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望海樓學記
——王運熙先生的治學格局、方法和風格

2017-01-28 12:33:16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文集文學

楊 焄

名師學案

望海樓學記
——王運熙先生的治學格局、方法和風格

楊 焄*

王運熙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尤其在樂府詩、《文心雕龍》、李白詩、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等領域做出了卓著的貢獻。在治學格局方面,他注重匯通文史,統觀全局。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主張充分占有并準確理解文獻資料,實事求是地還原歷史原貌。在學術風格方面,則呈現出見微知著、通達平實的特點。

王運熙 治學格局 研究方法 學術風格

王運熙先生1926年6月出生于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qū))衛(wèi)城區(qū)扶王鄉(xiāng)。因為幼時家里靠近杭州灣,可以清晰地聆聽到海潮早晚漲落的聲音,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盡管后來遷居至市區(qū),還是時?;叵肫甬斈旮S母親漫步海濱拾取貝殼的情景,晚年便自署書齋名為望海樓,以寄托感念懷舊之情。年少時遭遇戰(zhàn)亂,由擔任中學國文、歷史教員的父親指導,在家自習經史詩文,開始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興趣。1943年秋進入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中文系學習,課余時間除了嘗試創(chuàng)作散文、小說之外,還廣泛瀏覽了梁啟超、王國維、楊樹達、陳寅恪、胡適、顧頡剛、馮友蘭、鄭振鐸、聞一多等近現代文史學者的論著,進一步豐富學識,增廣見聞。1947年夏畢業(yè),因成績優(yōu)異而留校任教,此后一直在復旦大學中文系工作。1978年晉升為教授,長期擔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1981年籌劃成立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并出任所長,直至1996年退休。曾先后擔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會長、中國李白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會長等職務。2014年2月因病逝世,享年88歲。

王運熙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史及文學批評史研究,主要興趣集中于漢魏六朝和隋唐五代時期,在樂府詩、《文心雕龍》、李白詩、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等眾多研究領域都卓有貢獻,蜚聲海內外學界。主要著述有《六朝樂府與民歌》(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5年)、《樂府詩論叢》(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增補本)、《文心雕龍?zhí)剿鳌罚ㄉ虾9偶霭嫔纾?986年,2005年增補本)、《中國古代文論管窺》(齊魯書社,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增補本)、《樂府詩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增補本)、《望海樓筆記》(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中古文論要義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談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與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等,以上各種經修訂增補后,匯集為5卷本《王運熙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另與顧易生先生共同主編了3卷本《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85年)、7卷本《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6年)以及兩卷本《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其中7卷本《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龐大、內容最豐贍的批評史著。王運熙先生與弟子楊明先生合作撰寫了其中《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和《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兩卷。此外還主編過《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署名“復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編”)、《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修訂本,改題為《李白精講》)、《唐詩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等。

一、博采旁搜、宏通開闊的治學格局

在長達60余年的學術生涯中,王運熙先生的研究重點有過數次變化,治學領域也隨之不斷擴大。自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專注于漢魏六朝文學,除了反復研讀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丁福保輯《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之外,又受陳子展先生的指點,仔細閱讀了《漢書》、《晉書》、《宋書》等史籍。還時常翻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目錄學著作,深入了解治學門徑和學術源流。從50年代中后期開始,因為授課需要而逐步轉向唐代文學研究。到了60年代初,協助朱東潤先生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參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部分的注釋和審定工作。又協助劉大杰先生編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劉大杰先生因病逝世后,改由王運熙先生與顧易生先生主編),負責撰寫先秦至隋唐五代的大部分內容,研究興趣也拓展至中國古代文論。“文革”期間雖然被迫中斷研究工作,但因為參加《舊唐書》、《舊五代史》的整理點校,系統研讀了大量相關史書。自70年代中后期以后,肆力于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側重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兩個時段。擁有如此豐富曲折的治學經歷,使他在研究中特別注重匯通文史,統觀全局,努力將文學史研究和批評史研究相互結合,逐漸形成了博采旁搜、宏通開闊的治學格局。

王運熙先生的學術生涯起步于六朝樂府詩研究,從一開始就呈現出極為鮮明的史學考辨色彩。自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后,伴隨著對民間文學和白話文學的大力倡導,樂府詩也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黃節(jié)、梁啟超、陸侃如、羅根澤、蕭滌非、余冠英等都有過較為深入的研討。王運熙先生在充分借鑒前輩學人成果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熟悉史籍文獻的優(yōu)勢。在《吳聲西曲的產生時代》、《吳聲西曲的產生地域》、《吳聲西曲雜考》、《論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聲》等一系列論文中,通過鉤稽排比大量史料,對南朝吳聲、西曲產生的歷史背景、地域特色、作者本事、調名淵源等問題做了窮原竟委、細致入微的探討,并嘗試去總結樂府詩在體制、內容、音樂等各方面的規(guī)律,從而彌補了其他學者在這些方面語焉不詳甚至理解有誤的缺憾。①王運熙:《吳聲西曲的產生時代》、《吳聲西曲的產生地域》、《吳聲西曲雜考》、《論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聲》,《王運熙文集》第1卷《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如在吳聲歌曲中經常出現的地名“揚州”,近現代學者往往誤以為就是隋唐以來的揚州。他則依據大量史料指出在六朝時“揚州”實指建業(yè)而言,為此還專門寫過一篇《吳聲、西曲中的揚州》,從歷史地理沿革的角度詳加考述。②王運熙:《吳聲、西曲中的揚州》,《王運熙文集》第1卷《樂府詩述論》。在隨后完成的《漢魏兩晉南北朝樂府官署沿革考略》、《漢武始立樂府說》、《清樂考略》、《說黃門鼓吹樂》、《漢代鼓吹曲考》等論文中,他又由六朝上溯至漢魏,著眼于職官、禮樂等制度的發(fā)展演變,細致梳理不同史料之間存在的歧異,并予以合理妥帖的解釋,由此勾勒出樂府官署的起源沿革,闡明了清商樂、鼓吹曲等樂曲門類的發(fā)展、演變及其性質、用途。③王運熙:《漢魏兩晉南北朝樂府官署沿革考略》、《漢武始立樂府說》、《清樂考略》、《說黃門鼓吹樂》、《漢代鼓吹曲考》,《王運熙文集》第1卷《樂府詩述論》。尤其是對黃門鼓吹樂的研討,前人受制于史料有闕,對其包含的具體內容大多不甚了了。王運熙先生幾乎窮盡了各類史傳、政書、類書、總集和別集里留存的資料,反復追索尋繹各種線索,最終推知其主要內容為相和歌和雜舞曲,幫助讀者對漢代樂府官署的設置和職能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這些論文大部分完成于30歲之前,卻顯示出高度的成熟穩(wěn)健。每一篇都是從文獻史料的比勘考訂入手,經由縝密嚴謹的辨析推導,最后才得出較為確切的結論,做到言必有據,無征不信,具有非常鮮明的實證特點,因而直至今日依然是研治樂府詩時必須參考的經典之作。

