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東
關于殷商及其以前婚禮上是否用樂之事,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皆鮮有記載,故而難以考證。周代創(chuàng)立了完備的禮制體系,對于婚禮的規(guī)定也較為嚴格。按《禮記·昏義》和《儀禮·士昏禮》載,周代制定了較為固定的婚禮程序,即所謂“六禮”①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環(huán)節(jié)。參看《儀禮·士昏禮》。?!坝H迎”為“六禮”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婚禮用樂與否也在其中有所體現(xiàn)。
歷來學者據《禮記·郊特牲》和《禮記·曾子》的記載,認為先秦婚禮不用樂,對于其不用樂的原因解釋則稍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其一,以鄭玄、孔穎達為代表,遵從《禮記》所載,認為婚禮不用樂的原因是為了讓新婚之婦不受屬陽氣之樂的影響,使其靜思其義以修婦德?!抖Y記·郊特牲》載:“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孔穎達解釋說:
昏禮所以不用樂者,幽深也。姑使其婦深思陰靜之義,以修婦道。樂,陽氣也者。陽是動散,若其用樂,則令婦人志意動散,故不用樂也?!抖Y記·曾子問》載:“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笨追f達疏:“所以不舉樂者,思念己之取妻,嗣續(xù)其親,則是親之代謝,所以悲哀感傷,重世之改變也。”孔穎達對兩處記載的解釋似乎有所差異,皆因依文而解之故?!抖Y記·郊特牲》強調的是使新婚之婦要靜心以修婦德,故而不能用樂。《禮記·曾子問》則注重新婚夫婦即將從舅姑手中主持家務之權,希望其顧念舅姑之德,努力持家,故而是沉重之事,不宜舉樂。其實兩者本質上都是希望新婚之婦靜心修德,不受外界干擾,因此婚禮不用樂,婚禮不賀。
其二,以呂思勉為代表,認為先秦婚禮不用樂是古代劫掠婚①劫掠婚,指的是男子未得女子及其父母等親屬的同意,用掠奪的方式強迫女子為妻。參看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78頁;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頁。的遺跡:
外昏之初,始于劫掠,說已見前。其后鑒于爭奪之不可為常,則稍變?yōu)橘I賣。女權昌盛之地,女子不樂往嫁者,亦以服務昏代之。逮社會益演進,財權皆操于男子之手,乃復為買賣。而生計益裕,嫁女者不復計人力之損失而求償,而禮亦益文,則又變?yōu)槠溉ⅲ仕^六禮也。親迎之必以昏,昏禮之不用樂,皆劫掠之遺跡。①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頁。
古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個人開始擁有私有財產。與此同時,男性在社會上的作用和地位逐漸提升,父系氏族出現(xiàn);母系社會瓦解,女子的社會地位下降,并慢慢淪為私人財產,成為劫掠的對象之一。既為劫掠婚姻,婚禮自然需要悄悄進行,而不會大肆舉樂宣揚。
然而,劫掠婚姻大多存在于游獵時代,而周代已經進入了早期農業(yè)時代,用劫掠婚姻來解釋“婚禮不用樂”似有不妥。另一方面,《禮記·郊特牲》和《禮記·曾子問》所載是周代的士婚禮,劫掠婚這種野蠻且落后的習俗,必然是與周禮格格不入的。即使存在劫掠婚姻的遺跡,亦應該存在于少數民族和中原以外的蠻夷之地。
其三,以彭林為代表,認為先秦婚禮異姓聯(lián)姻,只是延續(xù)宗族,自然不需要大張旗鼓:
由《士昏禮》可知,先秦婚禮相當簡樸,不僅夫婦的菜肴僅有數品,而且沒有慶賀和舉樂的儀節(jié)?;橐鍪钱愋灾g的聯(lián)姻,目的是繁衍宗族,家家皆有,人人必經,因此無喜可賀,無樂可舉。②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40~141頁。
《國語·鄭語》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薄蹲髠鳌べ夜辍芬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币虼耍艽鷮嵭型詹换?,異姓聯(lián)姻的原則。然而,在先秦人看來,婚姻乃人生大事?!抖Y記》《儀禮》等文獻對婚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規(guī)定十分詳盡,足見周人對婚禮之事的重視。彭林用婚姻乃“延續(xù)宗族,平常之事”來解釋“婚禮不用樂”,未免有些牽強。
以上三種觀點雖然對婚禮不用樂的解釋各異,但都認同先秦婚禮不用樂之說。然而先秦婚禮是否真的不用樂呢?對比《詩經》《史記》等文獻記載,可見事實并非如此。
雖然大多學者都持“先秦婚禮不用樂”的觀點,也有少數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主要有兩個反對意見:(1)先秦婚禮用樂在平民階層中存在;(2)先秦時期,中原以外地區(qū)存在婚禮用樂的習俗。
