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樹偉+王振+王兆軍
摘 要: 物理是研究物質(zhì)結構、物質(zhì)相互作用和運動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物理教學方法一直是物理教學中研究的主要問題,實際教學中方法是不一樣的,不同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無論是高中物理還是大學物理,邏輯主線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紹邏輯主線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通過邏輯主線的介紹及實際應用,為老師和學生理解及解決物理問題提供思路,為學生學習后續(xù)專業(yè)課程打下良好理論基礎。
關鍵詞: 物理 邏輯主線 教學
1.引言
無論是高中物理還是大學物理,在教學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1-5],由于高考的重要性,使高中物理在教學中偏向以題海戰(zhàn)術為主,通過大量做題理解相關物理規(guī)律及問題,但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雖然會做很多題,對物理課到底介紹了什么內(nèi)容及主體框架沒有清晰的認識,使學生變成做題的機器,邏輯思維并沒有培養(yǎng)多少。大學物理教學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學生學完大學物理,問他們學到什么東西,只能說出相關的公式,對課本內(nèi)容沒有多少認識,物理課變成了公式課,導致學生沒有通過物理課教學學到相關邏輯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邏輯主線教學方法的介紹
物理課有著很強的邏輯框架,邏輯主線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邏輯主線指貫穿物理教學的邏輯思維的一條主線。我們在認識整個物質(zhì)世界的過程中是有一條主線的,如我們對物體機械運動的認識過程。首先看到的是物體運動的現(xiàn)象,人在運動場上跑步,籃球在空中劃出優(yōu)美的弧線,火箭發(fā)射升空等,看到這些現(xiàn)象后,我們會思考這些運動有什么樣的共通特征,都是物體位置的變化,接下來就要建立一個數(shù)學抽象模型[6],這種模型是理想化的,主要用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主要特征。模型不同,描述的特征就不同。選定好可以描述的模型,還想做一些定量計算,就是計算出相關的數(shù)據(jù)結果,我們需要相關物理量,物理量主要指描述物質(zhì)特性的量。當然,對于復雜的運動,不可能一個物理量就可以描述清楚,可能需要多個物理量。通過引入相關物理量,猜想物理量之間是否存在一些聯(lián)系,畢竟對同一現(xiàn)象的不同側面描述引入的物理量之間必然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樣我們就找到了關系表達式。接著通過關系表達式,可以進行相關物理量定量計算。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通過解決問題可以驗證整個邏輯思維主線是否可行,能否完美地描述物質(zhì)的運動。所以物理課教學中可以引入這種邏輯主線:現(xiàn)象→抽象模型→物理量→關系式→解決問題→補充及驗證。一旦學生掌握了邏輯主線,對物理的認識除了在原有基礎上有很大提高,為后續(xù)專業(yè)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物理教學中可以潛移默化地講授這一邏輯主線,將此教學方法應用在實際教學中,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有一定的幫助。
通過這樣一個具體實例給大家展示如何利用邏輯主線將物理課的具體內(nèi)容介紹清楚,除了讓同學們掌握相關計算關系式,更重要的是通過邏輯主線的介紹使同學們對于物理課的邏輯更加清晰,有助于提高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對物理課如何學好有全面的認識。
對于物理其他內(nèi)容都可以這條邏輯主線介紹,由于大學物理[7]內(nèi)容較多,因此選取部分內(nèi)容制作表2。
4.教師和學生反饋
通過該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得到學生和老師的好評,一方面老師通過該方法應用對物理課程的邏輯性有了進一步認識,講授課程變得更清晰易懂。另一方面學生利用該方法學習物理課程的過程中,不但會做很多題目,而且能很好地概述及理解物理內(nèi)容。同時學生將此方法應用在物理相關課程學習中,為后續(xù)課程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5.結語
本文介紹了“邏輯主線”教學方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通過此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使物理教學方法得到補充,實際教學中得到明顯效果。當然,任何教學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所以今后教學中要不斷摸索將其完善。
參考文獻:
[1]王稼軍.關于大學與中學物理教學的銜接問題的思考[J].物理與工程,2016,26(4):7-12.
[2]展凱云.大學物理教學中應用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思考與實踐[J].物理與工程,2016,26(Z1):202-205.
[3]羅文華.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對策[J].物理與工程,2013,23(4):34-36.
[4]王樂新,關曉燕,王暢等.以拓展教學內(nèi)涵為主線的大學物理教學設計[J].高師理科學刊,2010,30(3):112-114.
[5]羅興垅,羅穎.獨立學院大學物理教學研究[J].大學物理,2010,29(1):54-56.
[6]張靜,郭玉英.物理建模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簡介[J].大學物理,2013,32(2):25-30
[7]馬文蔚,周雨青,解希順.物理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