yè)研究人員,這些專業(yè)研究人員素質較高,具有較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一直以來都對弱勢群體的高考升學問題給予很多的關注。
四是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級招考機構所設立的信訪體系。
五是傳統(tǒng)的大眾傳媒。這主要包括各類專業(yè)研究雜志、新聞類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在我國高考制度改革過程中,傳統(tǒng)的大眾傳媒絕大多數(shù)都起到正面宣傳與引導的作用,也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在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仍有一些媒體在經歷產業(yè)化、市場化之后,在新聞理念、大眾傳播理念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極為重要的變化,為吸引聽眾、博觀眾眼球、找看點,以娛樂弱勢群體為賣點、歪曲解讀高考政策、嘩眾取寵,嚴重干擾了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有序推進。
制度外表達的形式,通常體現(xiàn)為非法形式。這些制度外利益表達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話語權的缺失使他們成為沉默和失語的群體,長期積累的怨氣乃至憤怒只能通過非制度途徑甚至是非法的形式表達出來。
值得指出的是,自媒體的出現(xiàn),也為我國高考制度改革中的一些弱勢群體提供了利益表達渠道。例如,部分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微博等。這些利益表達方式與途徑,目前由于缺乏法律制約,一直游離于制度約束之外,有些正當訴求也正因為這種新的方式所帶來的“賦權”[13]現(xiàn)象而最終得到政府的妥善解決。但在更多的時候,它也成為我國高考制度改革推進過程中的謠言發(fā)聲源與策源地。
從整體上說,一個國家的利益表達空間是相對有限的,社會群體間利益表達的空間也是此消彼長的。
為保護弱勢群體話語權,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保障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渠道的暢通,掌控我國高考制度改革話語主導權,在正確引導我同高考制度改革方面,應著力做好以下事項。
首先,我國高考制度改革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改革過程的科學性,切實防止政績工程、拍腦袋決策等現(xiàn)象。正如劉海峰教授等所說,我國的高考制度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治國尤如烹小鮮,須循序漸進[14]。
其次,決策過程應堅持群眾路線,傾聽來自各個不同群體呼聲,防止少數(shù)人控制,以切實維護考生利益。目前,我國高考制度改革中,其路徑與價值選擇依然受政府主體價值取向與部分精英階層的價值取向影響較大。
第三,加強與其他非教育部門的協(xié)調與溝通,共同營造和諧的政策氛圍,為高考制度改革保駕護航。
第四,強化政策執(zhí)行力度與透明度,及時積極回應社會呼聲。在面對公眾質疑與弱勢群體合理訴求時,政府與各級考試機構能否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回應,將直接關系到弱勢群體話語權的實現(xiàn)。對弱勢群體話語訴求的表達,哪怕是以非制度化的方式表達,都需要作出積極有效的回應,不能漠視,更不能將弱勢群體的表達行為視為不穩(wěn)定因素進行壓制。
第五,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做好高考制度改革的各項政策解讀與解釋工作,以正確引導改革方向。我國高考制度是一個系列制度,涵蓋考試報名、科目選擇、試題命制、考試組織與管理、評卷與成績發(fā)布及查詢、志愿填報、高校的招錄取與政策性審核等諸多方面,每個環(huán)節(jié)又派生出很多內容。有人曾經這樣開玩笑,考試機構的工作人員都不一定能完全搞清楚這些環(huán)節(jié)中的每一個問題,何況處于弱勢地位的考生與家長、公眾與媒體?因此,高考政策改革內容的權威解讀與解釋,不僅是增加公眾知情權的需要,更是避免政策誤讀的唯一途徑。
第六,過程開放、增進公眾理解與共同監(jiān)督,以切實做好各項改革事項。目前,上海市等部分省市在評卷現(xiàn)場和錄取現(xiàn)場對媒體與考生開放,這不僅增進了公眾理解,同時也是提升政府與考試機構公信力的有效手段。
[1]朱镕基.政府工作報告——2002年3月16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N].人民日報,2002-03-17(1).
[2]鄭杭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陳成文.社會弱勢者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20-22.
[4]吳鵬森.論弱勢群體的“社會報復”[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1):58-59.
[5]張敏杰.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弱勢群體及其社會支持[J].浙江學刊,2003(3):126-127.
[6]沈立人.中國弱勢群體[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5:23-25.
[7]胡程鵬.弱勢群體——中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2(4):51-52.
[8]王思斌.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3):19-22.
[9]但昭彬.話語權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5:21.
[10]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178-179.
[11]王中汝.利益表達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發(fā)展[J].科學社會主義,2004(5):39-42.
[12]王立新.試論我國社會分層中人民利益表達制度的建構[J].社會科學,2003(10):45-50.
[13]成奇.微博事件中弱勢群體賦權現(xiàn)象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27-30.
[14]劉海峰,李木洲.兼顧公平與科學的高考改革[J].中國考試,2015(9):3-9.
The Reconstitution of Discourse Right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terest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WANG Bin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al Examinations Authority,Shanghai 200433,China)
Vulnerable groups are relative.Multiple causes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and a critical one of which is system reform and policy adjustment.Focusing on the discourse righ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their interests expression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Our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Firstly,the top-level desig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process of the policy reform should be more scientific.Secondly,multiple interest groups should be involved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students.Thirdly,intensiv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gencies are needed to facilitate the policy reform.Moreover,eff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its transparency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public opinions should be addressed timely.Last but not least,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supervision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a real sens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Discourse Right;Vulnerable Groups
G405
A
1005-8427(2017)06-0033-6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6.005
(責任編輯:周黎明)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2014年度一般項目“我國高考制度改革中的話語權與弱勢群體保護研究”(項目編號:B14061)的研究成果。
王彬(1968—),男,博士,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