中國的學術傳統歷來強調文史不分家,王運熙先生在初涉門徑之時就精讀過大量史籍,并從中獲益匪淺,在隨后數十年的研究中也充分彰顯出文史交融互證的特點。有不少論文側重于揭示史籍的文學特點,如《范曄〈后漢書〉的序和論》一文,探討此書的序、論在思想、內容、體制、語言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④王運熙:《范曄〈后漢書〉的序和論》,《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就曾經得到過朱東潤先生的贊賞。⑤參見王運熙:《復旦中文系老教授二三事》,《王運熙文集》第5卷《望海樓筆記》。在《從〈文選〉選錄史書的贊論序述談起——談我國古代文論的一個特色》中,他著重剖析史書中贊論序述的文體特征,闡明蕭統編選《文選》時所采取的標準主要在于語言辭藻而非人物形象。⑥王運熙:《從〈文選〉選錄史書的贊論序述談起——談我國古代文論的一個特色》,《王運熙文集》第4卷《中國古代文論管窺》。這些研究都可謂別具只眼,另辟蹊徑,因而能夠有所創(chuàng)獲。有時他又注意通過史家的論述去考察文學觀念的變遷,如《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舊唐書〉的文學觀》、《兩〈唐書〉對李白的不同評價》、《〈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論〉、〈新唐書·白居易傳贊〉箋釋》等,逐一考察兩《唐書》對李白、韓愈、元稹、白居易等詩文名家的不同評價,借此反映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創(chuàng)作風氣和批評標準的巨大變化。⑦王運熙:《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舊唐書〉的文學觀》、《兩〈唐書〉對李白的不同評價》、《〈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論〉、〈新唐書·白居易傳贊〉箋釋》,《王運熙文集》第4卷《中國古代文論管窺》。能夠形成這樣的研究視角,顯然和他諳熟新、舊《唐書》等史籍密不可分。在撰著《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時,他還對魏徵、令狐德棻、李百藥、岑文本、姚思廉、劉知幾、劉昫等史家的文學觀念做過專題式的研討。正是將文學和歷史這兩門學科相互交織,彼此貫通,使得他的研究具有一種特別豐厚堅實的縱深感。

在考察一些重要文學觀念的演化遞嬗時,王運熙先生也擅長從紛繁復雜的史料中勾勒出傳承衍生的清晰脈絡。如《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體”》一文,通過對《典論·論文》、《文賦》、《文心雕龍》、《詩品》、《宋書·謝靈運傳論》、《南齊書·文學傳論》、《文鏡秘府論》、《滄浪詩話》等文獻的分析比對,又結合歷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出現的各種具體現象,指出“體”主要是指不同體裁作品的體貌風格,有時又標志著某位作家或某個作家群體的主要創(chuàng)作特色,甚至可以用來指稱某個時代的主要風格特征。①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體”》,《王運熙文集》第4卷《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不但在征引史料時顯得駕輕就熟,在研討辨析中也能夠提綱挈領。與此類似的還有《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文氣說》、《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文質論》、《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風骨論》、《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比興說》、《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文學批評中的文質論》、《文質論和中國中古文學批評》等論文,②王運熙:以上諸篇均載《王運熙文集》第4卷《中國古代文論管窺》。其中《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文質論》系與楊明先生合作。都能夠統領全局,擇取最有代表性的史料加以貫串整合,厘清這些概念、范疇的確切含義和發(fā)展軌跡。

