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琴
藝術設計教與學的“中和”之美
張麗琴
(河北師范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石家莊 050024)
愿力是藝術設計教學的生命推動力,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舒適的教育氛圍與智慧教學來促進愿力的實現(xiàn)。和諧的教與學體現(xiàn)于在相互包容、調和、完善中尋求平衡與發(fā)展,體現(xiàn)于身心合一的愿力與行動力?!白鸬滦远绬枌W”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高尚的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產生積極的愿力,沒有道德規(guī)范和自我修養(yǎng)的學,很可能“知愈多而人愈窒”。
和諧;愿力;尊德性;平衡
藝術設計的門類很多,多數(shù)藝術生在考學之前并不了解這些藝術門類所代表的專業(yè)性質,宣傳最多的還是各大專業(yè)美院的基礎繪畫專業(yè),這與他們的啟蒙老師也都是美術專業(yè)出身有關。他們的考學目標僅以進入各美術學院為首要任務,這種單純以升學為意愿導向的機制是短視且后患很多,典型的特點就是上了大學后因迷茫而后勁不足,這種具備短期投資性的意愿產生的力量也是很有限的。在升學后,由于各種原因,許多學生又被調劑到了并不了解的藝術設計專業(yè),對未來的迷茫,使厭學成為常態(tài)。如何激起學生對本專業(yè)的興趣進而產生熱愛是專業(yè)教師的課堂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哲學觀的中庸追求的是最高層次的境界,《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爸小睘槔硐胫械暮椭C,是方法理念;“和”為現(xiàn)實中的和諧,是“中”的行為效果。“致中和”就是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和諧,“致中和”是中庸所追求的最佳境界。研究“中和”之美的價值在于分析教與學之間互相滲透的和諧意境,并在探索中體驗并感悟,其更關注于教誨者與學習者各自的理性與感性的交融與和諧,“中和”是動態(tài)的平衡。
(一)愿力是“中和”的動機
愿力指意愿之力,有了意愿就有了力量,愿力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目標,進而享受所意愿的感覺,并為了實現(xiàn)意愿而實踐。
愿力作為教學的生命推動力,是教學和諧的關鍵要素,愿力的促成能夠激發(fā)興趣、熱情和信心。愿力需要有外因推動力和內在驅動力,外力因素指通過教誨者對學習者進行適當?shù)匾龑?、幫助、方向指導等,激發(fā)并促進其對學習的內在動力,內驅力是愿力的根本。
第一,積極的導向性產生愿力。具備正確導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夠產生積極的信念,進而反映到其行為和態(tài)度的轉變上,其影響力會輻射到周圍的群體。首先要認識到意愿對自我人生的重要性與價值,進而要理解自我的身份(如教師既是教誨者也是學習者),并在不斷內省中進行自我評價、定位。一個人具備積極的德行修養(yǎng),其自我定位就越不受外界事物影響,內省要比外力因素更具有推動力。積極的愿力具有很強的精神能量,會調動、激發(fā)自身的潛能,從而反映到行為效果上,使意愿達到。所有具有正確導向的意愿都是有價值的、值得尊重的。
第二,具體可行的目標產生愿力。具有可行性的意愿與大而空的虛幻口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后者缺少認同感和感召力。意愿不需要承載過多的內涵與象征,應該以傳達生活理念為出發(fā)點(如從生命關愛的角度),可進行詳細的闡述,具備可操作性與可持續(xù)性。
第三,身心合一的狀態(tài)產生愿力。思想引領行為,又從行為中汲取經驗從而增長能力,當意愿發(fā)出后就要付諸相對應的行動力,意愿與行動力達到既和諧又互動的程度就是身心合一的狀態(tài)。只有自主性的意愿才能獲得認同感和自信心,并積極地付之于行動。身心的協(xié)調一致能夠更加有效的發(fā)揮能力并掌控自我,同時要意識到意愿實現(xiàn)的階段性和困難性,本著求索精神,智慧、毅力都得到成長,讓目標來督促自我從而一步步實現(xiàn)愿力目標。當目標未能如自己所愿時,要具有承受的堅強和改變的勇氣,在挫折、逆境時還能保持心智的堅強,這要比順境中的成功更值得稱贊,這才是教育的價值體現(xiàn)。
(二)平衡是“中和”的結構
中國古老的太極圖蘊含著深奧的哲學智慧和美學價值,詮釋了宇宙生命物質的本源,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描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彪m然用現(xiàn)代術語無法非常到位的闡述博大精深的陰陽論,不過我們可以看出太極論包含著一個重要概念:陽與陰共存,動與靜相生,兩者互為平衡,互為發(fā)展轉化。和諧的教與學應該是平衡中有變化,變化中求發(fā)展,發(fā)展離開平衡就失去了和諧,平衡沒有發(fā)展就是平庸。
1. 德性與學問的平衡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中庸》),德性與學問之間的關系是相依并存、相輔相成的。《孟子·公孫丑上》中說同情心、羞恥心、辭讓心和是非心是實施仁、義、禮、智的開端,董仲舒又加了一個“信”,“仁、義、禮、智、信”是中國最基本的德性標準,是以道德修養(yǎng)為核心的人文美學。大學藝術設計教育的根本目標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獲取,教育的核心價值還在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利益優(yōu)先的價值觀衍生了越來越多的道德缺失和社會矛盾,漫漫人生當中,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在各種欲望的誘惑、情感的驅使下很難保持清明平和的心志。沒有道德規(guī)范和自我修養(yǎng)的學,很可能“知愈多而人愈窒”,一個心胸封閉、狹隘的人不僅在為人處事上極易偏激,在創(chuàng)作思維上也不會有大的拓展性。德性的修煉需要內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蓖ㄟ^不斷自省來修身養(yǎng)德,不一定要有超然物外的極高境界,但一定要有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和為人處事的方法。一位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老師會使學生們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其人格的魅力勝過一切教條式說教。
