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勇 穆昊杰
“VR技術”對新聞報道的影響
——一種“媒介技術決定論”的分析視角
文/陳 勇 穆昊杰
“VR技術”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新聞報道中,并由此產生新的新聞報道樣式,即“沉浸式新聞”。新技術的應用必然影響著新聞報道方式以及新聞傳播過程。本文以“媒介技術決定論”為分析視角探討“VR技術”給新聞報道帶來的影響,分析“VR技術”在新聞報道領域的發(fā)展和不足,為今后新聞報道做借鑒之用。
VR技術 新聞報道 媒介技術決定論
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一門新興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是一種互動式的計算機模擬環(huán)境,能感知用戶的狀態(tài)和行為,替換或者加強對一種或多種感知系統(tǒng)的感官反饋信息,從而使用戶獲得一種沉浸在模擬環(huán)境(虛擬環(huán)境)中的感覺。當用戶使用“VR技術”時,其會因用戶進行360度旋轉改變方向,從而呈現(xiàn)出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一樣的虛擬感覺。在進入“VR技術”營造的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受眾可用身體的每一個器官去感受虛擬世界,如視覺、聽覺、觸覺等。
而“VR技術”呈現(xiàn)給受眾的是一種仿真的“體驗”,相對于電視視頻、報紙等,其所呈現(xiàn)的不再只是一個畫面、一種聲音和一段文字?!癡R技術”最早用于軍事領域。2015年8月,美國廣播公司(ABC)首先推出了虛擬現(xiàn)實新聞報道,讓讀者能夠在敘利亞等新聞現(xiàn)場中自由走動,了解當?shù)匕l(fā)生的事件,這是“VR技術”第一次用于新聞報道中。國內在2016年初開始了“VR技術+新聞”的新聞報道模式。在2016年兩會報道上,各大網站將全景攝像機和“VR技術”應用到記錄兩會的盛況,如新華網、新浪新聞、搜狐新聞、中新網等,央視也專門開辟了央視“VR頻道”看兩會。
關于技術決定論,于光遠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中下的定義:通常是指強調技術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技術能直接主宰社會命運的一種思想。技術決定論把技術看成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
工業(yè)革命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但也帶來諸多后遺癥,技術成為學者們探討的重要論題。維護和推崇技術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有雅克·埃呂爾、培根、傳播學者麥克盧漢等人;對技術影響持批判態(tài)度的學者則有鮑德里亞和以阿多諾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等。
技術決定論又分為“硬技術決定論”和“軟技術決定論”兩種,關鍵區(qū)分為技術在多大程度上是“自主”影響社會變遷的,而這種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往往是單向性的。也有學者在“硬和軟”之間加入第三種“生態(tài)技術決定論”?!吧鷳B(tài)技術決定論”是指媒介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是在大至全球、小至人類某一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產生的,這種影響受到含有諸多生態(tài)因素的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中生態(tài)因子的作用。傳播技術和社會影響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而是循環(huán)往復作用的復雜關系。這引起了眾多學者研究“技術決定論”與“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差異,雖然其兩者間存在著差異,但“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眾多代表人物是技術決定論的擁護者;在近幾年的“技術決定論”研究中,“媒介環(huán)境學派”成為“技術決定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沉浸式新聞”是一種使觀眾能夠對新聞中的故事或者場景獲得第一人稱視角體驗的新聞生產方式。相對于戴維森的“第三人效果”,這種強調“第一人”的重要性,并以第一人稱視角和感受去獲得虛擬技術所重構的新聞信息。