即使在研究個別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質或是某部專著的思想內容時,王運熙先生也偏好從較為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去展開整體性的探討,而不是孤立、抽象地看待問題。如在《〈文心雕龍〉產生的歷史條件》中,他指出漢魏以來各體文章的大量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資料的不斷積累,為劉勰撰著此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與此同時,立言不朽的觀念、講談論說的風氣、玄儒兼綜的思想等學術風尚,也從不同角度促成了《文心雕龍》的誕生。在論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時,他都從大量文獻中采摭相關史料予以參照比較,盡可能復原相對完整的時代背景。最終得出結論,《文心雕龍》的寫作動機、思想傾向、具體論述乃至語言風格,與前代和同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學術風氣等都存在著非常密切的淵源關系。③王運熙:《〈文心雕龍〉產生的歷史背景》,《王運熙文集》第3卷《文心雕龍?zhí)剿鳌?。用宏觀的視野詳盡地考察《文心雕龍》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助于讀者深入領會其理論旨趣。與此相仿的論文還有《曹丕〈典論·論文〉的時代精神》、《鐘嶸〈詩品〉與時代風氣》、《陸機、陶潛評價的歷史變遷》、《陳子昂和他的作品》、《杜甫詩論的時代精神》、《白居易的〈新樂府〉》、《論李白的平交王侯思想》等,④王運熙:以上諸篇均載《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剁妿V〈詩品〉與時代風氣》系與楊明先生合作。在闡明各家創(chuàng)作風貌或思想觀念的形成過程時,絕不做浮泛蹈空的議論,而是切實從基本文獻出發(fā),認真追溯其淵源所自和流變始末。這樣一種治學傾向的形成,和王運熙先生一直主張系統認真地研讀史書,堅持全面完整地了解研究對象,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回顧自己的治學經驗時,王運熙先生還屢屢提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目答問》等目錄學著作對自己的幫助,認為從中獲取的教益,比起任何一位老師都要來得重要。這類著作通常具有學術史的性質,學者可以借此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狀況,追尋繼續(xù)考察的線索,確定深入探究的重點。①參見王運熙:《讀書要找指路燈》、《讀一些目錄學基本書籍》,《王運熙文集》第5卷《望海樓筆記》。他在撰寫《〈虬髯客傳〉的作者問題》之前,就是先從《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宋史·藝文志》等書目著錄中敏銳地發(fā)現其中存有疑點,隨后才進一步蒐求各類文獻史料,對小說作者進行查考。②王運熙:《〈虬髯客傳〉的作者問題》,《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傳統目錄學最為推崇“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宏闊境界,王運熙先生也力求將之貫徹在研究實踐之中。如《漢魏六朝樂府詩研究書目提要》就采用提要式目錄的形式,分為“正史及政書樂志”、“歌辭之編集、選錄、注釋”、“樂府研究專著”和“一部分論述樂府之著作”四大類,逐一介紹相關參考文獻。他在每一個類別中都擇取最重要的著作,融入自己的研究心得,介紹其內容,議論其得失,指示其版本,要言不煩而切中肯綮。③王運熙:《漢魏六朝樂府詩研究書目提要》,《王運熙文集》第1卷《樂府詩述論》。這既是對自己歷年來學術經驗的系統總結,也不妨視作一部視野開闊而又簡括精煉的樂府研究史。同樣類型的論文還有《郭茂倩與〈樂府詩集〉》、《簡論唐文文體》、《唐人的詩體分類》、《〈文心雕龍〉五十篇題解》、《總集與選本》等,④王運熙:以上諸篇均載《王運熙文集》第3卷《文心雕龍?zhí)剿鳌罚弧犊偧c選本》,《王運熙文集》第5卷《談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與研究》?;驅W⒁粫蚩v論一代,或貫通古今,都能夠俯瞰全局而成竹在胸,談言微中而綱舉目張。

王運熙先生歷來重視撰寫單篇論文,認為富有新意的單篇論文,其學術價值往往要超過系統性的論著。這并不意味著他的學術工作缺乏宏通高遠的整體觀,而是強調裁斷必由己出,提倡發(fā)表個人的獨到見解,不滿足于為了追求面面俱到而淪為簡單重復。他在《文心雕龍》研究領域先后發(fā)表過20余篇論文,每一篇固然是針對特定的研究對象進行論述,但最后結集成《文心雕龍?zhí)剿鳌窌r,由于涉及不同層面、不同環(huán)節(jié)的議題,各篇之間相互補充,彼此闡發(fā),這部論文集實際上也具備了專著的性質,為他撰寫《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中的《劉勰〈文心雕龍〉》一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如《唐代詩歌和小說的關系》一文,如數家珍般闡述了唐代詩歌和小說相互配合的不同方式,又附帶論及以敘事為主或帶有故事性的唐詩的主要題材類型。⑤王運熙:《唐代詩歌和小說的關系》,《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此文系與楊明先生合作。若不是對唐代詩歌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交融情況有著極其周詳的了解,毫無疑問是無法著筆的。他和楊明先生合作撰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和《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時,前期對每一位批評家、每一部批評論著都做了翔實的專題研究,如此積少成多,就日漸呈現出完整性和系統性,在梳理這兩個時期文學批評觀念的承傳流變時,對其遞嬗軌跡便能有深刻的理解和通盤的把握。足見宏觀的學術視野和微觀的個案研究之間并不構成矛盾,個別問題解決得越多,相互之間產生關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宏觀視野才不致于空疏浮泛。

由于治學領域在數十年中有過數次調整,學術旨趣也從專注史料考辨轉為兼顧理論闡釋,每當王運熙先生面對全新的研究對象時,經常會有意識地借鑒以往的成果來推進當下的研究,前后之間構成呼應貫通的關系。他在研究《文心雕龍》時撰寫的《從〈樂府〉、〈諧隱〉看劉勰對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態(tài)度》、《劉勰對漢魏六朝駢體文學的評價》、《劉勰對東漢文學的評價》、《劉勰為何不論述漢魏六朝小說?》等論文,①王運熙:以上諸篇均載《王運熙文集》第3卷《文心雕龍?zhí)剿鳌?。主要利用文學史研究的心得來印證《文心雕龍》的具體論述,就和他早年潛心鉆研漢魏六朝樂府以及駢文、小說等其他各體文學息息相關。在研究李白詩歌時撰寫的《李白七言歌行的體式淵源》,認為李白七言歌行中出現過不少散文化傾向明顯的長句,除了受到楚辭的影響之外,還與漢魏樂府及南朝文人歌行的啟迪不無關系,②王運熙:《李白七言歌行的體式淵源》,《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也和他長期專注于漢魏六朝文學,熟稔當時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貌和句式特征,并撰寫過《七言詩形式的發(fā)展和完成》、《梁鼓角橫吹曲雜談》等論文有關。③王運熙:《七言詩形式的發(fā)展和完成》、《梁鼓角橫吹曲雜談》,《王運熙文集》第1卷《樂府詩述論》。而在準備《全面地認識和評價〈滄浪詩話〉》、《王漁洋論唐代樂府詩——讀漁洋〈論詩絕句〉其九札記》這兩篇論文時,④王運熙:《全面地認識和評價〈滄浪詩話〉》、《王漁洋論唐代樂府詩——讀漁洋〈論詩絕句〉其九札記》,《王運熙文集》第4卷《中國古代文論管窺》。雖然研究對象嚴羽、王士禛所處的時代并不在他主要的研究范圍之內,但由于對嚴、王所評論的眾多詩人,對兩人觀念所從出的諸多批評家,都曾有過細致深入的探討,因而在辨析其理論宗旨或指陳其優(yōu)劣得失時仍能從容不迫,得心應手。由此可見,盡管他的研究重心有過數次轉移,卻并未因此而顯得瑣碎局促,依然能夠做到前后貫通,彰顯出堂廡闊大的氣象。在了解其治學格局時,這些地方也是應該予以特別留意的。