《禮記》所記載的僅是士階層以上的婚禮儀節(jié),因此,在平民階層中存在婚禮用樂的習俗,這一點在《詩經》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印證。例如《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關于《關雎》是否為婚嫁詩,歷來爭議頗多?!睹娬x序》曰:“《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方玉潤《詩經原始》亦說:“此詩蓋周邑之詠初昏者,故以為房中樂,用之鄉(xiāng)人,用之邦國,而無不宜焉?!雹俜接駶?《詩經原始》,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1頁?!睹娦颉泛头接駶櫧哉J同這是婚嫁之詩,而《毛詩》相對其他文獻在年代上更近《詩經》,故而更為可信。因此,《關雎》可以認為是婚嫁之詩,其中“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兩句,則體現(xiàn)了先秦婚禮上用樂的情形。
《詩經·周南·關雎》是否為婚嫁詩尚且存在爭議,但《詩經·小雅·車舝》則可以確定為婚嫁之詩?!盾嚺r》之詩中亦有關于婚禮用樂的記載: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肴,式食庶幾。雖無德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鮮我覯爾,我心寫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我慰心。
朱熹《詩集傳》云:“此燕樂其新婚之詩?!雹谥祆?《詩集傳》,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62頁。因此,詩中“雖無德于女,式歌且舞”“四牡,六轡如琴”,無不是展現(xiàn)了新婚之時,新郎親
迎新娘,載歌載舞、鐘鼓齊鳴的歡樂且壯觀的場面。
《詩經》中還有一類用琴瑟等樂器來比喻婚嫁之時夫婦和諧的場景,如《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中“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又《詩經·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等。此類詩雖然沒有直接表現(xiàn)婚嫁用樂的情況,至少也能說明婚嫁與燕樂相關。
《史記·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①《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36頁?!对娊洝分械脑姼璐蠖嗯c樂器相配而歌?!对娊洝分娪执蠖嗖勺悦耖g,反映平民階層的生活習俗。因此,《詩經》中的婚嫁詩所描寫的婚嫁之時用樂的場景,足可為先秦平民階層存在用樂風俗之證。
另一方面,周代禮樂所化并未遍及蠻夷戎狄之地,在中原以外的地區(qū)受影響極小。因此,在婚嫁習俗上并不一定與中原相同,婚禮上用樂也就不必奇怪,楚國即是這一方面的代表。王勇認為: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婚禮一般不用樂,親朋也不致賀,新郎迎娶新娘后,只設一家宴而已……而楚人性格活潑,感情濃烈,經常用歌抒發(fā)胸懷,楚國婚姻也充滿了歡快和別致的情調。歌在楚人的婚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②王勇:《楚文化與秦漢社會》,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264頁。
雖然此觀點中并未提到楚國人婚嫁用樂情形,但以楚人好歌的風俗,歌唱必然以樂器相配,故而楚國人在婚禮上用樂,很大程度上是可能存在的。
不僅楚地如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國也存在婚禮用樂的情況。如《史記·貨殖列傳》載:
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作奸治,多美物,為倡優(yōu)。女子則鼓鳴瑟,踮屣,游媚富貴,入后宮,遍諸侯。①《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63頁。
中山國有殷商遺民,尚且保留了殷商時期的游走婚姻習俗。從“女子則鼓鳴瑟”可見,中山地區(qū)婚嫁存在婚禮用樂的習俗。
《禮記·郊特牲》載:“昏禮不賀,人之序也?!编嵭⒔庹f:“序,代也。”其意在表明,男子結婚之后將代替父親主持家中大事,而新婦則替代舅姑操持家務,代序之間的輪替,使得人們不能無所感傷。因此,婚禮也就沒必要大肆慶賀。《禮記·曾子問》也與《郊特牲》所說大致相同,《曾子問》引孔子之語,云:“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笨追f達疏:“所以不舉樂者,思念己之取妻,嗣續(xù)其親,則是親之代謝,所以悲哀感傷,重世之改變也。”