(一)新聞生產和傳播方式改變
在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中,往往是媒體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在新型的新聞生產中,媒體人受到沖擊是必然的。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據(jù)抓取及消息的寫作等方面,智能機器人將越來越介入新聞生產環(huán)節(jié),從而導致新聞傳播渠道不再只局限于報紙、電視、網站等傳統(tǒng)新聞媒介,尤其基于“VR技術”產生的“沉浸式新聞報道”,受眾的接受信息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1.新聞內容表達方式?!俺两叫侣劇钡膬热荼磉_,主要表現(xiàn)在大型新聞報道的組成部分。如在兩會期間,搜狐網的“兩會新聞”板塊便是“沉浸式新聞”最好的體現(xiàn)。在“全景看兩會”板塊中,利用“VR技術”全面地展示了兩會情況,其讓新聞記者更真實地抓取新聞要素,顛覆了受眾和信息接收的交互關系。如人大代表的住處、車輛以及會議外場記者活動情況,讓受眾延伸身體上的各個器官去接觸新聞現(xiàn)場。基于對技術作為一種媒介的肯定,于光遠先生認為“技術決定論”是指技術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認為技術能直接主宰社會命運的一種思想。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技術決定論”把技術當成一種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而部分學者對“媒介”作為一種技術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從而形成以英尼斯、麥克盧漢為代表的多倫多學派,以媒介研究為切入角度探討媒介本身對傳播乃至社會的作用。
在往年“兩會”的報道上,電視和微博報道占據(jù)主導地位。但2016年兩會期間,央視開通VR直播頻道,以及搜狐、新浪、網易等網站都小試牛刀,以“VR+新聞”的報道方式呈現(xiàn)兩會盛況。而對于一個普通的受眾來講,“兩會”更多表現(xiàn)為抽象的概念,但利用“VR技術”報道“兩會”,使受眾認知更加立體化、飽滿化。
2.傳播路徑。在新媒體的發(fā)展中,微博、微信作為新聞載體已然成為常態(tài),對受眾的影響以及輿論引導形成固定的路線。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丹尼利恩和瑞斯提出“媒介間議程設置”理論。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他們作為新聞傳播載體的有益補充,新媒體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影響愈來愈大?!懊浇殚g議程設置”便存在于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之間,其中包括“共鳴效果”和“溢散效果”,即事件的發(fā)展無非是從傳統(tǒng)媒體流向新媒體,或反向流之。由此看來,對于新聞的傳播,傳播載體并無新意,傳播內容也無新奇?!疤栔?,再無新鮮事。”在麥克盧漢的眼中,信息內容本身的差異性很小。以當下眼光看待麥克盧漢的論斷并非沒有道理,新聞信息內容的傳播,是由“把關人”篩選后才流向受眾,所以,在固定相似的傳播內容下,新型的信息載體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使并非新鮮的內容卻煥發(fā)新的活力。
詹姆斯·凱瑞認為傳播的定義應分為“傳播傳遞觀”和“傳播儀式觀”。前者著重表達傳遞內容的重要性;后者則重視儀式觀,不看重傳播說服,而是把看報紙或者看新聞作為某種神圣的宗教儀式。中國人民大學的王亦高認為,傳播儀式觀不是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強調文化的共享,目的在于維系一個社會。詹姆斯·凱瑞的“傳播儀式觀”歸根結底是對傳播內容的重大挑戰(zhàn),認為參與新聞傳播如同出席一次儀式、參加一次彌撒。在“沉浸式新聞”中,受眾參與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更注重“體驗和享受”,體驗享受新技術帶來的新聞異同。
(二)受眾參與接受方式改變