二、慎思明辨、求真務實的研究方法

王運熙先生特別服膺《禮記·中庸》里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以及《史記·五帝本紀》中提到的“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在治學過程中也注意身體力行,貫徹終始。他主張在充分占有并準確理解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謹慎周詳地考察出現在創(chuàng)作和批評中的各種復雜現象,實事求是地還原歷史原貌,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肇端于現代史學界的“疑古”風氣盛行一時,給文學研究也帶來過很大的影響。王運熙先生并不認同一味“疑古”的態(tài)度,與此同時也不贊成盲目“信古”的主張,而是努力奉行“釋古”的原則,強調盡可能完備地蒐求、排比各類史料,審慎詳明地探尋文獻本意,求得妥當確切的理解。他對樂府詩中清商三調歸屬的辨析考訂,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證。自從唐人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鄭樵《通志·樂略》以來,一直都將清商三調即平調曲、清調曲和瑟調曲這三類樂曲歸入相和歌中。但自近代以來,陸續(xù)有一些學者提出異議。梁啟超率先認為清商三調應該是與相和歌并列的樂府類別,并不能歸入其中,①參見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古歌謠及樂府》第3章《漢魏樂府》,《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隨后引發(fā)了黃節(jié)、朱自清、陸侃如、馮沅君、蕭滌非、逯欽立、曹道衡等一大批學者的爭論。②參見黃節(jié)、朱自清:《樂府清商三調討論》,《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逯欽立:《相和歌曲調考》,《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曹道衡:《相和歌與清商三調》,《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問題的一個主要癥結就在于各家對郭茂倩在《樂府詩集》中所引錄資料的理解存有不少分歧。王運熙先生在《相和歌、清商三調、清商曲》中對相和歌的性質和特點做了扼要明確的闡釋,隨后又回顧了南朝以來直至唐宋時期的不同文獻記載,尤其是從編纂體例的角度,著重考察了《樂府詩集》所據《古今樂錄》中引錄的劉宋張永和蕭齊王僧虔兩家論說,指出張、王等人的意見如實反映了魏晉至南朝時期人們對相和歌類別的普遍看法,也符合漢魏六朝樂府詩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況,因而清商三調隸屬于相和歌的傳統觀念毋容置疑。③王運熙:《相和歌、清商三調、清商曲》,《王運熙文集》第1卷《樂府詩述論》。這個聚訟紛紜的難題,經過這番明晰翔實的復核考辨,終于得到了非常完滿的解決。

通過對史料的反復爬梳和細致辨析,歸納出具有規(guī)律性的義例,再以此為據,展開對具體問題的研討,是王運熙先生經常運用的研究方法。例如在《宋書·樂志》、《古今樂錄》等文獻中記載過不少吳聲、西曲的創(chuàng)作本事,但因為與現存歌辭內容不符,往往招致不少學者的質疑。王運熙先生在《吳聲西曲雜考》中鉤稽豐富的史料,對《前溪歌》、《子夜歌》、《碧玉歌》等10余個曲調的緣起做了縝密翔實的考索,判定史籍中的記載大抵可信,只是由于本事所述的原歌辭未能留存,而現存歌辭多因舊聲作新辭,才導致歌辭與本事不符的結果。④王運熙:《吳聲西曲雜考》,《王運熙文集》第1卷《樂府詩述論》。他后來在《略談樂府詩的曲名本事與思想內容的關系》中還以唐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為例,指出《雁門太守行》原辭雖然沒能留存,但從曲調名稱來推斷,最初應該是用來歌頌雁門太守的作品,李賀只是利用樂府舊題來寫幽薊一帶將士英勇抗敵的場景,絕不能將其寫作背景穿鑿附會到唐代的雁門地區(qū)。⑤王運熙:《略談樂府詩的曲名本事與思想內容的關系》,《王運熙文集》第1卷《樂府詩述論》。可見這既是樂府詩創(chuàng)作的特點,也是閱讀樂府詩時必須掌握的重要規(guī)律。另如鐘嶸《詩品》對一些詩人做過推溯源流式的評論,其中提到陶淵明詩源出于應璩。前人或譏其評騭失當,或為之牽強彌縫,都未能令人信服。王運熙先生在《鐘嶸〈詩品〉陶詩源出應璩解》中著重分析了《詩品》中所謂某人源出于某人的義例,指出鐘嶸所言乃是就詩歌的體貌風格立論,與內容題材并無關聯。前人在探討應、陶兩家淵源關系時,大多從作品題材的異同入手,甚至著眼于雙方詩作所押韻部是否相同或是所用典故是否相似等枝節(jié)問題,其實都不符合《詩品》自身的體例,因此也就不能夠得到確切的解釋。他隨即又仔細比較了現存的應、陶兩家詩作,認為雙方共同的特點在于風格的古樸質直。具體而言又可以分成兩方面,首先是語言的通俗化、口語化,有時帶有詼諧的意味;其次是喜歡用通俗的語言來說理、發(fā)議論。盡管《詩品》的評論未必妥當,但就該書的體例而言,鐘嶸認為陶詩源出于應璩是完全有理由的。①王運熙:《鐘嶸〈詩品〉陶詩源出應璩解》,《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通過反復推敲和細致考辨,不但徹底廓清了歷代對陶詩源出問題的困惑和誤解,也能夠幫助讀者加深對《詩品》撰述體例和批評標準的體會。

