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紅梅
〔關鍵詞〕心理干預;家庭心理輔導;親子互動
一、基本情況
六一節(jié)剛過,一所農村中心小學的心理老師就打來電話,請求我對該校的一個男孩進行危機后的心理干預。該老師對男孩的情況作了大體的描述:
江××,男,10歲,五年級學生,平時表現(xiàn)良好,學習認真,是公認的乖巧、省心的學生。但近來,他的行為敏感而且偏激,令人非常擔心。如,同學不小心碰撞了他就要立即給他道歉,否則他就會很委屈地覺得自己被欺負了。一次和同學玩得不順心哭泣起來,同伴指責他說:“你怎么這么愛哭!”江××聽罷又羞又愧,當即絕決地表示“要把自己的眼珠子摳出來”,理由是“把眼珠子摳出來后,就不會哭了”。
本次事件發(fā)生在六一的前一天:老師正在組織彩排,江××在座位上收拾自己的書本,一位同學經過時不小心碰撞了他,江××向老師告狀說“有人欺負他”。但老師忙于彩排沒有及時理會,江××非常激動地認為“自己被同學欺負了,老師卻不管”,于是沖出教室,爬上走廊就要跳樓,好在幾位學生眼疾手快拽住了他,才避免了一場事故。
聽了該老師的敘述,我非常詫異:江××為什么會有如此強烈的受害者心理和過激的解決問題模式?排除了他在學校遭遇刺激性事件的因素后,我意識到,江××的問題或許來源于家庭互動關系和家庭教育。
原來,江××家里有五口人,他是家中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在縣城讀高中,住校,成績優(yōu)秀。父母均為農民,目前,父親外出打工,家中還有媽媽、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母親介紹說,自己近期也準備外出打工,但由于孩子發(fā)生了這種事就耽擱下來了。母親對孩子的評價與老師的一致:比較懂事,能自覺學習……但與人玩耍吃不得一點兒虧,常常委屈地哭著回家,而家長對此主要的回應模式是:
(1)厭煩——不問原由、不安慰,簡單地批評了事;
(2)不理會——“讓他(孩子)哭一會兒自然就好了”;
(3)拿哥哥和他比較,數(shù)落他。
母親困惑地說:“我們從沒有因為他是家里的小兒子而更加寵愛他,他怎么會變成這樣呢?”
二、輔導過程
男孩子的確是比較文靜的那種,在輔導過程中,他顯得很配合,但神情中帶著淡淡的憂郁。
為了更好地了解情況,我首先請江××畫了一幅“房樹人”的圖畫。從作畫過程及畫面,我直觀地了解到:他內心對自己的要求較高,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尊重,依戀家庭……于是我決定和他從談“家的感覺”開始。
師:看得出,家在你心中很有分量呀。談談對爸爸的感覺,好嗎?
生:有時會想爸爸,想打電話給他,但最后還是沒有打。
師:為什么呢?
生:(不好意思地搔著頭)不知道說什么好……
師:那么,你可以聽聽爸爸說話呀。想想,假如電話接通了,爸爸可能會對你說什么呢?
生:(模仿爸爸的口吻)要聽爺爺奶奶的話,聽媽媽的話,要好好學習……
師:還有呢?
生:沒有了(低下了頭)。
師(提示):爸爸可能會這么說嗎——兒子,你最近過得怎么樣?在學校里有什么開心或者煩惱的事情?有哪些好朋友?和小伙伴們都玩些什么?……
生:(搖頭)不會。
師:假如爸爸以后這樣問你,你喜歡嗎?
生:喜歡(露出了笑容)。
……
師(問母親):你愛這個兒子嗎?
母親(脫口而出):當然愛呀!
師(點頭表示認可):那么,你有沒有因為兒子的懂事而當面夸獎過他?
一陣沉默之后,母親輕輕地說:“好像沒有。 ”
師:你能說出兒子的五個優(yōu)點來嗎?
在良久的等待和教師的提示下,母親艱難地完成了任務。
至此,我完全讀懂了孩子的渴望和委屈;讀懂了孩子害怕被父母拋棄的恐懼和壓抑。母親沉默了。接下來,我采取了以下輔導措施。
1.指導母親擁抱孩子
讓母子在擁抱中感受濃濃的血緣親情。這個渴望愛的孩子在母親懷里淚流滿面,“愛的滋養(yǎng)”瞬間化解了他的怨恨和委屈;母親也雙眼濕潤。
2.進行認知教育
(1)讓該生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傷害自己就是傷害父母。
(2)運用“自我開放的策略”,讓他明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們應該允許別人批評自己。
3.情境訓練:《被撞之后》
(1)大聲告訴自己“沒關系!他不是故意的。因為我們一不小心也會撞到別人”。
(2)平和地向對方陳述“你剛才撞到我了”,并要求對方做出處理。
(3)如果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你還是很生氣,馬上離開現(xiàn)場,等到心平氣和后,再找他或找老師妥善解決。
隨后,指導江××簽訂《不傷害自己的承諾書》一式三份,并張貼在自己的床頭,以便每天閱讀,牢記于心。
4.給母親布置家庭作業(yè)
說服孩子母親不外出打工,留下陪伴孩子。并布置了家庭作業(yè):
(1)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給孩子內心注入愛的能量。
(2)學習尋找孩子的優(yōu)點,并給予表揚。
(3)利用適當機會,讓孩子接觸生活中的“死亡現(xiàn)象”,了解死亡的真實含義。
(4)閱讀親子書籍。
三、輔導效果
一個月后回訪,家長和老師都反映:江××現(xiàn)在遇事沒有了過激行為,人也變得越來越陽光、越來越開朗了。
四、個案評析
中國是個很重視家庭的國家,但中國父母常常羞于表達對子女的愛,加上一些錯誤的觀念(如嚴格教育是愛,為孩子攢錢是愛,用男子漢標準要求兒子是愛),使一些家長的育子行為變得本能、主觀、簡單和壓抑,一些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筆者建議:在親子互動中父母要學會大聲說出自己的愛,這應成為家長人生的重要一課!
(作者單位:福建省光澤縣教師進修學校,南平,354100)
編輯/張 帆 終校/杜文姬 高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