大學的藝術設計教育不應該把知識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義教育作為首要目標,這個在技校就可以完成。人文美學與藝術美學是相輔相成的,愿力的實現(xiàn)不僅僅是通過技能、知識的學習,“尊德性”應該是最核心部分。
2.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理性是邏輯化、理智化,感性更藝術化、情緒化,感性主導思想,理性掌控行為,情緒需要理智的管理,理智同樣需要情緒的動力,兩者不僅互相依存,還是互相管理、互相促進的關系。
第一、理性與感性是互相管理的平衡關系。
感性沒有理性的指導極易失控。當理智無法同情緒抗衡時,人性會被情緒所主宰,那么行為就容易失控。如果能精確統(tǒng)計一下國內各大學中的抑郁癥患者,會得到一個讓人驚悚的數(shù)字。迄今為止,雖然對抑郁癥的病因無解,但抑郁是被負面情緒所主宰是毋庸置疑的,這種負面情緒多受到自身生理和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等等)的影響。放任情緒的后果就是自我失去理智的管理。
沒有感性的理性又是冷漠而無趣的。理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藝術問題,在教學當中,最大的誤區(qū)就是認為站在審美規(guī)則和藝術設計理念的制高點去解決問題就是理性,很多時候,運用感性的手段來化解難題,可以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二、理性與感性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感性為主導時的精神自由產生突破、創(chuàng)新,進而努力實現(xiàn)其可能性,這種以實際為依據(jù)的行為嘗試要以理性做主導,在感性的沖擊下理性的行為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完善,也可以說感性促使理性地行動力,在實踐中感性與理性會進一步相互完善。
理性為主導的教育活動,需要理智的思考和行為,和諧尺度把握在教誨者的學術素養(yǎng)和教學經驗中,經驗豐富是好現(xiàn)象,但經驗不是全部,過于依賴經驗的教誨者甚至會產生狹隘的判斷力,從而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經驗容易產生遵循不變的習慣,進而形成惰性使形式表現(xiàn)得比較穩(wěn)定,長時間的穩(wěn)定不是平衡,真正的平衡是具有可變性的。對經驗的適時改變叫做直覺,直覺屬于超經驗觀念,它更趨于感性思維,直覺產生的新形式進入比較穩(wěn)定的平衡期,就成為一個新的習慣。經驗加超經驗的直覺推動教師的教誨式知識體系的發(fā)展。
(一)通過和諧氛圍與智慧教學促進愿力的實現(xiàn)
《禮記·學記》闡述好的教誨行為應該是:在親和、融洽的氣氛下,通過引導、激勵、啟發(fā)式教學,產生學習的愿力。愿力來自于和諧的師生關系、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獨立思考的智慧和積極的行動力。愿力是在有意識的主張之下為了達到目標所想要的經驗過程,包括感知實現(xiàn)目標時所需要的能力程度和方向,權衡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和努力,需要實踐過程中的身心合一與決心,不斷通過內省或條件變化調整行為。
1.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
尊重是最基礎的德行修養(yǎng),和諧的師生關系體現(xiàn)在互相尊重上,《學記》言:尊師進而尊道,然后才會敬學。尊師重道是人應該具備的最基礎德行,師道尊嚴與人格尊嚴一樣都是不容侵犯的,師生都要牢記:“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保ā抖Y記》)惡言與忿言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能激化矛盾。對傳道授業(yè)的老師進行人格和身體的侮辱是禮教崩塌的現(xiàn)象。
教師要做到身正儀端才能言傳身教。《荀子·修身》中道:“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鄙頌楸砺实睦蠋熥约阂龅缴碚齼x端,在言行上以身作則,通過一言一行將人格魅力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著學生,才能起到真正的人文教誨作用。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體現(xiàn)在自我情緒的控制上,體現(xiàn)在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上。孫子說:“贈人以言,重于珠玉,傷人以言,重于劍戟?!苯處熞灿衅咔榱?,也會因瑣事而糾結、煩惱。控制情緒應該是教師必須的修行,一言一行都要講究,話從口出之前應當慎思,教育工作者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過于情緒化的老師容易使學生無從適應,過于理性又容易缺少師生的情感共鳴,掌握感性與理性地平衡才是真正的智慧。
