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林(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藝術系,廣東茂名525000)
高州采茶戲音樂文化研究
陳廣林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藝術系,廣東茂名525000)
由民間歌舞與戲劇藝術融合發(fā)展而來的劇種--采茶戲,在我國很多地區(qū)都廣泛流傳,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如桂南采茶戲、江西采茶戲、高州采茶戲等等。本文選取高州采茶戲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高州采茶戲的歷史發(fā)展、文化特征的基礎上,了解其蘊藏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及高州地區(qū)民俗傳統(tǒng)文化形式,進而重點探討高州采茶戲音樂曲調、聲腔構成、表演內容等方面,突出其文化形態(tài)特殊性以及地域性特征,進而為研究采茶戲的學者提供理論素材,也為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tǒng)藝術文化貢獻力量。
高州采茶戲;音樂文化;研究
明末清初,隨著我國戲曲藝術的蓬勃發(fā)展,小戲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并立足于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基礎上,戲曲與民間舞蹈、山歌小調相結合并發(fā)展為藝術形式,如西北的秧歌調、東北的二人轉、湖北的黃梅調等等。采茶戲也不例外,其圍繞茶為中心,結合戲曲、民歌歌舞、山歌小調等形式發(fā)展而來的劇種,如高州采茶戲就與高州地區(qū)方言、風俗習慣、茶農生活、歌舞戲曲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選取高州采茶戲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高州采茶戲的歷史發(fā)展、文化特征的基礎上,了解其蘊藏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及高州地區(qū)民俗傳統(tǒng)文化形式,進而重點探討高州采茶戲音樂曲調、聲腔構成、表演內容等方面,突出其文化形態(tài)特殊性以及地域性特征,進而為研究采茶戲的學者提供理論素材,也為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tǒng)藝術文化貢獻力量。
1.1 高州采茶戲的發(fā)展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中,茶文化的影響可謂是源遠流長,其不僅對我國文學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而且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茶葉種植、生產、交易、消費等等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自然也就成為各地戲曲文化表達內容,自然形成以茶為中心的戲曲形式——采茶戲,這也是其與其它地方劇種最大的區(qū)別所在。
龔國光先生曾言:“采茶戲是浮現于海面的山尖,而沉在海面下面的茶文化是支撐采茶戲的巨大實體。”[1]龔先生所言正是因為中國人種茶、喝茶、品茶這一傳統(tǒng)習慣而促使采茶戲藝術形成、發(fā)展與完善。根據學者們考察,我國江西地區(qū)是最早產生采茶戲。[2]大約在明末清初時采茶戲初見出形態(tài),而后在清朝中期獲得空前發(fā)展,這一時期民間流行燈彩歌舞,茶歌也十分盛行,兩者結合而產生了最早的民間娛樂形式——“采茶舞”、“茶燈舞”等。這一藝術形式也得益于民間習俗,每逢采茶時節(jié),茶園里便會有姑娘們載歌載舞,表達喜悅之情。但因方言、風俗、戲曲等不同而不同,并發(fā)展出各種茶戲流派,如贛南采茶戲、江西采茶戲、高州采茶戲等等,并相互影響、相互融合。而后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戲曲藝術的發(fā)展,善于歌舞表演的茶農們在閑暇之余開始將生活中的故事、人物、茶農生活生產情節(jié)加入采茶歌舞的表演中,甚至賦予表演者“專屬”的人物角色,并從茶田轉移到生活中,從鄉(xiāng)間流入城區(qū),發(fā)展出各地的個性特征,形成采茶戲完整形式,深受大眾的喜愛。當然采茶戲的形式構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國戲曲藝術的成熟,從最初的“二小”的“三腳班”到“三小”行當的“三腳班”再到“半班”階段,正式代表新的劇種——采茶戲藝術的產生。[3]