1.“身臨其境”的觀感。麥克盧漢所研究的媒介并不局限于電視(當時最新型的媒介)。他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他眼中的媒介是人與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接觸的中介,任何工具(汽車、時鐘、服裝)、象征符號(數(shù)字、語言、廣告)、交往形式(貨幣、游戲)都可以稱為媒介。作為新型技術應用于新聞報道中,“VR技術”顯然成為一種新媒介。這種媒介實現(xiàn)全方位視角呈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使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現(xiàn)場的氛圍。尼葛洛龐帝《數(shù)字化生存》中提到,虛擬現(xiàn)實通過讓眼睛接收到在真實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人產生動感。在虛擬環(huán)境中,人們感覺到的身體誤以為是自己的真實身體,從而引發(fā)參與虛擬環(huán)境的情感共鳴。當然,成功的虛擬環(huán)境能改變用戶的情緒,使人像在現(xiàn)實中一樣感到高興、害怕、焦慮等。
在2016年,兩會中的報道中,搜狐網站主打“全景看兩會”板塊,內容包括進門看、離駐地、乘大巴、進廣場、入會堂、探會場、吃自助、回駐地共八項景象,清楚直觀、全面地展現(xiàn)了人大代表的行程,其中在每一個場景中,都有“看重點”的小標志,點擊“看重點”便會出現(xiàn)兩會場景的詳細解釋。相較于之前的兩會報道,受眾只能平面化和片面化地了解兩會的情況,通過“VR技術”則可以全方位了解兩會中任何一個場景,身臨其境地感受兩會現(xiàn)場氛圍,讓每個受眾有種當人大代表的“代入感”。麥克盧漢說,媒介延伸了人體的器官,而他口中的延伸卻僅局限于某一個方面,如眼鏡、望遠鏡、電視等延伸了人的眼睛;而“VR技術”卻加大了這種延伸,除了感官上的替代,更突出的是感覺上的延伸。正是延伸的加大,才會形成“身臨其境”的觀感模式。除此之外,在突破時空限制的程度更加深層次,“VR技術”展現(xiàn)的景象為全景,但也注重細節(jié),所以,在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上,“VR技術”比電視、微博、微信傳達兩會場景和信息更加還原真實和突出細節(jié)。
2.新奇的視角。2015年11月,《紐約時報》推出新聞虛擬現(xiàn)實客戶端“NYT VR”,這也是目前較為成熟的虛擬現(xiàn)實新聞APP,用戶通過下載“NYT VR”APP,點擊進入每條新聞內容,便能真切地感受“VR技術”所呈現(xiàn)的新聞現(xiàn)場。
在2015年11月13日晚,法國巴黎發(fā)生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巴黎共發(fā)生5次爆炸,5次槍擊;其中,法蘭西體育場附近發(fā)生3次爆炸。在此次大型突發(fā)性恐怖襲擊事件中,國外各大媒體爭分奪秒地對事件進行報道,除了常規(guī)性的新聞報道,《紐約時報》的虛擬現(xiàn)實客戶端“NYT VR”,卻利用“VR技術”成功地把遠在千里的受眾帶到發(fā)生過恐怖襲擊的現(xiàn)場,讓受眾親身體驗跨時空的新聞現(xiàn)場。伊尼斯認為媒介具有偏向性,在《傳播的偏向》中,伊尼斯把媒介劃分為“偏時間的媒介”和“偏空間的媒介”,前者是重視保存時間長久性,后者是具有便于攜帶性,但按照伊尼斯的劃分,“VR技術”顯然并不是具體歸屬于某一類,因為“VR技術”既具有跨越時空性,也具有便攜性更具有長久保存性。
以“沉浸式”的視角看待新聞事件的全貌,顯然比電視新聞更具有現(xiàn)場感,比文字新聞更具有動態(tài)感,從第一視角“親身體驗”經歷、目睹新聞故事,這種新奇的報道視角和受眾接受視角,使得受眾可以獲得與閱讀、觀看不同的體驗。
1.選題局限。在技術決定論研究中,不再停留在技術對社會影響研究的淺顯層面,而多數(shù)研究是基于媒介的文化研究?!癡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扮演的角色僅是一個技術手段,目前并不含有任何文化意義。在媒介研究經典中,無論是哥倫比亞學派、法蘭克福學派、芝加哥學派、多倫多學派以及英國文化研究都是基于媒介而產生的文化研究。張珊珊認為虛擬新聞應用包括三部分,即虛擬現(xiàn)實新聞作為多媒體報道的一部分、新聞紀錄片或新聞專題片、新聞直播。而在新聞報道中,并不局限于這三個方面,雖然新媒體報道、專題片以及新聞直播是當下新聞報道最主要的內容形式,但對于重要性和顯著性較低的新聞,投入成本較大的“VR技術”,將會對財力一般的媒體造成重大沖擊。往往較高的制作成本也加大了媒體投入的風險,正是由于較高的技術支持和成本限制,目前虛擬現(xiàn)實技術多應用于重大事件的直播和深度調查性新聞報道,包括《紐約時報》等媒體也處于探索階段,我國新聞網站的“VR技術”應用也僅是剛剛起步,對于未來虛擬現(xiàn)實新聞的發(fā)展方向也有待于繼續(xù)探索。所以,在技術決定論視角下,技術的重大影響并不能掩蓋新聞內容的呈現(xiàn),而成本較高的新技術,往往會影響新聞報道的選題以及運作。
2.倫理局限。在研究虛擬現(xiàn)實新聞的實質上,眾多學者也對此提出了爭議,其中Kathleen Culver就提出了一系列虛擬現(xiàn)實新聞應該考慮的倫理問題。包括在虛擬現(xiàn)實中,什么是現(xiàn)實?以及新聞視頻、音頻是以何種標準來進行剪輯的?如何保證新聞的客觀性?以及暴力和血腥場面會給受眾造成何種心理影響?