研究者往往會出于個人的好惡,影響到對研究對象的價值評判。王運熙先生則堅持恪守理性、客觀的立場,強調一切從史料出發(fā),不虛美,不隱惡,如實、準確地反映事物的原貌。例如《文心雕龍》一書,因其體大思精,歷來都備受推崇,近現代學者更是將其視為系統的文學理論甚至文藝美學專著。盡管范文瀾先生很早就提到過:“《文心雕龍》的根本宗旨,在于講明作文的法則。”②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jié),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但并沒有就此展開詳細的闡釋。王運熙先生認為范氏之說頗為中肯,在仔細尋繹劉勰在《序志》篇中的自述,并分析了全書的結構安排和論述重點之后,他在《〈文心雕龍〉是怎樣一部書》、《〈文心雕龍〉的宗旨、結構和基本思想》等論文中提出,《文心雕龍》其實是一部寫作指導或文章作法,其目的在于指導各體文章的寫作,闡明寫作的原則和方法,以此來糾正當時不良的創(chuàng)作風氣。他同時還指出,劉勰在論述作文之道時不僅廣泛評論了歷代作家、作品,而且系統地研討了眾多理論問題,視野開闊,見解精辟,因此也具備很強的理論性,并不妨礙我們從文學理論的角度去進行研究。③王運熙:《〈文心雕龍〉是怎樣一部書》、《〈文心雕龍〉的宗旨、結構和基本思想》,《王運熙文集》第3卷《文心雕龍?zhí)剿鳌?。這樣的結論并沒有貶低《文心雕龍》的地位和價值,而是真正恢復了此書的本來面貌,有助于準確體會劉勰撰著此書時的苦心孤詣。

正因為王運熙先生始終秉持著實事求是的宗旨,所以時常能夠不囿于陳說,在反復研讀文獻之后提出許多富有創(chuàng)見的看法。例如南齊孔稚圭所撰《北山移文》是傳誦已久的駢文佳作,現代學者往往認為其寫作意圖是為了諷刺先前隱居于鐘山而后應詔出仕的周颙。王運熙先生在《孔稚圭的〈北山移文〉》中,從周颙、孔稚圭兩人的生平經歷和作品措辭里,都發(fā)現了一些依照這種意見難以自圓其說的疑點。他通過仔細尋繹《南齊書》中的記載,又發(fā)現周、孔兩人在生活狀況、交游對象、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由此大膽推論道,《北山移文》并非在嘲笑欺世盜名的假名士,只是文人一時的游戲筆墨,目的不過是和朋友開開玩笑罷了。④王運熙:《孔稚圭的〈北山移文〉》,《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通過抽絲剝繭般的逐層剖析,使文章的創(chuàng)作主旨終得以大白于世。

對于前輩學人,王運熙先生既保持充分的尊敬,又絕不盲從茍同,一旦發(fā)現其研究中存在偏頗疏漏,便堅持從求真務實的立場出發(fā),予以商榷澄清。例如中唐時期傳奇小說大量涌現,韓愈、柳

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同時興起,兩者都是以散體文進行創(chuàng)作的,所以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鄭振鐸先生就認為傳奇是從古文運動派生出的別支,①參見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二十九章《傳奇文的興起》,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陳寅恪先生則認為古文的興盛得益于古文家以古文試作小說,②參見陳寅?。骸对自姽{證稿》,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論韓愈》,《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這些看法在學術界都曾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王運熙先生對此持有不同的意見,他在《試論唐傳奇與古文運動的關系》中認為,唐傳奇是在漢魏六朝小說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其文辭風貌也主要繼承自漢魏六朝小說,至中唐以后則又受到變文、俗曲等影響,駢偶成分逐漸增多,文辭也日趨華艷,和古文家們倡導的質樸雅潔之風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唐傳奇的興起和發(fā)展無須仰賴古文運動,古文的興起也絕非源于古文家之試作傳奇。韓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之所以會創(chuàng)作小說,只是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其作品也并不能視為傳奇的代表。③王運熙:《試論唐傳奇與古文運動的關系》,《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王運熙先生在分別考索了傳奇和古文這兩種體裁的發(fā)展線索、文體特征及寫作年代等關鍵問題之后,令人信服地修正了前輩學者的錯誤意見。雖然曾因此引起同在復旦任教的陳門弟子蔣天樞先生的不滿,王運熙先生也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毫不動搖。④參見王運熙:《復旦中文系老教授二三事》,《王運熙文集》第5卷《望海樓筆記》。他后來又撰有《簡論唐傳奇和漢魏六朝雜傳的關系》,進一步補充、完善自己的看法,從題材、內容、篇幅、敘述、語言、句式等多個層面論證唐傳奇與漢魏六朝雜傳之間頗有淵源,而和古文運動并無直接的、密切的關聯。⑤王運熙:《簡論唐傳奇和六朝雜傳的關系》,《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另如中唐時期的韓愈在詩歌和散文方面都卓有成就,前人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誤解,認為韓文因為突破了駢體的限制而顯得平易流暢,韓詩則為了力避平弱而務求奇崛。今人黃云眉先生更是張大其說,強調“韓詩和韓文的要求恰恰相反”,可隨即就產生了疑問:“一個人的兩種文學作品,為什么會走上這樣相反的道路?”⑥黃云眉:《讀陳寅恪先生〈論韓愈〉》,《韓愈柳宗元文學評價》,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王運熙先生在《韓愈散文的風格特征和他的文學好尚》中仔細剖析了韓愈寫作散文時遣詞造句的主要方式,并和當時通行的駢文進行比較,另外又參酌史傳、筆記中對韓文的評價,從而有力地證明韓文的風格特征其實和韓詩并無差異,兩者都力求體現奇崛古奧之美。后人之所以會產生韓文與韓詩風格異趨的錯覺,首先是因為對唐代流行的駢體文的語言特征不甚熟悉,先入為主地以為駢文要比古文艱澀難懂;其次則是由于韓愈以文為詩的創(chuàng)作方式打破了不同文體之間的界限,不符合以往對詩歌語言的要求,更容易給讀者造成奇崛艱深的印象。⑦王運熙:《韓愈散文的風格特征和他的文學好尚》,《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這就匡正了前人在認識上的偏頗,也很好地解答了黃云眉先生的困惑。正是在研究中恪守實事求是的立場,堅持獨立思考的原則,才使得王運熙先生在努力探究的進程中不斷有新的發(fā)現。

