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文
西安工業(yè)大學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21
《貞觀政要》德政思想與現實啟示*
胡 文*
西安工業(yè)大學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21
成書于開元八年的《貞觀政要》汲取了前朝歷代和唐王朝實行德政治國的成功經驗,對封建王朝政治統(tǒng)治的各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堪稱古代中國的治國寶典。現代學者們對《貞觀政要》的研究和解釋成果斐然,不一而足。圍繞統(tǒng)治國家,施行德政,教化人民,安邦強國所應用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和具體方法對現代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仍然具有非凡的啟示。
德政;道統(tǒng);治腐;教化
《貞觀政要》一書作者是唐代史官吳兢,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卒于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其一生致力于史學,所撰頗豐,但多數不傳,行世只有《貞觀政要》一書。全書分為四十篇,主要論述思想道德和典章制度兩大方面。全書將修身治國的儒家德政思想貫穿始終,目的是為后世治理國家提供經驗和啟示。
封建社會,皇帝至高無上,掌握著國家的一切權力。歷朝歷代既有明君也有昏君。但作為皇帝,要治理好國家對皇帝自身的道德和能力要求極高。在社會環(huán)境較為安定的王朝,即將即位的儲君需要接受極為嚴格的學習和培養(yǎng)。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yǎng)是其中尤為重要的方面,受到高度的重視。自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之后,幾乎所有的皇帝都將儒家先賢的言行作為行為處事的準則。而行德政,做仁君更是皇帝們治國理政的追求。
在《貞觀政要》一書中,第一卷就是對皇帝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內容。唐太宗對臣子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1]諫議大夫魏徵用古代圣哲之主都注重道德培養(yǎng),勤于修身,而楚王請教詹何什么是治國的關鍵,詹何回答是修身來說明修身對治國的重要性。
可見,這一對歷史上著名的君臣對君主自身道德修養(yǎng)是十分重視的,并且將之看做是治理好國家的先決條件。而《貞觀政要》通過太宗和魏徵的談話,想要說明的是國家統(tǒng)治者思想道德修養(yǎng)比治國具體手段和政策更為重要。
對于如何才能成為圣明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從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失敗的皇帝身上看到,作為君主絕不能為所欲為,要不斷對自身進行規(guī)范,并要重視民生。這些實際上就是要以德治國,德主刑輔。太宗以前朝歷代統(tǒng)治者的經驗教訓來明確治國的關鍵,這是值得肯定的。
對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的關系,唐太宗與房玄齡、魏徵進行了討論。他們認為創(chuàng)業(yè)雖難,但已經成功就不能再停留在以前,應該放眼未來。守業(yè)更難,國家建立了,但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盵1]表明太宗對國家將要面臨的難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慎重的態(tài)度。
為君之道,正其身,修身而治國。從唐代君主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到。治理國家,掌握權力的人,其自身的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yǎng)對國家的影響極大。雖然現代國家沒有古代封建社會大權獨攬的皇帝,但掌握權力的官員們他們的個人言行還是對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的。擔當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任務的官員的道德品質與個人修養(yǎng)是否符合賦予他們權力的人民的要求,這是非常重要而又難以具體考核的。因此,對我們的干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培養(yǎng)是應該切實加強的。
