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常世榮
摘 要: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寫了生活場景之中的戲曲習俗與資料,描繪了當時戲曲從業(yè)者的生存狀態(tài),對塑造小說人物形象與表現(xiàn)主旨均有重要的文學作用;對戲曲的描述是清代戲曲發(fā)展的重要佐證材料,又具有戲曲文獻價值,對研究當時戲曲的發(fā)展狀況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儒林外史》 戲曲描寫 文學價值 文獻價值 民俗功能
《儒林外史》共56回,若不論第37回泰伯祠大祭中戲班子司樂的情節(jié),涉及戲曲的篇目共26回,近半篇章都有戲曲描寫。
一、小說中戲曲描寫的文學價值
小說中有7回點出具體的戲曲名稱,加上《加官》《張仙送子》之類的短劇,共有13個劇目。具體分析它們在小說中的作用,有以下幾種:
(一)代替語言 第2回周進點梁灝戲,梁灝八十歲中狀元,他的學生卻是十七八歲中的狀元;周進在顧老相公家教書,顧老相公聽到戲文便知周進在“替他兒子發(fā)兆”。周進借用戲文代替語言上的祝福,委婉含蓄又不落窠臼,比直白的話語更令人欣喜,耐人尋味。
(二)暗示內(nèi)心 第20回匡超人提及《琵琶記》中蔡伯喈得狀元后拋妻入贅牛相府,暗示他想棄妻娶給諫的外甥女。第30回莫愁湖盛會,杜慎卿等人點評六七十個唱旦角的戲子,列出劇目有5種:《請宴》寫孫飛虎退兵后,紅娘請張生赴宴;《窺醉》寫謝素秋窺視趙汝州醉態(tài);《借茶》寫張文遠借吃茶來挑逗閻婆惜;《刺虎》寫宮人費貞娥假扮公主,被李自成賜予部下“一只虎”,新婚當夜費貞娥將“一只虎”灌醉殺害后自刎;《思凡》寫小尼姑色空耐不住佛門孤寂,私自逃出尼姑庵。以上均與女色有關(guān),作者以戲中人與事作比擬,內(nèi)涵豐富,從側(cè)面反映杜慎卿的品性和趣味。
(三)烘托氣氛 第10回遽公孫入贅魯編修家,婚慶當天唱堂會,提及《加官》《張仙送子》和《豐贈》。這些是婚慶時常有的戲曲,如《加官》和《張仙送子》分別表達了“加官進祿”“增加男丁”的愿望。《豐贈》出自《百順記》,講王曾中狀元、其子中武狀元、因功封三代,清代“凡賓筵吉席,無不演此劇”。這些劇目是對新人的祝福,烘托了喜慶氣氛。
二、小說中塑造的戲曲從業(yè)者形象及文獻價值
王國維考證上古及五代之戲曲:“古之俳優(yōu),但以歌舞及戲謔為事?!睔v朝歷代都十分看低演員的身份,視其為下賤之人,在律法上對他們進行了一系列限制。元代“禁倡優(yōu)盛服,許男子裹青巾,婦女服紫衣,不許戴笠、乘馬”,規(guī)定官員為妻子請封,若再醮的妻子為倡優(yōu)則不許申請;官員頻繁出入倡優(yōu)之家還會獲罪甚至罷職。明代規(guī)定倡優(yōu)不得用貂裘,明清均規(guī)定倡優(yōu)不得參加科舉?!度辶滞馐贰范嘟嵌让枋隽水敃r演員地位低下的生存狀態(tài)。
作者通過直接與間接描寫塑造演員形象,表現(xiàn)其社會地位低下。如通過描寫演員衣著服飾與言行反映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清代服飾沿襲前代制式,《明史·輿服志》嚴格界定了皇室官員士子庶民的衣著服飾、室屋制度、器用。體現(xiàn)在《儒林外史》中主要有以下幾次描述:第23回戲子行頭經(jīng)紀救了牛浦,給他瓦楞帽與布衣,是庶民衣著;第24回鮑文卿著“青衣小帽”見向知縣,之后見唱老生的錢麻子“頭戴高帽,身穿寶藍緞直裰,腳下粉底皂靴”——
鮑文卿道:“我方才遠遠看見你,只疑惑是那一位翰林、科、道老爺……像這衣服、靴子,不是我們行事的人可以穿得的。你穿這樣衣裳,叫那讀書的人穿甚么?”錢麻子道:“……南京這些鄉(xiāng)紳人家壽誕或是喜事,我們只拿一副蠟燭去,他就要留我們坐著一桌吃飯。憑他甚么大官,他也只坐在下面。若遇同席有幾個學里酸子,我眼角里,還不曾看見他哩!”鮑文卿道:“兄弟你說這樣不安本分的話,豈但來生還做戲子,連變驢變馬都是該的!”