自鄭玄、孔穎達立此說以來,后代學者基本沿襲其觀點而少有變更。例如明代學者王夫之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序,世次也。將來者進則成功者退,人子之所憂懼也。”②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四冊《禮記章句》,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660頁。清代學者孫希旦說:“昏禮,舅姑授婦以室,子有傳重之端,則親有代謝之勢,人子之所不忍言也。故不賀。”③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11頁。此外,清代學者朱彬引宋代方性夫之言,也認為婚姻的意義在于兒子替代父親,新婦替代舅姑接管家庭事務,在于新舊勢力的輪替。婚姻只是作為這種交替的過程或者方式,因此并沒有值得慶賀之處。④朱彬:《禮記訓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00頁。近代也鮮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直至現(xiàn)代學者涂石對這一問題稍有不同的看法,并作了一些考證。
他認為雖然婚姻對于女子而言并非幸事,因為女子婚后失去了在娘家時的相對自由,而成為夫家的勞動力和生育工具;但對于男方來說確是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因為男方借此可以延續(xù)自己宗族,且為家族得到了一個新的勞動力。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婚禮的慶賀自然習以為常。①涂石:《“古代婚禮不賀、不用樂”辨》,《學術論壇》1986年第1期,第29頁。雖然涂石的觀點缺少客觀的材料支持,但無疑為先秦婚禮是否慶賀這一問題的研究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禮記·昏義》云:“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大多學者據此認為,儒家所倡導的婚禮并不以當事男女的幸福為出發(fā)點,而是一方面為了密切兩個家族的關系,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傳宗接代,延續(xù)家族。在新舊交替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作為子女則不能不為老一代的謝幕而感傷,所以婚禮也就沒有慶賀的理由。然而,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量這句話的含義?;槎Y的達成可以密切兩個宗族的關系,并且為宗族的存續(xù)發(fā)揮作用,因此對于君子來說是人生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既然婚禮在先秦時期被人們當做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又怎會沒有相應的慶賀儀式。這一點在《禮記·曲禮上》中有所體現(xiàn):“賀取妻者,曰:‘某子使某,聞子有客,使某羞?!氄卟灰载斬洖槎Y,老者不以筋力為禮?!编嵭诮忉尨司浣浳臅r說:“謂(賀婚者)不在賓客之中,使人往者。羞,進也,言進于客。古者謂候為進,其禮蓋壺酒、束脩若犬也。不斥主人,昏禮不賀?!笨追f達為鄭玄之語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認為:
親朋友有昏,己有事礙不得自往,而遣人往也。案《郊特牲》云:“昏禮不賀,人之序也?!贝嗽瀑R者,聞彼昏而送筐篚,將奉淳意,身實不在為賀,故云賀,而其辭則不稱賀。
鄭玄意在解釋經文,而孔穎達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則,二者都認為先秦婚禮雖然婚禮上有賓客前往慶賀,但并不直接對婚主(新郎)說祝賀新婚之類的賀辭,送的賀禮也并不直言為慶賀新婚而送的禮物。于是新婚賀辭就變成了“聞子有客”,賀禮就成了贊婚之“羞”。鄭玄和孔穎達的解釋看似與《郊特牲》所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并行不悖,然而仔細辨別可以發(fā)現(xiàn),先秦婚禮上,親朋賓客都參與其中,并且還有壺酒、束脩等禮物用來贊婚。雖無賀婚之辭,然則有慶賀之實。此說在《禮記集解》中也可稍作印證:
呂氏大臨曰:“賀者,以物遺人而有所慶也?;瓒Y不賀,人之序也。雖曰不賀,然為酒食以召鄉(xiāng)黨僚友,則聞遺不可廢也。故其辭不曰‘昏禮’,而曰‘有客’,則所以羞者,佐其供具之費,以待鄉(xiāng)黨僚友而已,非賀也。言賀,因俗之名?!雹賹O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47~48頁。
