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靜
【摘要】圍繞構建有效的小學閱讀實踐活動這一問題,作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思考:一是遵循由課內向課外的閱讀思路,豐富學生閱讀積累;二是遵循由線性向網狀的閱讀思路,拓展學生閱讀視野;三是遵循由自然向審美的閱讀思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
【關鍵詞】閱讀思路;線性;網狀;審美素養(yǎng);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著閱讀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重任,兩方面不可偏廢。如何構建有效的小學閱讀實踐活動,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遵循由課內向課外的閱讀思路,豐富學生閱讀積累
搞好課內閱讀是開展課外閱讀的前提和基礎。教材是搞好閱讀教學的重要載體,它是專家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精心編寫的,凝聚著編者的心血與智慧,彰顯著先進的教學思想。對閱讀教材的研讀是搞好閱讀教學的基礎,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教材這個例子的重要作用,引領學生徜徉在快樂閱讀的百花園中,去跟文本、作者、同伴、老師及自己進行心靈的對話,進而汲取成長的養(yǎng)料,采擷言語的浪花,捕捉表達的技巧。
關于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做出了量的規(guī)定,并且針對不同學段列出了相應的書目,所列書籍皆為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完成這個閱讀任務跟學好課本一樣重要,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是對課內閱讀的有效補充與延續(xù),教師不可忽視。綜觀不同版本的小學閱讀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單元主題”來編排文本的。就拿蘇教版小語教材來說,一至三年級每冊共八個單元,四至六年級每冊七個單元,每單元涉及了不同的主題,內容涵蓋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生活、歷史、科學、哲理,等等。比如,小語第七冊第4單元選編了《開天辟地》《普羅米修斯盜火》等神話傳說故事,教學此類課文,首先要了解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的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探究、歸納神話傳說的共性,諸如奇特大膽的想象,寄托著人類美好的愿望,等等。通過這樣的分析、欣賞,旨在讓學生走近這類傳說,走近傳說中的人物,從人物的崇高追求中受到情感熏陶。當然,閱讀教學不能就此止步,學完課文只是邁開了閱讀探究之旅的第一步,因為每一篇課文只相當于給學生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教師還要引領學生透過這扇窗口去瞭望更精彩的風景。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完第11冊《海倫·凱勒》后,就引導學生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生活的故事》等自傳體著作,以期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海倫·凱勒的事跡,領略她那種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為人類做出貢獻的崇高品質。
像上述筆者所談到的閱讀,是由課文這條線引發(fā)出來的,屬于“同步拓展閱讀”,所讀到的著作跟課文的作者、課文中的人物或課文的體裁皆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通過這樣的資源開發(fā),由一篇、一人、一事輻射到多篇、多人、多事,體現(xiàn)出一定的發(fā)散性,可以大大拓展閱讀范圍,讓學生“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能獲得廣博的文化浸染,同時也為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二、遵循由線性向網狀的閱讀思路,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關于課外閱讀,魯迅先生曾經給進步青年顏黎民寫過一封信,信中他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法闡述了“讀書如同蜜蜂采蜜不能只叮在一朵花上”的道理,他認為如果這樣做的話,讀書就會變得枯燥而有限。這種讀書偏好稱之為“線性閱讀”,即只偏愛某一類的書籍,別的書籍不再涉獵。其實,魯迅所講的“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就是要“博覽群書”,這樣知識面才能得以拓展,而不是狹隘地局限于某一方面,這種讀書現(xiàn)狀可稱之為“網狀閱讀”。
如何將學生的“線性閱讀”向“網狀閱讀”推進?那么,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教育學生將自己的目光放得更寬一些,廣泛涉獵,文學、天文、地理、歷史、寓言、傳說等書籍都要讀。不能只讀楊紅櫻的校園小說,曹文軒的純美小說也要讀;不能只讀吳承 恩的《西游記》,其他三部古典名著也要讀;不能只鐘情于中國的名著,外國的經典作品也要建立情感;不能只偏愛文學書,也要跟科普讀物、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名人傳記等書籍交上朋友……總之,要教育學生編織好一張課外閱讀的網絡,在這張網絡上做一只貪婪的“小書蟲”,陶醉其中,樂此不疲。在課外閱讀活動中,筆者常常率先垂范,帶著熱情與愉悅,跟學生一起盡情地到書海里暢游——跟蕭紅去呼蘭河畔感受祖父的慈愛與寬容,跟魯濱遜一起去探險,跟沈石溪一起去動物世界探秘……榜樣的示范作用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廣泛的閱讀幫助學生打開了更多認識世界的窗口,汲取了更豐富的成長養(yǎng)料。
三、遵循由自然向審美的閱讀思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
閱讀是與文本或書籍中的人物進行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有意義的閱讀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讀書品位。學生是天生喜愛閱讀的,他們跟閱讀有著不解之緣。閱讀,首先要追求“自然”狀態(tài)下的閱讀,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的閱讀是不帶任何功利的,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學生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讀物,沉浸于故事情節(jié)之中,自得其樂。
自然狀態(tài)的閱讀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就會漸漸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書籍,理解能力也會得到提高。但是,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還要追求從自然狀態(tài)向審美狀態(tài)超越。審美閱讀能夠使學生對閱讀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誘發(fā)他們自覺地探索語文的未知領域,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審美閱讀的實質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欣賞、品味、交流、分享的時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審美體驗,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和一顆敏于感悟的心靈,從語言、意境、思想、情感、結構等方面領略書籍中蘊含的美的元素。為了提高審美閱讀的效果,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與作品、作者的對話來獲得對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體驗和感悟,提升審美素養(yǎng)。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