高州是我國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00多年,隨著明清時期各地采茶戲的發(fā)展,也推動高州采茶戲形成,據記載:高州采茶戲形成發(fā)展一方面得益于浙江、湖南等地采茶戲發(fā)展傳到廣東南雄珠璣巷,而后影響高州地區(qū)采茶戲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是宋朝時隨著中原遷徙移民將自己戲曲形式帶到廣西等地,而后逐漸傳入高州。這兩股文化經由高州當地的民間藝人吸收、整合,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而形成了獨具風格高州采茶戲。
1.2 高州采茶戲文化
采茶戲的發(fā)展路徑大致相同:采—采茶—采茶歌—采茶歌舞—采茶戲,其文化特征也大體相似,下面將圍繞高州采茶戲來概括我國采茶戲文化特征,一是重情感輕理智特征,高州采茶戲表演內容(下文重點分析)都是源自茶民們的日常生活,其所歌頌、贊美無非是茶農們的勤勞、樸實的情歌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決定采茶戲的抒情特征;而且從采茶戲的構成來看,山歌體的唱腔都強調了情感性表達,《高州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采茶是新年,哥妹雙雙進茶園?!缒悴啥嗝貌缮伲徽摱嗌僭缁丶?。……哥你使盅妹使盞,盞盞盅盅久久長”[4]二是崇尚樸實自然,我們知道早期高州采茶戲基本上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茶農們,他們在勞作中即興歌唱、表演,通俗易懂、郎朗上口,而且其內容大都是圍繞茶來展開,如燒茶山紙、開茶園等內容的采茶戲,因此,決定了采茶戲演創(chuàng)人員、內容、行當等方面盡顯自然樸實之風格。[5]三是采茶戲演出行當非常簡單,如高州采茶戲和當地的木偶戲單從名稱來看就知道高州二戲演出行當的簡單,單人木偶戲被稱為“扁擔戲”,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扁擔、箱子即可構成一部戲;高州采茶戲又叫“蚊帳戲”,其實指幕布大小如蚊帳一樣,可見戲臺簡陋,但這并不影響高州采茶戲的發(fā)展、傳承,下文將重點論述高州采茶戲音樂文化構成。
采茶戲按照“以歌舞演故事”戲曲藝術規(guī)則構成其藝術形式,本節(jié)主要從音樂曲調、聲腔構成以及表演內容方面深入了解高州采茶戲的文化形態(tài)與特色。
2.1 音樂曲調
從現存高州采茶戲曲目來看,其音樂曲調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純粹的“茶歌”,也就是茶農們在生產勞作中所唱的歌曲,體裁較為豐富,有山歌、民間小調以及勞動號子,內容較為簡單,朗朗上口易于傳唱。第二種就是載歌載舞的“茶燈”形式,也是指在“茶歌”的基礎上融入舞蹈表演動作,邊唱邊跳。第三種是完整故事情節(jié)的小戲,其實就是“茶腔”表演來表現茶農們種茶、點茶、采茶、炒茶、賣茶等勞動生活,對很多茶農來說,茶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因此圍繞茶也生發(fā)對愛情、友情、親情等人性表達,既豐富了采茶戲的內容,又體現茶農們對美好生活與高尚道德品質的追求與頌揚。
2.2 聲腔結構
采茶戲聲腔特色由“聲韻”決定,但相鄰地方的聲韻也會相借鑒、吸收、融合,因此,我國各地的采茶戲都有共性,他們都是民間音樂與文學的結合物,同時也極具地域的個性特征,比如高州采茶戲將當地的戲曲小調的基本韻律與方言用語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土氣的聲腔風格。高州地區(qū)的方言較多但以高州白話為主,其不僅發(fā)音與普通話不同,而且多用押韻,主要是用七字四句,二、四句押韻,偶爾用三字句、五字句,這樣語言結構使得采茶戲的唱詞朗朗上口。關于高州采茶戲唱詞其的唱詞還融合當地的木偶戲與山歌特色,此外也吸收了“割韭菜”、“小開門”、“大開門”等當地著名的小調,這就造了高州采茶戲的拉腔也就是襯詞比較多,比如“打把大刀(依呀依多喲),斬窮根(那個依多喲)”,又如《開茶園》:“春滿茶山(沙羅底呀)好(呀)好風光(呀個光)(呀啰),哥妹雙雙(沙羅沙羅沙羅沙羅底呀)……”,這一形式也是高州采茶戲的最具特色地方,當代著名作曲家陳小奇的新作品《妃子笑》,就采用了高州采茶戲獨特的唱腔形式,使其作品唱響了大江南北,更使得高州采茶戲的形式被大眾所熟知、喜愛。