關于虛擬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界定,學者們也眾說紛紜,其中涉及新聞客觀性。是否利用“VR技術”呈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便是真實情況?美國著名新聞人李普曼有一個“探照燈”的隱喻。在他看來,媒體像是探照燈,燈照到哪里,人們就關注到哪里?!癡R技術”作為一種新媒介,如何利用它將新聞信息傳遞至受眾,如何利用其呈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以及表現(xiàn)哪個新聞現(xiàn)場,往往是由“人”來決定。所以,利用“VR技術”傳播新聞信息,它僅僅只是人類傳播信息的一種手段而已。在表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時,是否可以保證新聞的客觀性,也是值得去思考。然而,真實客觀的“鏡子式”的反映,是對“VR技術”應用在報道新聞現(xiàn)場的肯定,但不免片段式表達,再次陷入片面以及帶有傾向性的發(fā)展軌道上。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總是熱衷于主觀心理事件,把現(xiàn)實與人的態(tài)度及經驗相融合,按照自己的主張去接受被描述的意識經驗,并會設身處地把感情和同理心融入現(xiàn)實景象中。在虛擬現(xiàn)實新聞中,由于受眾“身臨其境”沉浸于某個新聞場景中,往往便會忽略新聞事件本身,更不會關注新聞價值何存。
技術的革新促進人類社會進步。但在早期的文化研究中,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多批評大眾文化,他們認為社會的進步,包括技術的進步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闡釋了照相機的產生讓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成為快速復制的廉價品。對于絕對化“技術決定論”,現(xiàn)在的學者對其并無肯定之意。雷蒙德·威廉姆斯認為,人們不但要拒絕所有形式的科技決定論,同時也得自我警惕,不要以為科技完全是被外在力量所決定,媒介一旦被發(fā)明出來就擁有了它自身的邏輯和結構。在威廉姆斯眼中,技術并不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但要深刻認識到新技術存在的合理性?!癡R技術”可以應用于新聞報道中,其內在的邏輯發(fā)展是符合新聞消息傳播載體的要求。然而新技術也可能會脫離人類最初的構想,正如網絡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也帶來網癮、網絡暴力等負面因素。
媒介的發(fā)展史,也是人類進步史、思想發(fā)展史。從文字、報紙、電報、電視、網絡等媒介產生,依附于媒介所產生的文化,積極推動著文明向前發(fā)展,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普及,再到消費社會、娛樂至上、泛娛樂化的形成,都是媒介造成或好或壞的影響。
對虛擬現(xiàn)實新聞的發(fā)展來說,新技術是一個載體,但需要考慮設備的成本以及可操作性等,終歸卻要回到新聞價值母題,即新聞內容的呈現(xiàn),如何不被技術所束縛,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更好地講述新聞故事,是新聞信息傳播的更高要求。麥克盧漢指出:“我強調媒介是訊息,而不說內容是訊息,不是說內容沒有扮演角色,而是說,其扮演的是配角?!彼?,麥克盧漢并沒有絕對化技術的影響力,而是相對于訊息內容,他更看重訊息載體。技術決定論從20世紀20年代提出后,由淺入深地探討了技術對人和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雖有不少人反對技術決定的立論,但卻不能磨滅技術對社會文明的推動作用?!癡R技術”應用于新聞報道中,革新了新聞內容表達方式與傳播途徑,但也因新技術帶來了種種局限,如何更好地利用這種新技術,傳播更加精良的新聞內容,并制定相應的法規(guī)和倫理規(guī)范,是目前虛擬現(xiàn)實新聞發(fā)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單位 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政府新聞發(fā)布模式與危機傳播效果評估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4SA0064)、西華師范大學國家級培育項目(項目編號:13C012 )的階段成果。
[1]MMihelj,DNovak,SBegu.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M].Springer Netherlands,2014.
[2]徐梓淇,劉鋼.從媒介的發(fā)展看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兼論技術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的貧困[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01).
[3]梁頤,劉華.媒介技術決定論的生態(tài)視角——基于媒介進化小生境理論的思考[J].新聞界,2013(07).
[4]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張珊珊.虛擬現(xiàn)實新聞的現(xiàn)在和未來[J].新聞界,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