三、見微知著、通達平實的學術風格

由于早年刻苦攻讀,以致罹患眼疾,目力受損,王運熙先生從20多歲起就無法在夜間工作,只能利用白天陽光充足的有限時間進行閱讀和寫作。這毫無疑問會給他的研究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不過也促使他逐漸養(yǎng)成了獨特的治學習慣,盡量劃定適當的研究范圍,集中于某個特定議題,不牽扯到過多的枝節(jié),事先在頭腦中反復推敲,等到考慮充分之后才正式落筆。盡管考察的對象往往非常具體,但他在鉤沉索隱的過程中經常貫穿著較為明確的問題意識,通過一番努力開掘,便能夠由表及里,引發(fā)讀者對相關問題的進一步思索。

針對一些特殊術語和概念所作的深入闡釋,最能顯示出王運熙先生這種見微知著的治學特色。例如劉勰《文心雕龍》所提倡的“風骨”,其具體內涵曾經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先后出現過數十種不同的說法。但在各執(zhí)己見的爭議中還是存在著共同的傾向,即認為其中包含著對作品思想內容的要求。王運熙先生在龍學方面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文心雕龍〉風骨論詮釋》,就是為了參加從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興起的那場討論而撰寫的,他不同意大多數學者的意見,通過對《文心雕龍》用語習慣的認真辨析和前后文意的反復推敲,認為所謂“風骨”指的應該是“思想感情表現得明朗,語言質素而勁健有力,氣勢剛健,措辭精要”。簡而言之,“風骨”描繪的是作品的藝術風貌和表達效果,而不是指思想內容的優(yōu)劣高下。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對司馬相如《大人賦》和潘勖《冊魏公九錫文》這兩篇被劉勰在《風骨》篇中奉為典型的作品詳加考察,兩者就思想內容而言,均不可能是劉勰心目中純正高尚的典范,但從表達效果來看則極富感染力,可見“風骨”和思想內容本身的優(yōu)劣高下確實不能等量齊觀。隨后他又結合《文心雕龍》其余諸篇對各體文章以及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論,進一步驗證自己對“風骨”的體會是否符合劉勰的原意。①王運熙:《〈文心雕龍〉風骨論詮釋》,《王運熙文集》第3卷《文心雕龍?zhí)剿鳌?。關于這個問題,他后來還寫過《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和《〈文心雕龍·風骨〉箋釋》,前者縱論魏晉至盛唐時期對“風骨”的闡發(fā)和推崇,涉及人物評論、畫論和詩文評等多個領域;后者采取逐字逐句精讀細講的方式,對《風骨》篇的要旨加以評析闡述。②王運熙:《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文心雕龍·風骨〉箋釋》,《王運熙文集》第3卷《文心雕龍?zhí)剿鳌?。這兩篇論文針對此前尚未能充分展開的內容做了必要的補充,對“風骨”的理解則一以貫之。而針對“風骨”所作的細致詮釋,其實也貫穿著他對《文心雕龍》撰著旨趣乃至南朝以迄唐代文學觀念的整體理解。另如《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到作家在創(chuàng)作前必須準備的諸多工作,其中有一項“研閱以窮照”。很多現代學者認為“閱”指閱歷而言,“研閱”意謂研究生活經歷。這樣的解釋比較符合現代作家強調深入生活、重視切身體驗的主張,似乎很能夠言之成理。但王運熙先生在《讀〈文心雕龍·神思〉札記》中提出異議,強調“研閱”應該是指閱覽、鉆研前人或他人的作品。雖然這和劉勰提到的另一項準備工作“積學以儲寶”都涉及閱讀他人作品,但兩者側重點各有不同?!胺e學”句重在吸取各方面的知識和材料,而“研閱”句重在借鑒藝術方法和技巧。為了證明這種差別確實存在,他隨即指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兩種書籍頗為盛行,一種是分類纂輯多種知識的類書,一種是編選優(yōu)秀詩文作品的總集,恰好分別應對“積學”和“研閱”的不同需求。接著又特別說明,六朝文士注重詞藻的華美和情感的動人,并不重視敘事類的作品,也不強調反映社會現實。劉勰雖然注意到時勢和經歷會給作家創(chuàng)作帶來重要的影響,但并未提倡作家應該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①王運熙:《讀〈文心雕龍·神思〉札記》,《王運熙文集》第3卷《文心雕龍?zhí)剿鳌?。盡管這里探討的只是一個術語的內涵,但能夠以點帶面,通過逐層深入、淋漓盡致的分析闡釋,引申到對整個時代創(chuàng)作風氣和評論依據的觀照。