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這會是一個相互激勵的和諧過程,推己及人,將批評變?yōu)闇贤?,將贊揚變?yōu)榧?,積極情緒產生積極能量,進而反映到行為之上,這是愿力形成的根本。
2. 合作互助的和諧氛圍
《禮記·學記》中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眴为殞W習屬于個體行為,有穩(wěn)定性也有局限性,變化少從而容易形成定式,很難完成復雜的問題分析和證明。群體學習比個體學習更有活力和動力,除了知識構想的拓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培養(yǎng)參與、合作精神,缺少合作意識的人在社會中往往舉步維艱。學校教學屬于群體性活動范疇,如果離開互助合作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就顯示不出群體性學習的優(yōu)勢,藝術設計教育更加需要一個開闊而和諧的學習與實踐氛圍。首先,互助組成員之間是求同存異的友好關系,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獲得認同的歸屬感,都對合作互助活動的順利進行起著積極的作用。比如,教誨者提出具有研討性的問題與創(chuàng)作實踐方案,互助組成員在實踐活動中就該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證明自己的陳述,要領會各參與者的意圖,給不同觀點者陳述的機會,本著“和而不同”的合作理念,不要害怕爭辯和各抒己見,只要是對主題進行思考就是有意義的,要預計到排斥階段的艱難性。教誨者運用假定論來進行推理、推論,學習者潛意識里的理智是具有懷疑性的,疑慮使探討者更想對假設進行判斷,這種主動的實踐要比被動的接受更具復雜性和高層次性,也優(yōu)于直接的有理推論,當然這種假設不是錯誤的、荒謬的、反科學的猜測。
3.分析與引導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體現(xiàn)在教育者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克服困難時要有指導性,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要有可預見性和包容性。
第一,正確地分析和反思的智慧。
分析能力涵蓋了多種經驗元素,是對內外價值觀的整合。教育者要具備正確的分析力,包括學生對意愿的想象與設計、信心與決心,教育者要幫助其分析可行性和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可能遇到的障礙和難關,順境與逆境的應對心態(tài)。正確的分析力還體現(xiàn)在對困難的理解上,既要避免過分夸大了意愿實現(xiàn)的難度從而失去信心,又要認識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及潛能突破的可能性。愿力和行動缺一不可,當意愿與行動力不匹配時,愿力是無法實現(xiàn)的??荚嚺c大學都只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終極目標。教育者要幫助學生分析愿力實現(xiàn)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性意愿,如某次創(chuàng)作實踐的完成,使其看到努力的成果,體會到努力的力量。
將教學活動進行書面的過程分析,更能理智而有條理的評價、反思每個階段的思考和行為,這個反思過程應該是最艱難持久,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過程分析報告比結論報告更能體現(xiàn)教育實踐者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聯(lián)想力。具有改革性的教育實踐活動采取的新型方式在初期進行時阻力是最大的,多次的磨合逐漸克服排他性心理,師生相互選擇性接受或思考外來觀念,會逐漸形成具有積極意義的新習慣,過程也越來越流暢。當然,時間長了出現(xiàn)停頓現(xiàn)象時,就要考慮轉換思維與方式,如拓展問題的深廣度或者開發(fā)新的實踐互動方式,進行刺激性的改變,防止實踐成為具有惰性的形式主義。
第二,把握引導時機和節(jié)度的智慧。
孔子將啟發(fā)式教學概括為:學生只有經過“憤”和“悱”的階段,就是急于解決而未解時,嘴里想說又不知從何談起時,老師才能對他進行啟發(fā),豁然開朗之下自然水到渠成。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當學生的理解力、感悟性或技術方面出現(xiàn)偏差時,老師要把握時機介入引導,還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異見,對發(fā)現(xiàn)的亮點要不吝贊美、鼓勵。引導不是掌控,掌控不是壓制。沒有愿力的強行灌輸對于教與學雙方來說都是痛苦的。過淺過深的拓展深度和聯(lián)想廣度都會使活動陷入施展不開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掌握好平衡尺度,不僅要會“引”和“放”,還要會“收”,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思考與實踐的一定自由,但也不可天馬行空。當然,本著“寧不及勿過”的心理,也會顯得因過于節(jié)制而沒有拓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
《論語·子路》言:“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鞭饤壸非笏俣群凸?jié)奏的順暢,也不要糾結于瑣碎的細枝末節(jié),老師應該站在更高點來審視全貌,宏觀上布局,微觀處引導,在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實踐者不是不可能產生難以置信的爆發(fā)力?;谒囆g設計的復雜性,使學生具備學習的廣博性和應變能力是藝術教育必須要做到的。
(二)“教學相長”與質疑能力促進教與學的和諧
1. “教學相長”為教育注入活力