目前,各個行政單位自身培訓和在各級黨校學習是提高干部的主要途徑,對我們政府機構人員的思想道德和個人修養(yǎng)提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我們一定要防止,思想道德學習和培訓流于形式,沒有實際效果。防止“培訓成了度假,學堂成了會所的現象?!??!盀槿嗣穹铡?,“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不能成為口號,干部考核和任用的“德能勤政”標準一定要落實。我們應該從干部選拔上嚴把“質量關”。多選好干部,多選思想境界高的,真心實意服務老百姓的干部。否則單純選拔能力強,水平高但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做法會嚴重危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貞觀政要》第六卷中,記錄了侍御史馬周的上疏,其觀點是用大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在治國時廣泛施行恩德教化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來建議太宗推廣德行教化,規(guī)范社會道德準則。其重點是統(tǒng)治者厲行節(jié)儉,對百姓施加恩德兩個方面的做法。
唐代的政治精英們認識到,推行德政是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有效方法。德政要求統(tǒng)治者自身嚴格自律,具備高尚的道德水平。而對老百姓則要實行輕傜薄役,道德教化的統(tǒng)治政策。只有兩方面都做好,德政才能真正實現。漢時漢武帝推行儒學治國,董仲舒提出“三綱五?!白鳛閲竦牡赖滦袨闇蕜t,確立了儒學理論指導下的社會準則。歷代加以完善,至唐代盛世,社會安定,財富快速增加。社會最大的危機不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統(tǒng)治者階層的窮奢極欲和對老百姓的不斷增加的盤剝是國家變亂的最根本原因。馬周上疏,將治世易奢縱,貪鄙出奢縱的道理明確的提出來,警醒皇帝。他看到太宗雖時常頒布詔令減少百姓稅負,但百姓的負擔卻在不斷加重。隨著唐王朝社會財富的增加,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世家大族奢侈的享樂需要龐大的財富供養(yǎng),而其來源正是千萬普通的百姓。他指出,前朝統(tǒng)治者自身奢侈,而上行下效,社會風氣以奢靡為榮。國家財政負擔越來越重,百姓稅負越來越重。官員為了牟利,無所不用其極,瘋狂搜刮國家和百姓的財富,導致朝廷的滅亡。稅收減少,節(jié)省下來的財力要用于民生,只有民富才能國強。如果官場奢侈腐化成風,官員們?yōu)榱松莩尴順?,利用手中權力斂財肆意揮霍,國家最終將走向敗亡。
奢縱是貪腐的源頭?!敦懹^政要》一書中記載了太宗教育大臣們潔身自好,不要貪污的言行,太宗將人的性命比喻成最珍貴的珍珠,而所有的財物和性命相比都微不足道。如果被一時的小利誘惑,最終不但得不到財物還會丟掉性命。他以公儀休愛吃魚而拒絕別人的贈魚典故說明貪腐的成本遠大于收益,要求官員們約束自身,勿做貪腐小人。
太宗對待貪污腐敗的手段是懲教結合。對右衛(wèi)將軍陳萬福違法從民家取得幾石麥麩的事情,太宗命令他自己把貪污的麥麩背回去以羞辱他,讓別人以他這種行為為恥。對建議開發(fā)宣州、饒州銀礦的治書侍御史權萬紀罷官放逐回家,不再任用。太宗認為這樣做雖增加了財政,但加重了百姓負擔。是不道義的行為。通過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當時輕微的貪污有可能免除處罰,但違法者肯定要付出代價。唐代對腐敗的懲治并不溫和,而太宗對貪腐的界定甚至也包括自身。官員的勸諫不是貪腐,但有可能導致損害民利增加君主皇室利益的勸諫被太宗看做是誤國的。
官員貪污是犯罪,歷來都要懲處。而奢靡之風是貪污腐敗的誘因,社會風氣的好壞對貪腐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古人對貪官污吏的處罰其嚴厲程度遠遠超過現代社會。官員貪污腐敗的社會影響也遠遠要超過普通的犯罪。我們經??梢钥吹?,很多貪污國家和人民財產的官員受到的處罰并不是很重,廣大人民群眾對這種現象非常不滿。從立法到司法,整個法律體系的完備是治理貪污腐敗的根本途徑。而對奢侈享樂,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我們應該堅決的反對和斗爭。當前中國社會彌漫著一種以奢侈享樂為榮,以勤奮勞動、勤儉節(jié)約為恥的不正之風。甚至在青少年中都存在著攀比享樂的不良風氣。如果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持續(xù)并發(fā)展下去,中國社會的未來將岌岌可危,貪污腐敗的現象會愈演愈烈。制度反腐和反對奢侈的社會道德風尚要相結合。
最近一個階段,黨和政府對貪污腐敗行為的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強?!袄匣⒑蜕n蠅一起打!”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擁護。一系列貪污腐敗案件的曝光令人觸目驚心,治理貪腐問題的緊迫性和嚴峻性一目了然。腐敗是從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種社會頑疾。許多王朝和政府的倒臺都和貪腐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們充分認識到了貪腐是會導致亡國亡黨的嚴重問題,并及時堅決的采取有力措施進行治理。這對我們黨、我們國家、民族的前途和未來是至關重要的舉措。一定要長期堅持,常抓不懈。
《貞觀政要》中,古人的智慧為我們治理貪污腐敗提供了一點智慧:凈化社會風氣,反對奢靡之風,抑奢縱治貪腐。我們在法治反腐的同時,應該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以勤儉節(jié)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引導每一位社會成員從精神世界優(yōu)良品質的培養(yǎng)來防止貪污腐敗。社會公職人員尤其應該身體力行,并接受社會監(jiān)督。