王運熙先生對歷代詩文選本極為重視,認為:“總集中的一部分選本,表明了編選者鮮明的、有價值的文學觀念,這對于研究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和思想的學人來講,也是值得注意的。”②王運熙:《總集與選本》,《王運熙文集》第5卷《談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與研究》。盡管受到編選者個人能力和評選標準的限制,詩文選本只能精選部分作家作品,但也能從特定的角度折射出不同時期的風氣所趨。王運熙先生在這方面也有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選》和唐人選唐詩等領域。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的《文選》,歷來被奉為學習漢魏六朝文學的經典,自隋唐以后研究日盛,逐漸形成所謂的“選學”。然而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受到“選學妖孽”口號的影響,相關研究一度陷入低谷。王運熙先生主張將《文選》的編纂作為重要的文學史現象進行探討,而不能籠統地加以貶抑。他在《〈文選〉選錄作品的范圍和標準》中,對此書的編纂情況做過較為深入翔實的分析。他首先考察了《文選》的選錄對象,指出蕭統的關注點在于“篇章”、“篇翰”和“篇什”,即從別集中挑選出來的詩文作品,基本上不選經、史、子部中的篇章,那主要是由于總集的體例使然。隨后他又重點辨析其編選標準,認為蕭統偏愛的是那些在抒情、敘事、述義等方面都注重辭藻、對偶、音韻、用典的作品,另外則非常強調風格的雅正,反對過度追求華美而失之浮靡。③王運熙:《〈文選〉選錄作品的范圍和標準》,《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文選〉所選論文的文學性》一文又在此基礎上,聚焦于書中所選的大量史論、史述贊等議論性文章。在今人看來,這類文章并不能算作文學作品,《文選》為何大量采錄?頗令人感到費解。王運熙先生通過對具體篇目的細致研讀,闡明這類論文因為注重屬對工致、聲調和諧、詞采雅麗、用典富美等語言方面的眾多要素,才受到蕭統的青睞而得以入選。至于史書中的人物傳記,盡管人物描寫栩栩如生,事件敘述生動曲折,在今人看來極具文學性,卻由于不能體現上述這些特點而被一概摒除。④王運熙:《〈文選〉所選論文的文學性》,《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這些論文都是針對南朝文人重視駢體文學的現象而展開論述的,對駢體文學在語言表現形式上的主要審美特征做了客觀中肯的總結和評價。唐人選唐詩也是王運熙先生關注的重點,同樣通過對一些重要總集選錄標準的考論,去反映文學風尚的遞嬗演變。在《釋〈河岳英靈集〉論盛唐詩歌》中,他對編選者殷璠所說的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始備矣”做了詳盡的闡釋,不但追溯了盛唐詩歌與漢魏六朝詩歌之間的繼承發(fā)展關系,還歷數兩《唐書》、《資治通鑒》、《唐詩紀事》、《登科記考》等文獻,著重考索唐玄宗崇尚經術、摒棄浮華的政令措施對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的深遠影響。①王運熙:《釋〈河岳英靈集〉論盛唐詩歌》,《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另一篇與此相關的論文《〈河岳英靈集〉的編集年代和選詩標準》,則結合殷璠選評的具體詩人詩作,分析“風骨”、“興象”等評判標準的內涵所指,再以此為依據,推求殷璠更加重視古體詩的原因所在。他還將《河岳英靈集》置于初盛唐以來詩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中,指出它是一部較能反映開元、天寶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風貌的選集。②王運熙:《〈河岳英靈集〉的編集年代和選詩標準》,《王運熙文集》第4卷《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中唐時的元結編選過《篋中集》,僅收錄7位詩人的24首詩作,在現存唐人選唐詩中是篇幅最小的一種。王運熙先生撰有《元結〈篋中集〉和唐代中期詩歌的復古潮流》,由《篋中集》的編選特色來考察元結的創(chuàng)作淵源和文學觀念,并進而探究中唐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動向。他指出以元德秀、元結、《篋中集》作者群體和孟郊等詩人為代表,形成了一個復古詩派,他們都提倡五言古調,鄙視當時流行的近體詩,以恢復漢魏詩歌質樸古雅的風格為指歸。隨后還提到,元結不僅主張詩歌復古,在文章寫作方面也有相同的傾向,而其古文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優(yōu)缺點也同樣體現在獨孤及、梁肅、柳冕等古文運動的先驅代表身上。③王運熙:《元結〈篋中集〉和唐代中期詩歌的復古潮流》,《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在《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中,他又專門論述過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韋縠《才調集》等唐詩選本,指出前者反映了大歷年間推崇清雅工致的審美標準,而后者體現了晚唐文人喜用近體歌詠艷情的創(chuàng)作風尚。④王運熙、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這一系列研究都能夠以小見大,聯系到某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氣,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對于準確了解不同階段文學觀念的嬗變大有裨益。