“教學相長”一詞來自于《禮記·學記》,指教與學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教與學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在教學互動中尋求平衡,創(chuàng)造和諧,兩者互相包容、調和、完善、補充,忽略任何一方都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不能把教與學僅僅看作是傳達和接受知識的活動,它還是一個能夠應用這些知識進而產生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后一點才是根本。師生互動活動是交互感應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有活力且多變的,在這個活動中可以達到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目的,因此,課堂創(chuàng)作實踐作為重要的交感運動是不可或缺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啟發(f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總會出現(xiàn)一些突破性的實踐體驗。課堂實踐不僅是老師為了驗證教學效果,還可以使師生互為補充完善創(chuàng)作理念,使思維得到延伸,并進一步用實踐來論證。
2. 質疑行為促進創(chuàng)造力
藝術教育的發(fā)展需要質疑行為的推動,有了質疑就會進行思考,隨之將改變的理念付之于行動,從不斷地實驗探索中汲取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經驗。對具有明顯缺陷的藝術教育現(xiàn)狀只是一味的承受而不去思考改變,這是一種被操控的惡性循環(huán),大環(huán)境的改變需要從小環(huán)境做起,個體的創(chuàng)新是小環(huán)境革新的主要構成。在質疑基礎之上,同時具有反思與改變的能力,才能推動藝術教學革新,促進其發(fā)展。
狹義范圍上來看,質疑行為促進經驗與直覺的發(fā)展。教師自身知識的更新,還有師生的互動實踐過程中產生的質疑都能激發(fā)教師的超經驗直覺。因學生的不確定性,隨之而來的疑慮、異見等都對教師產生一定的外部刺激,其思維模式的變化不外乎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加深已有的知識研究,二是開辟新的思路,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致中和”教與學的路徑是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既有縝密性的理性思維,也離不開靈活性的創(chuàng)造思維,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言:“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因勢利導,根據(jù)發(fā)展的趨勢加以正確的引導。教學上的發(fā)展觀,不僅是指知識的更新,還指學生自身思維特點和接受能力的變化與發(fā)展,后一點上尤為重要,藝術專業(yè)的教學思維和方式方法都要隨著學生的發(fā)展而變化。知識在不斷更新,思維理念也在發(fā)展變化,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早就跟不上形勢,因勢利導的教學才是上策。■
[1] 吉爾伯特﹒賴爾.心的概念[M].劉建榮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324.
[2] 方旭東.尊德性與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田平 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305.
The Beauty of Harmony in Art Design Teaching and Learning
ZHANG Li-qin
(Art and Design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Motivation is the original drive of art teaching and design.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easy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wisdom. The harmon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lies in the balance and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of mutual tolerance, inversion and improvement. It lies also in the motivation and action out of the learner’s learning desire. Following learners’ passion is the cor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Good taste and correct view of life lead to positive motivation. Otherwise, learning without moral control and selfeducation is likely to fall into the state of “more knowing, more confined”.
harmony; motivation; follow learners’ passion; balance
www.artdesign.org.cn
G42
A
1008-2832(2017)04-0142-03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