2.3 表演內容
我國各地采茶戲表演形式大同小異,其女性大都會以茶籃、彩扇等作為道具,男性大都會采用矮子步的形式,這些形式都是對茶農生活生產勞作的提煉與總結,表演人數至少二人以上。采茶戲的表演內容也相仿,如各地都出現了《十二月采茶》,基本也都是通過敘事形式將1-12月采茶過程都形象地表達出來,進而歌頌茶農們辛勤勞作的場面以及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美德。本節(jié)重點分析高州采茶戲表演內容,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拜茶也就是燒茶山紙,茶農們開墾新茶園或祈福“祭茶”會進行拜茶儀式,其表演形式有固定的規(guī)則,內容也較為簡單。二是開茶園,正常拓展原有茶園的面積或在原來基礎上新增一個茶園,如開墾茶園(沙羅底呀) 千呀千萬畝,山山嶺嶺(沙羅底呀)換呀換新(呀個)裝”。三是茶園點茶,其主要是表現茶農情感生活,如夫妻之間和睦,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他們一行行、一棵棵地數茶樹時嬉戲載歌載舞,邊唱邊數,邊數邊唱,讓茶農們在辛苦枯燥的點茶勞作時帶來歡樂、愉快的心情。四是茶園看茶花實則就是茶園捉蟲,在若大的茶園捉蟲實際上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茶農們將這一辛苦變成一種娛樂形式,也通過刻畫人們起早貪黑在萬山遍野的茶樹中捉趕蟲子的辛苦來表達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五、茶園采茶,這也是采茶戲最常表面的內容,大部分是以茶園中戀人們的情感為主線,歌頌茶園中歡樂、愉快、一派欣欣向榮的豐收景象。此外還有品茶、制茶等內容,這些都說明采茶戲的表演素材源自于生活,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最初的采茶戲的創(chuàng)作者都是一些不識字的茶農了。結語
任何一種藝術文化都帶有民族性與地域性的文化意蘊,作為地方戲一種劇中——采茶戲,其重在表現地方文化之美。因此,高州采茶戲不僅僅是一種民間文化形式,更是一種地域美的展現,這種美已融入其歷史發(fā)展、音樂曲調、聲腔結構、表演內容等諸多方面。由于大眾文化的盛行,人們越發(fā)欣賞電影、電視劇等視覺震撼的娛樂形式,使得高州采茶戲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在當代的生存面臨嚴峻的考驗,高州采茶戲如何繼續(xù)生存下去,如何贏得大眾的掌聲,還需要很多藝術工作者將其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使其符合當代人的審美。
[1]龔國光.江西戲曲文化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81.
[2]蘇子裕.中國戲曲聲腔劇種考[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76.
[3]吳蕾.采茶戲音樂的文化形態(tài)研究[J].福建茶葉,2016(11):320-321.
[4]王伽娜.高州木偶戲和采茶戲的浪漫風格——西方音樂美學的視角[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4):67-76.
[5]周澤明等編《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調查表》,高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9年.
茂名市201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名稱:《高州“采茶戲”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編號:2016GJ06
陳廣林(1979-),男,河南息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傳統(tǒng)音樂綜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