由此可以看出,先秦婚禮雖無慶賀之辭,無賀禮之名,然而舉辦婚禮的主人依然會設宴款待賓客,賓客也會以“聞子有客”、借“羞”之名來對主人的新婚表示祝賀。此外,呂大臨在此段話中還提到“言賀,因俗之名”,此所謂“因俗”,即是沿襲民間慶賀習俗之名?!盎瓒Y不賀”作為士禮,是官方規(guī)定的一項禮制,但所謂“不賀”,僅僅只是不說慶賀之辭,具體的慶賀活動還是真實存在的。
自《禮記·郊特牲》及《禮記·曾子問》載先秦“昏禮不用樂”之禮,秦漢至隋朝的文獻關于婚禮用樂情況的記載,皆與《禮記》相差無幾。②陳戍國:《詩經芻議》,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105~108頁?!独m(xù)漢書·五行志一》注引《風俗通》云:“靈帝時,京師賓昏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續(xù)以挽歌。”《魁櫑》是喪家之樂,固不可用于婚禮之上。靈帝時期,已近東漢末年,禮崩樂壞,所以此時雖記載婚禮用樂,然而并不符合禮制?!稌x書·禮志》也記載了婚禮上出現(xiàn)樂器,但僅僅是作為擺設而備:
升平八年,臺符問:“迎皇后大駕應作鼓吹不?”博士胡訥議:“臨軒《儀注》闕,無施安鼓吹處所,又無舉麾鳴鐘之條?!碧M醣胫?“婚禮不樂,鼓吹亦樂之總名?!秲x注》所無者,依婚禮。今宜設而不作?!贝耸掳l(fā)生在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迎娶王皇后之時。當時婚禮程序大致也遵循“六禮”進行,但是在親迎階段是否用樂的問題上則有所不同。博士胡訥和太常王彪認為,雖然前代在婚禮上有鐘鼓等樂器,但還是應該遵照周代“昏禮不舉樂”的原則,不能鳴鐘敲鼓。
關于“婚禮用樂”之禮,最早見于《新唐書·禮樂志八》:
初昏,尚食設洗于東階,東西當東溜,南北以堂深。后洗于東房,近北。設饌于東房西墉下,籩、豆各二十四,簋、簠各二,登各三,俎三。尊于室內北牖下,玄酒在西。又尊于房戶外之東,無玄酒。坫在南,加四爵,合巹。器皆烏漆,巹以匏?;屎笕氪箝T,鳴鐘鼓。
這是唐代關于皇帝迎娶皇后時所規(guī)定的禮節(jié)。在親迎階段,皇后入大門,兩邊鐘鼓齊鳴奏樂。此外,《唐會要》卷八十二也有類似記載:“乃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滯淹時。邀致財物。動逾萬計。遂使障車禮貺。過于聘財。歌舞喧嘩。殊非助感?!雹?宋)王溥:《唐會要》卷8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57頁。由此可以看出,隋朝以前,婚禮上并未出現(xiàn)用樂之禮;“昏禮用樂”是在唐代才正式成為官方認可的合乎禮法的行為。
“昏禮不賀”,無賀之名,有賀之實。在漢代以前,婚禮慶賀在名義上并未得到官方的認可,僅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存在。這種狀態(tài)在漢代以后有所變化,婚禮慶賀逐漸由民間習俗上升為官方禮制。
《漢書·田蚡傳》說:“蚡(田蚡)取燕王女為夫人,太后詔召列侯宗室皆往賀?!庇帧稘h書·王莽傳》云:“莽兄永有子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內婦,賓客滿堂。”兩則材料都反映了在西漢時期,“婚禮不賀”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官方也不再限制婚禮慶賀的行為。直至漢宣帝時期,婚禮慶賀成為官方的正式禮節(jié)?!稘h書·宣帝紀》載:
五鳳二年,詔曰:“夫昏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xiāng)黨之禮,令民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
漢宣帝以詔令的形式確定了婚禮慶賀的合法性,使得婚禮慶賀之禮或俗名副其實。
周代禮制對于“昏禮不用樂”“昏禮不賀”的規(guī)定,是對士以上階層所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然則“禮不下庶人”,士以下的平民階層,他們并不一定會遵循禮制,因此民間存在“昏禮用樂”“昏禮慶賀”的習俗也不足為怪。此外,周禮未曾化及的蠻夷之地,其上層人士也不一定會遵從禮制。例如楚國尚且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①《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692頁。,又怎會按照周禮所規(guī)定的婚禮不能舉樂、不能慶賀的細枝末節(jié)之禮來行事。另一方面,在“昏禮不賀”上,周代禮制并未禁止婚禮慶賀,只是在婚禮上不言慶賀之辭,但有慶賀之實。
春秋以后,隨著周王室的衰微,周代所創(chuàng)立的禮法逐漸被破壞。“昏禮不用樂”“昏禮不賀”的禮法亦被廢置。所謂“禮失求諸野”,在婚禮用樂與否、慶賀與否的問題上,則是“禮失求諸俗”。因此,作為“昏禮用樂”“昏禮慶賀”的民間習俗逐漸被推廣,并最終得到官方認可,成為正式的禮節(jié)。這其中體現(xiàn)了一個“禮俗相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