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王建江
淺談童話故事對孩子道德意識建立的影響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王建江
當今,早期閱讀逐漸成為了各國幼兒教育專家們關(guān)注的重點。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幼兒園利用童話故事,尤其是通過童話普遍存在的道德立場和隱喻敘事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并以此來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看到的一切,對他精神面貌的構(gòu)成具有重要意義?!焙⒆觽儠晳T運用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感知到的一切看作是有生命的、有聯(lián)系的、有故事的世界。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童話對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影響深遠,以至于當孩子們長大成人后仍然會把童話當作童年經(jīng)驗的屏蔽記憶。特別是近幾年少兒讀物中流行的“繪本”,更是讓孩子們的閱讀體驗得到了提升。繪本以其精美的畫面,詼諧幽默的語言,“情景化”的方式,直觀可感的形象,讓孩子們可以完全置身于某個人物的某種處境,讓他們能夠參與、扮演并更好地換位進行虛擬實踐,體驗不同角色在不同境遇里的感受,從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這也是現(xiàn)在一些幼兒教育研究者們所常常說到的“戲劇教育”。
正如霍華德·加德納所說,兒童并不學習道德原則,而是效仿有德行的人,由此可以解釋為什么灌輸與說教對兒童來講總是低效或無效的。童話故事里的主人公常常對兒童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兒童也習慣性地把自己等同于主人公,并在閱讀后自然地效仿和學習主人公。以《虎斑貓和黑貓》為例,故事大致為:一只誘人的桃子激起了虎斑貓和黑貓的占有欲,于是不可避免的爭搶開始了。從牙齒到爪子,從長處到絕招,從外表到內(nèi)心,兩只貓咪互相比了個遍。一旦哪方占據(jù)上風,另一方勢必力挽狂瀾,掙回面子。在最后的跑步對決中,虎斑貓摔倒了,黑貓趁機超過了虎斑貓,眼看勝利在望,黑貓卻又忽然轉(zhuǎn)身,背起了摔倒的虎斑貓。這個童話故事里并沒有任何說教,卻又極致地表現(xiàn)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詮釋了友情的可貴,作者以富含游戲精神的故事和繪畫,將孩子的爭強好勝和稚趣善良的天性展露無遺。正是因為童話故事更多的是情景化展現(xiàn),能讓孩子容易地走進故事里去,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不自覺地就參與到虎斑貓和黑貓的爭斗中,當然,孩子也會很自然地明白,有時候朋友之間的友情要比一只桃子更珍貴。
類似這樣的故事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guān)系,也以文學的方式揭示了人性中相通的東西,像自私、占有欲、好勝心、貪婪、甚至是自卑和自傲,蘊含著普遍的道德與倫理的基礎(chǔ),具有打動人心的文學品質(zhì)。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虎斑貓或者黑貓,因為想得到自己的期待,而通過一些只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爭取,在某一瞬間,貪婪和占有欲讓我們忘記分享也可以得到。我們很清楚地認識自己,并能夠在弱者面前無限放大自己的長處。但最終,我們會在內(nèi)心最深處的善良里選擇比物質(zhì)更珍貴的東西——情感,這種斗爭的勝利就是道德在助推。有的家長或者教師在給孩子們讀完一篇童話故事后會習慣性地問:你學到什么了?有什么收獲?童話不是寓言,如果我們的童話故事都是以孩子們總結(jié)某些道理來結(jié)尾,那么和生硬的灌輸又有什么區(qū)別?道德并不是語言可以簡單描述的,道德教育的成功與否也不在于孩子是否知道了其中的某種道理,在筆者看來,孩子在閱讀完一篇童話故事后,是否找到了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否很自然地模仿故事里塑造的道德準則形象才更為重要。
繪本童話的閱讀,可以引發(fā)孩子們在故事角色虛擬扮演和參與中的思考,孩子們會根據(jù)自己對世界的感知體會故事主人公的感受,并根據(jù)這種感受猜測故事接下來的發(fā)展,當他們的猜測和主人公的判斷、決策以及行為相互吻合,并在故事中得到美好的結(jié)局,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對其道德判斷的肯定和鼓勵,孩子們會在這種鼓勵中摸索出我們希望他們所構(gòu)建的道德意識和準則。反過來說,如果故事的主人公的決策、行為和孩子們的預(yù)測發(fā)展相反時,孩子們也會在父母讀故事的語調(diào)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里找尋到自己應(yīng)該做出的道德選擇,并通過童話故事的主人公體驗到正確道德選擇帶來的甜美感受。這種閱讀體驗在引發(fā)孩子的想象之后,讓孩子有了更大的興趣去進行閱讀,繼而判斷和分析,樹立對真、善、美的衡量標準。
當我們正確地引導(dǎo)孩子閱讀童話,并通過自己的行為踐行童話故事里道德準則形象所為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會回贈給我們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