唐太宗即位后,加強了對儒家禮制的建構。尊孔重禮。他運用儒學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化百姓,并對所選拔的官吏從禮制上進行要求、規(guī)范社會上的各類禮法、家規(guī)。對從世家大族中遺留下來的虛妄聲名進行打擊,制定符合當時實際的貴族交際的典章制度。對民間道德品質高尚的孝行善舉進行褒獎和宣傳。提倡孝敬父母、兄弟友愛、社會和諧的道德風尚,并通過禮儀活動,音樂等形式予以弘揚。
唐代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促進了民族融合。唐朝建立以后,南北朝遺風仍然對社會大眾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著重大影響。士族雖然已經沒落,但他們的遺老遺少仍然還具有優(yōu)越感,其自命清高,貪圖享樂,奢侈腐化的價值觀對新生的唐王朝產生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唐太宗親自對社會道德風氣進行規(guī)范與重塑?!敦懹^政要》中記載,對由于迷信禁忌不祭拜父母的社會現象,他下令州縣長官教化開導,遵照相關的禮儀法典進行。對現代士族以身世自高,驕矜無禮的作態(tài)在編寫《氏族志》時按照官品和才干進行編制,打擊、貶低其社會地位,建立以對國家貢獻大小為標準的貴族等級。對民間的社會風俗,家族關系,唐太宗和大臣進行規(guī)范引導。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們力圖建立起一種朝氣蓬勃,開拓進取的社會風尚,通過儒家的倫理綱常關系來調整社會關系。
《貞觀政要》一書中涉及禮樂的篇幅較多,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用社會道德教化百姓,以達到國家安定,社會和諧的目的。從唐代統(tǒng)治者們的做法我們可以看到,在社會物質財富快速增長,傳統(tǒng)道德與現代的價值觀發(fā)生沖突時,社會大眾的意識觀念是需要社會管理者加以引導的。現今社會的情況更為復雜。我們的管理者不僅需要確保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一定要符合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利益。一些官員將自己和人民群眾相區(qū)別,認為自己是官,百姓是民,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尤其是在基層,一些干部甚至把自己和人民群眾對立起來,這樣的官員如何能帶領人民走上幸福之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現代化道路需要不斷的探索,黨員干部應該是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領頭人。如果社會上的官本位思想成為主流,那我們黨和政府將失去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我們看到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弘揚社會正氣,培育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和精神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任務和目標。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新道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注入“正能量”是當前理論界應該重點研究的領域。
《貞觀政要》中蘊含的優(yōu)秀思想是古代封建王朝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古代政治家們希望它對后世治國理政有所啟示。而它的確對現代中國發(fā)展也有著某些方面的積極借鑒作用?!叭∑渚A,驅其糟粕”,汲取古代先賢們的政治智慧,結合今人的不懈努力,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是我們古代中國人和現在的中國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1][唐]吳兢.貞觀政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
[2]史世鵬.國家能力建設:強國圓夢的歷史選擇—重讀《貞觀政要》[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4).
[3]陳叢蘭.人性、人格和人文:《貞觀政要》官德生成的三重倫理向度[J].齊魯學刊,2012(3).
[4]王利民.唐律與《貞觀政要》的吏治——一個以吏治為結合點的視角[J].政法論叢,2011(5).
*陜西省教育廳2013人文社科規(guī)劃課題“《貞觀政要》官德及現代黨風廉政建設研究”(JK0030)階段成果。
K
A
**作者簡介:胡文,陜西西安人,哲學碩士,西安工業(yè)大學思政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科技哲學,文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