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軍
以言學文因文解言
馬少軍
新課標要求文言文教學既要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要培養(yǎng)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如何處理“文”與“言”的關系,也是文言文教學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在這方面我作了一些探索:試圖在課堂教學中本著“以言學文,因文解言”的教學理念,使二者能夠統(tǒng)一兼顧起來,以此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效率,從而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1.根據新課標“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的要求,作為文化傳承的文言文教學要求拓展教學內容:不僅要包括語言文字知識,還必須古代文化知識。
2.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一般是名家名篇,文質兼美。如《送東陽馬生序》;或闡發(fā)哲理,如《神游物外》;或抒懷言志。學習這些文言作品,可以為學生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打下基礎,尤其在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方面,這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十分有利。
3.文言文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要求很好的解決“文”和“言”的關系。課標既是語文教學的指南又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它來進行。從課標出發(fā),引導學生透過言語形式把握言語內容,從而理解語言背后的社會現實、人物情感和時代精神,指導學生用現代觀念關照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實現學生與古人心靈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1.重文言詞句解釋,輕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過于注重語法教學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賞讀。文言文教學過于注重文言現象的講解,不僅肢解了文章而且破壞了美感。忽視了解“言”的目的是學“文”,又往往離開了“文”的環(huán)境解“言”,如此,富有情趣和靈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為零碎的文字,美感、雅致全無。
2.文言文教學另一方面又側重于思想觀念的評價,表現手法的分析,藝術形式的感受,文化性格的理解,審美方式的品評。有時離開“言”架空去分析“文”,甚至一上來就同現代文一樣去引導學生進行品悟,沒有注意到學“文”的另一個目的是因“文”能準確地把握“言”。
3.教學方法的失當顯得更為突出。教學方法的失當造成“言”“文”并舉,顧此失彼,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磨掉了學生的靈氣。教學目標的偏差則直接把文言文教學拉入了死胡同。講“言”是由言到言,講“文”又放棄了對“言”的品味,“言”“文”脫離。
第一,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們要明確文言閱讀訓練屬于語言教育的范疇,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文言閱讀訓練以“讀懂”為目標,在疏通“言”的前提下學習“文”,在理解“文”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言”,解“言”不可離開“文”的環(huán)境。重視“言”和“文”的統(tǒng)一,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第二,要在備課上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既對初、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一個全面而又準確的認識,同時對所教的本冊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學單元要有深入細致的研究,要有完整、系統(tǒng)的計劃。教材是固定的,我們可以把計劃制定得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教育教學的特點,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更加符合處理好“文”和“言”的關系。
第三,靈活處理教材就是在準確而全面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再處理。就是一篇選文,有難有易,教師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長的文言文,有信息量大的優(yōu)點,但同時也有占用課時多、容易引起學生厭倦、信息繁冗等弱勢。所以,要提高效果,就必須選好“點”。如《報任安書》應把重點放在借助注釋和朗讀疏通文意,然后再討論文章的思想內容,思想內容的討論點到即可,不必太多。難的文章重“言”輕“文”。如《逍遙游》,引導學生掃清字面障礙之后,可用問題法處理“文”的問題。設置相應的問題:莊子認為逍遙游真正的境界是什么?課文是如何說明其他萬物都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的?這樣理清了結構,內容的疏理就容易多了。淺顯的文章重“文”輕“言”??梢运囆g地細化朗讀的層次,可以充分關注語言訓練,可以深化課文的品讀。也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有機地進行一些穿插、引進、遷移、補充等,豐富教學內容。
第四,以讀為主,練、議結合。文言文教學必須緊扣新課標中關于文言文教學的具體要求,不但要抓住“讀”這個“根本”,還要采用恰當的“讀”的方法。在實施整體閱讀教學的同時,教師還要通過指導學生訓練文章所要求掌握的古漢語知識。訓練要講究方式方法,目的在于鞏固、積累。在學習“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品議,達到理解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精神、價值,從而落實“文”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把練、議結合起來,把讀、練、議統(tǒng)一起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言文是一種特殊的文章形式,教學時要尊重文體特點。在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再科學地楔入對主題思想的理解。解“言”不可離開“文”的環(huán)境。學“文”反過來又促進“言”的理解?!把浴薄拔摹辈⑴e,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寧夏平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