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海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100-01
傾聽,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取信息和提煉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和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是表達和交流的前提。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學會傾聽?!蹦敲?,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該怎樣 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讓課堂教學效率更加有效呢?
一、激發(fā)“聽”的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容易分心。再加上有些同學往往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無心傾聽別人的見解。因此,作為教師,要多用激勵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聽的積極性。
首先,及時表揚正在傾聽的孩子,如“你聽得最認真!”“看到你的表情,老師就知道你聽懂了別人的話,真了不起!” ……為了激勵學生參與到傾聽中來,也可抓其善聽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如“你把他的優(yōu)點學來了,說明你很會聽!”“這么一點小小的區(qū)別你都聽出來了,你的聽力真好!”“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幫了他的大忙!” ……這些及時性評價能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另外,也可以變換角色,讓學生扮演“評論家”“小醫(yī)生”“播音員”等喜歡的角色。學生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自然就會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俯下身子,和學生平等對話,從而增強學生口語交際的信心,強化學生認真傾聽的意識。比如當學生忘記了說什么時,教師可耐心地提示:“別著急,慢慢說,大家正聽著呢,”當學生表達不清時,教師可順著學生的思路幫著把話說清楚:“老師聽明白了,是這樣說的吧……”只有當教師俯下身子,把自己作為一個聽眾、朋友和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零距離的開放式交流時,學生傾聽的興致才會永遠不退。
二、細化“聽”的要求
我們在課堂上常常要求學生認真聽,但怎樣做才算認真聽呢?老師應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細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學中就明確提出了“學會傾聽要五心”,即傾聽時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fā)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fā)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別人的發(fā)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fā)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 “聽”“思”“說”并重,相互促進。
三、養(yǎng)成“聽”的習慣
為了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針對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特點,首先訓練學生的坐姿——身直頭正肩放平。其次訓練學生聽的技能。剛開始讓他們聽老師講簡短的話,然后重復。經(jīng)過幾次練習,當老師一說話學生就會有意識的調(diào)整自己注意力指向聽,在此基礎(chǔ)上可以適當增加有效性的練習,如聽同學發(fā)言時,要求學生眼睛看著書上或看老師,不看發(fā)言同學的臉,做到神情專一。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則以微微點頭表示認可或贊同。長期的堅持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老師也可通過一目了然的觀察,了解學生聽課的質(zhì)量,及時得到反饋信息。
傾聽是一種姿勢,也是一種態(tài)度,它能培養(yǎng)學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好習慣;傾聽也是把金鑰匙,它能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交流空間。只要我們喚起學生傾聽的興致,讓學生明白聽的要求,并在聽中生疑,聽中解惑,聽中積累,聽中成長,聽成一種好習慣,他們就能聽出聰明的頭腦,聽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