對于某些創(chuàng)作現象或批評風氣,歷代評論家由于站在各自的立場,有時不免導致意見相左,甚至各執(zhí)一端,互不相下。面對這樣的情況,王運熙先生主張平心靜氣地看待問題,用不偏不倚的通達態(tài)度來處理存有分歧的看法,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后再探求圓融妥貼的解釋。例如關于白居易《長恨歌》的創(chuàng)作主旨,有的學者認為意在批判李隆基、楊玉環(huán)兩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禍亂,有的學者則認為詩中包含了對兩人悲慘命運的同情和憐憫。由于白居易提出過作詩諷諫的主張,因而前一種觀點更容易占據上風。王運熙先生在《略談〈長恨歌〉內容的構成》中,依據全詩描寫的重點所在以及白居易將其歸入感傷詩而非諷喻詩的事實,認為此詩的思想內容其實兼具了上述兩方面,而更偏重于對李、楊愛情悲劇的哀憫和同情。他還對同時撰寫并與《長恨歌》相互配合的陳鴻《長恨傳》進行查考,從《文苑英華》中所載《長恨傳》后所附別本中發(fā)現若干異文,據此推斷白居易是在聽聞旁人所述方士探訪楊妃下落的民間故事之后,因為深受感動才著手創(chuàng)作,這和身處中央朝廷寫作諷喻詩時的情況截然不同,兩者不能等而視之。⑤王運熙:《略談〈長恨歌〉內容的構成》,《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通過對寫作背景的還原和創(chuàng)作動機的闡釋,使讀者對此詩主題有了更確切的理解。再如關于李白的思想狀況,前人往往關注超塵脫俗的一面,近現代學者更是著重強調他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①參見李長之:《道教徒的李白及其痛苦》,北京:商務印書館,1943年;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王運熙先生在《李白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中對此做了更為周詳細密的探討,指出在生活理想方面,李白既渴求建功立業(yè),積極有為,又向往退處山林,隱居避世,最終則用功成身退的方式來加以調適;而在政治理想方面,他要求社會環(huán)境安定強盛,人民生活寧靜和平,統治者注重教化而清靜無為。其思想內容復雜,主要淵源于儒、道兩家,同時又接受了部分縱橫家的觀念。②王運熙:《李白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其后在《并莊屈以為心——李白詩歌思想內容的一大特色》中,也對李白駁雜的思想成分做了詳盡的梳理,進一步印證自己的論斷。他認為屈原和莊周兩人在生活理想和政治態(tài)度上存在非常明顯的歧異,原本是難以調和的,然而李白卻通過創(chuàng)作實踐將莊、屈思想兼容并包,從而開辟出獨樹一幟、前無古人的新境界。③王運熙:《并莊屈以為心——李白詩歌思想內容的一大特色》,《王運熙文集》第2卷《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他還在《李白詩歌的兩種思想傾向和后人評價》中,闡述了李白詩歌中所存在的積極用世和隱遁避世的雙重特點,探討各自的形成背景,并梳理、比勘唐宋之后以迄近代的大量評論,指出不少評論者盡管所持褒貶態(tài)度不一,但往往偏重于討論李白的出世傾向,以致不能如實地呈現其思想全貌。④王運熙:《李白詩歌的兩種思想傾向和后人評價》,《王運熙文集》第4卷《中國古代文論管窺》。由于在考察中力避以偏概全,善于從不同角度以融通兼顧的眼光去統觀整體,對研究對象的認知也就顯得更為豐富立體。

在研討辨析的過程中,王運熙先生不僅能夠“入乎其內”,努力發(fā)掘議題中蘊含的奧義微旨,而且能夠“出乎其外”,用簡練準確的語言將自己的看法陳述清楚。即便面對一些艱深繁復的問題,自己也確實經歷過一番深思苦慮,但在運思落筆時仍能舉重若輕,以簡馭繁,仿佛促膝閑談般娓娓道來,絕不會為了達到驚聽回視的效果而故弄玄虛或妄加比附,所以他的論著總能給人留下語言平實、條理清晰、文風明凈的深刻印象。

關于如何更好地撰寫論文,他有著深切的體會和自覺的追求,他認為:“論文的語言,應當明朗、準確、流暢,有可讀性,學術論文不是文學散文,宜于客觀冷靜地進行論說,使讀者明白情況和事理;不宜于抒發(fā)作者主觀的感情,或表現豐富的文采。由于性格、興趣的差異,有的作者的論文寫得生動而有文采,自可別具一格,但要注意避免因追求文采生動反而使觀點不夠明朗準確,以辭害意?!雹萃踹\熙:《論文寫作》,《王運熙文集》第5卷《望海樓筆記》。針對述學文體而提出的這些要求,大旨在于刊落浮華,擯棄空言,提倡以簡素平實的面貌示人。盡管他的論著乍讀起來并沒有炫人耳目的詞藻,但在樸素簡淡的文字背后卻透露出耐人尋味的悠然和深邃。

王運熙先生性情寬厚,平易近人,但自律甚嚴,不趨世風;在生活中甘于簡樸,淡泊名利,卻鐘情學術,樂此不疲。盡管在多個學術領域中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同時又長期兼任各類學術團體的要職,他卻始終保持謙遜恬淡的學人本色,在狹小簡陋的望海樓中有條不紊、泰然自若地閱讀寫作,毫不在意窗外的喧囂浮躁。在和家人、學生閑談時,王運熙先生偶爾也會提到,投身于學術帶給自己真正的快樂和滿足,倘若被迫放棄,將會導致莫大的痛苦。在說這番話的時候,他的語氣始終是那么平和從容,卻又透露出無比的堅定和自信。在潛心研究之余,他還因材施教,親身垂范,悉心指導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生,私淑者更是不計其數。他遺留下來的眾多著作固然能夠嘉惠學林,不斷提供切實的教導和豐富的啟發(fā),而他的嚴謹求實的治學風范和純樸謙和的人格魅力,更將化為一股無形而堅韌的精神力量,永遠激勵著后學們繼續(xù)前行。

責任編輯:沈潔

*楊焄,男,1976年生,上海人。文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文學及近現代學術史。

猜你喜歡
文集文學
《熊鐵基文集》出版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郭漢城文集》簡介
藝術評論(2019年11期)2019-01-26 02:50:42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對“文學自覺”討論的反思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2
文學病
小說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5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民主與科學文集
民主與科學(2014年3期)2014-02-28 11:23:02
太仆寺旗| 晴隆县| 监利县| 曲靖市| 桂阳县| 青阳县| 贵南县| 南乐县| 云龙县| 塔河县| 灵川县| 北川| 兰西县| 莆田市| 莱西市| 台山市| 酒泉市| 武邑县| 洪洞县| 友谊县| 漳州市| 鱼台县| 淳安县| 抚顺县| 大港区| 喀什市| 老河口市| 德化县| 岚皋县| 闽侯县| 错那县| 兴国县| 黑水县| 兴和县| 江门市| 宣化县| 六安市| 四会市| 年辖:市辖区| 教育|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