二人的對話透露出不同等級的不同穿著,他們只能著青衣小帽,那些綢緞皂靴不是他們可以穿的;言行更需恭敬,否則便是不安本分。第27回鮑老太等人稱管戲班子的鮑廷璽是武舉人,騙王太太與他成親。后來她發(fā)現(xiàn)鮑廷璽平日所戴的是瓦楞帽子,不是紗帽,心中存疑。由此可見演員裝束與士子裝束有很大差別。
小說還描述了他們的言行,如鮑文卿拜見向知縣:
鮑文卿青衣小帽,走進宅門,雙膝跪下,便叩老爺?shù)念^,跪在地下請老爺?shù)陌?。向知縣雙手來扶,要同他敘禮。他道:“小的何等人,敢與老爺施禮!”……向知縣拉他坐,他斷然不敢坐?!U文卿道:“雖是老爺要格外抬舉小的,但這個關(guān)系朝廷體統(tǒng),小的斷然不敢?!绷⒅故只亓藥拙湓挘说嚼认氯チ?。向知縣托家里親戚出來陪,他也斷不敢當。落座后,叫管家出來陪,他才歡喜了……次日,向知縣備了席,擺在書房里,自己出來陪,斟酒來奉。他跪在地下,斷不敢接酒;叫他坐,也到底不坐。向知縣沒奈何,只得把酒席發(fā)了下去,叫管家陪他吃了,他還上來謝賞……(向知縣)封了五百兩銀子謝他。他一厘也不敢受,說道:“這是朝廷頒與老爺們的俸銀,小的乃是賤人,怎敢用朝廷的銀子?小的若領(lǐng)了這項銀子去養(yǎng)家口,一定折死小的。大老爺天恩,留小的一條狗命。”
反映出當時禮法森嚴,等級分明。鮑文卿自比管家之類的奴仆,與知縣同坐便是與朝廷體統(tǒng)相悖。也無怪鮑文卿自稱“小的乃是賤人”。他過繼落魄秀才之子,改名鮑廷璽,因鮑廷璽出身“正經(jīng)人家”,不讓學戲;第53回寫明朝“把那元朝功臣之后,都沒入樂籍”。學戲的要么是繼承祖業(yè)(鮑文卿),要么是出身貧賤的窮苦人,要么是罪人(前朝功臣)后代。對元代功臣之后的懲罰方式是沒入樂籍,說明演員地位之卑微低賤。
除直接描寫演員的服飾、言行,小說還通過他人言行側(cè)面反映演員的生存狀態(tài):
第27回王太太得知鮑廷璽身份真相,怒氣攻心而昏迷,醒后便神志不清。她所期望的武舉人丈夫與實是管戲班子的丈夫落差太大,被刺激成了失心瘋。
第32回杜少卿稱鮑廷璽孝敬雙親:“這就可敬得很了?!眾涮珷斕狨U廷璽:“他做戲的,有甚么好人?”第46回眾人得知莫愁湖盛會,笑稱若杜慎卿為主考官會“目迷五色”;第47回描寫紈绔子弟玩弄戲子之風。
從側(cè)面映射出演員地位之低下,甚至在普通人心中無禮義廉恥的觀念?!度辶滞馐贰房坍嬃藨蚯鷱臉I(yè)者卑微低賤而屈辱的生存狀態(tài),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對了解當時戲曲從業(yè)者的社會地位與生存狀況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與文獻價值。
三、小說中戲曲的民俗功能
小說中對戲曲的詳細描寫較少,大多幾筆帶過,這些描述體現(xiàn)的是古代戲曲民俗的功能和作用。
(一)娛樂功能 娛樂功能貫穿戲曲發(fā)展的各階段。王國維提元代劇作家“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段淞峙f事》載宋孝宗于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觀潮歸來時:“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戲、撮弄等,各呈技藝。”是戲曲娛樂功能的體現(xiàn)。
《儒林外史》從民俗文化角度描寫宴客、生日或婚宴時請戲班子唱堂會等戲曲習俗,如第3回范進搬新房、第24回薛鄉(xiāng)紳生日、第25回杜府老太太做壽,均請了戲班子;第23回、第27回有做朝時演唱戲劇的描寫;第26回王太太敘述送繼女出嫁、唱戲吃酒一整夜,而第10回魯編修招婿也請了戲班子。這些場景可證明當時戲曲的流行盛況,同時也表現(xiàn)了在婚宴或聚會時請戲班子唱戲助興的習俗。
(二)戲曲與祭祀 詩歌、音樂和舞蹈是組成戲曲形式的基本因素。中國古典戲曲正式形成時間雖晚于其他文學樣式,但戲曲萌芽可追溯到巫覡興起的上古時期。祭祀時由尸的扮演者身著與神相似的衣物,“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后世戲曲之萌芽,已有存者焉?!薄秴问洗呵铩す艠菲罚骸拔舾鹛焓现畼?,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泵枋鲈缙谠姌肺枞呦嘟Y(jié)合的形態(tài),所歌之樂與祭祀有關(guān)。而“周代樂官整理和創(chuàng)作的《云門》《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等樂舞,是由王室和貴族子弟演出,用來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以歌舞娛神的祭祀活動不斷發(fā)展,宋代演戲與祭祀場所相連,王安石《相國寺啟同天道場行香院觀戲者》:
侏優(yōu)戲場中,一貴復一賤。
心知本自同,所以無欣怨。
發(fā)展到后來,中原地區(qū)大部分神廟都有戲臺建筑,借祭祀以演戲娛樂?!度辶滞馐贰返?2回請戲班子來謝神;第47回方家老太太因節(jié)孝入祠,方家請戲班子演戲,反映出清中葉時戲曲與祭祀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正是從上古發(fā)展演變而來的。
《儒林外史》中的戲曲資料對于揭示主題、塑造形象、展開情節(jié)有著重要的藝術(shù)功能;小說中的戲曲描寫反映了戲曲的民俗功能,這些描述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對了解當時戲曲的發(fā)展狀況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與文獻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2] 董康編.曲??偰刻嵋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3]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 中國文史出版社編.二十五史(卷11)·元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5] 周密著.李小龍,趙銳評注.武林舊事(插圖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 中華書局編.呂氏春秋.諸子集成(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8] 王安石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臨川先生文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作 者:李成,文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xiàn)任遼寧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學研究;常世榮,遼寧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